第4章
  [顺便八卦一下,历史上没有记载始皇的正妻,但以华阳夫人当时的权势,在给傀儡孙儿选正妻的时候,我们合理推测他的王后大概率也是楚国人,扶苏作为始皇的长子,即便不是嫡出,也很有可能会像华阳夫人认异人一样,继承始皇嫡妻的政治遗产。所以陈吴二人起兵时才会扯他这面旗子吧!
  不过有人以此为由,说什么始皇惧怕楚系复辟,所以根本不想让扶苏继位。在我看来根本是无稽之谈,始皇死前扶苏在哪里?在北边蒙恬的军中当监军,这是让扶苏和以蒙恬为首的军功集团培养感情!始皇死时在干什么?在写让扶苏和蒙恬带兵回来主持葬礼的诏书!
  当然啦,始皇想不到他前脚咽气,后脚赵高和胡亥就敢说服李斯一起矫诏,还把咸鱼盖了始皇一身,隐瞒死讯。]
  扶苏猛的抬起头,不可思议的望着天上。
  云幕上,垂垂老矣的秦始皇卧在宽大的马车上,用细微而沙哑的嗓音在念着遗诏,跪在一旁的李斯记录后给始皇过目。
  始皇强撑着眯着双眼,仔细看过后示意赵高用印盖玺,才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扶苏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像是要把这几年收到猜疑的郁气都哭出来一样。
  父皇是中意他的!
  不,不仅是中意,更是爱重,是愿意费心思替他着想培养他的!
  他泪眼朦胧的望向自己父皇,一脸的孺慕之情,期待能和父亲交心,讲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父皇
  结果却是一支酒樽毫不留情的砸在他身上。
  愚忠!愚孝!不堪大任!不知所谓!
  扶苏:???
  呜呜呜受伤的总是我
  始皇本来很不解赵高他们是如何做到矫诏政变的,现在看天幕猜到了个七七八八,又想到扶苏当时在北地上郡有三十万兵,居然就这么乖乖的自杀了,他简直怒到想杀人!
  天幕还在播放影视片段。
  秦始皇咽气后,赵高与李斯商量怎样瞒住陛下驾崩的消息,最后他们假借陛下的名义,购买了大量的咸鱼,扔在始皇的车驾里,用咸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腐烂,就这么一路赶回咸阳,中间甚至路过了扶苏和蒙恬的上郡,狐假虎威的逼他们自杀。
  赵高和李斯二人看到这段马上磕头求饶,即使是未发生过的事情,但现在天幕爆出来了,他们在陛下眼里就是十恶不赦。
  陛下,臣绝无此不臣之心,求陛下饶命啊!
  秦始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这颗躁动的心,他抽出自己的佩剑,用剑尖指着赵高,问:没有?朕看你胆子大的很!
  陛下!陛下!赵高像狗一样爬到始皇面前,躲着剑,妄图去抱陛下的大腿,臣服侍陛下忠心耿耿,焉能因这未来之事就断臣之罪,臣怎么可能躲过巡游随侍的众多眼睛,行瞒天过海之计?天幕害我,还请陛下明查啊!
  秦始皇视天幕为神迹,坚信这是上天降下警示与他的,现在赵高这样说,岂不是说天幕是妖道,是假的?
  他呲目欲裂,以剑刺入赵高后背,血如喷涌。
  对天幕的诋毁之声也戛然而止。
  离得近的胡亥被喷了一脸血,吓得立马昏死过去,可周围的宫人都因为陛下的勃然大怒而像是被钉在那里一样,变成了木头人,谁也没去救。
  气氛一片死寂。
  半晌,还是老将王翦出来劝道:若外有强敌,臣等将士必浴血奋战,替陛下扫除不臣;若内有奸佞,则尚有严刑峻法惩处宵小,何须陛下亲自动手呢。
  始皇陛下用布帛擦拭着滴血的宝剑,才觉得这口气顺了。
  中车府令赵高,奸邪误国,祸乱朝纲,着曝尸城墙,夷三族。
  他又转头看向已倒在地上的胡亥,抿了抿嘴唇道:公子胡亥,即刻起贬为庶人,戍边上郡,终身不得回咸阳。
  和州城。
  大家都被这些隐情给惊呆了。
  胡大海张着大嘴好半响,捅了捅身边的汤和,问:你听懂了么?俺晕了。
  汤和点点头又摇摇头,一言不发。儒家法家杂家都是些什么?
  胡大海也只好挠挠头。
  这一段,带给朱元璋的只有两个字:震撼。
  他自父母去世后就颠沛流离,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见识过不少,自认为能看懂许多人心。
  就连韩林儿封官旨意下来的时候,他都能敏锐的察觉到,这不单单是为了打压他,更是要借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的手来掺沙子,好掌握他们这支部队。
  但政治层面这种高深的东西他还没接触过,也没有人教过他。
  他兴奋的对李善长说:这天幕果然是来点化咱的!
  东翁明见,天幕所言可谓鞭辟入里,也解了在下读史书时的疑惑。
  [商鞅的那一套,适合争霸,却不适合统一天下后的秦国。始皇或许没有意识到,或许意识到了却因种种原因没法改变,只能通过不停的东巡来弹压六国故民,强制推行秦法。
  但,收效甚微。
  因为这里的矛盾是根本性的,不是靠一些个人威势就能解决的。因为商鞅变法所打造的大秦,是一个古典军国主义的大秦,普通人都是靠军功来授田赐爵,尽管商鞅之后的百年间,秦国的君主在不停地修修改改,但这其中的核心设计却是没有变得。
  那么当六国统一统一之后,这些军工集团的利益又在哪里呢?]
  是啊,听到这里的李善长暗暗点头,秦朝那时候又没有科举,像他们这种读书人连个效忠的门路都找不到。
  [大秦只给了军人上升通道,这通道眼看着又马上到头了。一个国家文武两条腿,一条本来就是瘸的,另一条又快肌无力了,这国家还能好么?
  因此,在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一统六国的风光背后,其实是巨大而无法转移的内部矛盾。
  六国遗民畏惧秦法严苛,滋生抵触情绪,而秦朝官吏大量缺失,对基层的控制力薄弱也根本无法强行推进秦法。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县的基层官吏缺额高达半数,亭长被几十个壮汉土匪围在屋里不敢出去,民间治安可想而知是什么样子。]
  秦始皇处置了胡亥与赵高,接着聆听天训,可脸色越来越沉,听到最后简直黑如锅底。
  他每日批阅的竹简一车都装不下,自然明白民间情况如何,但他没想到会混乱到这种情况--或者说,他没想到这种混乱的局面没法解决,以至于在未来愈演愈烈。
  难道他真的错了么?
  [其实,秦朝也不是没有补救的法子,官吏缺失,那就扩大公务员队伍就好了嘛,毕竟从古到今,哪有比编制更香的东西。可问题在于,老秦人本来读书的就不多,那点儿人分在秦国郡县中就已经没有多少剩余了,如今猛然间有这么大需求缺口,只能从六国里找人。但六国里读书的也不多,基本都是六国贵族和原来的士大夫。
  秦国对这些人不放心,而这些人因为没有出仕的机会而怀恨在心,双向积怨了属于是。
  所以始皇想靠积威甚重来强行推进融合,但根本性矛盾不解决,社会治理不改善,再加上胡亥这大孝子变本加厉,农民起义爆发的天经地义。]
  唐朝贞观年间,太极宫甘露殿外。
  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和长孙皇后一起观看天幕。
  这天幕果真不凡,将这秦朝的弊病与内因抽丝剥茧,分析的极为细致。
  长孙皇后笑道:此等神迹,自是不凡,妾为陛下贺。
  观音婢,朕以前读书时,先生也讲解过许多秦政之利弊。但基层治理缺失,六国人才无法为朝廷所用这点却从未想过。李世民感慨道,看来科举制还是要抓紧完善,让寒门庶子也能被选拔出来才行啊。
  [好啦,由于视频篇幅,秦末战争就先讲到这里,明天讲下一个!别忘了给我点赞投币,一键三连,各位宝贝,爱你们哦!]
  【作者有话说】
  这章的部分观点来自知乎和up主@卡纸大寨主
  第4章 评论区
  ◎停服丹药,严查方士!◎
  视频结束,天幕上的景色消息,只留下一行提示:关注主播不迷路!一键三连后可开启精选评论区哦!
  底下是几个让人看不懂的图标。
  秦始皇思索片刻,便伸出了手。
  陛下!蒙恬出声制止,福祸未知,臣愿为陛下试之。
  始皇豪气的摆摆手:无妨,天神有灵,降福祉于我大秦,让朕能预知未来之事,早做筹谋,又怎会加害于朕?
  他可是后人盖章认定的千古一帝!
  这一次,他不仅要开华夏万世根基,更要让大秦世世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