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说的韩小儿自然是已经称帝,建立韩宋的小明王韩林儿。
  徐达闻言赶紧捅胡大海的胳膊,眼神一边瞟向郭天叙,一边斥责道:你在这耍什么酒疯!
  我没喝
  徐达冷哼:你小子最好没喝,不然我不仅让元帅治你胡言乱语大不敬之罪,还要军法惩处你带兵饮酒。
  朱元璋知道他们几个是对明王的安排不满,心里憋着火气,他拍了拍胡大海的肩膀,刚想安慰,却听见女子的抽泣声。
  众人抬头去看,却原来是胡亥强行命令始皇帝的后妃的殉葬。一众正值年华的女人被押送到地下,不论她们如何哀求,如何反抗,等待的却只有阴森的墓室,冰冷的死亡。
  唉,可惜了。胡大海咂咂嘴。
  这回收到了徐达和朱元璋双重的瞪眼攻击。
  影片依旧在继续,后妃殉葬后,胡亥让人给始皇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礼,丧仪完毕,该由工匠关闭皇陵。可胡亥根本不给他们机会,直接命人关闭了两道门,将这些工匠全部关在里面,一个也不放过。
  咸阳宫里,胡亥一脸懵的看着天幕播放着自己将来会做的事情,看的入迷。
  不仅仅是人对于自己未来的好奇,而是他觉得自己打开了新思路: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他甚至想跟父皇去邀功:看!儿子把您的陵寝修的多豪华!儿子给您举行的丧礼多盛大!儿子让嫔妃殉葬想的多周到体贴!
  不过,他刚刚被父皇的怒喝吓到了,现在不敢触霉头。
  想了想,他决定吧锅甩给赵高:父皇,儿子绝不可能做这种事的,赵高是儿子的老师,一定是他,一定都是他让我这么做的!
  [俗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秦二世在原本的秦律上,又增加了很多严刑峻法,以至于百姓获得提心吊胆,吏治也极度败坏。被征发的戍卒不能按时到达戍边目的地的话,监军不问缘由,一律处死。也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他们是这支戍卒的小头目,路上被大雨所阻,眼看失期,俩人一合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那不如就反了他娘的!
  而且,他们还在起义时喊出了一句振聋发聩、足以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完整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前因,尤其听到最后一句,他顿时抚掌大笑,对李善长道:宁有种乎!这陈吴二人可真是大豪杰!先生有空该多给咱讲讲这些事儿,不能总盯着那些狗鞑子,影响心情。
  李善长捋着胡子道:陈吴二人虽败犹荣,确实是我辈榜样,但东翁亦是豪杰。
  呔,既然这两人失败了,那我大哥就不能和他们并称豪杰,不吉利!胡大海嘟嘟囔囔。
  [因此时始皇的长子扶苏早已被胡亥、赵高、李斯这反动小组给矫诏逼着自杀了,于是陈吴二人便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喊着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正式起兵造反。
  而这时,仅仅是秦二世元年秋天,始皇陛下刚死一年。
  起义很快席卷全国,这其中不仅仅有受不了暴.政的农民,还有许多推波助澜的六国遗老。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虽然陈吴二人很快被秦国打败身死,但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连秦朝最后的大将章邯都兵败投降。大秦,已经倒下了。
  最后,胡亥被赵高的女婿逼得在行宫自尽。
  我要说大声喊一句,胡亥他活该,他值得!]
  【作者有话说】
  胡大海虽长得高大威猛,但性格宽厚,用兵谨慎,文里是借鉴了演义里的人设,不要当真hh
  第3章 秦末农民起义3
  ◎中车府令赵高,着曝尸城墙,夷三族。◎
  蒙恬、王翦、李斯等重臣早在天生异象时就往咸阳宫赶去,可后面的内容越听越心惊,一时不知该不该面圣。
  不过秦始皇得到消息,派了内侍请他们,想不去也不行了。
  李斯甫一见到陛下就跪伏于地准备请罪,始皇却大手一挥:都安静,勿扰乱天音垂训。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汉书》中更是断言:向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尚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教化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秦始皇皱皱眉头,又是这样的观点,难道后人都这么认为么?
  [虽然后人总结秦灭亡的种种根源总结的很好,但历史没有如果,即使让始皇知道后世发生之事,那又如何呢?重来一次,除了铲除胡亥这个败家子,他自己执政时的举措,他会修正么?
  我觉得也未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陈吴最初起义时的口号,来窥探出一丝端倪。
  前面说过,陈吴是以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喊出大楚兴,陈胜王的。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扶苏就算是被胡亥逼得自杀了,但他到底是始皇长子,秦国宗室,和楚国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陈吴要拉着他当大旗呢?]
  扶苏在一旁终于站不住,伏地而泣:日月可鉴,儿子儿子绝无此心!
  后世之人或许不知,但他们当事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也是他最大的心结。
  和州城。
  天幕抛出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不由得议论纷纷。
  此时的朱元璋虽读过一些书,却还没正式面对过政治,他也疑惑的问李善长:先生可知是为何?
  胡大海这大聪明忽然想到一种可能,震惊的说:俺知道了!这劳什子扶苏,不会不是秦始皇的亲儿子吧?!他妈是不是给秦始皇戴了绿帽子,和楚国人私通生下来的
  李善长本来在捋须思索,听见这离谱的答案,差点把胡子揪下来两根,他急忙道:胡将军,切不可胡言。依在下看,莫不是外戚?不过史书上并未记载始皇后宫事。
  你看,你不也是猜的嘛?胡大海咧嘴一笑,先生要是知道,可不得上天幕当神仙去了。
  徐达此时插嘴道:元帅,先生,依着俺的观察,这天幕讲述之人,不像是仙人。
  一直沉默寡言的汤和反驳道:若不是仙人,怎能有如此神迹?
  徐达回应:俺倒不是否认这神迹,只是觉得讲述人的口吻,像是后世之人在做评述,俺原来在城里听热闹的时候,那评书先生,也是这调调。
  徐将军说的有理,李善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可能是仙人找了后世之人的评论,来为吾辈指点迷津。
  朱元璋嘿嘿一笑:后人评论有意思,也不知咱能不能在书上留下点什么。
  天幕吊足了胃口,便开始接着讲述。
  [虽然秦晋之好这个典故很有名,但那都是春秋时的老黄历了。最晚从秦惠文王开始,秦、楚这两个所谓的蛮夷之国便开始经常联姻,秦宣太后芈八子、始皇的祖母华阳太后等,都是楚国的王室或贵族。
  因此,在当时的秦国政坛上,楚系是一支很强的政治力量。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吕不韦,他的操作堪称牛逼。
  他在赵国做生意时,觉得秦始皇他爹是个值得投资的对象,于是开始谋划。
  宝贝们,神操作来了。
  吕不韦先是通过给赵国人贿赂,带着他的投资品--始皇他爹异人跑回了秦国。到秦国后,他又自下而上,通过大量财宝和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点点投靠在楚系门下,最终成功说服无子的华阳夫人认下异人这个儿子,改名子楚,最后顺利登基。而因为他献给异人的夫人赵姬为赵国人,所以在异人登基后,他不仅封侯拜相,更是手握楚系、赵系两支政治团队,权柄冲天。
  至此,他成为史上最牛逼的天使投资人。
  而秦始皇,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登基当傀儡的。他对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楚系、赵系,以及他们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的政治主张的厌恶,也是顺理成章的。
  自他亲政,学的是韩非子的法家主张,用的是法家的卫道士李斯,实行的是商鞅的法家政策,可见一斑。
  因此你让始皇掉头,改掉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可能么?更何况法家是帮助他统一天下的大功臣。]
  听到这里,扶苏身子忍不住战栗,甚至隐隐啜泣出声,他不了解这些过往,只知道父皇格外厌恶王后等外戚,因此觉得自己也不受宠,而他推崇的儒家杂家更是为父皇所不喜,导致父皇迟迟不肯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