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阿萱声援她娘:“娘说得对,明儿我还跟娘出门。”
  杜氏看两个大的,顾文卿忙道:“我明儿要跟田二郎去山上,能捡到野鸡野兔子自然好,捡不到我顺手捡些柴火回来也行。”
  “安安呢?”
  “我跟爹读书。”
  “家里一张纸都没有,读什么书?”
  “爹记得,背给我听。”
  “罢了,那你们父女俩就在家读书吧。”杜氏放过这父女俩。
  杜氏带着阿萱几乎每日都出门,顾文卿差不多也是如此,家里就留给顾稳父女俩。
  顾稳教女儿大周朝的读书人该如何读书,顾佑安把她从小到大读过书的许多书给她爹看,父女俩算是互相学习。
  顾稳习惯了瞧缺胳膊少腿的字儿,没用一个月,顾稳读那些书再没有障碍,顾稳读入迷了,整日在家就更不爱出门了。
  有时杜氏嫌弃他们父女俩沉闷得很,赶他们出门走走,顾稳就去田家跟田清德论一论书,闲谈半日。
  顾佑安么,她出门若不是去河边转转,就是去张家,跟张世南聊聊松江城的药材生意。
  张世南是个名医,从小成长在中医世家中,即使他流放到松江城这五年间隐瞒了过去不再行医,碰到好药材还是忍不住心喜,他去松江城时,路过城里各家药铺时也会多瞧几眼。
  看过的那些都藏在心里,除了平日里偶尔跟家里人说两句之外,也没人跟他谈论这些。
  顾佑安不懂看病开方,可她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常在中药房玩,药材她还是见过许多的。
  恰好顾佑安这个半懂不懂的人上门请教,张世南来了谈性,说起松江城四周的山林产什么药材,松江城里哪家药铺好,他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松江城这里是块宝地呀,道地药材数之不尽,常见的就有细辛、黄芪、桔梗、防风、白术、柴胡、白沙参等,千金难求的贵重药材有人参、鹿茸你肯定是知道的。”
  “明面上,从关内逃荒来的百姓,流放来的犯官家眷们,好似都是来开荒种地的,实则许多人都入了山林,以采药为生。”
  “松江城里大大小小的药铺有几十家,若要细究,做药材生意的大商户有三家,头一家就是祁王府,第二是韩家,第三是袁家。”
  顾佑安听到此处,忍不住问:“韩家排第二?”
  “正是,除了祁王府点名要的那些药材不许卖出松江城之外,其他祁王府放手的药材多是韩家人在买卖,据说是卖去南方。”
  松江城的药材卖去南方,再从南方买来布匹丝绸及其他新鲜玩意儿到松江城卖,韩家这生意做得。
  顾佑安想到当时韩掌柜对祁王府长史尊敬有加的态度,韩掌柜一心想跟祁王府搭上线,肯定也是为了生意的缘故。祁王府若是肯松一松手,韩家能买卖的药材数额品类就更多了,谁还嫌赚的银子多不成?
  “张叔,袁家又是哪家?”
  “袁家嘛,我也不清楚,只听说袁家跟东北将军孟家有亲。”
  袁家跟祁王的外祖父孟家有亲,那不就是跟祁王有亲么,韩家一个外人,能压过袁家成了排名第二的大商户,倒是有几分本事。
  松江城三大商户的格局如此,也叫顾佑安看出祁王府的心胸来,祁王既能容许外姓韩家坐大,那再多一家也无所谓不是。
  顾佑安没有掩盖自己想法的意思,张世南知道她想做药材生意,就劝她:“且不说你是女子,抛头露面做生意惹人说嘴,就说药材吧,里头水深得很,以次充好,假货真货混淆,若不是懂行的老掌柜,被骗得倾家荡产也是有的。”
  “再者说,你要做药材生意,没有信得过的人手,你肯定要自己去收药材,要出货,这南来北往的艰辛,路上的土匪强盗又多,不是常人受得住的。”
  顾佑安谢过他的好意,笑道:“只是有这个打算,想多打听打听,现在没有做药材生意的打算。”
  张世南瞧出她不是轻易妥协的,还想再劝,顾佑安就道:“我家现在的情况您也知道,又无根基又无余财又无人手,我想做也做不了。”
  这倒是。
  张世南放心了,叹道:“关外民风剽悍,若不是读书习武当官,我冷眼瞧着,还是种地安稳些。”
  “张叔说得是。”
  顾佑安从张家回去,路上碰到她爹从田家回来,就在路口略等了等,父女俩一同归家。
  “又去张家问药材了?”
  “嗯,药材生意自古以来就暴利,松江城里做药材买卖的三家,祁王府收药材估计是顾着军队,真做药材买卖的只有韩家和袁家两家,我觉得里头有机会。”
  “松江城还是缺人手,若不是采药人手少限制了规模,我看药材这个产业还能养活几个大商队。”
  顾稳认同女儿的话:“人手嘛,看祁王府的意思,关内来的人无论是逃荒的百姓还是流犯,大都要放到土地上,粮食才是重中之重。”
  顾佑安能理解,毕竟,祁王若是跟洛阳那边闹崩了,朝廷断了东北军的军饷,几万人的军队要吃好喝,缺粮肯定不行。
  顾佑安笑问:“爹,我若是想做药材生意,家里的银子给不给我用?”
  “想做就做吧,你以前过那样的日子,如今叫你整日在家待着,我看你也待不住。”
  顾稳道:“我和你娘肯定不拦你,不过你娘放你那儿的银子不多吧,要做药材生意肯定不够。”
  就是在洛阳时,他们家不算寻常百姓,跟那些高门大户肯定比不了的,家里有多少银子顾稳心里有数。
  “这一二年里先养好身体,其他不着急,银子么,再想想其他法子吧。”
  顾稳知道女儿性情,安安既这样说,肯定心里有打算,顾稳找了个空档跟杜氏说了这事,杜氏毫不犹豫道:“若是银子不够,托人带信给二哥,请二哥把家里在洛阳置办的几个铺面卖了。”
  “你舍得?咱们到洛阳十几年,你经营许久才置办下那几个铺面。”
  “没什么舍不得的,安安想要,就给她。”
  在杜氏心里,安安始终是不一样的,难得安安有想做的事情,她这个做娘的,肯定要支持。
  “亏了也不打紧,就当提前把嫁妆给她使了。”
  顾稳笑问:“你还有一儿一女怎么办?”
  “哼,我们俩年纪轻轻的,难道不能再挣?”杜氏白了他一眼道:“你的女儿不是那等在后宅打转的,你这个当爹的也要上进些,别等到你女儿被人欺负时,你连说句话都不能。”
  顾稳小声跟杜氏说他的打算,杜氏听后就道:“原来你在工部时管的就是这摊子事儿,你若是靠这个出头自然是好,就是人家不见得搭理你。”
  顾稳不慌不忙道:“你也知道,咱们这片偏僻,地广人稀,种地人力不够用,碰上天干挑水浇地根本浇不过来。若是有水渠引水,缺水的下田中田,就有可能变成中田上田,哪里不好?”
  “邻山村,还有外头平安镇这一大片土地,这几年才开垦出来,既没有足够的人力精耕细作,又不似江南那边都是养了多少年的好地,这儿下田一亩地收不到一石粮,中田收两石粮食算顶好了。可若是水肥不缺,细心耕种几年,土地养成了上田,一亩地收三石粮食,谁不眼热?”
  杜氏想了想道:“听你这般说,倒是能做。若是说不动其他人,咱们家自己花银子请人,先把咱们家的土地通了水渠。”
  “这事儿肯定行的,这也是我们来得早,若是晚来些年,这里说不定就已经修好水渠了,轮不到我来。”
  仔细想一遍,一家子都有正经事要做,就等着化冻了。
  顾佑安听她爹说修水渠的事,她记起之前看过的一份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资料,里面
  有一部分就是介绍水渠设计布局的,她找出来给她爹看。
  顾稳如获至宝,一连许多日不出门,闭门研究。随后又是天天早出晚归去江边田里溜达。
  田清德闲来无事,见顾稳天天去江边,田清德也跟去凑热闹,两人就说到一处去了。
  日子一晃进入四月,立夏那日风吹雨斜,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两日,隔天出太阳,顾佑安站在院子里感觉似乎暖和了些。
  杜氏出门走动,听人说今年暖得早,都说不用等到四月底,估计四月二十出头就能下地耕种了。
  顾稳和田清德去找里正,一是问分地的事,二是问种子和租赁农具的事。
  里正去镇上请了一个官户来见证,给顾家田家分了地,顾稳和田清德按了手印后,掏钱请里正和那官户吃了顿饭,这事就算办完了。
  自家的地分下来了,顾稳去地头转悠的时候就更多了,顾佑安跟着去了几回,见他爹和田叔两人在规划水渠,也就不去了。
  四月二十那日,在家憋了一冬的各家人出门了,大人在地里干活,大孩子帮着打下手,年纪还小帮不上忙的,在地头田间跑来跑去,嘻嘻哈哈闹腾,摔疼了哭了,惹来大人骂,几个孩子一会儿又麻溜儿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