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你们是不是都不知道?”
“什么?”
“住在山脚不小心雨,等山被冲垮,别说家里的人和鸡鸭,连房子都会被冲走。”
“是山塌了?好危险啊。”
“去年夏天那一场雨,我们村里可遭殃了,还好人都无恙。”
……
姜宁喝了一口酒,眯了眯眼。
好一阵没喝,怪不适应的。
听着桌上的话题被顾苗引开,变成了小河村跟永安镇趣事分享,他不由悄悄笑了。
对上卫长昀看来的眼神,飞快眨了下眼。
是谁说顾苗没成长的?这不就是成长了。
第242章
区区牙行掌柜意外身亡,哪怕其中另有隐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无人会关注。
大理寺办理这个案子,连卷宗和证人都不齐全,几乎无从下手。
尤其那封信和留下的证据里,信上所指之人太过明显,更不能轻举妄动。
卫长昀正在衙署内整理证据,目前拿到的口供和证词,依旧没有办法证明是赵洵所为。
只能证明此事和牙行背后的老板有关系。
“藏得这么深,难怪局势看着清晰,却谁都没办法给对方致命一击。”
“看来……”
还不是时候。
“长昀你在啊,走了,出去跟我办一件事。”
话音刚至,门外一人走进来,行色匆匆,到了桌案前,伸手就去拉卫长昀。
卫长昀面前的一堆东西险些洒落地上,疑惑道:“大人,什么案子这么急?”
赵显霖松了手,又叫了两个人一起,“城西出了一起命案,得去看看。”
命案?
这不是应该州府衙门的事吗?除非涉及到朝中官吏。
“对,就是你想的那样,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路上再解释。”
赵显霖看旁边的人磨蹭,“动作快点,去迟了,证据会长腿跑。”
卫长昀稍微收了一下桌面,将卷宗和证据用镇纸压好。
起身时,理了理衣袍,“那路上再说。”
赵显霖回头看他一眼,见他跟上,便往外走,藏不住话道:“跟户部侍郎有关。”
户部?
这可是朝廷财政的机要,如果是户部出问题,那事情就大了。
卫长昀皱起眉,“怎么会跟户部侍郎扯上关系?”
“在外养的外室。”赵显霖顿了顿,等走到门外,“横死家中。”
卫长昀脚步一顿,与赵显霖视线对上,心下了然。
能动到户部侍郎头上,哪怕查出凶手是个屠户,幕后牵扯也一定不简单。
-
“哐当。”
姜宁一愣,盯着掉在地上的东西,甩了甩头,蹲下后把东西捡起来。
才刚把东西拾起,便听到有人推开门。
“怎么了?什么东西摔了。”
赵秋看见他手里东西,是平时放瓜子、水果的铜盘。
“想拿到旁边放的,没拿稳。”姜宁冲他笑了笑,“没什么事。”
赵秋嗯了声,但还是不放心地看着他,“真没事?是不是太累了。”
从姜宁他们搬出去已经过了有半个月,不在一个屋檐下了,却在酒楼里日日见。
为了方便姜宁出门,或者家里有什么事要用车马,之前有事才会安排的马车,已经买下放在家里常用。
但即便是有了马车,姜宁家里和酒楼两边跑,依旧会累。
毕竟,两边的事都不轻松。
“昨天夜里下了雨,动静有些大,幼安估计吓着了,一晚上没怎么睡。”
姜宁打了个哈欠,“一会儿醒一下。”
赵秋帮着他把桌上东西顺了,“小孩子都这样,还没意识,不舒服了就会哭,我家小侄子也一样。”
姜宁听到这话,抬眼看了下他,眼神微暗,“秋哥儿,你是不是有些想家了?”
赵秋怔住,抿着唇没说话,过了好会儿才点头,“嗯。”
“其实我也有点想小河村了。”姜宁笑着说,“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要让我回去住呢,说不定住几日就觉得不习惯,什么都不方便,可……就偶尔想起来,很梦里似的。”
大概是因为,金陵发生了太多事,有了对比,就觉得小河村那点事不值一提。
什么邻里刁难、闲言碎语,全都是小打小闹罢了。
“我是想爹娘了。”赵秋老实说:“隔着书信,所说都是月余前的事,要是生了病,或者有点什么事,信到手里时,要么好了要么重了。”
姜宁一怔,一时不知道怎么劝解。
他和卫长昀之所以能这么果断地搬家,是因为每一次他们都是举家一起,没什么牵挂。
哪怕是顾苗和沈明尧,情况也跟他们不同。
有功名在身,一家四口都在,顾家二老接过来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秋哥儿,你要是想家的话,要不要过年回去一趟?”
姜宁只愣了一会儿,就在琢磨起了解决办法,“等子书考完试,走水路再转马车,时间正好能赶上过年。”
赵秋啊了声,完全没想过这个,“可是这样不就得一个多月了。”
“这有什么的,一个多月就当是给你放假了。”姜宁坐下后,手撑着头,“这么一说,我觉得家乡在金陵外的,要是忙得过来,都可以轮流申请回乡探亲。”
“探亲?”赵秋疑惑道:“那工钱怎么算?”
姜宁眼睛转了转,“放的时间不短,可能不能按正常的工钱算,不然人家就住在金陵的,心里会觉得吃亏,所以……”
“三成吧。”
回乡探亲要花不少路费,给个三成,其实也就是路费而已。
“三成?”赵秋疑惑,“我以为是固定的。”
姜宁摇头,“定岗定薪,得按照这个来才说得通,否则往后奖金什么的也不好分配。”
工作就是这样,人家能拿得多,就是有一定的原因。
诚然有些是因为关系,可揽月楼不是。
“我是觉得可行,不过真要这么做,还得跟苗哥儿、蕴姐商量下。”
赵秋不好意思道:“只有我情况特殊一些。”
姜宁笑着瞥他一眼,忽地想到什么,“秋哥儿,你们这次回去,要不——”
他想说,要不就把亲成了。
如今赵秋在揽月楼做得挺好,也小有积蓄。
王子书那边,前几日在金陵府学和国子监的第一次入学考试里,名次进了前十。
按照往年给的名额平均数,只要下次年前的考试不发挥失常,肯定能入学。
既然两人的事业都稳定下来,成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赵秋不明所以,“要不什么?”
姜宁摇摇头,没说出来。
感情的事,尤其是人生大事,还得赵秋和王子书自己决定。
赵秋没多想,“那我先下去了,你要是累,就在这里眯会儿,反正这个时辰没什么事。”
姜宁点点头,笑眯眯地送他离开。
等人一走,姜宁环顾一圈,趴在桌上打了个哈欠。
生活不易想叹气。
养孩子也好累,睡都睡不饱。
-
姜宁心里惦记着家里的卫幼安,还没到酉时便回了家。
马车停在门口,姜宁下来后,跟驾车的小厮打了声招呼,几步走进门。
“东家回来了?”
“嗯,幼安呢?”
“应该是房里,乳娘刚才还在哄,小少爷闹脾气呢。”
“可有说生病?”
“没有,估计是想东家和大人了。”
姜宁嗯了声,示意新来的丫鬟暮秋去忙自己的事,便径自去了后院。
才进后院,便遇上了朱红。
朱红看到他,有些惊讶,“今天回来这么早?”
姜宁看她手里拎着一把小锄头,“昨夜他一直被雨声吓醒,我不放心,早点回来看看。”
朱红点头,“早上都还好,下午才苦恼起来,大概还不适应你们都没在,见不着人。”
一听朱红这么说,姜宁低咳了声,无端愧疚起来。
“阿娘,你拿锄头是要去做什么?”
“这个啊,我打算把屋后那一片地方的土翻了翻,种点菜。”朱红闲下来不少,可又闲不住,就寻思在家里弄个小菜园,也不种多的,弄点萝卜、白菜之类的。
姜宁还没说话,朱红神情变得犹豫。
“这宅子是租的,弄个菜园是不是不太好?那我就不去了。”
“没,宅子的主人说了,只要不把房子拆了,家里的地、花草都可以由着我们的心思来。”
姜宁道:“我是想起又要冬天了,是不是得尽快把浴房改出来,不然怪冷的。”
朱红嗯了声,不知道想起什么,笑了笑。
姜宁一头雾水,不太明白她笑什么,“阿娘,你笑什么?”
“我是在笑咱们一家人,走到哪儿就把浴房修到哪儿,好用是好用,但不知情的人家,还以为我们怎么了。”
“什么?”
“住在山脚不小心雨,等山被冲垮,别说家里的人和鸡鸭,连房子都会被冲走。”
“是山塌了?好危险啊。”
“去年夏天那一场雨,我们村里可遭殃了,还好人都无恙。”
……
姜宁喝了一口酒,眯了眯眼。
好一阵没喝,怪不适应的。
听着桌上的话题被顾苗引开,变成了小河村跟永安镇趣事分享,他不由悄悄笑了。
对上卫长昀看来的眼神,飞快眨了下眼。
是谁说顾苗没成长的?这不就是成长了。
第242章
区区牙行掌柜意外身亡,哪怕其中另有隐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无人会关注。
大理寺办理这个案子,连卷宗和证人都不齐全,几乎无从下手。
尤其那封信和留下的证据里,信上所指之人太过明显,更不能轻举妄动。
卫长昀正在衙署内整理证据,目前拿到的口供和证词,依旧没有办法证明是赵洵所为。
只能证明此事和牙行背后的老板有关系。
“藏得这么深,难怪局势看着清晰,却谁都没办法给对方致命一击。”
“看来……”
还不是时候。
“长昀你在啊,走了,出去跟我办一件事。”
话音刚至,门外一人走进来,行色匆匆,到了桌案前,伸手就去拉卫长昀。
卫长昀面前的一堆东西险些洒落地上,疑惑道:“大人,什么案子这么急?”
赵显霖松了手,又叫了两个人一起,“城西出了一起命案,得去看看。”
命案?
这不是应该州府衙门的事吗?除非涉及到朝中官吏。
“对,就是你想的那样,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路上再解释。”
赵显霖看旁边的人磨蹭,“动作快点,去迟了,证据会长腿跑。”
卫长昀稍微收了一下桌面,将卷宗和证据用镇纸压好。
起身时,理了理衣袍,“那路上再说。”
赵显霖回头看他一眼,见他跟上,便往外走,藏不住话道:“跟户部侍郎有关。”
户部?
这可是朝廷财政的机要,如果是户部出问题,那事情就大了。
卫长昀皱起眉,“怎么会跟户部侍郎扯上关系?”
“在外养的外室。”赵显霖顿了顿,等走到门外,“横死家中。”
卫长昀脚步一顿,与赵显霖视线对上,心下了然。
能动到户部侍郎头上,哪怕查出凶手是个屠户,幕后牵扯也一定不简单。
-
“哐当。”
姜宁一愣,盯着掉在地上的东西,甩了甩头,蹲下后把东西捡起来。
才刚把东西拾起,便听到有人推开门。
“怎么了?什么东西摔了。”
赵秋看见他手里东西,是平时放瓜子、水果的铜盘。
“想拿到旁边放的,没拿稳。”姜宁冲他笑了笑,“没什么事。”
赵秋嗯了声,但还是不放心地看着他,“真没事?是不是太累了。”
从姜宁他们搬出去已经过了有半个月,不在一个屋檐下了,却在酒楼里日日见。
为了方便姜宁出门,或者家里有什么事要用车马,之前有事才会安排的马车,已经买下放在家里常用。
但即便是有了马车,姜宁家里和酒楼两边跑,依旧会累。
毕竟,两边的事都不轻松。
“昨天夜里下了雨,动静有些大,幼安估计吓着了,一晚上没怎么睡。”
姜宁打了个哈欠,“一会儿醒一下。”
赵秋帮着他把桌上东西顺了,“小孩子都这样,还没意识,不舒服了就会哭,我家小侄子也一样。”
姜宁听到这话,抬眼看了下他,眼神微暗,“秋哥儿,你是不是有些想家了?”
赵秋怔住,抿着唇没说话,过了好会儿才点头,“嗯。”
“其实我也有点想小河村了。”姜宁笑着说,“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要让我回去住呢,说不定住几日就觉得不习惯,什么都不方便,可……就偶尔想起来,很梦里似的。”
大概是因为,金陵发生了太多事,有了对比,就觉得小河村那点事不值一提。
什么邻里刁难、闲言碎语,全都是小打小闹罢了。
“我是想爹娘了。”赵秋老实说:“隔着书信,所说都是月余前的事,要是生了病,或者有点什么事,信到手里时,要么好了要么重了。”
姜宁一怔,一时不知道怎么劝解。
他和卫长昀之所以能这么果断地搬家,是因为每一次他们都是举家一起,没什么牵挂。
哪怕是顾苗和沈明尧,情况也跟他们不同。
有功名在身,一家四口都在,顾家二老接过来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秋哥儿,你要是想家的话,要不要过年回去一趟?”
姜宁只愣了一会儿,就在琢磨起了解决办法,“等子书考完试,走水路再转马车,时间正好能赶上过年。”
赵秋啊了声,完全没想过这个,“可是这样不就得一个多月了。”
“这有什么的,一个多月就当是给你放假了。”姜宁坐下后,手撑着头,“这么一说,我觉得家乡在金陵外的,要是忙得过来,都可以轮流申请回乡探亲。”
“探亲?”赵秋疑惑道:“那工钱怎么算?”
姜宁眼睛转了转,“放的时间不短,可能不能按正常的工钱算,不然人家就住在金陵的,心里会觉得吃亏,所以……”
“三成吧。”
回乡探亲要花不少路费,给个三成,其实也就是路费而已。
“三成?”赵秋疑惑,“我以为是固定的。”
姜宁摇头,“定岗定薪,得按照这个来才说得通,否则往后奖金什么的也不好分配。”
工作就是这样,人家能拿得多,就是有一定的原因。
诚然有些是因为关系,可揽月楼不是。
“我是觉得可行,不过真要这么做,还得跟苗哥儿、蕴姐商量下。”
赵秋不好意思道:“只有我情况特殊一些。”
姜宁笑着瞥他一眼,忽地想到什么,“秋哥儿,你们这次回去,要不——”
他想说,要不就把亲成了。
如今赵秋在揽月楼做得挺好,也小有积蓄。
王子书那边,前几日在金陵府学和国子监的第一次入学考试里,名次进了前十。
按照往年给的名额平均数,只要下次年前的考试不发挥失常,肯定能入学。
既然两人的事业都稳定下来,成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赵秋不明所以,“要不什么?”
姜宁摇摇头,没说出来。
感情的事,尤其是人生大事,还得赵秋和王子书自己决定。
赵秋没多想,“那我先下去了,你要是累,就在这里眯会儿,反正这个时辰没什么事。”
姜宁点点头,笑眯眯地送他离开。
等人一走,姜宁环顾一圈,趴在桌上打了个哈欠。
生活不易想叹气。
养孩子也好累,睡都睡不饱。
-
姜宁心里惦记着家里的卫幼安,还没到酉时便回了家。
马车停在门口,姜宁下来后,跟驾车的小厮打了声招呼,几步走进门。
“东家回来了?”
“嗯,幼安呢?”
“应该是房里,乳娘刚才还在哄,小少爷闹脾气呢。”
“可有说生病?”
“没有,估计是想东家和大人了。”
姜宁嗯了声,示意新来的丫鬟暮秋去忙自己的事,便径自去了后院。
才进后院,便遇上了朱红。
朱红看到他,有些惊讶,“今天回来这么早?”
姜宁看她手里拎着一把小锄头,“昨夜他一直被雨声吓醒,我不放心,早点回来看看。”
朱红点头,“早上都还好,下午才苦恼起来,大概还不适应你们都没在,见不着人。”
一听朱红这么说,姜宁低咳了声,无端愧疚起来。
“阿娘,你拿锄头是要去做什么?”
“这个啊,我打算把屋后那一片地方的土翻了翻,种点菜。”朱红闲下来不少,可又闲不住,就寻思在家里弄个小菜园,也不种多的,弄点萝卜、白菜之类的。
姜宁还没说话,朱红神情变得犹豫。
“这宅子是租的,弄个菜园是不是不太好?那我就不去了。”
“没,宅子的主人说了,只要不把房子拆了,家里的地、花草都可以由着我们的心思来。”
姜宁道:“我是想起又要冬天了,是不是得尽快把浴房改出来,不然怪冷的。”
朱红嗯了声,不知道想起什么,笑了笑。
姜宁一头雾水,不太明白她笑什么,“阿娘,你笑什么?”
“我是在笑咱们一家人,走到哪儿就把浴房修到哪儿,好用是好用,但不知情的人家,还以为我们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