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齐时信看了一眼四周,“李兄还是小声些。”
李平峥忍不住笑,“我还以为你又要让我注意分寸,莫要再说这些了。”
齐时信面露赧然,“我平时会那么说吗?”
“长昀,你来说,他平时是不是都会说……”李平峥清清嗓子,声音压平了些,“不可妄言,身为朝廷官员,要谨言慎行。”
齐时信:“……”
“你性格这般,不让你说,岂不是憋在心里,倒不如偶尔说一说,还好些。”
卫长昀听他俩唱双簧似的,摇了摇头,神情却露出轻松。
不管外面的事如何,在馆阁里,能有这二人做同僚,实属撞了好运,都是好相处的。
三人正说着话,慢悠悠跟着队伍往前走。
忽地一辆马车过来,不止他们,其他人也看了过去。
马车停在不远处,几个人从马车里下来,身上都穿着文官的红色朝服。
卫长昀一眼就认出走在其中的温安臣,太醒目了。
不过二十七岁的年纪,却已经与身边几位三十五以上的礼部官员同样的品级。
哪能不显眼呢。
五品以上的的官员,自然不跟他们走一条道,旁边另有一条道。
“遥想当年,他一路考入京,还未会试,就已经在天下考生中颇有名气了。”
齐时信感慨道:“少年得志,当真是有抱负的人。”
“你要这么说的话,我们长昀比起他来,那更是不差。”李平峥哼了声,“短短三年,就能连升四级,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齐时信看他,板起脸道:“李兄。”
李平峥撇撇嘴,立即道:“我又没说什么,只不过是他不一般而已。”
“你别板着脸了,就不是看上去会生气的脸,我不提了还不行。”
卫长昀在一旁听着,只字未言,只是余光扫过去时,正巧撞上温安臣看来的视线。
不过转瞬的对视,卫长昀才放松的心,又一下沉了回去。
倒不是担心科举之事会牵连自己,毕竟这事儿怎么都落不到他身上,朝廷不管是为了颜面,还是为了息事宁人,最后都会掩饰太平。
反倒是齐时信,会比较担心他。
枪打出头鸟,今年的状元出自鄂州,这事怕是总要有一些人得负责。
要齐时信不是鄂州的,那还好,偏偏他就是鄂州籍。
“长昀,你怎么了?”齐时信忽地问。
卫长昀回过神,摇了摇头,“没什么。”
第206章
千秋万岁,百官朝拜。
天子坐在高台之上,俯视着从殿内到殿外的群臣,听着他们的高呼万岁。
分明是五月下旬的酷热天,大殿里却能感到一丝凉意。
从酉时觐见,到所有礼节结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时辰。
待到真正坐下,便是酉时正点。
算来,也刚好是饭点的时辰。
身为新科一甲进士,科举才过不久,宴上的话题,免不得要在卫长昀他们身上绕几圈。
等一番应酬结束,卫长昀面前的那壶酒,已经去了半壶。
卫长昀坐下后,闭了闭眼,轻轻晃了晃头,努力让自己清醒点。
右手边坐着的齐时信、李平峥酒量比他好不少,不仅有余力和别人闲聊,还能抽空再碰碰杯,互相喝着玩。
礼部与翰林院的往来原本就比其他机要多些,又都是为官,自是挨在一起。
卫长昀一抬眼,就能看到坐在自己斜前方的温安臣。
比起他们三位新科进士,温安臣倒是显得低调了许多,应付的大多是同僚。
卫长昀借着酒力不胜,躲过了一轮酒,反而有时间打量起其他人。
分坐在天子两侧的那几位,他见过的只有傅大学士,还有另外几位在殿试时同在考官之席的人。
视线再往上挪了一点,便是太子赵歧、大皇子赵珏,另一位……
年纪更小一些,应该是才弱冠的年纪,不出意外就是三皇子赵洵。
赵洵。
三年前因成亲,出宫自立门户,行事低调、不问朝政,与妻子感情和睦。
卫长昀垂了垂眼,收回视线不再乱瞟。
他一个半路做官的人,都已经尝到了身在其位的不得已,生在皇家,哪能想不争就不争的。
除非——
卫长昀忽地灵台一下发凉,意识到什么,抬眼看向了面前的温安臣。
不对。
他能想到,温安臣不可能想不到。
从大皇子到太子,即便是因为在礼部为官,所以看上去跟随了两个主子,风评不大好。
可如果温安臣真正跟随的人,并不是这两人呢?
卫长昀那点醉意醒了大半,心绪翻涌,视线下意识地往三皇子那里看去。
弱冠之年的三皇子,比太子小了七岁,比大皇子小了九岁。
“今日一同赴宴,自放榜后,还未向三位道贺,恭喜。”
卫长昀的视线还未扫过去,忽地被一道声音打断,强行拉了回来。
抬眼看去,发现温安臣不知什么时候转过身来,举着杯子正向他们敬酒。
身边齐时信、李平峥诧异地看来,慌忙拿起杯子。
齐声道:“下官多谢温大人。”
卫长昀端起杯子,压下心里的猜测,“多谢,温大人。”
温安臣点头,依旧是那副不近人情的模样,好在嘴角挂着点笑意,不至于令人看了生畏。
“我亦是从馆阁出来的,不用这么客气。”温安臣顿了顿,道:“期待你们能在馆阁施展自己的抱负。”
“下官定当谨记。”
温安臣笑而不语,一饮而尽后,坐了回去,只不过视线在卫长昀停了停。
其他两人震惊于温安臣会主动跟他们说话,并未发现卫长昀和温安臣视线对上时,温安臣蹙起的眉头。
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千秋宴上一派盛世景象,入夜后更是宫灯交映成辉,宫娥亭亭立于一旁。
不知过了多久,烟火升起,众人仰头看去,张首辅起身,一句“恭祝皇上寿与天齐”,引得群臣纷纷起身附和。
卫长昀站在殿内的最末尾,行礼时,余光瞥了一眼天子。
明德帝大病一场后,不复当初的壮实,露出了精瘦的一面,却依旧眼神锐利。
分别坐在他身边的三位皇子,长身玉立、贵胄气质,若不论储君之争,的确都是精心培养出的人才。
然而,宫殿顶落下的阴影,投在他们身上,莫名多了几分晦明难辨。
卫长昀垂下眼,听着耳边的声音,心里一片平静。
暗流涌动、风云诡谲。
哪是他能撼动、改变什么的。
蚍蜉之力,何以撼动大树?
不过,蚍蜉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路,撼动不了大树,亦能开辟一条道来。
千秋宴的君臣同乐,持续到子时才结束。
大臣们陆续离席,乘坐马车、轿子回府,宫门外,全是等候的轿子和马车,管家、小厮、随从提灯等着。
卫长昀跟在其他人身后,正欲离开,便见傅老看了过来,神志顿时恢复清明。
该来的事,躲是躲不掉的。
李平峥看眼停下的卫长昀,“你——”
才说了一个字,便意识到什么,“我原本问你,要不要送你一程,现在看,只能祝你好运了。”
卫长昀嗯了声,看向等在台阶下的齐时信,“李兄……”
“齐兄喝了不少,你要是顺路,能否送一程?”
李平峥奇怪地看他一眼,“你不说,我也要送的。”
卫长昀一愣,抬手按了按额角,“是我糊涂了,那你们先回去,明日……”
“馆阁里见。”
李平峥拍拍他的肩,而后往台阶走去,抬手挥了挥,“走了,明天见。”
明天见?
若是明天能在馆阁碰面,一切都好说了。
卫长昀朝傅老走去,离了几步距离时,见温安臣也在一旁,还有礼部、翰林院的其他官员。
温安臣朝傅老拱手施礼,“学生,见过老师。”
傅老神色不动,只是道:“嗯。”
待温安臣直起身后,卫长昀才走上前,向其他人行礼,便走到傅老身后站着。
其他人离开得差不多,傅老看见张首辅出来,二人对视一眼,颔首示意,先行迈开步子,朝文华殿走去。
一炷香后,一声茶盏摔碎的清脆声响,在文华殿里响起。
门外当值的内侍,竖起耳朵听了一声,而后又低了低头,绷紧了后颈。
-
“长昀!”
赵秋听到旁边的声响,猛地惊醒,朝旁边看去。
床上躺着的姜宁,不知道是梦见什么,睁着眼看天花板,一副被吓到的表情。
见状,赵秋连忙从木榻下来,摸黑过去,借着外面的光,把灯点亮后,盖上罩子。
李平峥忍不住笑,“我还以为你又要让我注意分寸,莫要再说这些了。”
齐时信面露赧然,“我平时会那么说吗?”
“长昀,你来说,他平时是不是都会说……”李平峥清清嗓子,声音压平了些,“不可妄言,身为朝廷官员,要谨言慎行。”
齐时信:“……”
“你性格这般,不让你说,岂不是憋在心里,倒不如偶尔说一说,还好些。”
卫长昀听他俩唱双簧似的,摇了摇头,神情却露出轻松。
不管外面的事如何,在馆阁里,能有这二人做同僚,实属撞了好运,都是好相处的。
三人正说着话,慢悠悠跟着队伍往前走。
忽地一辆马车过来,不止他们,其他人也看了过去。
马车停在不远处,几个人从马车里下来,身上都穿着文官的红色朝服。
卫长昀一眼就认出走在其中的温安臣,太醒目了。
不过二十七岁的年纪,却已经与身边几位三十五以上的礼部官员同样的品级。
哪能不显眼呢。
五品以上的的官员,自然不跟他们走一条道,旁边另有一条道。
“遥想当年,他一路考入京,还未会试,就已经在天下考生中颇有名气了。”
齐时信感慨道:“少年得志,当真是有抱负的人。”
“你要这么说的话,我们长昀比起他来,那更是不差。”李平峥哼了声,“短短三年,就能连升四级,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齐时信看他,板起脸道:“李兄。”
李平峥撇撇嘴,立即道:“我又没说什么,只不过是他不一般而已。”
“你别板着脸了,就不是看上去会生气的脸,我不提了还不行。”
卫长昀在一旁听着,只字未言,只是余光扫过去时,正巧撞上温安臣看来的视线。
不过转瞬的对视,卫长昀才放松的心,又一下沉了回去。
倒不是担心科举之事会牵连自己,毕竟这事儿怎么都落不到他身上,朝廷不管是为了颜面,还是为了息事宁人,最后都会掩饰太平。
反倒是齐时信,会比较担心他。
枪打出头鸟,今年的状元出自鄂州,这事怕是总要有一些人得负责。
要齐时信不是鄂州的,那还好,偏偏他就是鄂州籍。
“长昀,你怎么了?”齐时信忽地问。
卫长昀回过神,摇了摇头,“没什么。”
第206章
千秋万岁,百官朝拜。
天子坐在高台之上,俯视着从殿内到殿外的群臣,听着他们的高呼万岁。
分明是五月下旬的酷热天,大殿里却能感到一丝凉意。
从酉时觐见,到所有礼节结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时辰。
待到真正坐下,便是酉时正点。
算来,也刚好是饭点的时辰。
身为新科一甲进士,科举才过不久,宴上的话题,免不得要在卫长昀他们身上绕几圈。
等一番应酬结束,卫长昀面前的那壶酒,已经去了半壶。
卫长昀坐下后,闭了闭眼,轻轻晃了晃头,努力让自己清醒点。
右手边坐着的齐时信、李平峥酒量比他好不少,不仅有余力和别人闲聊,还能抽空再碰碰杯,互相喝着玩。
礼部与翰林院的往来原本就比其他机要多些,又都是为官,自是挨在一起。
卫长昀一抬眼,就能看到坐在自己斜前方的温安臣。
比起他们三位新科进士,温安臣倒是显得低调了许多,应付的大多是同僚。
卫长昀借着酒力不胜,躲过了一轮酒,反而有时间打量起其他人。
分坐在天子两侧的那几位,他见过的只有傅大学士,还有另外几位在殿试时同在考官之席的人。
视线再往上挪了一点,便是太子赵歧、大皇子赵珏,另一位……
年纪更小一些,应该是才弱冠的年纪,不出意外就是三皇子赵洵。
赵洵。
三年前因成亲,出宫自立门户,行事低调、不问朝政,与妻子感情和睦。
卫长昀垂了垂眼,收回视线不再乱瞟。
他一个半路做官的人,都已经尝到了身在其位的不得已,生在皇家,哪能想不争就不争的。
除非——
卫长昀忽地灵台一下发凉,意识到什么,抬眼看向了面前的温安臣。
不对。
他能想到,温安臣不可能想不到。
从大皇子到太子,即便是因为在礼部为官,所以看上去跟随了两个主子,风评不大好。
可如果温安臣真正跟随的人,并不是这两人呢?
卫长昀那点醉意醒了大半,心绪翻涌,视线下意识地往三皇子那里看去。
弱冠之年的三皇子,比太子小了七岁,比大皇子小了九岁。
“今日一同赴宴,自放榜后,还未向三位道贺,恭喜。”
卫长昀的视线还未扫过去,忽地被一道声音打断,强行拉了回来。
抬眼看去,发现温安臣不知什么时候转过身来,举着杯子正向他们敬酒。
身边齐时信、李平峥诧异地看来,慌忙拿起杯子。
齐声道:“下官多谢温大人。”
卫长昀端起杯子,压下心里的猜测,“多谢,温大人。”
温安臣点头,依旧是那副不近人情的模样,好在嘴角挂着点笑意,不至于令人看了生畏。
“我亦是从馆阁出来的,不用这么客气。”温安臣顿了顿,道:“期待你们能在馆阁施展自己的抱负。”
“下官定当谨记。”
温安臣笑而不语,一饮而尽后,坐了回去,只不过视线在卫长昀停了停。
其他两人震惊于温安臣会主动跟他们说话,并未发现卫长昀和温安臣视线对上时,温安臣蹙起的眉头。
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千秋宴上一派盛世景象,入夜后更是宫灯交映成辉,宫娥亭亭立于一旁。
不知过了多久,烟火升起,众人仰头看去,张首辅起身,一句“恭祝皇上寿与天齐”,引得群臣纷纷起身附和。
卫长昀站在殿内的最末尾,行礼时,余光瞥了一眼天子。
明德帝大病一场后,不复当初的壮实,露出了精瘦的一面,却依旧眼神锐利。
分别坐在他身边的三位皇子,长身玉立、贵胄气质,若不论储君之争,的确都是精心培养出的人才。
然而,宫殿顶落下的阴影,投在他们身上,莫名多了几分晦明难辨。
卫长昀垂下眼,听着耳边的声音,心里一片平静。
暗流涌动、风云诡谲。
哪是他能撼动、改变什么的。
蚍蜉之力,何以撼动大树?
不过,蚍蜉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路,撼动不了大树,亦能开辟一条道来。
千秋宴的君臣同乐,持续到子时才结束。
大臣们陆续离席,乘坐马车、轿子回府,宫门外,全是等候的轿子和马车,管家、小厮、随从提灯等着。
卫长昀跟在其他人身后,正欲离开,便见傅老看了过来,神志顿时恢复清明。
该来的事,躲是躲不掉的。
李平峥看眼停下的卫长昀,“你——”
才说了一个字,便意识到什么,“我原本问你,要不要送你一程,现在看,只能祝你好运了。”
卫长昀嗯了声,看向等在台阶下的齐时信,“李兄……”
“齐兄喝了不少,你要是顺路,能否送一程?”
李平峥奇怪地看他一眼,“你不说,我也要送的。”
卫长昀一愣,抬手按了按额角,“是我糊涂了,那你们先回去,明日……”
“馆阁里见。”
李平峥拍拍他的肩,而后往台阶走去,抬手挥了挥,“走了,明天见。”
明天见?
若是明天能在馆阁碰面,一切都好说了。
卫长昀朝傅老走去,离了几步距离时,见温安臣也在一旁,还有礼部、翰林院的其他官员。
温安臣朝傅老拱手施礼,“学生,见过老师。”
傅老神色不动,只是道:“嗯。”
待温安臣直起身后,卫长昀才走上前,向其他人行礼,便走到傅老身后站着。
其他人离开得差不多,傅老看见张首辅出来,二人对视一眼,颔首示意,先行迈开步子,朝文华殿走去。
一炷香后,一声茶盏摔碎的清脆声响,在文华殿里响起。
门外当值的内侍,竖起耳朵听了一声,而后又低了低头,绷紧了后颈。
-
“长昀!”
赵秋听到旁边的声响,猛地惊醒,朝旁边看去。
床上躺着的姜宁,不知道是梦见什么,睁着眼看天花板,一副被吓到的表情。
见状,赵秋连忙从木榻下来,摸黑过去,借着外面的光,把灯点亮后,盖上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