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闻言姜宁失笑,“做生意大多数时候可以这样,但做人可就不行了,人和生意分不开,往后什么样的生意能做、不能做,到底还是我们说了算。”
只是先立下规矩,免得先把话柄给了别人。
谢蕴认真听姜宁说话,跟着他一块去了二楼、三楼,又回到一楼,去后院看了一圈。
等逛完,见姜宁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暗生佩服。
在黔州初见姜宁时,看着就是个招人喜欢的弟弟,谁能想到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气质变得更沉稳了。
看着身量也高了些。
“要改的地方不少,这酒楼规划得太乱。”姜宁拿手帕擦擦连廊靠椅,坐下道:“过两日我把要改的地方在图上标出来,我们再商量如何改。”
谢蕴有样学样,在他旁边坐下,吃惊道:“你记下了?”
“嗯。”姜宁冲她一笑,“可能在这上面有些天赋。”
他也挺后知后觉的,这一阵才意识到自己在作图上,可能真的有些天赋。
“那太好了,我最怕跟人说不清楚,弄出来货不对板。”谢蕴说完一怔,刚拿手扇了两下风,倏然转头看他,“你的意思是,买这个?”
姜宁扬起眉梢,“临河、沿街,还便宜,再看也不会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尽管不在金陵城门到宫城那条大街上,可也不算太偏。
这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
“那我过两日就去跟那东家谈,看看什么时候咱们把书契签了。”谢蕴长出一口气,“总算是定下。”
再看下去,金陵所有酒楼都要被她跑个遍。
“书契的事不急,再过两日就是端午,算算苗哥儿和秋哥儿该到了。”
姜宁解释道:“此事若他们有担忧,那就我跟你合伙,我们之间也要拟好一份书契。”
“他们要到了吗?”谢蕴诧异道:“可是出发前递了书信?”
“托人捎了一封信来,脚程更快,前日到的。”姜宁想了想,“应该是想赶在端午前团聚。”
闻言谢蕴嗯了声,“你这么一说,我也有点想爹娘了。”
阿阮在一旁提醒,“老爷和夫人心疼姑娘,肯定会寻一个日子来金陵的,七月时,不还有一批茶要进京吗?”
他一说,豆蔻也跟着附和。
才蔫了点的谢蕴,立即打起精神,“那酒楼得在七月开了,不然爹娘肯定以为我贪玩。”
她斗志满满地抓住姜宁胳膊,“宁哥儿,咱们一起把酒楼做——”
“做大做强。”
姜宁下意识接过话,“再创辉煌?”
谢蕴语塞,而后重重点了下头,“对,一定要做天下第一楼!”
第195章
“怎么还没到啊?会不会是路上耽搁了?”姜宁举着一把伞,在城门外的官道旁来回走动,不时往路的尽头看去。
一旁的阿阮看着,连忙道:“嗳,公子,你可别这么走,头上还顶着大太阳呢,走来走去更热了。”
姜宁停下,嘴里还在嘟囔,“我站不住。”
原地又走了两步,“这都要到午时了,怎么还没到。”
昨儿夜里,他们便收到捎来的口信,说是昨晚能赶到城外的桃叶渡,来不及进城,只能今天进。
他收到口信后,高兴得差点睡不着。
还好被卫长昀拉住,加上孕后发困,子时还没到,就已经困得睁不开眼。
闭眼睡着前,不忘叮嘱卫长昀,起床的时候要叫他。
结果今早,卫长昀等到要出门的时候才叫的他,被一顿埋怨。
两口子拌了几句嘴,跟小孩似的,一人一句,等卫长昀出门,才跟他叮嘱,天太热了,不用太早去城门口,算着时辰去就好。
姜宁知道他在翰林院忙,每天到亥时才能回家,便连声答应,让他记得吃午饭。
卫长昀点头答应,看眼天色,轻轻抱了他一下,正欲出门,就被姜宁拉住衣领,飞快在他脸上亲了下。
“明天端午,能早点回来了吧。”
姜宁一脸坦然,“大家说好一起过端午的,很久没这么热闹了。”
“馆阁若是没什么事,几位大人会早点放我们回家。”
卫长昀压低声音,“他们也要回家过节。”
姜宁瞥他一眼,“再不走,你一会儿要迟了。”
卫长昀松开握着的手,“晚上我尽量早些回来。”
姜宁点头,送他到门口后,望向天边露出的朝霞,伸了个懒腰,便忙着里外收拾,生怕哪儿忘了弄。
一忙就忙到了出门前,来城门外接人。
“哎!公子,你快看,那两辆马车是不是?”阿阮激动地指着路尽头出现的马车。
沈明尧身边小厮金三也跟来了,听见后立即望去。
姜宁闻声猛地抬起头来,往那边看去,一眼就认出了那是顾家的马车。
欲开口时,只觉喉咙发紧,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脚下却比脑子快,往前迈了几步。
见状,阿阮和金三连忙走到他旁边跟着,怕他脚下绊倒。
姜宁越走越快,却在离马车不到二十丈时,忽地停了下来,举着伞站定。
阿阮跟着太靠近,差点撞上他。
连忙刹住,往旁边歪得踉跄了下,才勉强站稳。
阿阮疑惑道:“公子?”
姜宁眨了眨眼,深吸一口气,刚要再往前走,就见马车一旁的车帘掀开,有人从里探出头。
“宁哥儿!”
赵秋半边身子都要探出来,边喊边挥手,“宁哥儿!”
向来性格内秀的人,难得这般兴奋,硬生生把周围目光都吸引过去。
姜宁听到声音那一瞬,心猛地提起,又重重地落下。
而后,一阵迟来的想念,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好似把这几个月来没察觉到的情绪,都挤压出来。
他鼻尖一酸,眼泪唰得掉下来,眼前视线变得模糊。
“姜宁!”顾苗从一边也钻出头,和赵秋挨在一起,一脸笑意地看他。
马车比人快得多,没多会儿,就在姜宁面前停下。
一前一后两辆,挨着路旁。
姜宁都还来不及擦眼泪,就看到马车的门从里面打开。
赵秋和顾苗挨着下车,跟着是小小。
后一辆马车坐的是几个男生,王子书、周庚和小宝、顾今南。
“宁哥儿,可算是见到你了!”
“宁哥哥,我好想你和二哥啊!”
“宁哥儿!”
……
一群人围到姜宁面前,一句接一句地叫他,生生把姜宁叫得又哭了起来。
不是掉眼泪,是真的哭出声。
姜宁眼圈通红,拿手背擦眼泪,“我就是激动的,太久没见你们了,我还以为——”
人不会这么齐。
一路过来,近三千里路,就因为他们的一句话,就来了。
姜宁吸了吸鼻子,望着他们,“总觉得好久没见,大家都还是之前那样。”
顾苗和赵秋对视一眼,瞥向他已经有些明显的腹部。
“我们是一样,可你好像不太一样啊。”
“就是就是,恭喜啊,双喜临门。”
姜宁:“……”
“很快就是三喜临门。”说完又觉差了点什么,“不对,应该是四喜临门?”
周庚照顾着两个弟弟,问:“还有一喜是什么?”
王子书从旁解释,“亲友团聚,怎么不算得一喜呢。”
这么热的天,城门外不是说话的地方。
说了一小会儿时间,就又回到车上。
姜宁跟着赵秋他们,阿阮和金三便去了他们来时雇的那辆马车,走前还不忘兢兢业业地叮嘱他小心。
一上车,顾苗便好奇地问:“那个小厮,是你们在金陵找的吗?人挺机灵。”
姜宁拿手扶了一下,钻到马车里,“不是,是谢家姐姐——”
话说一半,抬眼便撞上朱红看来的眼神,“阿娘。”
母子俩小半年未见,一句话没说,此刻都红了眼睛。
姜宁抿紧嘴角,愣愣地弯腰站着,眼泪又要忍不住往下掉。
“宁哥儿,快坐下,这么站着你难受。”朱红出声,带着哽咽,眼圈瞧着就是哭过的。
姜宁回过神,哎了声,在她旁边坐下。
赵秋和顾苗看看对方,没出声,给他们俩说话的空间。
倒是姜宁缓过来后,情绪稳定了很多,看了看朱红怀里沈潼潼,“潼潼都长这么大了呀。”
“皮得很,比今年小时候还要闹腾。”顾苗适时插话,“这一路上,多亏了朱婶婶帮忙,不然我一个人可带不过来。”
朱红道:“哪有,潼潼挺乖的,活泼些好。”
赵秋点点头,附和道:“就是,一路上没怎么哭,已经很厉害了。”
顾苗撇嘴,眼里却带着笑意,伸手戳了戳小姑娘的脸颊。
坐在一旁的卫小小,默默地扯了一下姜宁的袖子。
只是先立下规矩,免得先把话柄给了别人。
谢蕴认真听姜宁说话,跟着他一块去了二楼、三楼,又回到一楼,去后院看了一圈。
等逛完,见姜宁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暗生佩服。
在黔州初见姜宁时,看着就是个招人喜欢的弟弟,谁能想到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气质变得更沉稳了。
看着身量也高了些。
“要改的地方不少,这酒楼规划得太乱。”姜宁拿手帕擦擦连廊靠椅,坐下道:“过两日我把要改的地方在图上标出来,我们再商量如何改。”
谢蕴有样学样,在他旁边坐下,吃惊道:“你记下了?”
“嗯。”姜宁冲她一笑,“可能在这上面有些天赋。”
他也挺后知后觉的,这一阵才意识到自己在作图上,可能真的有些天赋。
“那太好了,我最怕跟人说不清楚,弄出来货不对板。”谢蕴说完一怔,刚拿手扇了两下风,倏然转头看他,“你的意思是,买这个?”
姜宁扬起眉梢,“临河、沿街,还便宜,再看也不会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尽管不在金陵城门到宫城那条大街上,可也不算太偏。
这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
“那我过两日就去跟那东家谈,看看什么时候咱们把书契签了。”谢蕴长出一口气,“总算是定下。”
再看下去,金陵所有酒楼都要被她跑个遍。
“书契的事不急,再过两日就是端午,算算苗哥儿和秋哥儿该到了。”
姜宁解释道:“此事若他们有担忧,那就我跟你合伙,我们之间也要拟好一份书契。”
“他们要到了吗?”谢蕴诧异道:“可是出发前递了书信?”
“托人捎了一封信来,脚程更快,前日到的。”姜宁想了想,“应该是想赶在端午前团聚。”
闻言谢蕴嗯了声,“你这么一说,我也有点想爹娘了。”
阿阮在一旁提醒,“老爷和夫人心疼姑娘,肯定会寻一个日子来金陵的,七月时,不还有一批茶要进京吗?”
他一说,豆蔻也跟着附和。
才蔫了点的谢蕴,立即打起精神,“那酒楼得在七月开了,不然爹娘肯定以为我贪玩。”
她斗志满满地抓住姜宁胳膊,“宁哥儿,咱们一起把酒楼做——”
“做大做强。”
姜宁下意识接过话,“再创辉煌?”
谢蕴语塞,而后重重点了下头,“对,一定要做天下第一楼!”
第195章
“怎么还没到啊?会不会是路上耽搁了?”姜宁举着一把伞,在城门外的官道旁来回走动,不时往路的尽头看去。
一旁的阿阮看着,连忙道:“嗳,公子,你可别这么走,头上还顶着大太阳呢,走来走去更热了。”
姜宁停下,嘴里还在嘟囔,“我站不住。”
原地又走了两步,“这都要到午时了,怎么还没到。”
昨儿夜里,他们便收到捎来的口信,说是昨晚能赶到城外的桃叶渡,来不及进城,只能今天进。
他收到口信后,高兴得差点睡不着。
还好被卫长昀拉住,加上孕后发困,子时还没到,就已经困得睁不开眼。
闭眼睡着前,不忘叮嘱卫长昀,起床的时候要叫他。
结果今早,卫长昀等到要出门的时候才叫的他,被一顿埋怨。
两口子拌了几句嘴,跟小孩似的,一人一句,等卫长昀出门,才跟他叮嘱,天太热了,不用太早去城门口,算着时辰去就好。
姜宁知道他在翰林院忙,每天到亥时才能回家,便连声答应,让他记得吃午饭。
卫长昀点头答应,看眼天色,轻轻抱了他一下,正欲出门,就被姜宁拉住衣领,飞快在他脸上亲了下。
“明天端午,能早点回来了吧。”
姜宁一脸坦然,“大家说好一起过端午的,很久没这么热闹了。”
“馆阁若是没什么事,几位大人会早点放我们回家。”
卫长昀压低声音,“他们也要回家过节。”
姜宁瞥他一眼,“再不走,你一会儿要迟了。”
卫长昀松开握着的手,“晚上我尽量早些回来。”
姜宁点头,送他到门口后,望向天边露出的朝霞,伸了个懒腰,便忙着里外收拾,生怕哪儿忘了弄。
一忙就忙到了出门前,来城门外接人。
“哎!公子,你快看,那两辆马车是不是?”阿阮激动地指着路尽头出现的马车。
沈明尧身边小厮金三也跟来了,听见后立即望去。
姜宁闻声猛地抬起头来,往那边看去,一眼就认出了那是顾家的马车。
欲开口时,只觉喉咙发紧,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脚下却比脑子快,往前迈了几步。
见状,阿阮和金三连忙走到他旁边跟着,怕他脚下绊倒。
姜宁越走越快,却在离马车不到二十丈时,忽地停了下来,举着伞站定。
阿阮跟着太靠近,差点撞上他。
连忙刹住,往旁边歪得踉跄了下,才勉强站稳。
阿阮疑惑道:“公子?”
姜宁眨了眨眼,深吸一口气,刚要再往前走,就见马车一旁的车帘掀开,有人从里探出头。
“宁哥儿!”
赵秋半边身子都要探出来,边喊边挥手,“宁哥儿!”
向来性格内秀的人,难得这般兴奋,硬生生把周围目光都吸引过去。
姜宁听到声音那一瞬,心猛地提起,又重重地落下。
而后,一阵迟来的想念,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好似把这几个月来没察觉到的情绪,都挤压出来。
他鼻尖一酸,眼泪唰得掉下来,眼前视线变得模糊。
“姜宁!”顾苗从一边也钻出头,和赵秋挨在一起,一脸笑意地看他。
马车比人快得多,没多会儿,就在姜宁面前停下。
一前一后两辆,挨着路旁。
姜宁都还来不及擦眼泪,就看到马车的门从里面打开。
赵秋和顾苗挨着下车,跟着是小小。
后一辆马车坐的是几个男生,王子书、周庚和小宝、顾今南。
“宁哥儿,可算是见到你了!”
“宁哥哥,我好想你和二哥啊!”
“宁哥儿!”
……
一群人围到姜宁面前,一句接一句地叫他,生生把姜宁叫得又哭了起来。
不是掉眼泪,是真的哭出声。
姜宁眼圈通红,拿手背擦眼泪,“我就是激动的,太久没见你们了,我还以为——”
人不会这么齐。
一路过来,近三千里路,就因为他们的一句话,就来了。
姜宁吸了吸鼻子,望着他们,“总觉得好久没见,大家都还是之前那样。”
顾苗和赵秋对视一眼,瞥向他已经有些明显的腹部。
“我们是一样,可你好像不太一样啊。”
“就是就是,恭喜啊,双喜临门。”
姜宁:“……”
“很快就是三喜临门。”说完又觉差了点什么,“不对,应该是四喜临门?”
周庚照顾着两个弟弟,问:“还有一喜是什么?”
王子书从旁解释,“亲友团聚,怎么不算得一喜呢。”
这么热的天,城门外不是说话的地方。
说了一小会儿时间,就又回到车上。
姜宁跟着赵秋他们,阿阮和金三便去了他们来时雇的那辆马车,走前还不忘兢兢业业地叮嘱他小心。
一上车,顾苗便好奇地问:“那个小厮,是你们在金陵找的吗?人挺机灵。”
姜宁拿手扶了一下,钻到马车里,“不是,是谢家姐姐——”
话说一半,抬眼便撞上朱红看来的眼神,“阿娘。”
母子俩小半年未见,一句话没说,此刻都红了眼睛。
姜宁抿紧嘴角,愣愣地弯腰站着,眼泪又要忍不住往下掉。
“宁哥儿,快坐下,这么站着你难受。”朱红出声,带着哽咽,眼圈瞧着就是哭过的。
姜宁回过神,哎了声,在她旁边坐下。
赵秋和顾苗看看对方,没出声,给他们俩说话的空间。
倒是姜宁缓过来后,情绪稳定了很多,看了看朱红怀里沈潼潼,“潼潼都长这么大了呀。”
“皮得很,比今年小时候还要闹腾。”顾苗适时插话,“这一路上,多亏了朱婶婶帮忙,不然我一个人可带不过来。”
朱红道:“哪有,潼潼挺乖的,活泼些好。”
赵秋点点头,附和道:“就是,一路上没怎么哭,已经很厉害了。”
顾苗撇嘴,眼里却带着笑意,伸手戳了戳小姑娘的脸颊。
坐在一旁的卫小小,默默地扯了一下姜宁的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