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小小和小宝亦是一脸期待看向大人们。
顾苗点头,“当然可以,也可以接他们到家里玩。”
“那改天我就去易安楼,咱们签下合同、就协议,这样大家也有一个凭证,免得日后扯皮。”
姜宁道,“毕竟丑话说在前面,这样也避免日后翻脸。”
一旁的秦掌柜笑了起来,爽快道:“姜小公子了不得,做生意的经验不丰富,却深谙其中门道,看来今日我们是来对了。”
沈明尧放下筷子,起身走到刚才车夫拿来的木匣子旁,打开后拿出一份写了字的纸。
“来之前,我就根据苗苗转述的意思,草拟了一份书契,你们可以看看。”
准备得这么充分?
姜宁都有些愣了,接过来后,正打算自个翻看,忽地想到什么,把书契往卫长昀手里塞。
“你念给我听。”
卫长昀眉头微蹙,转头看他,就见姜宁眨了两下眼睛,一脸卖乖的表情。
“……”
“书契上说……”
书契上所说,和那日在易安楼姜宁跟顾苗说的差不多,而且还多起草了一些保护双方利益的条款,不愧是出自沈明尧和秦掌柜的手。
姜宁一边看一边听,“这么面面俱到,我们也没什么补充的。”
顾苗眼睛一亮,期待地看着他。
姜宁往后靠去,声音不大,语气却掷地有声,“就这么办。”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今天买马车,明天盖新房。
-
顾家一大家子人,在村里转了一圈,又去河边看了看,快傍晚才离开。
送走他们一家,晚饭姜宁他们就对付着吃了。
一天也不能两顿都吃得太饱,不利于消化和健康。
等两小孩都睡下,朱氏也去休息,姜宁和卫长昀还在堂屋里点着油灯算账。
易安楼一共要从他们这里进货的几样东西,都得准备齐全了,得在下月初一前送去。
“给易安楼的供货,麻辣椒麻辣面是二十罐,按照十四文的价格算,一共是二百八十文。”
“蒜香辣椒十罐,十六文一罐,共一百六十文。”
姜宁趴在桌上,瞅着对面写字的卫长昀。
卫长昀坐得端正,悬腕握笔,听到姜宁停下来,抬眼看他,被他模样逗笑,“嫂嫂又在想什么?”
姜宁歪过头,叹了口气,“有一种不真实感,隐隐的有一点害怕搞砸了。”
菜是好吃的,也是物以稀为贵的。
可拿到酒楼里卖,能不能卖好他心里也没底,要是卖不出去,那不就伤了别人的信任。
虽说都是生意,这点钱对顾家也不算什么,说不定出门吃顿饭就没了。
“我相信你。”
卫长昀放下笔,从一旁的壶里倒了杯水给姜宁,“摸着石头过河定是会忐忑,如我第一次参加考试一样,也担心过,若是连童生都考不上,如何面对父母和兄长。”
姜宁愣了愣,望向卫长昀。
“生意之道我不懂太多,但这段时日和嫂嫂相处下来,我信得过。”
卫长昀神色柔和,眼睛在灯光下,也显得格外真诚,“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一番经验。”
“你……”姜宁失笑,道:“真是老成。”
忽地,姜宁又有些心疼卫长昀。
不是都说早慧的人大多慧极而伤,那卫长昀呢?
“还有糊辣椒,是不是也是十罐,卖十文?”卫长昀重新拿起笔,问姜宁。
姜宁回过神来,点点头,“嗯,一共是一百文。”
“酸汤按斤来算,那一坛可以装四斤,要送两坛过去,一共是四百文。”
卫长昀记完,粗略算了一下,“一共是九百四十文。”
这是初次下定的单子,若卖得好,那肯定还要往上加。
“今天他们定的酸汤鱼是一斤一百五十文,是按照招牌菜定的价,抽给我们就是九文。”
姜宁算了一下,其实这个价格也不贵。
市面上的鱼,大量买,也要三十文一斤。
鱼是处理好后的鱼肉块,并非是活鱼上秤,所以自然要算上人工费用。
况且这一锅煮出来,就只收鱼肉的钱,蘸汁和里面加的蔬菜都不算钱。
哪怕客人来了,点个三五斤,也是因为人多,人均摊下来就是正常酒楼的价格。
他俩算完账,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要记的东西,不由叹了口气。
这一算,夜渐渐深了。
不宽敞的堂屋里,油灯光线偶尔会变暗,光影绰绰,他俩身影映在墙上。
过了立夏就是初夏,外面已经能偶尔听到些鸣叫,不知道是什么动物。
等他俩算完,各自活动了下脖子和胳膊。
“时辰不早,嫂嫂先去休息,有什么想不起来,明日再补充也不迟。”卫长昀将单子收起来,递给姜宁。
姜宁伸了个懒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也差不多了这些,其他的明天再想,至少现在除了辣椒外,酸汤咱们是有的。”
站起来一半,恍然道:“差点忘了,还有木姜子叶,我们也得摘点送去,这可是关键。”
现在是木姜子叶勉强调味,等七八月木姜子成熟后,就可以直接用木姜子了。
“那明日我和嫂嫂一起去。”卫长昀把凳子挪回原处。
他俩说着话一块走出堂屋,油灯被姜宁端在手里。
“改日做了这鱼,也给二爷和秋哥儿那儿送一份去,三叔三婶那儿也一样。”
姜宁道:“人家帮了不少忙,总不能我们自己吃独食。”
卫长昀看着姜宁,眼底的欣赏并未掩藏,“嫂嫂说的是。”
不知是烛光的作用,还是旁的原因。
姜宁对上卫长昀的眼神时,有一些莫名地脸热,不露声色挪开视线,“日后若供货量大了,家里辣椒不够,怕是得向别人收。”
搭在油灯底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缓解那有些陌生的异样。
“在村里收吗?”
“不,去别的村子。”
村子里收,不到一日就会传开了,到时候反而麻烦。
去别的地方收,哪怕是问起,还可以借用易安楼的名义,这些酒楼每个几日都要去采购,永安镇四周的农户早习惯了。
卫长昀略一思索,隐约明白姜宁的担心。
“那嫂嫂早些休息,夜安。”
姜宁点了下头,含糊回了句“夜安”,便转身回房时脚步比平时要匆忙,连带着灯火飘了一下,险些燎到他的手指。
走到屋门口,姜宁推开门进去,侧过身关门时,余光瞥见卫长昀竟然没走,还站在原地,心头一怔,装作没看见地关上了门。
门一关上,姜宁没动,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直到隐约传来一道关门的声响,他才倏然松了口。
好奇怪,为什么卫长昀盯着他看,他就会心慌?
这就是……心虚吗?
露馅太多,被看穿了啊。
第42章
后面小半个月,姜宁和卫长昀忙进忙出,连集都没去。
天好的时候进山去摘木姜子,顺道看看毛辣果熟没熟透。要是碰到阴天,就去地里除草、施肥,顺道补补种。
晌午后忙完回到家,歇会儿又要捣鼓辣椒。
一天从早到晚,都挺忙的。
等到夜里姜宁躺在床上,都来不及琢磨明天的安排,头刚挨着枕面,眼一闭就能睡过去。
累。
除了累,夹缝里感觉到了一丝充实。
尤其拿到了第一笔定金,也不是白辛苦。
“一会儿我去秋哥儿家,你去二爷和三叔那儿,不然还得来回倒两趟。”姜宁把布包着的陶罐放进篮子里,“送完了,再去山上找些木姜子。”
木姜子也被叫做山胡椒,野生的不好找。
就算成片地长,这段时间也还没结果,他们只能一处一处摘点叶子和叶茎回去凑合着用。
“嗯。”卫长昀掂了掂篮子,“正好,我去找三叔借他的驴车,不然明天这东西还不好拉到镇上。”
姜宁拎着篮子,“那这会儿去送东西,就有点无事——那个无事不上门。”
卫长昀神色无异,跟在他后面一起出门,“不碍事。”
乡里乡亲的,家里关系好些的,都没那么客气,有个什么东西,吃的、用的,也会往别人家里送去。
借驴车也不是白借,自是会以物换物,总归是不会让人白吃亏。
姜宁知道他心里有数,也不再多说,拎着篮子直奔赵秋家去了。
别说,忙得好几日没见着赵秋,还怪想念的。
这可是他来燕朝后的第一个朋友,还是那种“过命之交”。尽管赚钱很快乐,但朋友关系也是不能少的。
-
“秋哥儿在家吗?”
姜宁站在赵家的院子外,朝里探头喊了一声。
话音刚落,赵秋就从屋子里出来了,瞧着刚才应该是在收拾屋子。
顾苗点头,“当然可以,也可以接他们到家里玩。”
“那改天我就去易安楼,咱们签下合同、就协议,这样大家也有一个凭证,免得日后扯皮。”
姜宁道,“毕竟丑话说在前面,这样也避免日后翻脸。”
一旁的秦掌柜笑了起来,爽快道:“姜小公子了不得,做生意的经验不丰富,却深谙其中门道,看来今日我们是来对了。”
沈明尧放下筷子,起身走到刚才车夫拿来的木匣子旁,打开后拿出一份写了字的纸。
“来之前,我就根据苗苗转述的意思,草拟了一份书契,你们可以看看。”
准备得这么充分?
姜宁都有些愣了,接过来后,正打算自个翻看,忽地想到什么,把书契往卫长昀手里塞。
“你念给我听。”
卫长昀眉头微蹙,转头看他,就见姜宁眨了两下眼睛,一脸卖乖的表情。
“……”
“书契上说……”
书契上所说,和那日在易安楼姜宁跟顾苗说的差不多,而且还多起草了一些保护双方利益的条款,不愧是出自沈明尧和秦掌柜的手。
姜宁一边看一边听,“这么面面俱到,我们也没什么补充的。”
顾苗眼睛一亮,期待地看着他。
姜宁往后靠去,声音不大,语气却掷地有声,“就这么办。”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今天买马车,明天盖新房。
-
顾家一大家子人,在村里转了一圈,又去河边看了看,快傍晚才离开。
送走他们一家,晚饭姜宁他们就对付着吃了。
一天也不能两顿都吃得太饱,不利于消化和健康。
等两小孩都睡下,朱氏也去休息,姜宁和卫长昀还在堂屋里点着油灯算账。
易安楼一共要从他们这里进货的几样东西,都得准备齐全了,得在下月初一前送去。
“给易安楼的供货,麻辣椒麻辣面是二十罐,按照十四文的价格算,一共是二百八十文。”
“蒜香辣椒十罐,十六文一罐,共一百六十文。”
姜宁趴在桌上,瞅着对面写字的卫长昀。
卫长昀坐得端正,悬腕握笔,听到姜宁停下来,抬眼看他,被他模样逗笑,“嫂嫂又在想什么?”
姜宁歪过头,叹了口气,“有一种不真实感,隐隐的有一点害怕搞砸了。”
菜是好吃的,也是物以稀为贵的。
可拿到酒楼里卖,能不能卖好他心里也没底,要是卖不出去,那不就伤了别人的信任。
虽说都是生意,这点钱对顾家也不算什么,说不定出门吃顿饭就没了。
“我相信你。”
卫长昀放下笔,从一旁的壶里倒了杯水给姜宁,“摸着石头过河定是会忐忑,如我第一次参加考试一样,也担心过,若是连童生都考不上,如何面对父母和兄长。”
姜宁愣了愣,望向卫长昀。
“生意之道我不懂太多,但这段时日和嫂嫂相处下来,我信得过。”
卫长昀神色柔和,眼睛在灯光下,也显得格外真诚,“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一番经验。”
“你……”姜宁失笑,道:“真是老成。”
忽地,姜宁又有些心疼卫长昀。
不是都说早慧的人大多慧极而伤,那卫长昀呢?
“还有糊辣椒,是不是也是十罐,卖十文?”卫长昀重新拿起笔,问姜宁。
姜宁回过神来,点点头,“嗯,一共是一百文。”
“酸汤按斤来算,那一坛可以装四斤,要送两坛过去,一共是四百文。”
卫长昀记完,粗略算了一下,“一共是九百四十文。”
这是初次下定的单子,若卖得好,那肯定还要往上加。
“今天他们定的酸汤鱼是一斤一百五十文,是按照招牌菜定的价,抽给我们就是九文。”
姜宁算了一下,其实这个价格也不贵。
市面上的鱼,大量买,也要三十文一斤。
鱼是处理好后的鱼肉块,并非是活鱼上秤,所以自然要算上人工费用。
况且这一锅煮出来,就只收鱼肉的钱,蘸汁和里面加的蔬菜都不算钱。
哪怕客人来了,点个三五斤,也是因为人多,人均摊下来就是正常酒楼的价格。
他俩算完账,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要记的东西,不由叹了口气。
这一算,夜渐渐深了。
不宽敞的堂屋里,油灯光线偶尔会变暗,光影绰绰,他俩身影映在墙上。
过了立夏就是初夏,外面已经能偶尔听到些鸣叫,不知道是什么动物。
等他俩算完,各自活动了下脖子和胳膊。
“时辰不早,嫂嫂先去休息,有什么想不起来,明日再补充也不迟。”卫长昀将单子收起来,递给姜宁。
姜宁伸了个懒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也差不多了这些,其他的明天再想,至少现在除了辣椒外,酸汤咱们是有的。”
站起来一半,恍然道:“差点忘了,还有木姜子叶,我们也得摘点送去,这可是关键。”
现在是木姜子叶勉强调味,等七八月木姜子成熟后,就可以直接用木姜子了。
“那明日我和嫂嫂一起去。”卫长昀把凳子挪回原处。
他俩说着话一块走出堂屋,油灯被姜宁端在手里。
“改日做了这鱼,也给二爷和秋哥儿那儿送一份去,三叔三婶那儿也一样。”
姜宁道:“人家帮了不少忙,总不能我们自己吃独食。”
卫长昀看着姜宁,眼底的欣赏并未掩藏,“嫂嫂说的是。”
不知是烛光的作用,还是旁的原因。
姜宁对上卫长昀的眼神时,有一些莫名地脸热,不露声色挪开视线,“日后若供货量大了,家里辣椒不够,怕是得向别人收。”
搭在油灯底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缓解那有些陌生的异样。
“在村里收吗?”
“不,去别的村子。”
村子里收,不到一日就会传开了,到时候反而麻烦。
去别的地方收,哪怕是问起,还可以借用易安楼的名义,这些酒楼每个几日都要去采购,永安镇四周的农户早习惯了。
卫长昀略一思索,隐约明白姜宁的担心。
“那嫂嫂早些休息,夜安。”
姜宁点了下头,含糊回了句“夜安”,便转身回房时脚步比平时要匆忙,连带着灯火飘了一下,险些燎到他的手指。
走到屋门口,姜宁推开门进去,侧过身关门时,余光瞥见卫长昀竟然没走,还站在原地,心头一怔,装作没看见地关上了门。
门一关上,姜宁没动,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直到隐约传来一道关门的声响,他才倏然松了口。
好奇怪,为什么卫长昀盯着他看,他就会心慌?
这就是……心虚吗?
露馅太多,被看穿了啊。
第42章
后面小半个月,姜宁和卫长昀忙进忙出,连集都没去。
天好的时候进山去摘木姜子,顺道看看毛辣果熟没熟透。要是碰到阴天,就去地里除草、施肥,顺道补补种。
晌午后忙完回到家,歇会儿又要捣鼓辣椒。
一天从早到晚,都挺忙的。
等到夜里姜宁躺在床上,都来不及琢磨明天的安排,头刚挨着枕面,眼一闭就能睡过去。
累。
除了累,夹缝里感觉到了一丝充实。
尤其拿到了第一笔定金,也不是白辛苦。
“一会儿我去秋哥儿家,你去二爷和三叔那儿,不然还得来回倒两趟。”姜宁把布包着的陶罐放进篮子里,“送完了,再去山上找些木姜子。”
木姜子也被叫做山胡椒,野生的不好找。
就算成片地长,这段时间也还没结果,他们只能一处一处摘点叶子和叶茎回去凑合着用。
“嗯。”卫长昀掂了掂篮子,“正好,我去找三叔借他的驴车,不然明天这东西还不好拉到镇上。”
姜宁拎着篮子,“那这会儿去送东西,就有点无事——那个无事不上门。”
卫长昀神色无异,跟在他后面一起出门,“不碍事。”
乡里乡亲的,家里关系好些的,都没那么客气,有个什么东西,吃的、用的,也会往别人家里送去。
借驴车也不是白借,自是会以物换物,总归是不会让人白吃亏。
姜宁知道他心里有数,也不再多说,拎着篮子直奔赵秋家去了。
别说,忙得好几日没见着赵秋,还怪想念的。
这可是他来燕朝后的第一个朋友,还是那种“过命之交”。尽管赚钱很快乐,但朋友关系也是不能少的。
-
“秋哥儿在家吗?”
姜宁站在赵家的院子外,朝里探头喊了一声。
话音刚落,赵秋就从屋子里出来了,瞧着刚才应该是在收拾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