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这情报详细得仿佛是从当事人嘴里亲自透露出来的一般。
袁绍也拉下了脸,当即就命人去田丰府内搜信。
还真从一摞从巨鹿田氏送来的家书中找到了一封带有徐州牧官印的密信。
田丰感受着袁绍落在他身上的怀疑眼神,气得手指发抖,径直当着众人面把这封他还没读过的信撕开,其中信纸拿出,看也不看就递给袁绍。
“定是那陈昭小儿辱骂老夫。”田丰笃定。他虽午夜梦回之时偶尔也会想起陈昭当年三次登门请他之事,可他生性忠诚,既从了袁绍便一心为袁绍谋划,自觉一片清白。
“昭自当日与田公一别,日夜思念敬田公之才,天下无二,卢子干蔡伯喈亦不及也若得田公,愿以十万大军交换”
袁绍读着这封陈昭亲笔信,面色越发阴冷,看向田丰的眼神也越发怀疑。
他抖抖帛书,语气不悦:“陈昭此人,蛮横无理,对天子尚且毫无恭敬,却对你田丰如此信重。”
“绍自愧不如啊。”袁绍压抑着怒火。
陈昭面对他的时候,尚且句句不饶人,还总阴阳怪气他,为何会对他麾下一个小小谋士如此嘴甜?
定是早有勾结。
袁绍甚至分不清,他此刻的怒火究竟是因为臣子背着他与其他诸侯勾结而起的愤怒更多,还是因为陈昭对他的轻视
他本以为陈昭就是那样桀骜不驯的性子,却突然在一个臣子身上看到了陈昭对他从未有过的敬重,这种落差让他更加怒不可遏。
一个对天子、对他、对天下诸侯都不假辞色的反贼,却对他麾下一个谋士如此敬重。
田丰哑口无言。
他本该愤怒撇清和陈昭的关系。
可在这个瞬间,田丰很难否认他心中那一丝隐蔽的快活。
初投袁绍时,袁绍对他敬重依赖,田丰也曾志得意满。但随着袁绍更信任郭图等巧言令色之人,逐渐疏远他,又暴露出优柔寡断的性格后,田丰心中难免生出一丝后悔。
昔日不如他的好友沮授,如今已是青州州牧、大汉亭侯,功成名就,而他却仍是袁绍麾下一个普通军师。袁绍虽握有并州,但并州牧是袁绍的外甥,冀州高官也多是袁绍的亲戚。
可已经功成名就的陈昭依然表达出了对他才华的渴望和敬重。
文人能不求富贵名利,却很难逃得过人生价值认可的渴望。
“臣并无和陈昭勾结,此陈昭离间之计,还请主公明查。”田丰看到袁绍面上的愤怒,终于后知后觉替自己分辨了一句。
只是这句话在长长的停顿后就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怒火冲天的袁绍二话不说就撤了田丰的官职,命他回府,等调查之后再行判决。
只是不过三日,被其他臣子求情闹得头疼的袁绍又顶不住压力把田丰官复原职了。
另一边,赵云终于回到了家中。
提前接到赵云书信的赵风,早已备好了接风宴。
对于赵云提出举族搬迁至青州的建议,赵风接受得异常爽快,反倒让提前打好一肚子腹稿的赵云有些措手不及。
“如今是乱世,哪还能守着族地等死。”赵风身形虽仍显虚弱,语气却十分坚定,“辽东公孙度四处灭族的事你可曾听说?不少辽东大族举族外逃,到了幽州,一听公孙瓒也姓公孙,又吓得往冀州跑”
常山赵氏毕竟是常山郡本地的大族,族中子弟大多从军,对北方消息的了解甚至比陈昭还要多些。
辽东公孙度四处灭族,并州外族又趁中原内乱入侵,许多外地士族纷纷举族搬迁至冀州。就连其他地方的豪强大族,也有不少仰慕袁绍四世三公的名望,投奔而来。
见多了赵风也就不觉得弃家舍业搬家难以接受了。
“若现在不跑,日后落得袁家那个下场,才叫凄惨。”赵风亦听说了袁隗全家被董卓宰了个干净这事。
同时传到他耳中的还有“昭侯麾下第一大将常山赵子龙”的勇猛事迹。
赵风看着面前身高窜了一节,原本稚嫩脸庞也彻底变成青年俊朗面容的弟弟,欣慰之余又升起了一阵忧伤。
“你可是后来游历之时才机缘巧合投奔的昭侯?”赵风依然抱着“我那么乖巧的弟弟不可能欺骗我跟着反贼私奔”的期望询问。
赵云打破了赵风的期望,他声音镇定:“我一离家就跟随主公了。”
赵风捂住了胸口,深吸一口气,明知从结果看赵云的选择一点错都没有,可他还是想不明白。
当年黄巾贼肉眼可见没前途,他弟弟到底看上了陈昭什么?宁可欺骗他这个一母同胞的兄长也要去跟着陈昭四处奔波受苦?
第103章第 103 章:卖纸的广告吗
“那昭侯到底好在何处,才让你不管不顾也要跟她跑?”赵风脸拉得老长。
他和赵云父母早逝,他长兄如父,养弟弟和养儿子一样把赵云拉扯大。
结果孩子还没及冠就跟人跑了,还为了脱身,编造谎言欺骗他这个如父长兄。
赵云低头扒拉着盘中饭菜,家中仅他们兄弟二人,也不似在外那样一人一案,而是兄弟共同一桌,面对面用膳。
当年我与族中堂弟去下曲阳买马,偶遇张宝的亲信欺负百姓。百姓们挺身而出,逼得张宝认错,并依军规处罚了他。”提起往事,赵云不由会心一笑。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百姓,竟敢对峙张宝,他既是上官又是师叔。见微知著,主公既有维护正义的品行,又有维护正义的本事,实乃明主。”
一提起陈昭,沉默寡言的赵云话也多了起来。
“大贤良师身死,黄巾兵败,主公处境危急。初到青州时,营中粮草不足半月便会断粮。即便如此窘迫,主公也未向百姓征粮,而是千方百计从地方豪强手中筹措粮食”赵云侃侃而谈,细数起陈昭所做的桩桩件件小事。
赵风心中五味杂陈。酸的是,弟弟彻底被陈昭折服,心中只有主公,却没了兄长的位置;难言的是,这么一听,他也觉得陈昭确是世间难得的明主。
尤其是和如今冀州之主袁绍相比。
同样是养兵缺粮,袁绍却因政令混乱、赋役繁重,引得百姓怨声载道。他出身士族,自幼便未将庶民视作人,人口、粮草在他眼中不过是簿册上的冰冷数字。唯有同样出身大族的士人,才配得上他的一眼高看。
赵风对此深有体会。真定赵氏作为常山郡大族,他们在袁绍面前勉强被当作“人”,又因族中武风盛行、文风不显,武人众多而名士稀少,被推崇名士的袁绍视为低人一等的二等士族。
“唉,冀州在袁绍手里算是毁了。”赵风摇头叹息。
他不禁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尽管他已决定举族迁往青州,可常山郡毕竟是赵家数百年的族地,七绕八拐,谁家都能和赵家攀上点亲。他虽能带着全族离开,但这些乡民无处可去,还不知要在袁绍手下受多少苦。
几杯酒水下肚,赵风脸颊薄红,他身子弱,平日不饮用酒水,今日见到多年未见的弟弟,才兴起饮了两杯。
酒意有些上头,赵风微眯着眼看向已经四年不见,出落地越发俊朗无双的弟弟。
赵云很漂亮,幼年时候每个来家中做客的亲戚都喜欢捏他脸。十六岁离家之时,赵云已经是一个俊朗青年了,往那一站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杨树。
四年的沙场征战和独掌万军的位高权重又给他眉眼间染上几分锋利与沉稳。他肩膀宽阔,眉眼锐利,像从史书上走下来的青年将军。
问题是他读过的史书里,这样的将军好像在朝堂上都不咋聪明。
赵风悲从心来,自动带入了汉高祖和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他弟月下奔陈昭,又同样是少年将帅和一肚子谋略的主公还有他这段时日听说的袁绍麾下闹得不可开交的党争。
“吾弟什么都好,就是为人来老实,性子又直,吃了亏也不抱怨。”赵风苦口婆心,“你在昭侯麾下效力,可不要轻易得罪上官。”
“也不要牵扯进文臣之间的党争。”
冀州这边,袁绍麾下的谋士不和就牵扯到了武将,连带着武将都要站队。
赵云面露迟疑:“什么党争?”
那些可怜谋士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还有精力争斗吗?
“你离家太早,这些东西都没学过。”赵风越发觉得赵云什么都不懂就跟着陈昭,实在可怜。
借着酒意,赵风将袁绍帐下的种种乱象一一说清。真定赵氏也有子弟在袁绍麾下效力,虽官职不高,但袁绍麾下的混乱根本无需高位便能知晓。
赵云默默把兄长之言全记在了心中,准备今夜回去就把这些事情写在密信中传给主公。
“就比如,你在昭侯麾下和谁最亲近?你就是那人的党羽。”赵风絮絮叨叨。
赵云面前浮现出陈昭的身影。
他沉默看了一眼自家兄长,觉得当主公的党羽应该很安全。
袁绍也拉下了脸,当即就命人去田丰府内搜信。
还真从一摞从巨鹿田氏送来的家书中找到了一封带有徐州牧官印的密信。
田丰感受着袁绍落在他身上的怀疑眼神,气得手指发抖,径直当着众人面把这封他还没读过的信撕开,其中信纸拿出,看也不看就递给袁绍。
“定是那陈昭小儿辱骂老夫。”田丰笃定。他虽午夜梦回之时偶尔也会想起陈昭当年三次登门请他之事,可他生性忠诚,既从了袁绍便一心为袁绍谋划,自觉一片清白。
“昭自当日与田公一别,日夜思念敬田公之才,天下无二,卢子干蔡伯喈亦不及也若得田公,愿以十万大军交换”
袁绍读着这封陈昭亲笔信,面色越发阴冷,看向田丰的眼神也越发怀疑。
他抖抖帛书,语气不悦:“陈昭此人,蛮横无理,对天子尚且毫无恭敬,却对你田丰如此信重。”
“绍自愧不如啊。”袁绍压抑着怒火。
陈昭面对他的时候,尚且句句不饶人,还总阴阳怪气他,为何会对他麾下一个小小谋士如此嘴甜?
定是早有勾结。
袁绍甚至分不清,他此刻的怒火究竟是因为臣子背着他与其他诸侯勾结而起的愤怒更多,还是因为陈昭对他的轻视
他本以为陈昭就是那样桀骜不驯的性子,却突然在一个臣子身上看到了陈昭对他从未有过的敬重,这种落差让他更加怒不可遏。
一个对天子、对他、对天下诸侯都不假辞色的反贼,却对他麾下一个谋士如此敬重。
田丰哑口无言。
他本该愤怒撇清和陈昭的关系。
可在这个瞬间,田丰很难否认他心中那一丝隐蔽的快活。
初投袁绍时,袁绍对他敬重依赖,田丰也曾志得意满。但随着袁绍更信任郭图等巧言令色之人,逐渐疏远他,又暴露出优柔寡断的性格后,田丰心中难免生出一丝后悔。
昔日不如他的好友沮授,如今已是青州州牧、大汉亭侯,功成名就,而他却仍是袁绍麾下一个普通军师。袁绍虽握有并州,但并州牧是袁绍的外甥,冀州高官也多是袁绍的亲戚。
可已经功成名就的陈昭依然表达出了对他才华的渴望和敬重。
文人能不求富贵名利,却很难逃得过人生价值认可的渴望。
“臣并无和陈昭勾结,此陈昭离间之计,还请主公明查。”田丰看到袁绍面上的愤怒,终于后知后觉替自己分辨了一句。
只是这句话在长长的停顿后就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怒火冲天的袁绍二话不说就撤了田丰的官职,命他回府,等调查之后再行判决。
只是不过三日,被其他臣子求情闹得头疼的袁绍又顶不住压力把田丰官复原职了。
另一边,赵云终于回到了家中。
提前接到赵云书信的赵风,早已备好了接风宴。
对于赵云提出举族搬迁至青州的建议,赵风接受得异常爽快,反倒让提前打好一肚子腹稿的赵云有些措手不及。
“如今是乱世,哪还能守着族地等死。”赵风身形虽仍显虚弱,语气却十分坚定,“辽东公孙度四处灭族的事你可曾听说?不少辽东大族举族外逃,到了幽州,一听公孙瓒也姓公孙,又吓得往冀州跑”
常山赵氏毕竟是常山郡本地的大族,族中子弟大多从军,对北方消息的了解甚至比陈昭还要多些。
辽东公孙度四处灭族,并州外族又趁中原内乱入侵,许多外地士族纷纷举族搬迁至冀州。就连其他地方的豪强大族,也有不少仰慕袁绍四世三公的名望,投奔而来。
见多了赵风也就不觉得弃家舍业搬家难以接受了。
“若现在不跑,日后落得袁家那个下场,才叫凄惨。”赵风亦听说了袁隗全家被董卓宰了个干净这事。
同时传到他耳中的还有“昭侯麾下第一大将常山赵子龙”的勇猛事迹。
赵风看着面前身高窜了一节,原本稚嫩脸庞也彻底变成青年俊朗面容的弟弟,欣慰之余又升起了一阵忧伤。
“你可是后来游历之时才机缘巧合投奔的昭侯?”赵风依然抱着“我那么乖巧的弟弟不可能欺骗我跟着反贼私奔”的期望询问。
赵云打破了赵风的期望,他声音镇定:“我一离家就跟随主公了。”
赵风捂住了胸口,深吸一口气,明知从结果看赵云的选择一点错都没有,可他还是想不明白。
当年黄巾贼肉眼可见没前途,他弟弟到底看上了陈昭什么?宁可欺骗他这个一母同胞的兄长也要去跟着陈昭四处奔波受苦?
第103章第 103 章:卖纸的广告吗
“那昭侯到底好在何处,才让你不管不顾也要跟她跑?”赵风脸拉得老长。
他和赵云父母早逝,他长兄如父,养弟弟和养儿子一样把赵云拉扯大。
结果孩子还没及冠就跟人跑了,还为了脱身,编造谎言欺骗他这个如父长兄。
赵云低头扒拉着盘中饭菜,家中仅他们兄弟二人,也不似在外那样一人一案,而是兄弟共同一桌,面对面用膳。
当年我与族中堂弟去下曲阳买马,偶遇张宝的亲信欺负百姓。百姓们挺身而出,逼得张宝认错,并依军规处罚了他。”提起往事,赵云不由会心一笑。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百姓,竟敢对峙张宝,他既是上官又是师叔。见微知著,主公既有维护正义的品行,又有维护正义的本事,实乃明主。”
一提起陈昭,沉默寡言的赵云话也多了起来。
“大贤良师身死,黄巾兵败,主公处境危急。初到青州时,营中粮草不足半月便会断粮。即便如此窘迫,主公也未向百姓征粮,而是千方百计从地方豪强手中筹措粮食”赵云侃侃而谈,细数起陈昭所做的桩桩件件小事。
赵风心中五味杂陈。酸的是,弟弟彻底被陈昭折服,心中只有主公,却没了兄长的位置;难言的是,这么一听,他也觉得陈昭确是世间难得的明主。
尤其是和如今冀州之主袁绍相比。
同样是养兵缺粮,袁绍却因政令混乱、赋役繁重,引得百姓怨声载道。他出身士族,自幼便未将庶民视作人,人口、粮草在他眼中不过是簿册上的冰冷数字。唯有同样出身大族的士人,才配得上他的一眼高看。
赵风对此深有体会。真定赵氏作为常山郡大族,他们在袁绍面前勉强被当作“人”,又因族中武风盛行、文风不显,武人众多而名士稀少,被推崇名士的袁绍视为低人一等的二等士族。
“唉,冀州在袁绍手里算是毁了。”赵风摇头叹息。
他不禁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尽管他已决定举族迁往青州,可常山郡毕竟是赵家数百年的族地,七绕八拐,谁家都能和赵家攀上点亲。他虽能带着全族离开,但这些乡民无处可去,还不知要在袁绍手下受多少苦。
几杯酒水下肚,赵风脸颊薄红,他身子弱,平日不饮用酒水,今日见到多年未见的弟弟,才兴起饮了两杯。
酒意有些上头,赵风微眯着眼看向已经四年不见,出落地越发俊朗无双的弟弟。
赵云很漂亮,幼年时候每个来家中做客的亲戚都喜欢捏他脸。十六岁离家之时,赵云已经是一个俊朗青年了,往那一站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杨树。
四年的沙场征战和独掌万军的位高权重又给他眉眼间染上几分锋利与沉稳。他肩膀宽阔,眉眼锐利,像从史书上走下来的青年将军。
问题是他读过的史书里,这样的将军好像在朝堂上都不咋聪明。
赵风悲从心来,自动带入了汉高祖和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他弟月下奔陈昭,又同样是少年将帅和一肚子谋略的主公还有他这段时日听说的袁绍麾下闹得不可开交的党争。
“吾弟什么都好,就是为人来老实,性子又直,吃了亏也不抱怨。”赵风苦口婆心,“你在昭侯麾下效力,可不要轻易得罪上官。”
“也不要牵扯进文臣之间的党争。”
冀州这边,袁绍麾下的谋士不和就牵扯到了武将,连带着武将都要站队。
赵云面露迟疑:“什么党争?”
那些可怜谋士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还有精力争斗吗?
“你离家太早,这些东西都没学过。”赵风越发觉得赵云什么都不懂就跟着陈昭,实在可怜。
借着酒意,赵风将袁绍帐下的种种乱象一一说清。真定赵氏也有子弟在袁绍麾下效力,虽官职不高,但袁绍麾下的混乱根本无需高位便能知晓。
赵云默默把兄长之言全记在了心中,准备今夜回去就把这些事情写在密信中传给主公。
“就比如,你在昭侯麾下和谁最亲近?你就是那人的党羽。”赵风絮絮叨叨。
赵云面前浮现出陈昭的身影。
他沉默看了一眼自家兄长,觉得当主公的党羽应该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