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李珣嗤笑:“设局?你是想请他们来喝酒吃肉?”
“非也。”苍晏低声,“臣以为,可命瀚州赤羽军进京,协办接待。由赫连哲图入朝,于昭京设宴安防。一则,赤羽军在,北庭自不敢妄动;二则,赤羽军若在城中,我们借拨粮为名,再行试探,赫连哲图势必要表忠。”
“届时若有异动,便可借兵入手,若无异动,亦可借机将权落袋。”
李珣沉默良久,忽地冷笑:“你这口刀倒是锋利,一石二鸟。”
“陛下英明。”苍晏低声应道,“若瀚州真敢包庇李珩,此策亦可顺势索人。要人不给,那就收兵符;若给了人,瀚州的忠心也就给出了答案。”
李珣轻轻点头,眼神深邃:
“你想试北庭的底,也想看赫连哲图是不是依旧跪在昭京这边。”
苍晏垂首,语气不动:“臣不敢妄测军心,只知大昭山河一线,不能藏险。”
“好。”李珣起身,披袍转身,脚步轻缓,嗓音却带着凛冽寒意,“四月初八设宴,南门迎驾,由你亲自操办,着赫连哲图率赤羽军进京,顺带将他那些忠义话,带到朕面前来讲一遍。”
“还有。”他站在御阶前,手背轻拍栏柱,“宴上若北庭人有半分无礼,斩了便是。”
苍晏低声应道:“臣谨记。”
李珣抬手一挥,声音冷如霜雪:“退下。”
—
夜色低垂,中书府内灯火尚明。
苍晏独立案前,焚香未散,风自窗缝卷入,他不动声色地取出一张半旧信纸,提笔写下:
“墨怀:
局已成。
陛下允北庭使臣入京,设宴四月初八,南门迎驾。赤羽军三千,由赫连哲图亲领入昭,拨粮为名,镇城为实。
你我所谋,终于明面成行。北庭假意不知,赤羽军亦行令而动,届时一应照旧定部署。”
“若欲行大事,此局需快。百姓无辜,山河当护。
昭京风变,将至。望汝慎行。”
署名:书阳
他封信火漆加印,递予心腹密使。
苍晏独坐案前,手中茶未饮,目光却落在案上的一卷舆图上。帘外风吹檐铃轻响,他却置若罔闻,只静静望着那一道从瀚州通往昭京的官道,目光沉静而锋利。
“若是兵锋南下,从北庭和瀚州一路攻入昭京……”他喃喃,指尖缓缓沿着舆图下滑,“途中数州百郡,凡有一地反抗,便是一场血战。沿路百姓、民宅村庄……都将化作焦土。”
他闭了闭眼,“沈念之说得没错,兵起之时,最先受苦的,从来都是手无寸铁之人。”他想起曾经与她讲书时,她说过的话。
他慢慢将那卷图轴收起,重新落座。烛光照着他眉眼,映出一丝幽冷的光色。
“所以才要设这一局。”他低声道,“用李珣自己的手,把北庭、瀚州兵马引入京中,一路畅通无阻。”
“既入其腹中,再逼其让位。”
“沈念之,你阿爷终会沉冤昭雪,你可以回家了。”此话刚落,苍晏忽然又开始咳了几下,他用帕子捂着嘴巴,将帕子拿下的时候,那抹红色格外扎眼。
婢女听见动静,急急推门而入。
她身形纤小,鬓角束得整齐,一进门就看到那方帕子上染着的殷红,脸色骤变,脚下一个踉跄几乎摔倒。
“世子……”她怔住半晌,才颤声唤了一句,眼眶一红,几步走过去,欲夺他手中帕子。
苍晏却偏过头,避开了。
“世子,”婢女语气压低,哽声劝道,“这病……不是小事。再拖下去,怕是连大夫都无能为力。要不,还是告诉长公主吧。”
他正坐在案前,手中拿着的那方帕子已被他慢慢叠起,红色被藏在褶缝之间。他听到“长公主”三个字时指节顿了顿,随即抬眼,唇边勾出一点淡得近乎凉意的弧度。
“无妨。”苍晏将帕子压在书册下,语气淡然,“不打紧。”
婢女咬唇,眼里浮出泪意:“可你连夜未歇,连药都没吃几次……”
“再撑几日。”苍晏低声道,像是说与她听,又像是说与自己,“一切,快了。”
婢女怔怔看着他,那张素来温雅沉静的脸,如今因夜色与烛光而笼上阴影,清俊之中带出一种透骨的冷。
她终是没再说什么,默默倒了壶热茶,将旧盏撤下,动作极轻极稳。
走到门口时,她忽然停住了。
“世子,”她站在帘外,声音小得几乎被风吹散,“你……早点歇吧。”
苍晏没有回答,仿佛未听见。
婢女轻轻将门合上,烛火随之晃了一晃,屋内恢复静谧。
他独自坐在烛影里,低头将茶盏捧起,半盏未饮,茶色澄明。
帘外风声渐大,屋顶的飞檐轻响如簌簌雨落。他缓缓靠在榻边,一手支额,目光望着那封还未封好的密函。
里面写着他写给顾行渊与赫连哲图的最后一纸调兵之策。
——
雁回城,如今已过三月。
春风吹绿了城头的垂柳,原野草木悄然生发,东城门前已无雪意,只有偶尔翻飞的燕子绕着屋檐低旋。
都护府中,一封加密的书信已于昨夜送达。顾行渊看完信后,没有立刻说话,只静静坐了一夜。
次日拂晓,他将信件送至密室,命人烧毁,随即召见阿聿。
密室之中,两人并肩而立,顾行渊眼神如刃:“时机已至,苍晏已稳住李珣,朝中设宴之期定在四月初八,赤羽军可循名义入京,你们北庭也可由此路,不战一兵。”
阿聿站在窗前,远眺城外连绵山脊,神情沉静:“那我该走了。”
“昭京这一局,我从不信旁人,”他转身看向顾行渊,“但你和沈姐姐不同。她要的不是一场胜仗,而是一条回家的路,没有人不想家。”
顾行渊目光未动,只拱手道:“等你。”
阿聿一笑,回礼如仪:“那便天子脚下,再见。”
他走得干脆,带着北庭一行人乔装出雁回城,朝北而去。
同日夜间,顾行渊唤来李珩。
李珩卸下酒衣闲袍,换上赤羽军制式外袍,墨发高束、腰悬佩刀,再不复从前那副“落难贵人”的样子。他挑眉道:“顾大将军,换这身是要我也回去当差?”
“混在兵里,才不惹眼。”顾行渊语气淡淡,“你是这场局的活棋,不能在边地久留。”
李珩一边扣着袖扣一边叹道:“我若被发现,怕不是直接人头落地。”
顾行渊道:“你若怕,就躲在瀚州,给我外祖当差也行。”
李珩抬头看他,半晌,挑唇一笑:“你比苍晏还会激人。”
翌日晨,赤羽军整装列阵,旌旗翻卷。赫连哲图命顾行渊之后亲率三千亲兵沿驿路东行,自己坐镇瀚州,雁回城百姓夹道相送,沈忆秋也站在街角,望着那远去的一队人马,神色中有几分掩不住的担忧。
顾行渊未立刻出行。
他换了一身玄衣,立在字蒙馆外,隔着那扇小窗,听着沈念之在里头讲:“魂兮归来——不可以久兮。”
孩子们问:“夫子,魂不归来,会怎么样?”
她笑了一声,声音温温和和:“那便是天南海北,再难相见。”
顾行渊站在外头,望着她立于讲台之后,眉目温柔、手执书卷、轻声诵读。
暮色将临,雁回城西的街道上,风沙裹着炊烟味道随处乱窜。沈念之结束了学堂的讲课,正与霜杏说着今日孩童们的顽皮话,忽听得马蹄声自远而近。
她回头一看,只见顾行渊穿着便服,勒马而来,肩披一件黑裘,眼神比风还稳。他翻身下马,朝她伸出一只手。
“我今日带你去个地方。”
沈念之眨了眨眼,挑眉:“你几时也学会卖关子了?”
顾行渊没答,眼中却有难得的笑意。
马蹄踏出雁回城,沿着黄土道一路往西。二人到了城外一间不起眼的小酒馆,屋檐歪斜,却烟火热烈。铺子里飘着手抓肉的香气,奶酒在陶壶里翻着热气。
沈念之拿着银筷夹了块羊肋骨,肉质软烂入味,她咬了一口,眼睛一亮。
“你早不带我来?”她啧了一声,“藏得这么深。”
顾行渊看着她大快朵颐,面上神情极温,他道:“怕你吃不惯,如今你都能打手语骂人了,想来是适应得不错。”
沈念之拿酒壶灌了一口,舔了舔唇角:“不知不觉,也就习惯了。”
她顿了一下,眼神微垂,轻声道:“可不知为何……心里还是空荡荡的。”
顾行渊没说话,只拿起案上的皮手套戴好,起身时声音低沉:“吃饱了就跟我走吧,还有个地方。”
酒馆外,大漠风声拂面。
二人一路翻出城外的黄土丘,脚下黄沙松软,直走至一处沙石山头。天地阔然开朗,夜色尚未完全沉下,星子已稀稀落落挂在
“非也。”苍晏低声,“臣以为,可命瀚州赤羽军进京,协办接待。由赫连哲图入朝,于昭京设宴安防。一则,赤羽军在,北庭自不敢妄动;二则,赤羽军若在城中,我们借拨粮为名,再行试探,赫连哲图势必要表忠。”
“届时若有异动,便可借兵入手,若无异动,亦可借机将权落袋。”
李珣沉默良久,忽地冷笑:“你这口刀倒是锋利,一石二鸟。”
“陛下英明。”苍晏低声应道,“若瀚州真敢包庇李珩,此策亦可顺势索人。要人不给,那就收兵符;若给了人,瀚州的忠心也就给出了答案。”
李珣轻轻点头,眼神深邃:
“你想试北庭的底,也想看赫连哲图是不是依旧跪在昭京这边。”
苍晏垂首,语气不动:“臣不敢妄测军心,只知大昭山河一线,不能藏险。”
“好。”李珣起身,披袍转身,脚步轻缓,嗓音却带着凛冽寒意,“四月初八设宴,南门迎驾,由你亲自操办,着赫连哲图率赤羽军进京,顺带将他那些忠义话,带到朕面前来讲一遍。”
“还有。”他站在御阶前,手背轻拍栏柱,“宴上若北庭人有半分无礼,斩了便是。”
苍晏低声应道:“臣谨记。”
李珣抬手一挥,声音冷如霜雪:“退下。”
—
夜色低垂,中书府内灯火尚明。
苍晏独立案前,焚香未散,风自窗缝卷入,他不动声色地取出一张半旧信纸,提笔写下:
“墨怀:
局已成。
陛下允北庭使臣入京,设宴四月初八,南门迎驾。赤羽军三千,由赫连哲图亲领入昭,拨粮为名,镇城为实。
你我所谋,终于明面成行。北庭假意不知,赤羽军亦行令而动,届时一应照旧定部署。”
“若欲行大事,此局需快。百姓无辜,山河当护。
昭京风变,将至。望汝慎行。”
署名:书阳
他封信火漆加印,递予心腹密使。
苍晏独坐案前,手中茶未饮,目光却落在案上的一卷舆图上。帘外风吹檐铃轻响,他却置若罔闻,只静静望着那一道从瀚州通往昭京的官道,目光沉静而锋利。
“若是兵锋南下,从北庭和瀚州一路攻入昭京……”他喃喃,指尖缓缓沿着舆图下滑,“途中数州百郡,凡有一地反抗,便是一场血战。沿路百姓、民宅村庄……都将化作焦土。”
他闭了闭眼,“沈念之说得没错,兵起之时,最先受苦的,从来都是手无寸铁之人。”他想起曾经与她讲书时,她说过的话。
他慢慢将那卷图轴收起,重新落座。烛光照着他眉眼,映出一丝幽冷的光色。
“所以才要设这一局。”他低声道,“用李珣自己的手,把北庭、瀚州兵马引入京中,一路畅通无阻。”
“既入其腹中,再逼其让位。”
“沈念之,你阿爷终会沉冤昭雪,你可以回家了。”此话刚落,苍晏忽然又开始咳了几下,他用帕子捂着嘴巴,将帕子拿下的时候,那抹红色格外扎眼。
婢女听见动静,急急推门而入。
她身形纤小,鬓角束得整齐,一进门就看到那方帕子上染着的殷红,脸色骤变,脚下一个踉跄几乎摔倒。
“世子……”她怔住半晌,才颤声唤了一句,眼眶一红,几步走过去,欲夺他手中帕子。
苍晏却偏过头,避开了。
“世子,”婢女语气压低,哽声劝道,“这病……不是小事。再拖下去,怕是连大夫都无能为力。要不,还是告诉长公主吧。”
他正坐在案前,手中拿着的那方帕子已被他慢慢叠起,红色被藏在褶缝之间。他听到“长公主”三个字时指节顿了顿,随即抬眼,唇边勾出一点淡得近乎凉意的弧度。
“无妨。”苍晏将帕子压在书册下,语气淡然,“不打紧。”
婢女咬唇,眼里浮出泪意:“可你连夜未歇,连药都没吃几次……”
“再撑几日。”苍晏低声道,像是说与她听,又像是说与自己,“一切,快了。”
婢女怔怔看着他,那张素来温雅沉静的脸,如今因夜色与烛光而笼上阴影,清俊之中带出一种透骨的冷。
她终是没再说什么,默默倒了壶热茶,将旧盏撤下,动作极轻极稳。
走到门口时,她忽然停住了。
“世子,”她站在帘外,声音小得几乎被风吹散,“你……早点歇吧。”
苍晏没有回答,仿佛未听见。
婢女轻轻将门合上,烛火随之晃了一晃,屋内恢复静谧。
他独自坐在烛影里,低头将茶盏捧起,半盏未饮,茶色澄明。
帘外风声渐大,屋顶的飞檐轻响如簌簌雨落。他缓缓靠在榻边,一手支额,目光望着那封还未封好的密函。
里面写着他写给顾行渊与赫连哲图的最后一纸调兵之策。
——
雁回城,如今已过三月。
春风吹绿了城头的垂柳,原野草木悄然生发,东城门前已无雪意,只有偶尔翻飞的燕子绕着屋檐低旋。
都护府中,一封加密的书信已于昨夜送达。顾行渊看完信后,没有立刻说话,只静静坐了一夜。
次日拂晓,他将信件送至密室,命人烧毁,随即召见阿聿。
密室之中,两人并肩而立,顾行渊眼神如刃:“时机已至,苍晏已稳住李珣,朝中设宴之期定在四月初八,赤羽军可循名义入京,你们北庭也可由此路,不战一兵。”
阿聿站在窗前,远眺城外连绵山脊,神情沉静:“那我该走了。”
“昭京这一局,我从不信旁人,”他转身看向顾行渊,“但你和沈姐姐不同。她要的不是一场胜仗,而是一条回家的路,没有人不想家。”
顾行渊目光未动,只拱手道:“等你。”
阿聿一笑,回礼如仪:“那便天子脚下,再见。”
他走得干脆,带着北庭一行人乔装出雁回城,朝北而去。
同日夜间,顾行渊唤来李珩。
李珩卸下酒衣闲袍,换上赤羽军制式外袍,墨发高束、腰悬佩刀,再不复从前那副“落难贵人”的样子。他挑眉道:“顾大将军,换这身是要我也回去当差?”
“混在兵里,才不惹眼。”顾行渊语气淡淡,“你是这场局的活棋,不能在边地久留。”
李珩一边扣着袖扣一边叹道:“我若被发现,怕不是直接人头落地。”
顾行渊道:“你若怕,就躲在瀚州,给我外祖当差也行。”
李珩抬头看他,半晌,挑唇一笑:“你比苍晏还会激人。”
翌日晨,赤羽军整装列阵,旌旗翻卷。赫连哲图命顾行渊之后亲率三千亲兵沿驿路东行,自己坐镇瀚州,雁回城百姓夹道相送,沈忆秋也站在街角,望着那远去的一队人马,神色中有几分掩不住的担忧。
顾行渊未立刻出行。
他换了一身玄衣,立在字蒙馆外,隔着那扇小窗,听着沈念之在里头讲:“魂兮归来——不可以久兮。”
孩子们问:“夫子,魂不归来,会怎么样?”
她笑了一声,声音温温和和:“那便是天南海北,再难相见。”
顾行渊站在外头,望着她立于讲台之后,眉目温柔、手执书卷、轻声诵读。
暮色将临,雁回城西的街道上,风沙裹着炊烟味道随处乱窜。沈念之结束了学堂的讲课,正与霜杏说着今日孩童们的顽皮话,忽听得马蹄声自远而近。
她回头一看,只见顾行渊穿着便服,勒马而来,肩披一件黑裘,眼神比风还稳。他翻身下马,朝她伸出一只手。
“我今日带你去个地方。”
沈念之眨了眨眼,挑眉:“你几时也学会卖关子了?”
顾行渊没答,眼中却有难得的笑意。
马蹄踏出雁回城,沿着黄土道一路往西。二人到了城外一间不起眼的小酒馆,屋檐歪斜,却烟火热烈。铺子里飘着手抓肉的香气,奶酒在陶壶里翻着热气。
沈念之拿着银筷夹了块羊肋骨,肉质软烂入味,她咬了一口,眼睛一亮。
“你早不带我来?”她啧了一声,“藏得这么深。”
顾行渊看着她大快朵颐,面上神情极温,他道:“怕你吃不惯,如今你都能打手语骂人了,想来是适应得不错。”
沈念之拿酒壶灌了一口,舔了舔唇角:“不知不觉,也就习惯了。”
她顿了一下,眼神微垂,轻声道:“可不知为何……心里还是空荡荡的。”
顾行渊没说话,只拿起案上的皮手套戴好,起身时声音低沉:“吃饱了就跟我走吧,还有个地方。”
酒馆外,大漠风声拂面。
二人一路翻出城外的黄土丘,脚下黄沙松软,直走至一处沙石山头。天地阔然开朗,夜色尚未完全沉下,星子已稀稀落落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