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学堂安静了片刻,几个孩子眨着眼,似懂非懂。
沈念之继续道:“兵者,诡道也。上阵杀敌不光靠力气,还要靠脑子。你们将来都是军中子弟,记住今日之言——一个懂得思考的将士,比十个莽夫更可敬。”
这话一落,坐在角落里的小哑巴忽然抬起头。他神情依旧寡淡,却不知为何,目光极亮地落在她的身上。
沈念之不动声色,有提笔在新的纸上写下一行字:“勇不敌智,智不离心。”
下课前,有个孩子小声问她:“夫子,那个田将军最后打赢了吗?”
沈念之挑唇一笑,眼神带着一点狡黠:“打赢了。但他赢的不是敌人,而是君王的心。”
说完,她合起案上的书简,朝众人拱手轻道一句:“今日便到此。回去好好练字,明日我要查字帖。”
孩子们齐声应“是”,声音稚嫩,却极为响亮。
日头偏西,课业渐毕。沈念之收拾了案上书简走出小院。
刚一推门,便看见院门外立着一道熟悉的身影。
女子衣着略显寒素,却极整洁。她披着一件月白披风,发间只簪一支细钗,正站在冬日的阳光中,神情忐忑却含着些许欣喜。
“姐姐。”
沈忆秋声音轻,唤得极小,却仿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
她一步上前,竟伸手抱住了沈念之。
沈念之一愣,手抬了起来,却始终未落下。她身子微僵,只道:“你怎会来此?”
沈忆秋放开她,眼眶泛红,却努力压着声音:“你的事……我与殿下——不,李珩,都听说了。还好你如今……好端端地站在这里。”
沈念之听着她口中“殿下”二字,又纠正成“李珩”,目光微动,却没打断,只问:“你们如何到了瀚州?”
沈忆秋道:“圣上登基后,将他贬为庶人,说是因他曾派人刺杀过李珣。他被囚禁在府中,多亏苍大人暗中送信,说你在瀚州,让我们速离昭京。”
“这一路……几经辗转,还是苍大人派人护着我们。今日方才抵达雁回城,顾将军说你在此开了私塾,我便来寻你,他们二人在府中议事。”
“苍大人?”沈念之目光微凝,“你说的是苍晏?”
沈忆秋似乎察觉失言,顿时抬手掩唇,低声道:“这件事……顾将军不许我告诉你。”
沈念之站在原地,心底一阵莫名的沉静。
小哑巴肩头的阳光极轻,他抱着一沓沈念之誊写好的书页,自书舍中出来,远远地,就看见了那道熟悉的身影。
沈念之走得极快,衣袂翻飞,神情凝重。
她身侧一名着汉服的女子亦步亦趋,眉眼间与她有几分相似,语速极快,却始终唤不回沈念之一眼回望。
小哑巴脚步一顿,抱着书页的手不自觉收紧,他迟疑片刻,终还是悄然追了上去。
行至都护府后,沈念之刚走到前厅,一阵熟悉而低沉的嗓音传来——
“……陆长明因密谋通北庭,案发当日,陆府尽数抄没。男子问斩,女眷贬为奴。”
说话的是顾行渊。
沈念之脚步倏地顿住,手中暖手袋落地,撞在石阶边,发出极轻的一声响。
她唇边几乎无声地开口:“谁的信?”
顾行渊抬眸,片刻后道:“苍晏。”
沈念之没说话,只是轻轻垂下眼眸,那一瞬,连睫毛都显得极长。
顾行渊终是低声补了句:“他不愿你知,是他留下的交代。”
沈忆秋欲开口,却被沈念之一眼制住。
院中沉寂如水,唯有枝头风响微微。
半晌,沈念之忽而抬眼看他,笑了一下,极轻:“原来……是这样啊。”
她没有恼怒,也没有指责,只是眼角的弧度一点点收敛。
风吹过檐角钻进屋内,将她鬓边几缕发丝轻轻拂乱,她抬眼望向外面天光正盛的那一方,阳光明晃,刺得人眼有些发涩。
眼前那一瞬忽然重叠了许久前的某日:那时苍晏手中拈着花瓣,眉眼沉静如水,对她说——“左传已毕”。
她倒是想起来,那日平昌坊一夜之后,她拒绝了他,是怕他日后前途尽毁,被自己拖累丢了仕途……却没想到,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后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又像是释然:“也难怪……那时候刚丧父,又逢大婚前夕,心乱如麻,一念之差,便把他当了趋利之人。”
沈念之轻轻笑了一下,声音微微有些哑。
“我才是真正的小人之心。”
顾行渊静默半晌,才低声道:“他只托我护你平安,其余一言未提。”
沈念之点了点头,声音淡淡:“他一向是这样的,话不多,心思却比谁都细。”她顿了顿,忽又抬眸看他一眼,“……你也一样。”
她说完,弯腰拾起落在地上的暖手袋,拍了拍尘土,又将它捧在掌心。
——
紫宸殿中,寒意未散,红毡铺地,檐角垂灯幽微。御阶之上,李珣披金缛朝
服,神色淡淡,眉眼间却凝着肃意。
今日朝会,不似往日例议,而是一场“空位”的处置。
陆长明一案定论之后,中书令一职空悬。权臣既去,百官心思浮动,此刻满殿肃然,人人静待帝意。
“中书之职,暂不可久虚。”李珣缓缓开口,嗓音不疾不徐,却透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威压,“诸位可有人选?”
众臣一时间未敢先言。
侍中沈秉先出列,沉声奏道:“臣以为,当选老成持重之人。”
话音落下,吏部尚书点头应和:“陛下圣明,此职调度六曹,事涉重大,年资功绩,皆不可轻。”
就在此时,李珣视线落向朝中一隅,似不经意,唇角微挑,道:“苍晏何在?”
立于东列末位的苍晏缓步出班,长身玉立,身着浅紫朝服,风姿从容,微一俯首行礼:“臣在。”
“你身为中书侍郎,陆氏倒台后,尚能独善其身,实属不易。”李珣语气带笑,却听不出温度,“今日中书一位,朕欲命你暂代,可有不愿?”
朝堂之上,一时哗然。
沈秉面色微变:“陛下,苍侍郎年方二十四,恐非朝仪所宜。”
左庶子亦上前奏言:“中书调政,非少年才俊可担。陛下若以其才而用之,可再观一二年,不妨从刑部、兵部中历练一程。”
李珣闻言不恼,只微抬袖角,似是在拂去案几上的微尘,语气慢条斯理,眼中寒意不显:
“诸位言之有理……可若论年资与才器,汉初萧何随高祖定天下时也不过三十,曹参守律令、张良谋帷幄,哪个不是年少得任?”
他指尖轻轻敲了敲玉案,道:“再往前,春秋时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管仲之名,流芳百世,登朝之年也不过而立。”
“苍晏今年二十四,出身清正、学贯六经,文章、策论、筹略皆不下当年张良。”
语锋骤转,声色俱厉:“朕不问他年几岁,只问——此人,堪为我所用否?”
“苍晏虽年轻,然学问文章朝中谁不知?治政之才,昔日由陆氏压制,今得拨云见日,未尝不是天时。”
话锋至此,众臣俱默。
李珣转首,目光重新落在殿中那位立得极稳的年轻官员身上,语调忽然转轻,带着一丝意味不明的调侃:
“苍卿向来聪明,有胆有谋,也不负‘书阳’之名……但孤好奇的是,像你这般‘聪明人,可愿真心为孤所用?”
这句话,才是这场朝会真正的试刀之锋。
紫宸殿一时间鸦雀无声,连外头风吹铜铎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
苍晏垂眸半息,忽而抬头,眼中一片清明,字字沉稳:
“臣不敢妄称忠心,但陛下之所求若是社稷长安、百姓无虞,臣愿献所学所能,供驱策一用。”
话虽未说“忠”,却进退得体,将自己置于“国政”而非“君恩”之下。
李珣唇边笑意加深,却听不出喜怒。他慢慢点头,语气却凉了一分:“你倒比陆长明还会说话。”
他微微垂下眸,语气轻柔却无懈可击:
“陛下既为天子,臣自当听命于天。”
李珣眸中光芒一闪,未言语,只轻轻笑了一声,长指捻过玉简,懒懒倚在座上。
“你啊……”他语气颇有玩味,“倒真是个读书人。”
“有点意思。”
他忽而抬手:“宣旨。”
“苍晏暂代中书令之职,三日后入直东阁,辅修政事。”
殿中群臣跪下应旨,苍晏也缓缓低头,一字不漏地叩谢:
“臣,领旨。”
李珣望着他颀长沉静的身姿,眸光微敛,低声自语:
“若你真能成朕手中之刀,最好;若不能……也罢,利器断人,自可弃之。”
朝散鼓响,百官退朝,殿外寒风初起。
沈念之继续道:“兵者,诡道也。上阵杀敌不光靠力气,还要靠脑子。你们将来都是军中子弟,记住今日之言——一个懂得思考的将士,比十个莽夫更可敬。”
这话一落,坐在角落里的小哑巴忽然抬起头。他神情依旧寡淡,却不知为何,目光极亮地落在她的身上。
沈念之不动声色,有提笔在新的纸上写下一行字:“勇不敌智,智不离心。”
下课前,有个孩子小声问她:“夫子,那个田将军最后打赢了吗?”
沈念之挑唇一笑,眼神带着一点狡黠:“打赢了。但他赢的不是敌人,而是君王的心。”
说完,她合起案上的书简,朝众人拱手轻道一句:“今日便到此。回去好好练字,明日我要查字帖。”
孩子们齐声应“是”,声音稚嫩,却极为响亮。
日头偏西,课业渐毕。沈念之收拾了案上书简走出小院。
刚一推门,便看见院门外立着一道熟悉的身影。
女子衣着略显寒素,却极整洁。她披着一件月白披风,发间只簪一支细钗,正站在冬日的阳光中,神情忐忑却含着些许欣喜。
“姐姐。”
沈忆秋声音轻,唤得极小,却仿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
她一步上前,竟伸手抱住了沈念之。
沈念之一愣,手抬了起来,却始终未落下。她身子微僵,只道:“你怎会来此?”
沈忆秋放开她,眼眶泛红,却努力压着声音:“你的事……我与殿下——不,李珩,都听说了。还好你如今……好端端地站在这里。”
沈念之听着她口中“殿下”二字,又纠正成“李珩”,目光微动,却没打断,只问:“你们如何到了瀚州?”
沈忆秋道:“圣上登基后,将他贬为庶人,说是因他曾派人刺杀过李珣。他被囚禁在府中,多亏苍大人暗中送信,说你在瀚州,让我们速离昭京。”
“这一路……几经辗转,还是苍大人派人护着我们。今日方才抵达雁回城,顾将军说你在此开了私塾,我便来寻你,他们二人在府中议事。”
“苍大人?”沈念之目光微凝,“你说的是苍晏?”
沈忆秋似乎察觉失言,顿时抬手掩唇,低声道:“这件事……顾将军不许我告诉你。”
沈念之站在原地,心底一阵莫名的沉静。
小哑巴肩头的阳光极轻,他抱着一沓沈念之誊写好的书页,自书舍中出来,远远地,就看见了那道熟悉的身影。
沈念之走得极快,衣袂翻飞,神情凝重。
她身侧一名着汉服的女子亦步亦趋,眉眼间与她有几分相似,语速极快,却始终唤不回沈念之一眼回望。
小哑巴脚步一顿,抱着书页的手不自觉收紧,他迟疑片刻,终还是悄然追了上去。
行至都护府后,沈念之刚走到前厅,一阵熟悉而低沉的嗓音传来——
“……陆长明因密谋通北庭,案发当日,陆府尽数抄没。男子问斩,女眷贬为奴。”
说话的是顾行渊。
沈念之脚步倏地顿住,手中暖手袋落地,撞在石阶边,发出极轻的一声响。
她唇边几乎无声地开口:“谁的信?”
顾行渊抬眸,片刻后道:“苍晏。”
沈念之没说话,只是轻轻垂下眼眸,那一瞬,连睫毛都显得极长。
顾行渊终是低声补了句:“他不愿你知,是他留下的交代。”
沈忆秋欲开口,却被沈念之一眼制住。
院中沉寂如水,唯有枝头风响微微。
半晌,沈念之忽而抬眼看他,笑了一下,极轻:“原来……是这样啊。”
她没有恼怒,也没有指责,只是眼角的弧度一点点收敛。
风吹过檐角钻进屋内,将她鬓边几缕发丝轻轻拂乱,她抬眼望向外面天光正盛的那一方,阳光明晃,刺得人眼有些发涩。
眼前那一瞬忽然重叠了许久前的某日:那时苍晏手中拈着花瓣,眉眼沉静如水,对她说——“左传已毕”。
她倒是想起来,那日平昌坊一夜之后,她拒绝了他,是怕他日后前途尽毁,被自己拖累丢了仕途……却没想到,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后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又像是释然:“也难怪……那时候刚丧父,又逢大婚前夕,心乱如麻,一念之差,便把他当了趋利之人。”
沈念之轻轻笑了一下,声音微微有些哑。
“我才是真正的小人之心。”
顾行渊静默半晌,才低声道:“他只托我护你平安,其余一言未提。”
沈念之点了点头,声音淡淡:“他一向是这样的,话不多,心思却比谁都细。”她顿了顿,忽又抬眸看他一眼,“……你也一样。”
她说完,弯腰拾起落在地上的暖手袋,拍了拍尘土,又将它捧在掌心。
——
紫宸殿中,寒意未散,红毡铺地,檐角垂灯幽微。御阶之上,李珣披金缛朝
服,神色淡淡,眉眼间却凝着肃意。
今日朝会,不似往日例议,而是一场“空位”的处置。
陆长明一案定论之后,中书令一职空悬。权臣既去,百官心思浮动,此刻满殿肃然,人人静待帝意。
“中书之职,暂不可久虚。”李珣缓缓开口,嗓音不疾不徐,却透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威压,“诸位可有人选?”
众臣一时间未敢先言。
侍中沈秉先出列,沉声奏道:“臣以为,当选老成持重之人。”
话音落下,吏部尚书点头应和:“陛下圣明,此职调度六曹,事涉重大,年资功绩,皆不可轻。”
就在此时,李珣视线落向朝中一隅,似不经意,唇角微挑,道:“苍晏何在?”
立于东列末位的苍晏缓步出班,长身玉立,身着浅紫朝服,风姿从容,微一俯首行礼:“臣在。”
“你身为中书侍郎,陆氏倒台后,尚能独善其身,实属不易。”李珣语气带笑,却听不出温度,“今日中书一位,朕欲命你暂代,可有不愿?”
朝堂之上,一时哗然。
沈秉面色微变:“陛下,苍侍郎年方二十四,恐非朝仪所宜。”
左庶子亦上前奏言:“中书调政,非少年才俊可担。陛下若以其才而用之,可再观一二年,不妨从刑部、兵部中历练一程。”
李珣闻言不恼,只微抬袖角,似是在拂去案几上的微尘,语气慢条斯理,眼中寒意不显:
“诸位言之有理……可若论年资与才器,汉初萧何随高祖定天下时也不过三十,曹参守律令、张良谋帷幄,哪个不是年少得任?”
他指尖轻轻敲了敲玉案,道:“再往前,春秋时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管仲之名,流芳百世,登朝之年也不过而立。”
“苍晏今年二十四,出身清正、学贯六经,文章、策论、筹略皆不下当年张良。”
语锋骤转,声色俱厉:“朕不问他年几岁,只问——此人,堪为我所用否?”
“苍晏虽年轻,然学问文章朝中谁不知?治政之才,昔日由陆氏压制,今得拨云见日,未尝不是天时。”
话锋至此,众臣俱默。
李珣转首,目光重新落在殿中那位立得极稳的年轻官员身上,语调忽然转轻,带着一丝意味不明的调侃:
“苍卿向来聪明,有胆有谋,也不负‘书阳’之名……但孤好奇的是,像你这般‘聪明人,可愿真心为孤所用?”
这句话,才是这场朝会真正的试刀之锋。
紫宸殿一时间鸦雀无声,连外头风吹铜铎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
苍晏垂眸半息,忽而抬头,眼中一片清明,字字沉稳:
“臣不敢妄称忠心,但陛下之所求若是社稷长安、百姓无虞,臣愿献所学所能,供驱策一用。”
话虽未说“忠”,却进退得体,将自己置于“国政”而非“君恩”之下。
李珣唇边笑意加深,却听不出喜怒。他慢慢点头,语气却凉了一分:“你倒比陆长明还会说话。”
他微微垂下眸,语气轻柔却无懈可击:
“陛下既为天子,臣自当听命于天。”
李珣眸中光芒一闪,未言语,只轻轻笑了一声,长指捻过玉简,懒懒倚在座上。
“你啊……”他语气颇有玩味,“倒真是个读书人。”
“有点意思。”
他忽而抬手:“宣旨。”
“苍晏暂代中书令之职,三日后入直东阁,辅修政事。”
殿中群臣跪下应旨,苍晏也缓缓低头,一字不漏地叩谢:
“臣,领旨。”
李珣望着他颀长沉静的身姿,眸光微敛,低声自语:
“若你真能成朕手中之刀,最好;若不能……也罢,利器断人,自可弃之。”
朝散鼓响,百官退朝,殿外寒风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