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此时此刻,耳边是雁回城百姓的欢笑,是顾行渊站在她身后,嘈杂声中,她却能清晰听见他的呼吸。
沈念之轻轻勾了下唇角,似笑非笑地低声道:“顾行渊,你记得青州那一晚么?”
他没应声,但她听见身后一声极轻的停顿。
她没再回头,只继续看着空中烟火一簇簇炸开,道:“那晚你可是亲了我。”
语气极淡,却带了点轻巧挑衅。
她转头看他,眼底是清明的调笑,不带半分柔情,只带着旧事翻出的调味。
顾行渊沉默了一瞬,才低声道:“那一晚,是个意外。”
“那今晚还会有意外吗?”
他往后退了一步,与她保持着一臂的距离,,“沈娘子,请自重。”
沈念之却忽然转身,脸上噙着笑意,踮脚靠近他一点,仰着头望他:“顾将军,你这人怎么一点情趣都没有。”
她说话时声音极低,几乎要没入四周喧嚣,仿佛怕被谁听了去,眼角却带着一丝狡黠的笑意。
顾行渊站得笔直,眼神不动,声音却低哑了一瞬:“你想做什么?”
沈念之唇角微扬,眼中笑意渐浓,“你猜?”
她说着,凑近了一寸,像是要看清他是否真的会紧张,她早已瞥见他身后的一个水坑。
顾行渊盯着她,喉结微动,面色不变,却握紧了袖中的指节。
“沈念之。”他低声唤她的名字,嗓音含着警告意味。
“嗯?”她应得漫不经心,伸出双手,狠狠朝着顾行渊一推。
谁知顾行渊反应极快,脚下微一侧,轻巧避开了她的力道。沈念之也没想到他会闪,让出一空,随之脚下一滑,身子一个趔趄,眼看着就要扑出去。
顾行渊下意识伸手一捞,迅疾地握住她的手臂,将她一把拽了回来。
谁知那力道略重了些,她整个人撞进了他怀里,额前一缕发刚好扫过他唇侧,而唇角——便正好擦过了他的下巴一侧,轻轻地,却是确确实实的“亲”了一下。
不是刻意,更像是又被命运开了一个小玩笑。
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瞬。
两人皆是一顿。
沈念之先回过神来,退开半步,低低笑了一声,眉梢一挑:“你看,还是有‘意外’的。”
顾行渊看着沈念之离开的背影,迟迟用手摸了摸刚才她出碰过的地方。
“走啦,顾将军!”沈念之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她笑得自然,从容地理了理鬓边,一瞬间,她眼底所有光都隐了下去。
已是深夜,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别院,霜杏从里屋出来,笑着唤:“顾将军,小姐——你们回来了。”
沈念之冲霜杏摆摆手:“去帮我烧水吧。”
顾行渊看了她一眼,终是走上前,摘下她手中的灯盏,低声道:“这种灯不好,我让人明年做个不灭的给你。”
沈念之“嗤”地笑了一声,却没说话。
她转身要进屋时,忽然问了一句:“顾将军,这灯……你真信它能照亮什么?”
顾行渊看着她没回头的背影,只低声应了一句:“我信它可以照亮你前行的路。”
回到屋内,十分暖和,这边炉子烧的比京城旺。
沈念之独自坐在窗边,眼前的灯火正一点点熄下去。
她没吩咐霜杏收拾,也不许关窗,冷风透进来,将屋内灯盏吹得微晃。
雁回城的上元节,和昭京太不一样了。
这里没有花灯楼,没有绫罗玉马车,不见那些家家户户炫耀的新衣首饰,也没有谁在街头高声唱戏、吟词。
人们裹着厚衣,在沙地上走得很快,灯盏也拿得很紧,生怕一不小心就灭了。
他们放灯不是为了求情缘,更不是为了求富贵,而是为了祭先人、祈安宁。
沈念之靠着窗,看着那远处街口的河灯一盏盏地飘过去,心里忽然浮起一阵奇异的静。
昭京的上元节,她参加得多了。
玉京楼上,酒席不散,宫里宫外都有人争相斗妍,谁家的女儿制的灯最巧,谁家的公子吟的诗最妙。热闹、绚烂、满城风光。
可那时候,她从不觉得有趣。
——她记得自己十七岁那年,穿着盛服坐在楼上前观灯,左右都是借着她阿爷的面子奉承和夸赞,她提着一盏雕凤凰的琉璃灯,灯火灼灼,映着她耳侧红宝的光。
可她眼里,只觉得腻烦。
那时她喝了点酒,冷不丁开口说了句:“这满城都是灯,看了这么多,年年都是这些,真无趣。”
嬷嬷吓了一跳,她却只是笑,也不知道自己在笑什么。
而如今,她却坐在这边陲的府邸别院里,看着城里人将一盏盏素纸灯放进河中,看他们不说话,只低头许愿。
有老人牵着小孩,有军士默然立在河畔,也有人一个人点灯,点了十几盏才走。
她忽然想,若是她阿爷还在……想到此处她忽然哽咽。
风吹过,沈念之低头把披风扯紧了些,胸
口微微闷痛,却没说。
她看着桌子上被她带回来的灯,忽然觉得,比她以前见过的所有花灯都要明亮。
“霜杏,帮我倒杯酒。”
霜杏端了酒壶来,沈念之接过,不紧不慢地斟了一盏。
她微微仰头,将那盏酒饮尽,喉头滚动的一瞬,却仿佛咽下了许多说不出口的东西。
她望着窗外那已经零星的烟火,喃喃道:
“愿,万事皆顺。”
声音很轻,像是说给自己听,又像是说给远方谁听。
她放下酒盏,夜风扑面,冷得像刀,吹得她眼角生疼。可她没有避。
这时,一盏天灯悠悠飘过,映出她一双眼,清亮如水,也深不见底。
而不远处,一道微不可察的影子立于瓦梁之上,兜帽遮面,只露出一双灰色的眼睛,收起手里的火折子。
两日后。
冬阳清朗,虽无暖风,阳光却照得人心头微松。
院墙不高,沙枣树枝叶枯黄,偶有几只麻雀停落其间。院中孩童正坐得整整齐齐,咿咿呀呀地跟着念字。沈念之立于讲席前,指间握着竹简,用的是最浅显的启蒙法子,一字一音,字字清晰。
今日是她开学堂的第一日。
将士们将孩子们送来时多半拘谨,那些男子习惯沙场的直来直去,说不上几句文绉话,只抱拳拱手道一声:“沈姑娘,孩子不听话,劳你费心。”
第71章 “他不愿你知,是他留下的……
沈念之一一应下,看着那一张张小脸,皆是西北儿郎,有的脸颊冻得通红,有的耳尖裂了口子,个个却坐得笔直,眼里透出难掩的好奇。
她扫过人群时,看见了坐在末席的小哑巴。
少年身形瘦削,一身衣裳虽简单却打理得整洁。他安静坐着,目光专注,灰色的眸子望向她时带着与年纪不符的沉静。
这一幕,恍然竟有些感人。
她刚要继续开口,就听前排一名扎着小髻的男孩抬手问道:“夫子,这位大哥哥怎么也要来上学?他那么大了还不识字吗?”
沈念之被他逗笑了,走到小哑巴身边,伸手轻轻敲了敲那少年的桌案,道:“他呀,是从远地来的,家乡不讲汉话。你们不也一样,小时候也不会认字么?”
孩童们恍然,纷纷点头:“那我们以后教他!”
沈念之笑了笑:“也许用不了你们教,他学得比你们还快。”
说罢,便继续讲授。
学堂内,炉火正旺。
阳光透过窗纸洒进来,映着屋中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孩子们围坐在矮矮的案几前,桌上摊着薄纸,蘸着墨的小笔正一笔一画地写着方块字。
沈念之身着深青色襦裙,披着旧日在沙州裁制的细毛斗篷,坐在讲席前。她容色宁静,声音温柔,指着案几上的字道:
“你们今日学的是自己的名字,这个字——是‘家’的‘家’。有屋,有豕,是为家。你们日后就算住在军营里,也是在家,要记得自己姓什么,叫什么。”
有孩童认真地写下“石”、有的写“木”,也有个小姑娘偷偷抹着纸上的墨,说:“夫子,我写歪啦。”
沈念之不恼,反而走上前,笑着将她的小纸翻过来:“再来一次。不怕错,肯写才是好的。”
小哑巴坐在后排最角落的位置,抱着小笔,小心地一笔一划写下了“阿”字,他写得慢,却格外认真。
“写得不错。”她微微点头,取起桌上的纸,提笔蘸墨,在上面勾画出两个字:“兵法。”
众人抬头。
“今日说字,也说一个故事。”她声音不急不缓,带着讲书人的沉静与节奏。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名将,姓田,名穰苴。他出身士族,却因屡败敌军,被国君召见。他说了一句话——将不可不知兵,意思是带兵之人,不能不懂兵法。”
“后来,他亲自写下兵书十三篇,又严整军纪,曾经一夜之间整顿齐军,斩了丞相亲信,只为治军如铁。”
沈念之轻轻勾了下唇角,似笑非笑地低声道:“顾行渊,你记得青州那一晚么?”
他没应声,但她听见身后一声极轻的停顿。
她没再回头,只继续看着空中烟火一簇簇炸开,道:“那晚你可是亲了我。”
语气极淡,却带了点轻巧挑衅。
她转头看他,眼底是清明的调笑,不带半分柔情,只带着旧事翻出的调味。
顾行渊沉默了一瞬,才低声道:“那一晚,是个意外。”
“那今晚还会有意外吗?”
他往后退了一步,与她保持着一臂的距离,,“沈娘子,请自重。”
沈念之却忽然转身,脸上噙着笑意,踮脚靠近他一点,仰着头望他:“顾将军,你这人怎么一点情趣都没有。”
她说话时声音极低,几乎要没入四周喧嚣,仿佛怕被谁听了去,眼角却带着一丝狡黠的笑意。
顾行渊站得笔直,眼神不动,声音却低哑了一瞬:“你想做什么?”
沈念之唇角微扬,眼中笑意渐浓,“你猜?”
她说着,凑近了一寸,像是要看清他是否真的会紧张,她早已瞥见他身后的一个水坑。
顾行渊盯着她,喉结微动,面色不变,却握紧了袖中的指节。
“沈念之。”他低声唤她的名字,嗓音含着警告意味。
“嗯?”她应得漫不经心,伸出双手,狠狠朝着顾行渊一推。
谁知顾行渊反应极快,脚下微一侧,轻巧避开了她的力道。沈念之也没想到他会闪,让出一空,随之脚下一滑,身子一个趔趄,眼看着就要扑出去。
顾行渊下意识伸手一捞,迅疾地握住她的手臂,将她一把拽了回来。
谁知那力道略重了些,她整个人撞进了他怀里,额前一缕发刚好扫过他唇侧,而唇角——便正好擦过了他的下巴一侧,轻轻地,却是确确实实的“亲”了一下。
不是刻意,更像是又被命运开了一个小玩笑。
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瞬。
两人皆是一顿。
沈念之先回过神来,退开半步,低低笑了一声,眉梢一挑:“你看,还是有‘意外’的。”
顾行渊看着沈念之离开的背影,迟迟用手摸了摸刚才她出碰过的地方。
“走啦,顾将军!”沈念之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她笑得自然,从容地理了理鬓边,一瞬间,她眼底所有光都隐了下去。
已是深夜,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别院,霜杏从里屋出来,笑着唤:“顾将军,小姐——你们回来了。”
沈念之冲霜杏摆摆手:“去帮我烧水吧。”
顾行渊看了她一眼,终是走上前,摘下她手中的灯盏,低声道:“这种灯不好,我让人明年做个不灭的给你。”
沈念之“嗤”地笑了一声,却没说话。
她转身要进屋时,忽然问了一句:“顾将军,这灯……你真信它能照亮什么?”
顾行渊看着她没回头的背影,只低声应了一句:“我信它可以照亮你前行的路。”
回到屋内,十分暖和,这边炉子烧的比京城旺。
沈念之独自坐在窗边,眼前的灯火正一点点熄下去。
她没吩咐霜杏收拾,也不许关窗,冷风透进来,将屋内灯盏吹得微晃。
雁回城的上元节,和昭京太不一样了。
这里没有花灯楼,没有绫罗玉马车,不见那些家家户户炫耀的新衣首饰,也没有谁在街头高声唱戏、吟词。
人们裹着厚衣,在沙地上走得很快,灯盏也拿得很紧,生怕一不小心就灭了。
他们放灯不是为了求情缘,更不是为了求富贵,而是为了祭先人、祈安宁。
沈念之靠着窗,看着那远处街口的河灯一盏盏地飘过去,心里忽然浮起一阵奇异的静。
昭京的上元节,她参加得多了。
玉京楼上,酒席不散,宫里宫外都有人争相斗妍,谁家的女儿制的灯最巧,谁家的公子吟的诗最妙。热闹、绚烂、满城风光。
可那时候,她从不觉得有趣。
——她记得自己十七岁那年,穿着盛服坐在楼上前观灯,左右都是借着她阿爷的面子奉承和夸赞,她提着一盏雕凤凰的琉璃灯,灯火灼灼,映着她耳侧红宝的光。
可她眼里,只觉得腻烦。
那时她喝了点酒,冷不丁开口说了句:“这满城都是灯,看了这么多,年年都是这些,真无趣。”
嬷嬷吓了一跳,她却只是笑,也不知道自己在笑什么。
而如今,她却坐在这边陲的府邸别院里,看着城里人将一盏盏素纸灯放进河中,看他们不说话,只低头许愿。
有老人牵着小孩,有军士默然立在河畔,也有人一个人点灯,点了十几盏才走。
她忽然想,若是她阿爷还在……想到此处她忽然哽咽。
风吹过,沈念之低头把披风扯紧了些,胸
口微微闷痛,却没说。
她看着桌子上被她带回来的灯,忽然觉得,比她以前见过的所有花灯都要明亮。
“霜杏,帮我倒杯酒。”
霜杏端了酒壶来,沈念之接过,不紧不慢地斟了一盏。
她微微仰头,将那盏酒饮尽,喉头滚动的一瞬,却仿佛咽下了许多说不出口的东西。
她望着窗外那已经零星的烟火,喃喃道:
“愿,万事皆顺。”
声音很轻,像是说给自己听,又像是说给远方谁听。
她放下酒盏,夜风扑面,冷得像刀,吹得她眼角生疼。可她没有避。
这时,一盏天灯悠悠飘过,映出她一双眼,清亮如水,也深不见底。
而不远处,一道微不可察的影子立于瓦梁之上,兜帽遮面,只露出一双灰色的眼睛,收起手里的火折子。
两日后。
冬阳清朗,虽无暖风,阳光却照得人心头微松。
院墙不高,沙枣树枝叶枯黄,偶有几只麻雀停落其间。院中孩童正坐得整整齐齐,咿咿呀呀地跟着念字。沈念之立于讲席前,指间握着竹简,用的是最浅显的启蒙法子,一字一音,字字清晰。
今日是她开学堂的第一日。
将士们将孩子们送来时多半拘谨,那些男子习惯沙场的直来直去,说不上几句文绉话,只抱拳拱手道一声:“沈姑娘,孩子不听话,劳你费心。”
第71章 “他不愿你知,是他留下的……
沈念之一一应下,看着那一张张小脸,皆是西北儿郎,有的脸颊冻得通红,有的耳尖裂了口子,个个却坐得笔直,眼里透出难掩的好奇。
她扫过人群时,看见了坐在末席的小哑巴。
少年身形瘦削,一身衣裳虽简单却打理得整洁。他安静坐着,目光专注,灰色的眸子望向她时带着与年纪不符的沉静。
这一幕,恍然竟有些感人。
她刚要继续开口,就听前排一名扎着小髻的男孩抬手问道:“夫子,这位大哥哥怎么也要来上学?他那么大了还不识字吗?”
沈念之被他逗笑了,走到小哑巴身边,伸手轻轻敲了敲那少年的桌案,道:“他呀,是从远地来的,家乡不讲汉话。你们不也一样,小时候也不会认字么?”
孩童们恍然,纷纷点头:“那我们以后教他!”
沈念之笑了笑:“也许用不了你们教,他学得比你们还快。”
说罢,便继续讲授。
学堂内,炉火正旺。
阳光透过窗纸洒进来,映着屋中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孩子们围坐在矮矮的案几前,桌上摊着薄纸,蘸着墨的小笔正一笔一画地写着方块字。
沈念之身着深青色襦裙,披着旧日在沙州裁制的细毛斗篷,坐在讲席前。她容色宁静,声音温柔,指着案几上的字道:
“你们今日学的是自己的名字,这个字——是‘家’的‘家’。有屋,有豕,是为家。你们日后就算住在军营里,也是在家,要记得自己姓什么,叫什么。”
有孩童认真地写下“石”、有的写“木”,也有个小姑娘偷偷抹着纸上的墨,说:“夫子,我写歪啦。”
沈念之不恼,反而走上前,笑着将她的小纸翻过来:“再来一次。不怕错,肯写才是好的。”
小哑巴坐在后排最角落的位置,抱着小笔,小心地一笔一划写下了“阿”字,他写得慢,却格外认真。
“写得不错。”她微微点头,取起桌上的纸,提笔蘸墨,在上面勾画出两个字:“兵法。”
众人抬头。
“今日说字,也说一个故事。”她声音不急不缓,带着讲书人的沉静与节奏。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名将,姓田,名穰苴。他出身士族,却因屡败敌军,被国君召见。他说了一句话——将不可不知兵,意思是带兵之人,不能不懂兵法。”
“后来,他亲自写下兵书十三篇,又严整军纪,曾经一夜之间整顿齐军,斩了丞相亲信,只为治军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