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李珣没动,只是轻轻将茶盏放回几案。
他起身,走近她一步,笑意温和:“这才对嘛,沈娘子求人的样子,可真难得一见。”
沈念之死死盯着他,面无表情,连唇角的弧度都未动一下。
李珣却极其满意地笑了,抬手挥了挥衣袖:“好,你既求了,那本王,便娶你。”
“不过你放心——我娶的,是沈念之,不是沈家。”
他眼神锋利,语气温柔,却像一刀封喉:“你若不乖,便是我的人,我也收拾得住。”
沈念之站着,未退也未跪,只垂下眼帘,轻轻应了一声:“多谢殿下。”她的声音极低,极淡。
沈念之声音刚落,还未抬头,只听“啪”的一声。
李珣拂袖一挥,一道卷轴摔落在她脚边,红底金字,金龙蟠绕,外封尚未揭开,却已能辨出内中御笔墨痕。
沈念之怔住,她低头望去,指节微紧,将那封圣旨一点一点拾起。
她还未来得及展开,李珣已走下阶前,站在她面前,垂眸看着她。
“你想知道是什么?”
他语气轻慢,尾音漫不经心:“沈念之,你不是来求娶的么?”
“那便收着罢,圣上前日刚点过,齐王李珣,赐婚晋国公府沈念之——为……侧妃。”
沈念之瞳孔微缩,指尖一紧,她骤然抬头,盯着他,眼中一瞬有惊、有怒,也有说不出的震动。
“侧妃?”沈念之眼里的光逐渐淡了下去,也是,如今太子之位悬空,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李珣,他又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未来的太子妃呢。
他早就拟好了圣旨?他早就……预判了她会来求?
李珣看她脸色变幻,慢悠悠补了一句:“我只是,先走了一步棋。”
“如今你给了我想听的答案,那这封圣旨,便是我赏给你的。”
沈念之站在那里,一身红衣,鬓发微乱。
她抱着那卷圣旨,指节泛白,却只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言语。
李珣却笑了,笑得漫不经心、气定神闲:放心吧,沈娘子,你会是最风光的一位王妃。”
“从今日起,你的人生不归沈淮景掌舵,也不归你自己。”
“归我。”
她从齐王府走出来时,天色阴沉,风乍起。
沈府内外,一片寂静。
沈淮景站在正厅中央,手中捧着那道红底金封的圣旨,目光沉如寒潭。
他看完一道诏,未发一言,只一声令下:“退下。”身后众人皆不敢言语。
霜杏快步奔入绣阁,一路小跑,双膝一软跪在沈念之前:“小姐!小姐,赐婚的圣旨到了,是……是齐王,圣上亲口赐的!怎么会这样……小姐你,你昨日不是才……”
她声音急促,几欲哽咽,可眼前之人,只坐在窗下,沈念之一身素色中衣,发未绾,衣未整,坐姿却端得极稳。
她面前摆着一盏冷茶,已凉了半晌,她看着茶面,眼神深不见底,她没说话,只慢慢将茶盏拿起。
指尖微凉,瓷器轻响。
霜杏哭了出来:“小姐你说句话呀!你若不愿咱们……”
沈念之却笑了一下:“霜杏,没有退路了。”
入夜,细雨微落,京中初寒。
长公主府内灯火不明,前堂寂无人声,案上酒盏三叠,炉火半冷,竹帘掩风,卷不住窗外簌簌细雨。
苍晏独坐厅中,衣袍未整,袖口微散,一手执盏,脑海中只会想起白日里听到的消息。
【奉旨赐婚,晋国公府嫡女沈念之,册封为齐王侧妃。择日成礼。】
字字如刀,烫得他指骨生疼。
顾行渊披着半披风自风口入厅,看到他时,酒盏早已空了一地,“你就这么喝了一天?”
苍晏没应,仿佛连听见都懒得抬头。
他只是执了最后一盏,仰头一饮,喉结微动,唇边是一道温柔得近乎自毁的笑意。
“我以为——一夜之后,她会选我。”
他的声音低极,仿佛连风都能压住,带着一丝沙哑:“可她选了李珣。”
顾行渊没说话,他走上前,将一壶温酒置于几案之上,自顾自斟了一盏,坐在苍晏对面。
苍晏低着头,眼角泛红,指节缓缓收紧。
“她不是不聪明。”
“她知道我若娶她……会断仕途,会引陆家杀意,会毁了公主府为我铺的路。”
“她知道的,所以她选了李珣。”
他语气没有怨,没有怒。
只有一种被生生抽空的落寞与钝痛,他不是不理解她,他最理解她。
可就是太理解了,才更心痛。
顾行渊看着他,半晌,道:“你可以去见她。”
第46章 “锦书难托,愿君安好。”……
苍晏却轻轻摇头,他眼中红意淡淡,像是酒意熏染,也像是把心整个翻开后只剩血色残痕。
“她既选了,我不去扰她,我若连这点尊重都给不了她,那我又算什么?”
厅中沉默。
风吹帘角,烛火摇曳,映得两人影子都微微发抖,顾行渊忽然抬手,替他满了一盏酒,一饮而尽。
翌日。
今晨五鼓,宫中突召早朝,虽雪未停,百官却无一人敢迟。
因昨夜银案突生新卷,传言牵连旧案,众人皆知,这一朝堂,不会安稳。
果然,至朝议第二刻,左丞陆长明迈步出列,手执折子,神情肃冷。
他行至丹墀之下,抬手一拜,开口第一句,便令全场震动:
“启禀陛下,户部银案久查未清,近日微臣得一密报,疑沈中书当年任户部尚书时,暗中指示属下,将军需拨银擅移私库,以供沈府商脉往来,后来忠王李珩也参与其中。”
“此事涉及朝廷军资,若属实,罪当重议。”
紫宸殿上,殿宇寂静,无人敢出声。
沈淮景立于班首,身着朝服,面色如常,未言一字。
陆长明却步步逼近,继续朗声道:“微臣已命人调取五年前户部银卷,查得沈中书府中亲眷,与银案失踪账目往来频繁,时机重合,金额巨大。”
“今日并非定罪,而是奉公守法,陛下若要肃贪,先请自中书令起。”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但圣上未发声,他端坐御榻之上,面容平静,唯有眼神深处,闪过一道幽光。
那光沉、静,却满是疑心。
沈淮景终于动了。
他抬头,朝圣上一揖到底,声音温和不带半点波澜:
“臣愿受查,若无实据,自当澄清;若有疏漏,臣不避责,唯愿陛下明察,莫使奸佞蒙蔽。”
这一席话说得沉稳大气,四座静默片刻。
然而圣上指尖轻敲玉扶手,淡声道:“沈卿,你是老臣,朕一向倚重,可这案牵连太深,若不交由大理寺彻查,恐难服众。”
“着即日革去沈淮景中书令、晋国公之职,罢官听审,交大理寺拘押。”
“中书一位,由陆卿暂代。”
“待案卷归实,再定罪议。”
话音落地,如雷贯耳,无人敢动,沈淮景却只是站着,微微一笑。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输了,不是输在陆长明口舌之利,也不是输在那封卷宗上,而是——圣上疑了他。
一旦君疑,便无翻身,无论真伪,已无人在意。
他缓缓俯身长揖一礼,起身时,掸平朝服深紫,手中无一物,那一刻,他似乎终于卸下了什么。
也终于明白了,朝堂百战,不敌皇心一念。
长阶之上,一道人影缓缓而下,脚步不疾不徐,正是沈淮景。
两侧文武官员纷纷避让,谁也不敢多言
一句。那位曾一言定律、挥笔定天下风向的中书令,今日便这样,从权势的巅峰,一步步走入风雪。
他走得极稳,像是朝堂之路仍在脚下,只是眉间却无昔日半分意气。
走至丹墀最下阶前,他忽地停住了。
身后是巍巍紫宸殿,前方是漫天飞雪,四周跪伏着的是无数他曾调度、曾压制、曾提拔的人。
可他看都不看,只缓缓抬手,抚了一下冠角。
那是中书令所戴的乌纱梁冠,上绣暗金云纹,两侧翼角微挑,昔年他以此步入殿堂,如今,他亲手解下。
帽带松开时,他的手稳极了。
乌纱落入掌心,他未急着交出,而是低头看了一眼,轻轻拂了拂。
雪落上头,被他抹去,露出旧日金线的光泽。
他指节微曲,将帽冠摊平在掌上,像是还它一份整齐、一份体面。
接着,他解开了身上的官袍。
那是朝堂重锦深紫官袍,玄云为底,胸前仍有中书三司印绣的银线。被风雪一打,色泽更沉。
他动作缓慢,却极有分寸,一层一叠,像是为自己卸下一道又一道铠甲。
官袍落入侍从手中时,他肩背笔直,像未曾被剥夺,像还立在朝堂。
他起身,走近她一步,笑意温和:“这才对嘛,沈娘子求人的样子,可真难得一见。”
沈念之死死盯着他,面无表情,连唇角的弧度都未动一下。
李珣却极其满意地笑了,抬手挥了挥衣袖:“好,你既求了,那本王,便娶你。”
“不过你放心——我娶的,是沈念之,不是沈家。”
他眼神锋利,语气温柔,却像一刀封喉:“你若不乖,便是我的人,我也收拾得住。”
沈念之站着,未退也未跪,只垂下眼帘,轻轻应了一声:“多谢殿下。”她的声音极低,极淡。
沈念之声音刚落,还未抬头,只听“啪”的一声。
李珣拂袖一挥,一道卷轴摔落在她脚边,红底金字,金龙蟠绕,外封尚未揭开,却已能辨出内中御笔墨痕。
沈念之怔住,她低头望去,指节微紧,将那封圣旨一点一点拾起。
她还未来得及展开,李珣已走下阶前,站在她面前,垂眸看着她。
“你想知道是什么?”
他语气轻慢,尾音漫不经心:“沈念之,你不是来求娶的么?”
“那便收着罢,圣上前日刚点过,齐王李珣,赐婚晋国公府沈念之——为……侧妃。”
沈念之瞳孔微缩,指尖一紧,她骤然抬头,盯着他,眼中一瞬有惊、有怒,也有说不出的震动。
“侧妃?”沈念之眼里的光逐渐淡了下去,也是,如今太子之位悬空,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李珣,他又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未来的太子妃呢。
他早就拟好了圣旨?他早就……预判了她会来求?
李珣看她脸色变幻,慢悠悠补了一句:“我只是,先走了一步棋。”
“如今你给了我想听的答案,那这封圣旨,便是我赏给你的。”
沈念之站在那里,一身红衣,鬓发微乱。
她抱着那卷圣旨,指节泛白,却只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言语。
李珣却笑了,笑得漫不经心、气定神闲:放心吧,沈娘子,你会是最风光的一位王妃。”
“从今日起,你的人生不归沈淮景掌舵,也不归你自己。”
“归我。”
她从齐王府走出来时,天色阴沉,风乍起。
沈府内外,一片寂静。
沈淮景站在正厅中央,手中捧着那道红底金封的圣旨,目光沉如寒潭。
他看完一道诏,未发一言,只一声令下:“退下。”身后众人皆不敢言语。
霜杏快步奔入绣阁,一路小跑,双膝一软跪在沈念之前:“小姐!小姐,赐婚的圣旨到了,是……是齐王,圣上亲口赐的!怎么会这样……小姐你,你昨日不是才……”
她声音急促,几欲哽咽,可眼前之人,只坐在窗下,沈念之一身素色中衣,发未绾,衣未整,坐姿却端得极稳。
她面前摆着一盏冷茶,已凉了半晌,她看着茶面,眼神深不见底,她没说话,只慢慢将茶盏拿起。
指尖微凉,瓷器轻响。
霜杏哭了出来:“小姐你说句话呀!你若不愿咱们……”
沈念之却笑了一下:“霜杏,没有退路了。”
入夜,细雨微落,京中初寒。
长公主府内灯火不明,前堂寂无人声,案上酒盏三叠,炉火半冷,竹帘掩风,卷不住窗外簌簌细雨。
苍晏独坐厅中,衣袍未整,袖口微散,一手执盏,脑海中只会想起白日里听到的消息。
【奉旨赐婚,晋国公府嫡女沈念之,册封为齐王侧妃。择日成礼。】
字字如刀,烫得他指骨生疼。
顾行渊披着半披风自风口入厅,看到他时,酒盏早已空了一地,“你就这么喝了一天?”
苍晏没应,仿佛连听见都懒得抬头。
他只是执了最后一盏,仰头一饮,喉结微动,唇边是一道温柔得近乎自毁的笑意。
“我以为——一夜之后,她会选我。”
他的声音低极,仿佛连风都能压住,带着一丝沙哑:“可她选了李珣。”
顾行渊没说话,他走上前,将一壶温酒置于几案之上,自顾自斟了一盏,坐在苍晏对面。
苍晏低着头,眼角泛红,指节缓缓收紧。
“她不是不聪明。”
“她知道我若娶她……会断仕途,会引陆家杀意,会毁了公主府为我铺的路。”
“她知道的,所以她选了李珣。”
他语气没有怨,没有怒。
只有一种被生生抽空的落寞与钝痛,他不是不理解她,他最理解她。
可就是太理解了,才更心痛。
顾行渊看着他,半晌,道:“你可以去见她。”
第46章 “锦书难托,愿君安好。”……
苍晏却轻轻摇头,他眼中红意淡淡,像是酒意熏染,也像是把心整个翻开后只剩血色残痕。
“她既选了,我不去扰她,我若连这点尊重都给不了她,那我又算什么?”
厅中沉默。
风吹帘角,烛火摇曳,映得两人影子都微微发抖,顾行渊忽然抬手,替他满了一盏酒,一饮而尽。
翌日。
今晨五鼓,宫中突召早朝,虽雪未停,百官却无一人敢迟。
因昨夜银案突生新卷,传言牵连旧案,众人皆知,这一朝堂,不会安稳。
果然,至朝议第二刻,左丞陆长明迈步出列,手执折子,神情肃冷。
他行至丹墀之下,抬手一拜,开口第一句,便令全场震动:
“启禀陛下,户部银案久查未清,近日微臣得一密报,疑沈中书当年任户部尚书时,暗中指示属下,将军需拨银擅移私库,以供沈府商脉往来,后来忠王李珩也参与其中。”
“此事涉及朝廷军资,若属实,罪当重议。”
紫宸殿上,殿宇寂静,无人敢出声。
沈淮景立于班首,身着朝服,面色如常,未言一字。
陆长明却步步逼近,继续朗声道:“微臣已命人调取五年前户部银卷,查得沈中书府中亲眷,与银案失踪账目往来频繁,时机重合,金额巨大。”
“今日并非定罪,而是奉公守法,陛下若要肃贪,先请自中书令起。”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但圣上未发声,他端坐御榻之上,面容平静,唯有眼神深处,闪过一道幽光。
那光沉、静,却满是疑心。
沈淮景终于动了。
他抬头,朝圣上一揖到底,声音温和不带半点波澜:
“臣愿受查,若无实据,自当澄清;若有疏漏,臣不避责,唯愿陛下明察,莫使奸佞蒙蔽。”
这一席话说得沉稳大气,四座静默片刻。
然而圣上指尖轻敲玉扶手,淡声道:“沈卿,你是老臣,朕一向倚重,可这案牵连太深,若不交由大理寺彻查,恐难服众。”
“着即日革去沈淮景中书令、晋国公之职,罢官听审,交大理寺拘押。”
“中书一位,由陆卿暂代。”
“待案卷归实,再定罪议。”
话音落地,如雷贯耳,无人敢动,沈淮景却只是站着,微微一笑。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输了,不是输在陆长明口舌之利,也不是输在那封卷宗上,而是——圣上疑了他。
一旦君疑,便无翻身,无论真伪,已无人在意。
他缓缓俯身长揖一礼,起身时,掸平朝服深紫,手中无一物,那一刻,他似乎终于卸下了什么。
也终于明白了,朝堂百战,不敌皇心一念。
长阶之上,一道人影缓缓而下,脚步不疾不徐,正是沈淮景。
两侧文武官员纷纷避让,谁也不敢多言
一句。那位曾一言定律、挥笔定天下风向的中书令,今日便这样,从权势的巅峰,一步步走入风雪。
他走得极稳,像是朝堂之路仍在脚下,只是眉间却无昔日半分意气。
走至丹墀最下阶前,他忽地停住了。
身后是巍巍紫宸殿,前方是漫天飞雪,四周跪伏着的是无数他曾调度、曾压制、曾提拔的人。
可他看都不看,只缓缓抬手,抚了一下冠角。
那是中书令所戴的乌纱梁冠,上绣暗金云纹,两侧翼角微挑,昔年他以此步入殿堂,如今,他亲手解下。
帽带松开时,他的手稳极了。
乌纱落入掌心,他未急着交出,而是低头看了一眼,轻轻拂了拂。
雪落上头,被他抹去,露出旧日金线的光泽。
他指节微曲,将帽冠摊平在掌上,像是还它一份整齐、一份体面。
接着,他解开了身上的官袍。
那是朝堂重锦深紫官袍,玄云为底,胸前仍有中书三司印绣的银线。被风雪一打,色泽更沉。
他动作缓慢,却极有分寸,一层一叠,像是为自己卸下一道又一道铠甲。
官袍落入侍从手中时,他肩背笔直,像未曾被剥夺,像还立在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