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卤猪蹄上的水汽也随着这加大的火候被迅速蒸腾,好些猪蹄的表皮也因此染上些红黑的烙印。
  炖猪蹄时特地留下的大盆香料油现在也没有丝毫浪费,直接被挪到了边上的操作台上供元光霁使用。
  元光霁拿起一排特制的小钢签,朝着猪蹄外皮不断地戳孔。
  随后,他熟练地拿起大刷子,快速地朝着烤架上的猪蹄又补了一层香料油,这才将它们又快速翻了个面。
  猪蹄外皮朝下,里头的木炭因为刚加的那层香料油登时火星四溅,劈啪作响。
  戳孔后的猪蹄表皮滋滋冒油,内里的油脂随着这些小孔向外缓慢溢出。
  在高温之下,猪蹄从原先的耙糯慢慢绷紧,泛起了金黄色的脆壳。
  有些火候偏大的位置,脆壳的中心还出了些裂缝,里头渗出晶莹的猪蹄胶冻,随着火焰愈发香浓。
  火候到位,元光霁朝着上头开始刷起酱料来。
  猪蹄内里的卤汁在烘烤下不断流出,与这些酱料混合在一起。
  在炭火的作用下,卤汁慢慢烧干,但蒸腾的只是水分,卤香的精髓已经牢牢地附着在猪蹄上头。
  最后再豪气地撒下一把烧烤干料,新出炉的脆香烤猪蹄便又被挪去一边,等待食客的光临。
  “180号到210号的猪蹄好了!在院子里的顾客麻烦过来领取下!”
  蒋乾听见叫号声音,也不在中间继续瞧,转而拿着号牌去到另一边。
  “来了来了!我这个是187和188!”
  前头两个182和185号的顾客瞧着也是熟门熟路,主动拒绝了简棠的打包,自己就拿起打包盒折叠,熟练地操起夹子将烤猪蹄放进盒里加上调料。
  “好嘞!”
  简棠接过号码牌,瞧了瞧颜色拿过两盘子往上面放好猪蹄,又适当往里填了些烧烤料。
  “这两份您看需要我一会儿帮您端进屋子吗?”
  这会围在院子里的好些顾客要么自己主动打包起来,堂食的几个也都自己端着回了屋。
  不过简棠瞧着面前两位老人家的年龄跟自己奶奶有些相仿,也关心起来。
  “没事,这东西我们拿得动呢!”
  蒋乾摆了摆手,招呼着老伙计过来端菜。
  “好的,这猪蹄刚出炉,您二位吃的时候小心烫啊。”
  蒋乾稳稳地端起自己那份烤猪蹄,进屋寻摸了个位置放下。
  这会院子里人多得不行,大堂里的位置倒是好找。
  旁边桌上有些顾客盘里的烤猪蹄已经被消灭了大半,放肆的肉香刺激得边上的人食欲更旺了。
  “你这小徒弟手艺不错啊!我刚刚在边上瞧着都有些馋了。”
  夏正清拿过纸巾,又将桌面擦了又擦。
  这宋记店里的桌子倒说不上脏,毕竟每个食客走后,陈亚文都会见缝插针地上来打扫。
  不过这擦桌子的习惯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成了刻入骨髓的惯性,就跟那吃饭前要将杯子碗碟都用水烫一遍是一个道理。
  “要不是怕太烫,我刚刚端菜这路上都想先咬一口了。”
  夏正清这话可不是夸张捧场,这盘子烤猪蹄刚刚就在他鼻子下头晃悠。
  先前在院子里,虽然那中间的炭火香气和猪蹄肉香都在不断四溢,但因为距离问题,杀伤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最顶端。
  这位置一贴近,烤猪蹄的温度隔着厚厚的盘底透了些过来,原本在外头站得有些僵的双手也瞬间暖和起来。
  焦香的猪蹄配着浓郁卤香,馋人的香气直往鼻子里冒。
  原本不大饿的夏正清也被激起了大快朵颐的念头。
  “哼,你就少夸那小子吧!”
  蒋乾笑了笑倒:“方才咱们都站得离他那么近了,他竟然也没瞧见!”
  “人家正忙着呢。”夏正清无奈地摇了摇头,“你还计较上这了?我看他现在挺好,虽然累些倒也不至于跟先前刚出事那会儿一样钻牛角尖。”
  毕竟是阅历深厚的老人家,他们二人若是也跟撞上那样的意外怕是也要消沉许久,但这看待问题的目光也要更宽泛些。
  “瞧着他现在这做烧烤师傅不是也挺好?还真别说,我好久没瞧见这么让我有食欲的烧烤了。”
  夏正清边说边戴上手套,试探性地摸了摸烤猪蹄的温度,这才缩回手去。
  他这年纪上来后口味也愈发清淡,不比很多因为味觉减淡,尝菜都要多加盐的老人家,夏正清这些年愈发偏好简单调味的菜品,这些烤肉倒是吃得极少。
  “我当初教他的时候可没想着让他干烧烤师傅啊。”
  蒋乾哭笑不得。
  鲁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咸鲜醇厚,技法丰富”而著称。
  作为经典菜系,烧烤技艺也在里面发挥重要作用,不过与常见的户外烧烤不同,鲁菜里的烧烤通常是为了最后的成菜服务。
  例如烤乳猪、烤鸡等明火炭烤、九转大肠的暗火焖烤,以及葱烧海参中的铁板炙烤都会用到类似的烧烤技法。
  不过元光霁这烧烤看似随意,其中也暗含了不少鲁菜烧烤的技法化用,刚才蒋乾在边上看着也是不断点头,对自家关门弟子的最近状态进行评审。
  “哎呀,这干活不分大小嘛。”
  夏正清乐呵地调笑起来:“之前华熙跟我说他在当小工我就觉得挺好的,光霁之前就是走得太顺了,否则这次意外也不至于让他先前那般一蹶不振。”
  蒋乾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他身为名厨,但自己的生平经历却跟许多少年天才不一般。
  蒋乾年轻时开窍极晚,别说跟那些名厨世家的子弟相比,就是与其他在厨房里忙碌的比起来,也不过是个做菜极为普通的厨子。
  他当初学厨不为别的,纯粹是家里条件差,有个亲戚在城里有些关系,这才把他送去了酒店后厨打工。
  三十岁,蒋乾都还在厨房里当小工。
  在大厨的手下,几乎所有的杂活都由他一手包揽,但他也不叫苦叫累,师父们说什么他便做什么。
  因为这脾性,好些性子不好的大厨瞧见他也都能有个好脸,蒋乾的师父王德庆才将他收了徒。
  那时候收徒不比现在,这徒弟要忙前忙后,帮着师父做牛做马,毕竟教的都是谋生的手段。
  天地君亲师,这师徒之间说是父子都不算过,更有甚者比那亲儿子还要孝顺些。
  王德庆在酒楼后厨的大厨里也算是脾性好的了,这蒋乾对他是恭恭敬敬,贴心顺意。
  他自然也把蒋乾当亲儿子看。
  可这一看不知道,再看吓一跳。
  那会儿的蒋乾年纪不大,整个人却跟个木头似的,任凭在后厨泡了多久都不开窍,急得王德庆差点嘴角燎泡。
  他这会儿还算当年,在酒楼里也能有点话语权,护得住这没本事的徒弟。
  但若是再过个十几二十年,王德庆这一退,他这徒弟又该何去何从啊?
  不过好在蒋乾虽然木,但做事确实踏实。
  别管进没进步,起码师父布置的任务是每天如一日的干。
  后厨里好些新来的皮小子见蒋乾年纪不小还在干最低级的小工,经常拿 他开玩笑。
  偏偏蒋乾跟听不见似的,自个儿淡定自若地又去灶上添了碗饭。
  “喂,蒋木头!你来咱们酒楼不会就为了混后厨的饭吃吧!”
  小年轻们哄笑一团,这些声音有时过于大声,边上主桌的大厨们听见都要朝那好事分子丢去眼刀。
  这取笑人的事可不是好事。
  若是骂人不够努力,成天偷闲好懒,别说这帮小皮猴,便是他们这些大厨也要劈头盖脸给人一顿骂。
  但蒋乾的努力他们也看在眼里,拿着天赋去嘲笑别人,在这些大厨看来便是最为不齿的行为。
  后厨里除了王德庆,好些其他主厨下灶时瞧见蒋乾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也都会发善心指点一二。
  就在王德庆已经要认命,筹谋着自己退了后要给徒弟找个什么活计谋生。
  三十五岁的蒋乾突然开窍了。
  这一开窍,便如厚积薄发,前面十多年的积攒一下子如同火药般四溢炸开。
  向来被人瞧不起的小工蒋木头成了后厨里的头头,变成了店里的金字招牌。
  后来,又有了好些大人物吃招待宴时被蒋乾的手艺惊艳,这一路举荐上去,四十六岁的蒋乾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国宴主厨,设计操办了整场菜宴,就此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