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下去罢。”
  张嵩不敢耽搁,他磕了个头,撑着酸软发麻的双膝站起身来,弓腰而出。
  “臣告退。”
  *
  十月的夜,很凉。
  张嵩踉跄着跌下含元殿的百步金阶,冷风灌入,他紧了紧袖口,心砰砰直跳。
  他执掌太医署多年,深知这诺大的皇城里藏了太多太多不可与人言说的秘密,今日,他之所以敢冒大不韪,帮时倾尘给沈衔月熬制能够缓解癸水之痛的药膳,不单单是因为大皇子李元芳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心里残存对已故之人的一丝恨悔。
  救死扶伤,仁爱至善。
  这是他亲手题的匾额。
  张嵩行医数十载,自问无愧于这八个字,若说有所亏欠,便全在一个人身上。
  多少次,午夜梦回,他都会想,如果自己当年做了不同的选择,许多事,会不会不一样,许多人,是不是就不会落到今日这个地步。
  他扶着雕栏玉砌,缓缓跪了下去,冰冷犹如利刃,划破掌心,直至肺腑,他苍老的身躯微微晃动,大颗大颗浑浊的泪珠滚落,他今年五十有二,已是历届太医中鲜少的高寿之人。
  医者不能自医。
  这个行当,听起来体面尊贵,却要时刻提着脑袋,有时候还不得不违背良心,为着帝王的一己私欲,顶黑锅,废祖训,能活过五十岁,就已经是一大关了。
  张嵩迎着漫天清辉,艰难抬起眼来,柔和的月光洒落万顷琉璃,又白又亮,掺杂着甬道的风滚入他的眼眶,出来时,又咸又涩,他牵动唇角,挤出一抹难看的笑。
  他为什么还活着。
  他,早就该死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活到这把年岁,很多事情都已经看淡,唯独这一桩事,犹如一枚锥骨之刺,时不时就要穿心而出,把他捅个千疮百孔。
  在悠扬的风中,他的目光渐次飘远迷离,有那么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十八年前的某个秋夜。
  彼时,他还不是受人尊敬的太医令,只是太医署中的泛泛无名之辈,天天干些传话跑腿的苦差,还时不时被世袭子弟抓来值宿,好在他不爱计较,常常一笑了之。
  嵩者,山之高也。
  这是祖父的期望。
  张嵩祖籍剑南姚州,他的祖父是行走乡野的游医,他打小跟着祖父上山采药,辨识百草,姚州山环水绕,接壤诸蛮,因此,他见惯了天灾人祸,死生无常,从那时起,他就发下宏愿,以后一定要尽一己绵薄之力,救死扶伤,仁爱至善。
  终于,他通过层层选拔,推开了长安的大门,这个世人趋之若鹜梦寐以求的繁华都邑。
  张嵩原以为自己可以在长安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梦想,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在这里,士农工商,云泥之别,贫苦的普通人是瞧不起病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找到师父,建议太医署从每年逾制的款项里省出一笔,在长安东西两市各设一处济世堂,为付不起诊金的人免费医治,师父夸了他,然后就没了下文。
  这种事吃力不讨好,不仅没有油水,还有得罪人的风险,谁愿意牵头去做?
  张嵩不死心,揣着奏疏跑到大明宫,想要面呈君王,却被无情地拦在门外,理由是,他品级太低,不配求见天子,他呕心沥血书就的奏疏也被扔了出来,他觉得委屈,更觉得可憎,他跋山涉水,一步步走到这里,为的不是名,不是利,为的,不过是那么一点医者父母心。
  他觉得很累。
  他想回去了。
  那日,张嵩捆好包袱,去太医署找师父辞行,诡异的是,他发现平时热热闹闹的太医署空无一人,他没多想,毕竟他已经和师父说过此事,师父也没有挽留他的意思,所谓辞呈,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他把辞呈和奏疏留在了太医署,只身一人,出了长安,马车驶入官道,一路平坦,可他的心里却是酸辛交集,摇摇欲坠,他用了十几年,才从剑南的大山深处走出来,哪承望,只月余就回去了,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老乡亲。
  这时,一阵疾促的马蹄声震地而来。
  “前头车里是张太医吗?请留步!”
  第44章
  张嵩清楚地记得,当晚风疾雨骤,他弃车翻马,扬鞭驰骋,溅起的稀泥弄污了他新洗的衣袍,他顾不得许多,直奔长安,只当是陛下看见奏疏,想要听他一言。
  不承望,他见到的不是陛下,而是兴庆宫的冯公公,张嵩其实不大明白,冯公公找自己做什么?一个是内宫权宦,一个是太医署打杂的无名小辈。
  八竿子打不着啊。
  冯公公本名冯美,人如其名,姿妍容秀,在太后还是沈婉仪的时候,他便跟着服侍了,后来先帝崩逝,新帝登基,沈婉仪母凭子贵,摇身一变成了太后,待他更是亲厚,非比寻常,宫人们百无聊赖,偷偷嚼起了二人的闲话,再后来,这些闲话传到了太后的耳朵里。
  太后没有动怒,只笑了笑,当天就挽着冯美的胳膊在最热闹的朱雀大街上走了个来回,一时间,百姓口耳争传,万人空巷,他们二人却是举止从容,面不改色。
  此事很快就飞遍了整个长安城。
  李承赫看着像雪片一样纷纷扬扬砸向大明宫的奏疏,黑着脸去找太后。
  “母后贵为大徵太后,理当修身养性,遵仪奉礼,怎可与一个阉人纠缠不清,如今就连十八坊的三岁小儿都把这桩新闻挂在嘴上,朕真不理解,母后为何还能无动于衷,这样的事,难道光彩吗?!”
  太后凤眸微抬,盯视着他,“哼,若是不光彩,陛下现在就该去死。”
  李承赫瞬间怔忡,“母后,你怎么敢这样同朕说话,朕是天子啊……”
  太后冷笑着打断了他,“哀家有何不敢?哀家为何不敢?李承赫,你不要忘了,若没有哀家十月怀胎,你是从谁的肠子里爬出来的?若没有哀家费心筹谋,你以为,你能在钩心斗角的深宫里平安长大吗?若没有哀家和沈太傅的倾力扶持,你又哪来如今的这个江山?!”
  李承赫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是九五至尊,天下共主,除非不想活了,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直呼他的名讳,除了她,还有他的母后,他沉默良久,终于还是缓缓跪了下去,“母后……息怒……”
  太后见他如此,怒气略微消散了些,她抬指拢了拢鬓发,侧颜望向青锁闼外的碧瓦红墙,眉宇间蹙起了一抹淡淡的哀怨,“自从先帝崩逝,这诺大的兴庆宫便只剩下哀家一人住着,你有三宫六院,佳人在怀,可哀家呢,哀家是太后,哀家也是个女人啊。你能让先帝死而复生吗?你不能。你能抛下朝务政事,日夜来哀家跟前尽孝吗?你不能。你,什么都不能。”
  “朕愿以天下养。”
  “笑话,这个天下是哀家交到你手里的,你有什么资格同哀家讲这样的话?”
  李承赫又不作声了。
  他无力反驳她的话。
  打那以后,冯美像过了明路似的,直接住进了太后的寝殿,起初,群臣震惊,争相奏表,李承赫斥的斥,贬的贬,甚至还违背祖训,当众斩杀了两个言官,在血淋淋的警训之下,再无人敢提起此事,冯美也成了太后名正言顺的枕边人,掌管内藏大权,过手的金银财宝无数。
  冯美找他。
  便是太后找他。
  张嵩诚惶诚恐地去了。
  冯美只问了他一句话。
  “想不想留在长安?”
  *
  大明宫。
  更阑人初静。
  滴答滴答,一声又一声。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承赫撑着手侧的鎏金兽首,艰难起身,他曾经因为这件事狂思狂喜,辗转难眠,如今,赤裸裸的真相离他不过一丈之遥,他却连看一眼都不敢。
  他红了眼眶。
  阿蝉,那是他最爱的女人啊。
  他总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拈成沙,化入风,直到看见时倾尘的那一刹那,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他的自欺欺人,痴心妄想,刻在骨子里的人,怎么可能说忘就忘。
  太像了。
  实在是太像了。
  难怪有故人之姿。
  原来是故人之子。
  他凝望着那张似曾相识的脸,死寂的心忽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有没有可能,这是阿蝉留给他的孩子,有没有可能,她武功高强,百毒难侵,给腹中胎儿博得了万分之一的生机。
  可惜啊。
  他曾经有多希望。
  现在就有多绝望。
  灯火辉煌,那碗水好似无声的嘲讽,把他内心的希冀与渴求击了个粉碎。
  两滴血各安一隅,永不相融。
  一如,她离开时诀绝的誓言。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承赫,你我从今往后,恩断义绝,死生不见……”
  “恩断义绝,死生不见……”
  李承赫忿然拂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