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殿下。”严绰正色道:“绝对不能迎西番宣慰使进城。末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请神容易送神难,西番人不是善茬,城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了。”
褚元祯没有答话,走到桌子旁坐了下来,靠在椅背上闭眸沉思。
他想了很多。
这个世间不会有哪个当权者允许敌人踏入自己的领地,开门迎敌,这是耻辱。重活一世,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他有了新的目标,为了这个新的目标他甘愿隐忍,可也因此受到各方势力的掣肘,这让他几乎忘了重生之时立下的誓言,再活一次他要打倒所有誓不两立之人,权力的角逐里向来无需忍让,如果有什么能让他不再隐忍,那便是现在!
褚元祯睁开眼,眼里露出狠绝,他看向严绰,“我们痛痛快快打一仗吧。”
营地里起风了。
严绰召集了所有将士,褚元祯把传旨的太监带到众人面前,命他把口谕重复一遍,重复完了,拿绳子把人捆住。褚元祯对众人道:“今日我当众抗旨,绝不迎西番人入京都,不仅不迎,我还要将他们重新赶回关外,让他们再不能踏入大洺半步!愿意追随我的,就留下来,不愿意的,我亦不会强求。”
话音落地,将士中顿时起了骚动。
褚元祯抬手示意众人噤声,又道:“但是我丑话说在前面,今日我捆了这传旨的太监,已经不是什么‘明王’了,来日御前问罪,势必要戴上‘抗旨不遵’的帽子。你们若是留下,便是从兵部的军籍黄册上除名了,今后戴在你们头上的,也会是一顶‘叛军’的帽子。”
“怕什么嘞?”有人高喊:“兵部才给我们几个子儿?老子头回吃鹿肉还是沾了殿下的光!”
那会儿褚元祯被罚戍关半年,宁妃心疼自己的儿子,隔三差五便托人往太行关送吃的,褚元祯一人吃不完,就让成竹拿去分了,一来二去赚得了一个好名声。
褚元祯听了笑笑,“彼时我也算是皇亲国戚,可眼下做了叛军,莫说鹿肉,连兔子肉都要自己猎了。”
“自己猎就自己猎!”又有人喊:“我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猎兔子,吃得才舒服!若是让西番人进了城,连兔子都染上骚气味,那还怎么吃?!”
“好了!都给我正经起来!”严绰高喝一声:“今西番来犯,皇帝欲退,可我等不退。大敌当前,是个男儿就得上阵杀敌!殿下愿意身先士卒,我等必以肝胆相见,腹心相照!”
“必以肝胆相见!”边军将士齐声高喊:“腹心相照!”
那太监在这震天的呼声中缩紧了脖子,被褚元祯揪着衣襟甩到一边。褚元祯斜眼看着他,冷冷地道:“公公,戏看够了,滚回去复命吧。”
边军像是打了鸡血。
严绰找了一片沙地,蹲在石头上描了一张简陋的地图,他在西面画了几笔,说道:“其实在这打起来对我们有利,挨着西面有片林子,别看西番人在马上横冲直撞,林子里面可轮不到他们撒野。殿下,您就把他们往林子里赶,我带着人在林子里等着,不用多,八百人足够。”
“他们进了林子,一旦发现埋伏,势必会接着调头。”褚元祯拿石子在地图上圈了个圈,“这儿是林子出口,重点在这里伏击。”
“这里两面靠山。”严绰接过话茬,“我们炸山!”
“火器没有这么多。”褚元祯抱臂沉思,“炸山定是不够的,但可以炸点别的东西。”
俩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开口:“马!”
“好主意啊好主意啊。”严绰激动地站了起来,“炸他们个人仰马翻!届时,就算人没事,也会摔下马,骑兵没了马就像剑客丢了剑,那不是任我们打么——可是这马怎么炸呢?咱们哪里用过这玩意儿,要不……从神机营抓个人来问问?”
褚元祯瞧着他自言自语,缓缓道:“我倒是在书上读过,有一种武器叫‘木兵’。需用木头制作一个士兵,大小与真人相仿,内部掏空,书上说‘腹内藏火铁炮一枚,上藏神火药信’,再给木兵穿上盔甲,手持兵器,置于马上,马尾缚以芦苇,涂以膏脂,点火之后,马儿感受到热,便会狂奔起来,如此跑入敌营之中。”
严绰听愣了。
褚元祯回忆着书上的内容,“但此法需得有人深入敌营观望,看到马立刻点燃引信。书上只写‘信到炮发,霹雳伤人。虽至艰难,敌之阵破之必也2’,但我想着,一旦深入敌营,必是危险至极,前去观望的人或有性命之忧。”
“嗨,这算什么,太行关呆了这么些年,什么样的阵仗没见过?”严绰搓着双手,“殿下,要不咱照着葫芦画瓢,试试?军中有人擅木工,您要是准了这茬,我就把他给您叫过来,这木头士兵他熟的很,平日里军中操练的木人就是他做的。”
褚元祯听闻眼前一亮,“还有这种巧匠?快去叫来!”
成竹和秦九月是傍晚到的,随着他们一道赶来的还有韩雷,仨人这次把留在太行关的剩余边军和京都营都带来了。
褚元祯和严绰在帐中给木头士兵的肚里填火铁炮,秦九月围着木兵转了一圈,掩不住地直乐呵,“这招儿,阴损啊,想出此招的必是个歹毒之人。严绰,这是不是你的注意?”
严绰在一旁脸都白了,褚元祯缓缓捻着引信,轻声说道:“我的。”
秦九月膝盖一软,径直跪到了地上,“末、末将的意思是……对付西番人,就得用这种厉害法子,打得他们再也不敢来,才叫过瘾。”
褚元祯眼都没抬,轻轻扯了下嘴角,“严绰啊,你的人反应比你快。”
“殿下误会了。”严绰恨恨地说:“这不是我的人,此人是谁,末将也不熟悉。”
秦九月恨不得抽自己嘴巴,他抬起头,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说道:“方才听了殿下的突袭之法,尤为震撼。末将愿做那个潜入敌营的人,末将自信,定能看准时机点燃引信,把西番人炸得片甲不留!还望殿下恩准。”
褚元祯“嗯”了一声,既没点头,也没摇头,反倒是看向韩雷,“韩大人对此事有何看法?”
“回殿下。”韩雷行了一礼,“下官觉得,此法出其不意,或能奏效。”
“谁问你这个了?”褚元祯坐直了身子,语气骤然变得严厉,“韩大人与这帐里的其他人不同,乃是读书入仕,兵书读过不少,圣贤书更是读过不少。韩大人自到了之后便一言不发,想必心里也是清楚的,这会儿留下来,即便嘴上说得再好听,也免不了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这个‘叛军’,韩大人要做吗?”
韩雷面色铁青,抿紧了唇一言不发。
褚元祯轻笑一声,“京都营统领是三品京官,领的是朝廷俸禄,享的是富贵尊荣。韩大人功名在身,不适合做叛军,还是早些回去吧。”
“不……”韩雷低声开口。
褚元祯挑了挑眉,“韩大人说什么呢,听不清啊。”
“经太行关一役,京都营死亡二千人,重伤五百人,轻伤者众多。”韩雷抬高了声音,“现京都营剩余兵力七千人,马匹三千,都在外面。”
“嗯?”褚元祯故意说,“在外面怎么了?韩大人这是点兵呢?”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能千里请战。”韩雷说罢跪了下来,“殿下所谋之事、要做之事,下官已与营中将士说过了,想走的人,下官已经放他们走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能与西番一战的好男儿,京都营里不会再有勾结外敌之人,请殿下放心。”
京都营是个变数,他们或许没有边军的骁勇,但七千兵力同样不容小觑,如果碰上一个好的将领,便是如虎添翼。好犹如锦上添花,坏则能击溃军心,一切都掌握在用兵者的手里。
帐内陷入沉默,良久,褚元祯才开口:“我会让京都营做先头部队。”
韩雷叩头:“京都营定不辜负殿下所托!”
成竹原本不该讲话,这帐里大大小小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他是褚元祯的近卫,不领朝廷官职,在这儿就是个下属。他犹豫半晌,还是没忍住,“殿下,有句话属下实在憋不住了——”
“憋着。”褚元祯打断他,“我想过后果,母亲深居后宫,是父皇的遗妃,即便陛下震怒也不会迁怒于她。外祖父那边也无需担心,我与宁家的往来并不多,说到底,这层关系本就不甚亲密,更不会因着此事被牵连,所以我无牵无挂。”
“可是——”成竹急道:“还有大人呢!大人怎么办?”
帐中的视线倏地汇聚过来,褚元祯敛了神色,“府里有颜伯和裘千虎,定能照顾好他的。”
“哎——这个。”秦九月突然插话,“这个‘大人’是谁啊?京中的传闻是真的吗?”
褚元祯被罚戍关那会儿,蔺宁除夕之夜跑来看他,这事太行关上上下下都知道。后来褚元祯回去了,再后来关于俩人的事传开了,但传开归传开,太行关到底是边关戍地,将士们脑袋都挂裤腰带上呢,听见这类传闻也是一笑置之,谁在乎!
褚元祯没有答话,走到桌子旁坐了下来,靠在椅背上闭眸沉思。
他想了很多。
这个世间不会有哪个当权者允许敌人踏入自己的领地,开门迎敌,这是耻辱。重活一世,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他有了新的目标,为了这个新的目标他甘愿隐忍,可也因此受到各方势力的掣肘,这让他几乎忘了重生之时立下的誓言,再活一次他要打倒所有誓不两立之人,权力的角逐里向来无需忍让,如果有什么能让他不再隐忍,那便是现在!
褚元祯睁开眼,眼里露出狠绝,他看向严绰,“我们痛痛快快打一仗吧。”
营地里起风了。
严绰召集了所有将士,褚元祯把传旨的太监带到众人面前,命他把口谕重复一遍,重复完了,拿绳子把人捆住。褚元祯对众人道:“今日我当众抗旨,绝不迎西番人入京都,不仅不迎,我还要将他们重新赶回关外,让他们再不能踏入大洺半步!愿意追随我的,就留下来,不愿意的,我亦不会强求。”
话音落地,将士中顿时起了骚动。
褚元祯抬手示意众人噤声,又道:“但是我丑话说在前面,今日我捆了这传旨的太监,已经不是什么‘明王’了,来日御前问罪,势必要戴上‘抗旨不遵’的帽子。你们若是留下,便是从兵部的军籍黄册上除名了,今后戴在你们头上的,也会是一顶‘叛军’的帽子。”
“怕什么嘞?”有人高喊:“兵部才给我们几个子儿?老子头回吃鹿肉还是沾了殿下的光!”
那会儿褚元祯被罚戍关半年,宁妃心疼自己的儿子,隔三差五便托人往太行关送吃的,褚元祯一人吃不完,就让成竹拿去分了,一来二去赚得了一个好名声。
褚元祯听了笑笑,“彼时我也算是皇亲国戚,可眼下做了叛军,莫说鹿肉,连兔子肉都要自己猎了。”
“自己猎就自己猎!”又有人喊:“我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猎兔子,吃得才舒服!若是让西番人进了城,连兔子都染上骚气味,那还怎么吃?!”
“好了!都给我正经起来!”严绰高喝一声:“今西番来犯,皇帝欲退,可我等不退。大敌当前,是个男儿就得上阵杀敌!殿下愿意身先士卒,我等必以肝胆相见,腹心相照!”
“必以肝胆相见!”边军将士齐声高喊:“腹心相照!”
那太监在这震天的呼声中缩紧了脖子,被褚元祯揪着衣襟甩到一边。褚元祯斜眼看着他,冷冷地道:“公公,戏看够了,滚回去复命吧。”
边军像是打了鸡血。
严绰找了一片沙地,蹲在石头上描了一张简陋的地图,他在西面画了几笔,说道:“其实在这打起来对我们有利,挨着西面有片林子,别看西番人在马上横冲直撞,林子里面可轮不到他们撒野。殿下,您就把他们往林子里赶,我带着人在林子里等着,不用多,八百人足够。”
“他们进了林子,一旦发现埋伏,势必会接着调头。”褚元祯拿石子在地图上圈了个圈,“这儿是林子出口,重点在这里伏击。”
“这里两面靠山。”严绰接过话茬,“我们炸山!”
“火器没有这么多。”褚元祯抱臂沉思,“炸山定是不够的,但可以炸点别的东西。”
俩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开口:“马!”
“好主意啊好主意啊。”严绰激动地站了起来,“炸他们个人仰马翻!届时,就算人没事,也会摔下马,骑兵没了马就像剑客丢了剑,那不是任我们打么——可是这马怎么炸呢?咱们哪里用过这玩意儿,要不……从神机营抓个人来问问?”
褚元祯瞧着他自言自语,缓缓道:“我倒是在书上读过,有一种武器叫‘木兵’。需用木头制作一个士兵,大小与真人相仿,内部掏空,书上说‘腹内藏火铁炮一枚,上藏神火药信’,再给木兵穿上盔甲,手持兵器,置于马上,马尾缚以芦苇,涂以膏脂,点火之后,马儿感受到热,便会狂奔起来,如此跑入敌营之中。”
严绰听愣了。
褚元祯回忆着书上的内容,“但此法需得有人深入敌营观望,看到马立刻点燃引信。书上只写‘信到炮发,霹雳伤人。虽至艰难,敌之阵破之必也2’,但我想着,一旦深入敌营,必是危险至极,前去观望的人或有性命之忧。”
“嗨,这算什么,太行关呆了这么些年,什么样的阵仗没见过?”严绰搓着双手,“殿下,要不咱照着葫芦画瓢,试试?军中有人擅木工,您要是准了这茬,我就把他给您叫过来,这木头士兵他熟的很,平日里军中操练的木人就是他做的。”
褚元祯听闻眼前一亮,“还有这种巧匠?快去叫来!”
成竹和秦九月是傍晚到的,随着他们一道赶来的还有韩雷,仨人这次把留在太行关的剩余边军和京都营都带来了。
褚元祯和严绰在帐中给木头士兵的肚里填火铁炮,秦九月围着木兵转了一圈,掩不住地直乐呵,“这招儿,阴损啊,想出此招的必是个歹毒之人。严绰,这是不是你的注意?”
严绰在一旁脸都白了,褚元祯缓缓捻着引信,轻声说道:“我的。”
秦九月膝盖一软,径直跪到了地上,“末、末将的意思是……对付西番人,就得用这种厉害法子,打得他们再也不敢来,才叫过瘾。”
褚元祯眼都没抬,轻轻扯了下嘴角,“严绰啊,你的人反应比你快。”
“殿下误会了。”严绰恨恨地说:“这不是我的人,此人是谁,末将也不熟悉。”
秦九月恨不得抽自己嘴巴,他抬起头,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说道:“方才听了殿下的突袭之法,尤为震撼。末将愿做那个潜入敌营的人,末将自信,定能看准时机点燃引信,把西番人炸得片甲不留!还望殿下恩准。”
褚元祯“嗯”了一声,既没点头,也没摇头,反倒是看向韩雷,“韩大人对此事有何看法?”
“回殿下。”韩雷行了一礼,“下官觉得,此法出其不意,或能奏效。”
“谁问你这个了?”褚元祯坐直了身子,语气骤然变得严厉,“韩大人与这帐里的其他人不同,乃是读书入仕,兵书读过不少,圣贤书更是读过不少。韩大人自到了之后便一言不发,想必心里也是清楚的,这会儿留下来,即便嘴上说得再好听,也免不了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这个‘叛军’,韩大人要做吗?”
韩雷面色铁青,抿紧了唇一言不发。
褚元祯轻笑一声,“京都营统领是三品京官,领的是朝廷俸禄,享的是富贵尊荣。韩大人功名在身,不适合做叛军,还是早些回去吧。”
“不……”韩雷低声开口。
褚元祯挑了挑眉,“韩大人说什么呢,听不清啊。”
“经太行关一役,京都营死亡二千人,重伤五百人,轻伤者众多。”韩雷抬高了声音,“现京都营剩余兵力七千人,马匹三千,都在外面。”
“嗯?”褚元祯故意说,“在外面怎么了?韩大人这是点兵呢?”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能千里请战。”韩雷说罢跪了下来,“殿下所谋之事、要做之事,下官已与营中将士说过了,想走的人,下官已经放他们走了,留下来的,都是希望能与西番一战的好男儿,京都营里不会再有勾结外敌之人,请殿下放心。”
京都营是个变数,他们或许没有边军的骁勇,但七千兵力同样不容小觑,如果碰上一个好的将领,便是如虎添翼。好犹如锦上添花,坏则能击溃军心,一切都掌握在用兵者的手里。
帐内陷入沉默,良久,褚元祯才开口:“我会让京都营做先头部队。”
韩雷叩头:“京都营定不辜负殿下所托!”
成竹原本不该讲话,这帐里大大小小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他是褚元祯的近卫,不领朝廷官职,在这儿就是个下属。他犹豫半晌,还是没忍住,“殿下,有句话属下实在憋不住了——”
“憋着。”褚元祯打断他,“我想过后果,母亲深居后宫,是父皇的遗妃,即便陛下震怒也不会迁怒于她。外祖父那边也无需担心,我与宁家的往来并不多,说到底,这层关系本就不甚亲密,更不会因着此事被牵连,所以我无牵无挂。”
“可是——”成竹急道:“还有大人呢!大人怎么办?”
帐中的视线倏地汇聚过来,褚元祯敛了神色,“府里有颜伯和裘千虎,定能照顾好他的。”
“哎——这个。”秦九月突然插话,“这个‘大人’是谁啊?京中的传闻是真的吗?”
褚元祯被罚戍关那会儿,蔺宁除夕之夜跑来看他,这事太行关上上下下都知道。后来褚元祯回去了,再后来关于俩人的事传开了,但传开归传开,太行关到底是边关戍地,将士们脑袋都挂裤腰带上呢,听见这类传闻也是一笑置之,谁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