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228节
  许栀和在画纸的空白处指了指,笑盈盈地道:“在这儿,不过你爹爹还没有画到,你催一催。”
  陈问渔只好转头看向陈允渡,“爹爹。”
  陈允渡抱着她气定神闲,听到她的声音,散散地看了她一眼,“嗯?”
  “快画呀!”陈问渔低声催促。
  “腾不出手。”陈允渡示意她低头看。
  正中陈问渔下怀,她雀跃道:“那你把我给娘亲。”
  “不行,你娘亲手酸,”陈允渡想都没想拒绝,“要么我抱着,要么你自己站着。”
  顿了顿,他补充道:“谁家小孩五岁了还要人抱。”
  “当然有啊,舅爷爷、梅爷爷他们抢着抱我呢。”陈问渔眨了眨眼睛,如数家珍,说完又问,“爹爹,不会你五岁就没人抱了吧?”
  陈允渡年少早慧,从小能自行更衣照料自己。农忙时分家人外出,他独自一人天明至夜幕,回忆起来,脑海中全然没有被人抱着的记忆。
  “再说一句,我便不画了。”陈允渡道。
  不画了?这可怎么行!
  陈问渔紧张起来,她张开双臂抱住陈允渡的一边胳膊,很认真道:“没事的爹爹,等我长大了,我抱你。”
  怕陈允渡不理解,陈问渔比划了一下,“等我长大这么高,我就把爹爹和娘亲都扛起来。”
  陈允渡语滞:“扛?”
  许栀和被两人的对话逗笑,“好一个吾家有女初长成,力拔山兮气盖世。”
  陈问渔听到许栀和清脆的笑声,粉白软糯的小脸红了红,像鸵鸟一样埋住自己的脸蛋。等笑声渐缓,她才慢悠悠探出半个脑袋。
  “虽然直白,但孝心爹娘都收到了。”许栀和不知道什么时候站起来,等她一探头就伸手捏了捏她的脸。
  陈问渔:“要是能快点长大就好了。”
  “不要急,长大的过程很有趣,悦悦慢慢长大,好好享受每一年的春秋交替,每一日的朝晖夕阴。”许栀和说,“爹娘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的。”
  陈允渡听着母女两人碎碎念,心中平和,好似一捧暖阳波照心湖。此生他最重要的两个人在身边嬉笑,他眉眼柔和了几分,将陈问渔抱在一只手上,另一只手腾出去拿毛笔。
  正在说话的一大一小同时安静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笔尖。
  ……
  空闲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官家特批给陈允渡的几日休沐到了尾声。
  卯时还差一刻,陈允渡已经穿戴整齐,临出门前特意回寝屋看了一眼。
  许栀和还在睡着,双眸紧闭,呼吸平稳悠长。陈允渡俯身在她眉心亲吻一下,在门口良吉小声的催促下抱着长翅帽出来。
  马车停在了宫门口。
  此刻天刚刚亮,远处东方橘红弥漫,金辉初露半圆。行走在官道上的大多是匆匆起身赶来上朝的官员及其侍从,许是习惯了早起,他们精神都还算矍铄,三两成群,步履匆匆朝着宫门去。
  陈允渡下马车引起了一小阵骚动。
  几乎是才下马车,便有两位大人贴近凑了上来,热络地招呼道:“陈大人,许久不见!”
  另一位不甘落后,也跟着道:“陈大人看着清瘦了些,着实辛苦。”
  良吉跟在陈允渡的身后抬头扫了面前两人一眼,看着四五十岁左右,鬓边下巴蓄着现在常见的文人胡须,一撇一捺随着说话张合抖动。
  不过这两位……是谁啊?和他家郎君很熟吗?
  为什么这样一副老熟人的表情过来搭话?
  陈允渡对这样的场面早有预料,他微微拱手,“还好,为陛下做事,为百姓做事,辛苦也值得。两位大人客气了。”
  “陈大人当真谦虚!”
  “若我大宋多几位陈大人这般的人才,何愁不可兴盛?”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舌灿莲花把陈允渡夸了又夸。
  陈允渡面不改色,保持着客气的疏离,安静地听着两位交谈。
  走出一段路后,越来越多的官员靠近他身边,“陈大人……”
  陈允渡正想着该找一个怎样的借口先行离开,下一瞬一道身影横亘在他与众官员之间,梅尧臣客气地朝他们一拱手。
  官员:“……”
  梅尧臣和陈允渡的关系,哪怕是去年新考上来的进士都有所耳闻——榜眼堂中拂圣意,琼林宴上谢师门——这还是他们考前背了又背的一篇。在传言中,官家读后心中感动以至流泪,众学子虽不知真假,但官家重孝道礼仪却是真的,背背总不亏。
  至于其他官员,就更清楚了,他们或在场或上朝听友人讲起,亲眼目睹了师生情谊之深厚。现在梅尧臣来了,再想与陈允渡走在一处岂非自讨没趣?
  蜂拥聚集的官员心照不宣地散开了大半,只关系与梅尧臣亲近的几人小声打趣,“哟,今日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梅监事来的这么早?”
  梅尧臣没好气地摆了摆手,“去去去,说的好似我迟过一般。”
  那人哈哈大笑几声,“行了行了,梅监事,陈大人,我们改日再叙。”
  至他离开,围绕在陈允渡身边的人散了个干净。
  陈允渡松了口气,朝着梅尧臣道:“多谢恩师。”
  梅尧臣摆了摆手,“你与我这般客气作甚?对了,前几日永叔来信,说是不日能回到汴京,等他回来,你到府上一道吃顿便饭。”
  梅尧臣开口,陈允渡自然不会推辞,他点了点头,“等学士回来,您叫人喊我就是。”
  “嗯,”梅尧臣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才过去几天,瞧着就比刚回来那会儿气色好了不少,还是栀和会心疼人。”
  陈允渡没否认:“这几日清闲,与她一道赏花喂鱼,练字作画,很是惬意。”
  “是不是有些不思归朝堂了?”梅尧臣压低声音,“你只管如实说。”
  陈允渡思忖片刻,给出回应,“晨间是有此念,不过我还有没做完的事情。”
  梅尧臣毫不意外:“你呀!”
  “不过等致仕后,便可以与她共赏朝霞日暮,也不对,难见朝霞,”陈允渡想到了什么,低声笑了笑,接着道,“现在已经很好了。”
  梅尧臣正想着追问陈允渡“难见朝霞”是什么意思,话还没说出口,一个红袍官员停在两人身前。
  他看着三十多岁,颧骨高耸,眉眼细长,整体呈现脑袋大身子小的样子,加上头上一顶长翅帽,整个人看上去更加头重脚轻。
  “你便是陈允渡?”
  他略过了梅尧臣,径直朝着陈允渡开口。
  陈允渡:“正是。”
  梅尧臣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几分,他欲言又止,想要与陈允渡提醒些什么,但眼前人的视线太过直勾勾,叫他找不到说话的机会。
  “想不到你还能从相州那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回来。”他哼了一声,“不过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我奉劝你日后还是不要出头冒尖,免得哪一天成了尸骸哭都来不及。”
  “就算你能躲得了,我记得你妻女都在吧?还有你身边这个……”
  陈允渡猛然抬头,眼中的凛然让梅尧臣都不禁后退了一步。
  他还从未看见过陈允渡这番模样。
  张洙的心头也有股心惊肉跳的感觉,但想起家中亲长,他寸步未挪动,“我言尽于此,好意提醒你一句罢了,免得更多无辜人为你的一腔孤勇流血。”
  说完,他快速转过身去,伸手擦了擦自己的额头,暗骂一句“晦气”。
  梅尧臣低叹一声。
  宫门紧苑,天子眼下,张家人当真愈发猖狂。
  见陈允渡看向自己,梅尧臣酝酿一番组织欲言道:“这位是张洙,张尧佐的第二子,他堂姊不消我说,你也知道是谁。听说在张家后嗣中,最受宠爱的便是他了。”
  陈允渡:“既如此,怎么早前没见过他?”
  “他早年并不在京中,是去年年底回京的,”梅尧臣道,“他的性子桀骜,再加上父亲的护持,极少有被人呛声的经历,这么一遭下来,他怕是要记住你了。”
  陈允渡:“没这么一遭,他也已然记住了。”
  梅尧臣偏头看他,语重心长道:“……你现在做事心中有成算,我便不多嘴了。只不过在你下定决心之前,他们还是能避则避吧。”
  陈允渡抬眸看向梅尧臣,后者眼中满是关心与担忧。
  他微微一怔,道:“我知道分寸。”
  梅尧臣见他听进去了,放下心:“那就好,至于他口中的威胁,你也不必太过担忧,汴京城中,张家再张狂也不至于只手遮天。好了,快进殿了,也不知道官家这次会给你封个什么职位……”
  第182章
  陈允渡封赏一事,便是他今日特意早早赶来的主要原因。想起这件事,梅尧臣脸上的笑容忍不住扩大了几分,“相州一事你功劳不小,加上去年的丧抚改制,官家若是一并封赏,八成能进中枢,就是不知道会给你什么品阶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笑眯眯地摸着自己的胡须。
  “说起来,你当初起草丧抚改制,我内心还颇为诧异,你一直在户部当值,怎地突然出此一策?”梅尧臣看着他挺拔的身姿,微顿,轻叹一声,“辛苦了。”
  梅尧臣自问还算豁达之人,但有件事迟迟不能释怀。当年门下三位学生,撇去现在功业有成的陈允渡和与他沾亲带故的梅丰羽,还有一位故人之子郑柏景。他无数深夜扪心自问,对他也算掏心掏肺,可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是不是他做的还不够好?没有尽到一位老师的教导义务,从而导致这孩子行差踏错,落得这般田地。
  梅尧臣从未在陈允渡和梅丰羽的面前流露过怅惘思绪,但陈允渡心思细腻,几回他不经意地看向书房中郑柏景常坐的位置愣神,都被他瞧在了眼底。
  《陈时丧弊政乞厘革疏》,便是陈允渡给出的答案。
  他的好友郑帛去世后,原先与他交好的官员一哄而散,只余他记得往昔情谊将年幼的郑柏景收为学生。郑柏景小小年纪经历父丧,又经历原先对他和善有余的叔伯对他冷面相待,心中百般滋味,不肯再与人分说。梅尧臣以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不够让郑柏景彻底敞开心扉,直到《陈时丧弊政乞厘革疏》出现在眼前,他心中困扰多年的心魔豁然而解。
  郑帛因公去世,死后独子却得不到妥善教导,若不是他出手,只怕要跟在其大伯身后当个码头挑夫。这抚恤,本就存有疏漏。
  陈允渡微微摇了摇头,“不算辛苦。”顿了顿,他道,“若是先生有意,我或可寻个空缺叫他顶上。”
  他对郑柏景并无印象,但如果这样做能让梅尧臣心安,他愿意一试。
  梅尧臣心念一动,对现在的陈允渡来说,给郑柏景找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并不难,且这样,他也算对故去的挚友有了交代。
  他思虑了片刻,微微摇头,“他现在醉生梦死,你去给,他未必肯要。且朝廷奉养百官为社稷,他这个状态,在其位不可谋其政。若是哪一日他凭着自己的能力考上进士,你帮扶一把就是了。”
  话是这么说,梅尧臣心中却很清楚,以现在郑柏景的状态重新拾起圣贤书,并考中进士,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陈允渡应下,“学生谨记。”
  两人双双迈过大殿门槛。
  梅尧臣止步于后排,温和笑着对陈允渡道:“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