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204节
  雨顺得令,和车夫并肩坐在前排。
  许栀和将纸重新看了一遍,上面除了旬初特惠,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
  将纸上的内容又过了一遍后,她眼角的余光不动声色瞥向了旁边稍显低落的常庆妤。
  刚刚和雨顺说是玩笑话时还能一幅风轻云淡的小姑娘,真将话说出去后,自己陷入了漫长的沉默,耷拉着眉眼。
  见许栀和视线落在自己身上,她小声哼唧了一声,用力的抱着她的胳膊,“许姐姐,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有点大胆,但是只有你、我和雨顺在场,没旁人听见,所以没关系。”许栀和伸手在她毛茸茸的脑袋上拍了拍,“后面说开了,雨顺说不准都没放在心上。”
  常庆妤伸手捂在脸上,“尽管如此,我最近是不好意思见他了。”
  许栀和:“你母亲和兄长很急吗?”
  “他们两个不急,急的是父亲和族中其他长辈,”常庆妤说,“不能早早定下入赘人选,他们会给我相看人家……嫁给旁人哪有待在自己家中舒服。”
  许栀和本想赞同,旋即想起自己的经历,偏头轻声说:“那也不一定。”
  常庆妤:“嗯?许姐姐你说什么?”
  “快到了,你不是说一直想去看看应天府和乐小灶吗?这边很相像,”许栀和莞尔,“现在饿不饿?”
  常庆妤下意识地摇了摇头,一怔,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想吃。”
  许栀和被她的反应逗笑了。
  和乐小灶门口,听到声响的秋儿已经跑了出来,雨顺利索地从前排跳下来,笑着和秋儿打趣,“你怎么知道是姑娘来了。”
  秋儿:“除了姑娘过来,谁会牵马车过来?”
  许栀和刚下来,秋儿便丢下还在搭话的雨顺,走到她身边伸手扶着她,“姑娘,雪还没化,你怎么就出来了?也不多休息休息?”
  “休息的时间够久了,出来活动活动,”许栀和朝她笑,“现在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我和庆妤还准备过来吃点东西呢。”
  秋儿:“常姑娘也来了?快进来坐。”
  “不急,”许栀和示意她稍安勿躁,“庆妤好奇和乐小灶,我带她参观参观。”
  秋儿心领神会,“那姑娘你们先看着,我去后厨看看。”
  许栀和点了点头,带着常庆妤在门口转悠。
  常庆妤略显好奇地跟在许栀和身后打量着和乐小灶的陈设和布局,暖黄色的桌布搭配着毛毡的绿叶,十分温暖舒适的环境。
  往二楼去,竹帘将空间分割成一片片小小的区域。
  常庆妤寻了一处临窗的位置坐下,正了正衣冠,认真评价道:“现在还不是饭点,都有这么多的客人,营收肯定很可观。”
  许栀和说:“还可以。”
  她回答的很矜持。
  旁边雨顺倚在竹帘旁边,双手抱臂,“人称外城小‘潘楼’。”
  常庆妤卡顿了一瞬,才慢吞吞地竖了根大拇指,“潘光哥哥要是知道,八成要后悔了。”
  许栀和端起桌上的茶壶给杯子里满上水,然后端起一杯茶水放在常庆妤的面前,淡定道:“无妨,反正他后悔的事情不止这一件。”
  常庆妤扑哧一声笑出来。
  秋儿亲自用托盘端了两碗菜过来放在桌子上,“后厨还有两个菜,一碗猪骨汤,姑娘稍等。”
  许栀和:“不急,我刚好有话跟你说。”
  秋儿半推半就地坐在了许栀和的身边,一双水润的眼睛乖巧地看着她,“姑娘要说什么。”
  许栀和组织了自己的语言,与秋儿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后者和她相处的久了,几乎是瞬间就领会了她的意思,“我明白了!姑娘,你放心吧。”
  许栀和用赞赏的眼神看着她,“嗯嗯,刚好过段时间就新岁了。正好趁这段时间准备一下。”
  顿了顿,她接着道:“今年一年帮工都辛苦了,年底时候每人多给五百文红封。”
  秋儿对许栀和这种逢年过节就会想着发红封的习惯早就习以为常,她熟稔地点了点头,压低声音在许栀和的耳边道:“表现好的酌情多给一点是不是?”
  许栀和伸手点了点她的鼻尖,“上道。”
  秋儿离开的时候将许栀和写的单子一道带走。
  临近午时,和乐小灶的人越来越多。秋儿将剩下几碗菜端上来后,立刻马不停蹄忙活起来,有几个熟客过来,还会笑着与她打招呼。
  秋儿像在应天府一样熟练地收下“秋儿掌柜”这个称呼,笑着反问:“还是老三样?”
  食客点了点头:“对,劳累秋儿掌柜了。”
  “不劳累,”秋儿说,“不过你常在的临窗位置今日坐了我们东家,隔壁位置视野也好,换成那边如何?免费送你一坛气泡酒。”
  食客本想抱怨几句,听到秋儿后半段话,立刻眉开眼笑:“外面停着的那架马车吧?要的要的,既然是东家来了,还请秋儿掌柜帮我问声好。”
  寒暄几句,食客笑眯眯地到了二楼。
  隔着竹帘,他好奇地朝着张望,但对上随行的两个常府护院时,立刻避开了视线。
  常庆妤惊叹地看着秋儿,“许姐姐,秋儿年纪和我相仿,说话做事都比我成熟好多。”
  “刚从太平州过来的那段时间,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许栀和的眸底闪过了一丝心疼,不过很快被灿烂的笑容取代,“不过现在越来越好了。”
  和乐小灶开在盛夏的尾声,那时候她身子比原先笨拙,过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外城不比内城,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好在那时候雨顺已经主动提出留在家中,许栀和让家中新招的小厮换上衣裳跟着雨顺一道在和乐小灶转悠了几圈,才镇住外面蠢蠢欲动的一些人。
  这期间,秋儿向来是报喜不报忧。
  直到觊觎和乐小灶的人被摆平、悦悦平安降生,秋儿才在过来看她的时候说起前段时间的不太平。她说起喜讯时眼睛亮晶晶,夸赞着外城的治安越来越好,之前她还瞧见过不轨之人在和乐小灶外面转悠,后来全都销声匿迹。
  “如果可以,”许栀和收敛纷繁的回忆,轻声对常庆妤说,“我希望她能够轻松一些,也希望你永远不用体验一夜长大的感觉。”
  常庆妤深以为然,“回去之后我便抱着祖父和父亲、还有兄长的大腿,让他们廉洁奉公,不要将常府几代的积蓄毁之一旦。”
  她不通时政,却也知道自己的生活多亏了几代人的积累,一旦倾覆,如大厦倾塌,她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将荡然无存。
  “前两日兄长在家中说,最近官家兴修皇城主干道若干,国库空虚,盯上了一些大家族。他让我们族中几个姊妹谨言慎行,切莫招摇过市。”常庆妤顿了顿,接着道,“兄长鲜少露出那般严肃的表情,想来这件事很严重,许姐姐,你也多注意点。”
  说完,又自觉不妥,连忙道:“我当然知道许姐姐和姐夫两袖清风,只是提醒一句。”
  许栀和:“我明白你的好意,你不必担心。”
  关于国库这件事,许栀和在陈允渡那儿听到比常庆妤说的更详细的内容。官家这次盯上的,是张家。
  贵妃的母家。
  陈允渡说的隐晦,许栀和也没有挑明,两人心知肚明,官家虽然有意,但若是贵妃求情,难保他不会心软。
  常庆妤又说了几句,连忙岔开了话题,“好好地吃饭,说这些做什么。我母亲生辰快到了,是整四十的大寿,准备好好举办一场宴会热闹热闹。故而今日,还想请许姐姐作画一幅,好叫我拿去讨母亲欢心。”
  许栀和对常大娘子的印象很好,闻言,欣然应下,“自然,不知道常大娘子喜欢什么?”
  常庆妤蹙眉做思考状。
  许栀和提示:“比如瑞兽贺寿,或者百花齐放之类,这些都常见,要想别出心裁,端要看大娘子喜欢什么。”
  “母亲性情淡然,要说最喜欢什么,到也不见得……”常庆妤想了想,迟疑道,“我,或者是兄长,她应该最喜欢我们了。”
  她有些泄气:“但是庆寿的生辰礼送我和兄长的画像,会不会不太好?”
  “怎么会?”许栀和伸出指尖在茶杯里面蘸了点水,“那便画一幅阖家团圆,融百花争春,组成一个寿字。”
  常庆妤:“如此甚好!”
  她正准备继续说些什么,忽然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响动。
  许栀和隐约在人声中听见了“阵仗”和“排场”,随后便是一阵桌椅板凳挪动的骚动声,没几瞬功夫,食肆的客人走了大半,纷纷离去。
  “哎——”许栀和叫住一个正在上菜的小二,“楼下发生了什么事?”
  和乐小灶的帮工都是认过脸的,见许栀和出声,他立刻认出这位是东家,俯了俯身道:“东家娘子,似乎是城关的三门一道开了。”
  素日里供来往行人、商旅进出,只开中门即可,三门同放,皆是重大的事情。
  比如皇帝出城祈雨,一品大员回京,抑或是军士班师回朝。
  小二道:“是过来歇脚的客人说的,外面已经传开了,现在城门口估计已经挤满了人。”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百姓都喜闻乐见。不说和自己有没有关系,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好的。
  剩下的小二就不知道了,许栀和向其道谢,后者有些受宠若惊,连声道“东家客气”。
  常庆妤若有所思:“现在是冬日,自然不存在什么祈雨。难不成一品大员回京?也不像,寻常一品大员回京不会闹得这般轰动。”
  第156章
  她思考期间,秋儿已经折返回来,向两人见礼后,说起堂中食客的离开缘由:“今年陆国公和两位郎君回城,他们啊都是赶去城门看热闹的。”
  常庆妤“啊”了一声,“原来是陆国公啊,怪不得。陆家满门忠烈,世代从戎,能引起这般轰动,实属正常。”
  秋儿原先不知道,但刚刚那会儿功夫听好几个食客交谈,说起当初与西边打战那会儿,年过七旬的陆老国公主动请缨,折在了西北没回来。虽说战事败了,但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还能主动上战场,光是这份气节,就让人钦佩。
  算上故去的陆老国公,陆家已经有三代人都死在了疆场,是官家亲封的忠烈之家。
  许栀和听着两人的交谈,落在窗棂的眸光有些飘忽。
  北宋是一个矛盾又辉煌的朝代,她年幼时知道自己生活在仁宗朝初期,心中是庆幸居多——在这个并不算漫长的朝代,这段时间相对稳定宽和,没有那么多的颠沛流离,也没有让人心碎的故土难归。
  身处其中,才能切身体会汴京的繁华和业余生活丰富: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宵禁被取缔,夜市和瓦舍兴盛,从南越引进的占城稻在朝廷的扶持下推广,虽未能达到天下无饥馑的局面,却已然一年好过一年。
  在汴京安宁太久,许栀和几乎都快忘记边陲的摩擦动荡其实从未远离。
  “许姐姐,你想什么呢?喊你好几声都没有反应。”常庆妤伸手在许栀和的面前晃了晃。
  许栀和回神,看着尽在咫尺两张担忧的面庞,浅笑着摇了摇头。
  “现在城门那边应该不挤了,我们就先离开了,”许栀和对秋儿说,“过两日除夕,记得回去吃年夜饭。”
  秋儿嗯了一声,将两人送到楼下。
  离陆国公一行回城隔了差不多半个多时辰,人却没怎么减少,常庆妤本淡定地坐在马车里面,外面一声接着一声的交谈声透过帘子传进来,她忍不住弯腰探头朝着外面望。
  “怎么回事?国公府的马车还停在这儿……哎,我好像看见姐夫了。”常庆妤伸手推了推许栀和,在马车窗口给她留了个空间,“许姐姐你看那边。”
  “他这两日忙的很,会不会看错了?”
  许栀和慢吞吞地挪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