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78节
  方梨听到红封,笑容更灿烂了几分。
  第126章
  省试之后,便是紧锣密鼓的殿试。
  时逢清明,天街小雨润如酥,潮意氤氲,顺着门缝的新插的柳枝弥漫至房中。
  窗外的树草遇水生发,碧绿如洗。方梨将隔夜蒸好的艾草青团从竹屉拣出,青面团子上沾了一层淡淡的糖粉,她捡起几个,端到了正堂中。
  她的鞋履沾着地面上的水痕,跨进门后没有第一时间朝着许栀和而来,而是跺了跺脚,等脚上的水干了,走到她身边。
  “姑娘,你尝尝看。”
  许栀和正在看书。家里的话本前两日看完了,常庆妤上次见她的时候说着准备送来,但清明时节雨纷纷,怕书受潮,一直耽误着。
  她现在正在看的,是陈允渡带回来的民俗话本。
  体裁类似于《楼兰观》,写某一地之见闻,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有着浓烈爱恨情仇的故事,而是不同笔者用自己的视角游历山川湖海,见到不同的人与事。
  而这一类书,许栀和在书斋没怎么瞧见,她暂且将这些散篇按照地域和风格归纳为《北宋边裔风土考》和《西行考》。
  现在她正在看的,便是西南溪峒诸蛮一带的故事。他们虽然属于大宋的一部分,但因为距离汴京太过遥远,所以保持着被宋统一前的习俗面貌。当地的驻守官员镇抚亦称为酋长,即“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岁输“溪布”三匹、蜜蜡三十斤代赋税。
  方梨见许栀和脑袋微动,似乎下一秒就会从书中抬起头,耐心等了一会儿,谁知道许栀和越看越入迷。
  她主动捏起一枚青团,送到了许栀和的唇边。
  许栀和回神,抬头不好意思地朝着方梨弯了弯眉眼,就着她递过来的动作咬了一口。
  枣泥的馅料,红枣蒸熟后去掉皮核,掺着零星的松仁碎末,调以蜂蜜。一口下去,清甜润口。
  许栀和将手中的风土录合上,专心致志地拿着青团吃了起来。
  一枚青团还没吃完,院口忽然传来了一道嘈杂的声响,紧接着,是王维熙上前交涉的声音,安静了片刻后,复又响起。
  许栀和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
  自从早睡之后,她每日差不多辰时左右就会自动转醒,有时候更早一些,卯时六刻就能起。
  现在才辰时末。
  上次这么闹出这样的响动,还是礼部的人亲自上门找陈允渡。通过省试的人要到崇政殿参与殿试,届时他们要面对的乃是君王,举止方面当格外注意。礼部除了负责登他们的名讳籍贯,同时还要教授他们“四拜三叩”之礼,四拜为初入殿、受题、交卷及辞退。
  这些是贡士都需要习会的。除了四拜三叩,省试前五十比寻常进士多一个修习内容——“俯伏听旨”。这属于可能出现的内容,官家阅卷之后垂问,作答时需保持腰背挺直,笏板握于掌心,前额距三寸。
  人已经进了院中,听着,快要走到正堂门口。
  宅院小存在这个问题,门口走过商旅、货郎,或是别的动静,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要是像常家一样光宅院建成便占地数亩,则无此忧。
  来人在门前站定,嗓音透过布帘传了进来,“许娘子安在?”
  许栀和放下了小半个还没吃完的青团,用帕子擦了擦手上的糖粉。她抬高了声音回问:“何事?”
  嗓音轻灵悦耳,似春风荡过湖面。
  “是这样的,”来人咳了一声,“今日卯初,开封府来了一家人报案,说是昨日夜里被人打了。”
  昨夜?
  许栀和抬眸和方梨对视一眼,昨夜风雨如晦,他们一家人没有出门,都在屋里揉粉搓面。
  方梨:“是不是弄错了,我家姑娘并未出门——”
  “知道知道。今日来的是苦主一家,府尹大人垂询了几句,已经揪出了伤人者。此事本与姑娘无关,只是伤人者母亲称——她是娘子的嫡母。”
  他说及此话,顿了顿,为难道:“娘子已然出嫁,本和这件事没什么关系。但是那妇人在堂上大喝小呼,说你不孝,说陈贡士阳奉阴违,背信弃义。”
  许栀和的脸色冷了冷。
  大宋重视孝道,将“不孝”的罪名叩在许栀和的头上,便是判个流放都不为过。
  陈允渡又刚考上贡士,一个背信弃义的帽子砸下来,是想毁了他的仕途。
  “所以,还请娘子与我们去一趟开封府吧。”衙役建议道,“有什么误会,娘子与家人说开也好。”
  免得真因为这样的小事,毁了光明前程。
  方梨听到“不孝”两个字的时候就涨红了一张脸,说姑娘不孝?他们又算什么?
  许栀和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她深吸一口气,微微朝着衙役颔首:“我明白,还请稍等片刻,我换身衣裳。”
  衙役:“那还请娘子快些。”他说完,走到了院门口等待,任斜飞的雨丝落入自己的衣襟,染湿一片。
  许栀和换了一身衣裳,方梨在旁边帮她整理着衣袖,轻声说:“姑娘,去喊上良吉吧。”
  良吉现跟在陈允渡的身后听学,他不算个耐得住性子的人,但随着省试尘埃落定,那些他不欲理会的人情往来、生涩诗文,也变得要紧起来。跟在进士的身后,总不好胸无点墨。
  算来,他们差不多有三年时间没有见过吕氏了。良吉有身手在身上,能护得住人。
  方梨心底考量着,寻思日后也让王维熙跟在后面学一手。
  许栀和:“开封府衙役众多,衙门里面我自然无事。让维熙喊上他在回来路上接我,今日落雨,不必急切。”
  她有预感,这次见吕氏,不会很快结束。
  天边,远远传来隆隆雷声,雨水砸落在瓦片上。
  方梨拿了两把伞,一把递给了衙役,一把撑开将许栀和完全拢在伞下,临走之前,她与王维熙嘱咐了一句,后者脸色严肃,知道其中轻重。
  雨水浸湿了许栀和衣袍的下摆,将兰花的绣纹映得越发明亮。
  走到开封府门口时,许栀和回头看了一眼,路上星星点点遍布着十来个小水洼。
  衙役将伞收起,见许栀和回头,当她心底害怕,主动宽慰道:“娘子莫要担心,那妇人口说无凭,不一定会造成影响。咱们府尹大人出了名的公正,决计不会叫你蒙受冤屈。”
  许栀和向他道谢,“多谢。”
  衙役摆了摆手,“娘子请吧。”
  许栀和应了一声,和方梨跨过了门槛。堂中正在审讯,中间跪坐一群人,闹哄哄地吵嚷,两侧站着二十余个衙役,上首一尊书案,隐约可见红袍官员。
  这便是开封府衙门正堂的全景,看大小,比应天府大了一倍有余,堂中多为檀木和乌木深色木,看着严正板肃。又因为雨天乌云,衬得堂中越发暗沉。
  没人传呼,许栀和没有贸然出声。
  或者说,堂中吵嚷的一群人吸引了众人的视线,教人无暇他顾。
  正在说话的女子嗓音沙哑哀切,听着已经哭了好一阵子了,她断断续续道:“大人,民妇草莽出身,不懂什么律法。但我儿实属冤枉,还请大人明鉴,给我儿讨个公道!”
  妇人说完,搂着自己鼻青脸肿的儿子抽泣。其他家眷附和道:“正是,大人可要为他做主啊!”
  那边一时哭声不断,另一边猛然响起一道醉蒙蒙的怒斥:“那泼才,我大便打了,有甚冤……”
  是许大郎许应棣的声音。
  不过他还没有说完,便被人紧紧捂住口舌,捂住他的妇人正是吕氏,她看上去比从前憔悴了不止一星半点,张皇着说:“大人,我儿只是吃多了酒水,误了事。他……他只是一时心气不顺。”
  吕氏的声音越来越小,但很快,她又想起了什么,重新放大了声音,“我女婿……”
  “啪——”
  沉沉的一道声响乍然响起,是府尹敲响了手边的惊堂木。
  “在论伤人一事,莫要攀伸。”
  吕氏打了个哆嗦。上头的府尹冷脸冷面,她不敢造次。
  今日衙役找上门的时候,她便察觉大事不妙,连忙嘱咐孙妈妈去信给调到京城的大女儿许宜锦,盼她能够找找关系,将大郎捞出来。
  昨夜许应棣在醉仙楼吃酒伤人,好死不死,来往瞧见的酒客没有十个也有七八,听得真真切切,推脱不得。
  她心底只叫苦,大郎平时哪里是那样不知轻重的人,只不过省试失利,郁结难解在酒楼吃了几碗坏事的酒水,又正巧听见了那番说辞,一时间心气不顺,才出手打了人。
  说是打人,自己也没讨着好,从三级台阶上摔了下来,额头磕破了一个包,光是瞧见,便叫她心如刀绞。
  早知道,便不准他出门喝酒。官职之事,她已经托父亲吕鼎找了关系,现在湖州正有一个空缺,上下打点运作一番,能将人弄过去。
  许县令的位置就是这么来的。这么多年了,不也相安无事嘛。虽然和许大郎心目中的封官拜相有差距,但好歹算是有了一官半职在身上,说出去也不算白身。
  要是运道够好,混到通判之位,也能衣食无忧,闲有富足。
  吕氏心底一万个懊悔。
  府尹见吕氏喃喃闭上了嘴,继续看向一旁的人证,“你端说缘由,不必担忧其他人威胁。”
  不是点名,胜似点名,吕氏背弯得更厉害了些。
  府尹声音第二次响起时,许栀和验证了心中的猜测。
  这般冷漠淡然的嗓音,任谁都印象深刻。
  方梨也反应了过来,低声问许栀和:“姑娘,听着声音像……应天府尹?”
  “我听着也像。”许栀和咬了咬下唇。
  方梨想起之前几次找应天府尹办事,过程结果都愉快,笑道:“如此也好!应天府尹处事公正,定然能还姑娘和姑爷的清白。”
  许栀和默然无言,没有附和方梨的话。
  她倒是想着,若不是他,此事当更好办些。
  方梨或许不记得了,初见那时,她用了一张造假的铺子文书,还被人当场识破了出来。所以眼前的府尹,是知道她和家中关系不修睦友善的,叫她辩白都不能。
  子女于室,需听父亲和嫡母的,这是大宋的律法所在。子女便是千种冤屈,闹到了天子面前,也不予理会,甚至因为子女告父母,罪加一等。
  人证在衙役的介绍下也渐渐明朗眼前官员的来历,胆子更大了些,他朝上首作揖,磕绊又坚定道:“禀大人,草民是醉仙楼的管事,当时正在送酒菜。这位小方郎君坐在大堂散桌,正在与友说话,谈的正是前不久才落定的省试之事。”
  府尹没有开口,旁边的左判官极具眼力见地道:“说了什么?你且细细说来。”
  人证道:“小方郎君说——省试乃礼部主持,贡院一锁,便是只苍蝇蚊子都飞不进去,焉能作假?能上榜的,自然是有才能的人。”
  他咽了一口唾沫,接着道:“好巧不巧,正被吃醉了的许郎君听见了,他揪住了小方郎君的幞头往木桌角上一撞,又伸手在他脸上打了数拳,嘴上嚷嚷着‘你说谁没才能呢’!”
  左判官听到此处,低声与府尹道:“管事所言属实。伤者小方郎君身上的验伤也能对得上。后面还有句话,他不敢言。”
  府尹右手执笔,左手随意在桌面上轻叩。
  左判官意会,朝着管事道:“你只管说。”
  管事得了应允,胆战心惊地说完了后半段话:“礼部和哪些个考官不录我,是他们有眼无珠。”
  其实当时吃醉酒的许郎君说话要比这嚣张的多,但他实在不敢原封原样的复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