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57节
  许栀和将自己写过的纸张也给了他,他不急着直接动笔,而是细细看着纸上字的间架结构。越看,越觉得未来阳光灿烂,明媚无双。
  账本经过常庆妤的手,本身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许栀和扫完一圈,将账本合上,算清自己的财产余额时,脸上的笑容淡了淡,连带着翻书都更起劲了。
  这些书本是上次和陈允渡一道去梅府带回来的,除了一些食谱、植物记载,还有一些酿酒的酒经。酒经不是许栀和主动要的,梅尧臣捋了捋胡须说:“这些是永叔放在这儿,嘱咐我一定要转交给你们的。上次你们拎的那个酒水,是他搞错了,原先要给的果酒是清梨果酒。”
  说完,梅尧臣还关切地问了一句:“那酒水没误事吧?”
  许栀和乖巧道:“……没误事,梅公放心。”
  梅尧臣笑道:“那就好。要是你们任何不适,我替你们去找他算账。”
  第107章
  此刻,那本《西山酒经》正摆在桌子最上端。
  许栀和指尖蜷缩,忘记脑海中梅尧臣关切的脸庞后,伸手取出那本靛蓝色封皮的酒经。
  酒经看起来有些年头,用粗麻线装订,书页上呈现出秋日残阳的颜色,一眼就能看出它曾经被岁月千百次的抚摸,边缘微微卷曲,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
  里面的字迹出自不同人的手笔,最早是谁已经无从考证,字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潦草有工整,一言以蔽之,毫无规律可循,不知道这本酒经先后转手了多少个人。
  纸张上有褶皱和折痕,部分地方还有墨迹晕开的地方。
  欧阳修和梅尧臣虽然没说,但许栀和还是通过上面点点滴滴的痕迹感受到了这本酒经的珍贵。她一页页细读过去,光是制作酒曲的配方就看到了十三种,常见有香桂曲、杏仁曲,部分会往里面添加药材木香、防风。在工艺方面,甚至有保证酒水在三伏天不会酸腐的方法卧浆法,旁边小字注解,说是最早传自八百年前的九酿法。
  许栀和在心中大致推算了一番,大抵是在东汉那会儿。
  除了这些,还有除菌保存的方法。酒水酿造完毕,可以加入黄蜡消泡密封以延长保质期。许栀和的指尖在消泡两个字上轻轻摩挲——这句话的意识是不是在黄蜡消泡之前,酒水会产生一种自然气泡?
  但是酒经笔者和后面的阅者仿佛觉得前面的工序人尽皆知,不必一一提及赘叙,只草草带过几个字,旋即开始认真解释煮酒法和黄蜡消泡密封方法。
  翻完整本书,许栀和都没能找到相关的地方。
  看来气泡水的大宋改良版配方,还是要从酒经中取经。
  许栀和将书合上,小心翼翼将酒经放在一侧。
  后面三日,许栀和没闲着。
  她先去梅府将所有与酿酒工艺相关的书都翻了一圈。刁娘子以为她是被欧阳修送来的那本酒经激发了喜好,不但大方地将梅府有关藏书都找了出来,甚至还差人去买了一些酿酒新书。
  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二十多本。许栀和怕冷,偶尔会躺在床上翻书,外面风雪飘飘,屋内灯火橘黄,被窝太过暖和,她忍不住直接睡去。醒来的时候书被人抽走放在床边的小几上,人被掖在被窝里,端端正正。
  方梨瞧在眼底,觉得姑娘这段时间的认真可以和准备春闱的姑爷相提并论了。
  正月十八,晨光熹微。
  睡梦中许栀和隐约感觉到陈允渡起床的声响,但她太困了,没有第一时间醒来,只在迷迷糊糊地蹭了蹭他的指尖,然后继续呼呼大睡。
  好像还没到一刻钟,耳边就响起方梨的呼唤声:“姑娘,姑娘!你今日说好了要去书斋二楼考校梁影姑娘和云阔姑娘的。”
  她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推了推许栀和。
  许栀和只好从被窝中探出半张脑袋,稍冷的空气凝在她的脸颊,鼻尖晕上一抹薄红,显然还没睡醒。
  “这么早?”许栀和小声道,“他不是刚出门吗?”
  方梨好笑地看着许栀和睁不开眼的样子,伸手将她凌乱的发丝捋了捋,憋笑道:“姑娘说姑爷?姑爷一个时辰前就出门了。”
  许栀和似睁非睁的眼睛噌地一下变得浑圆,她迟钝地喃喃道:“不应该啊,不应该啊”
  她感觉好像只过了一刻钟,不,一秒钟。
  方梨知道许栀和赖床的功夫有多磨人,她选择性地无视了许栀和轻微的抱怨和诉苦,然后将她从被窝里剥了出来,迫使她坐直身子。
  “现在已经辰时二刻,姑娘现在洗漱吃完饭,再走到书斋二楼,差不多刚好巳时。”
  她安排着时间。
  许栀和任她将温热的毛巾捂在自己的脸上,轻柔地擦拭,心中小声感慨:什么都还没做呢,怎么就已经巳时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脸被擦干净之后,许栀和恢复了精神。她洗漱、穿戴整齐后,桌上也摆好了朝食,是一碗鲜美的馄饨,上面漂浮着细碎的葱花和清油,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方梨的手艺。
  外面卖的馄饨皮大馅小,肉尖恨不能只有针尖左右,只有方梨包的肉馅香而不腻,里面用姜汁和油酱调味,个个都有小拇指大小,尝起来鲜美非常。许栀和一口一个,吃得十分满足。
  从她做的地方朝外看去,能看见王维熙正在外面拨弄着木桶。
  方梨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轻声解释道:“现在冬日天寒,每次维熙将金酥薯蓣挑到鸿胪寺附近,都已经凉了,影响口感。他便琢磨着做个保温的木桶。”
  许栀和咽下一口小馄饨,点了点头,然后问:“那他这是在做什么?”
  庭院中,王维熙将木桶扣在了自己的头顶,他迷失了方向,脚下错乱地走来走去,同时手正在将木桶从自己脑袋上取下来。
  方梨:“……”
  她移开了视线,说:“不知道。”
  许栀和关心地说:“他看起来有些艰难,要不要你去帮他一下?”
  这不难。方梨应了一声,朝着正在木桶束缚下的王维熙走去,还没走到他身边,后者忽然靠着自己努力,将木桶从自己的脑袋上取了下来。
  王维熙没有在意自己的头发被木桶蹭的乱七八糟,而是兴奋地大喊:“我想到办法了!”
  他喊完,才发现方梨站在自己不到几尺距离的方梨,咧开嘴角,扬起一抹健康灿烂的笑容:“方梨姐姐!我想到办法了。”
  王维熙平常时候会“方梨”和“方梨姐姐”混着叫喊,一般喊“方梨姐姐”准是心情愉悦。
  方梨被他的笑容感染,笑着调侃了两句,两人一道朝着许栀和走过来。
  许栀和正在小口喝汤,王维熙手舞足蹈地比划自己设想,“姑娘,在木桶底端放一个铜盆,里面存放炭火,再用空隙铁板隔断,将金酥薯蓣放在上层。”
  他说完,舔了舔自己的下唇,期待地看着许栀和:“姑娘,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许栀和“唔”了一声,“当然可以啦。”
  但太冗杂了,应该有更轻便的方式,她无意识地含着汤勺,准备等下去书斋的时候想一想改进措施。
  比如将木桶的底层直接改作铁皮,可惜许栀和没有扎木桶的经验。
  这个时候,她就会想起良吉来,他的手工在家中想来出色,尤其是木工一类。
  王维熙得到了许栀和的认可,马不停蹄地准备去办。他没有贸然将家中仅有的两只木桶加以改造,而是准备先去木坊买两只新的木桶,以防不时之需。
  在王维熙的设想中,做隔断需要突出的支撑物,这可能需要在桶的两端开凿洞孔,将竹片和木板塞进去,承接上层的物品。
  他离开后,许栀和也吃到了尾声,趁着方梨收拾东西的时候,她将小几上还没看完的酒经和纸笔放在了闲来无事用羊毛布边角料做成的小拎包里面。
  小拎包染了一层浅浅的嫩青色,上面缀着许栀和偶尔兴起戳的猫猫头。上面续着一截绳索,可以拎在手中,也可以套在手腕上。
  等方梨收拾完毕,两人朝着书斋走去。
  一路上还有没有化干净的残雪,踩上去嘎吱作响,还有些星星点点地堆积在灰瓦屋檐底下。大红色的灯笼连片缀着,雪色映着朱红,混着天光初晴的鸦青和霜冷,像是一幅流淌展开的水墨画。
  街巷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小商贩们支起摊位,热腾腾的雾气从食肆中袅袅升起。卖炊饼的老汉裹着粗布袄子,掀开蒸笼,白雾裹着麦香扑到人面上,他笑着吆喝:“刚出笼的炊饼嘞,热乎着!”
  许栀和一般不买东西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与老汉眼神交汇,免得被他热情地招呼,然后买几张炊饼。
  但方梨显然没有这个意识,听到声响,抬头看了一眼。好巧不巧,正好和目光矍铄的老汉视线在空中交汇,旋即,老汉的嗓门直接提升三个度:“姑娘可要买一些回去尝尝?”
  指向性太过明显。方梨摆了摆手,老汉连声说:“买一个嘛,买一个嘛。”
  这个时候转身就走,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式。但老汉鬓边斑白,脸上布满细碎褶皱,看起来颇有几分可怜……总之,方梨没舍得掉头就走,而是停在了摊子前,鬼使神差地买了三张饼。
  老汉说,有赤豆薏米馅儿、红枣蜜豆馅儿和萝卜肉丁馅儿三种,前两种是甜口,后一种是咸口,都值得一尝。
  方梨拎着三张饼走到许栀和身边的时候,脸上还是茫然的。
  可是在家已经吃过了啊!
  她看了一眼笑不可止的许栀和,语气带着无奈:“姑娘!”
  许栀和收敛了脸上的笑容,正色说:“无妨,带过去后要是梁影和云阔没吃,正好能派上用场,总之,总会有饿了的时候。”
  方梨听到许栀和的宽慰,这才放宽心。
  两人走到了马行街常家书肆,和其他的铺子不同,书斋门前的红灯笼中点着橘黄的烛火,在肃冷的朔风中摇曳生姿。门扉敞开着,掌柜和小二双手插在袖口,眼巴巴地盯着外面瞧。
  听到脚步声越来越近,掌柜连忙应了上前,他嘴角的鲶鱼须一年不见,更长了些,说起话来会上下抖动。
  “许娘子,方姑娘。”
  他吐出一口白气。
  许栀和微微颔首,在他的接引下朝着二楼而去,期间掌柜小声说:“许娘子,姑娘也来了。”
  能让书斋掌柜只称为“姑娘”的,自然只有常庆妤。
  许栀和:“嗯?”
  掌柜说:“这几日梁姑娘和陆姑娘在书斋二楼练习,姑娘听说了今日小测,早早就等候在此了。”
  “原来是这样。”许栀和示意自己知道了。
  说话期间,三人已经走到了二楼转角处。
  几乎是刚走到二楼,便有一股暖流夹杂地碳热扑面而来。二楼正中央,摆放着一只黄铜火炉,正燃得旺,炉中炭火噼啪作响。炉旁设一案几,案上摆着青瓷茶具,茶烟袅袅升起,端的是一派风雅。
  常庆妤正在小口地抿着茶水,听到声响,立刻走到许栀和身边,唤着:“许姐姐!”
  许栀和应了一声,喊了一声“庆妤”后,看向站在一旁尽量缩减自己存在感的梁影和陆云阔,笑眯眯地问:“准备好了吗?”
  梁影和陆云阔点了点头。
  “那就开始吧。”许栀和眨了眨眼睛,即兴框定了范围,“今日一路走来,风雪初歇,雪色朱红鸦青瓦灰,当时一幅极妙的画面。”
  常庆妤拉着许栀和的手不动声色往后退了退。
  许栀和说完,见两人坐在各自的位置开始深思,贴心地补充了一句:“不用急。路上方梨买了炊饼,要是饿了,可就着茶点果腹。”
  两人闻言,想更认真了。
  常庆妤也嗅到了炊饼的味道,心中不经感慨许姐姐实在是太贴心了。
  她倒了一杯茶水递到许栀和的面前,乖巧说:“姐姐一路过来,冷坏了吧?快喝点热茶。”
  许栀和应了一声,将羊毛手拎包放在一旁,接过茶水嗅了嗅,明明是很清冽的茶香,但她莫名有些不想喝。
  可能来之前喝了半碗煮馄饨的汤水?
  “我还不渴,待会儿喝。”许栀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