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44节
许栀和没有解释,回头朝厨房望了一眼,见崔福兰端菜上桌,“嫂嫂在忙,我去帮帮。”
饭菜上桌,陈父坐在上首,望着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忽然有些感慨。
他对陈大郎道:“去把我藏的好酒拿出来。”
陈大郎应了一声,片刻后,端着一坛新启封的酒水过来。
崔福兰压低声音对许栀和道:“这酒水是公爹自己酿的,不醉人,少饮两杯无妨。”
许栀和朝她笑:“好。”
桌上菜色丰富,陈录明本蔫头耷脑,后来崔福兰喂了他一口烧肉,小孩登时睁大了眼睛,嚷着还要。吃完,打着饱嗝嚷:“真希望小叔小婶日日都能过来。”
崔福兰笑着戳他脑门,“你小叔是要考功名的人,日日住在家中,可怎么行?”
陈录明吐了吐舌头。
话口没开倒是还好,一旦说开,陈母心中便陡然一阵酸涩,现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吃着饭有多开心,等他们远行北上,就有多伤心。
陈父见妻子目光黯淡了几分,连忙伸手搭在她的手上,对陈允渡和许栀和道:“我和你母亲,这辈子没出过太平州,最远也只在镇上待过,帮不了你们什么。你们此行去汴京,需要好生看顾自己。功名利禄都是次要,只一点,人要好好的。”
陈大郎和崔福兰端坐着看向两人,眼中传递的,是同一个意思。
陈允渡站起身作揖,“孩儿明白。定然好生照顾好栀和、照顾好自己。”
陈父嘱咐完,想再添补几句,可望着儿子,只余下脑海空空……罢了罢了,允渡比他们见多识广,轮不到他来操这份心。
“哪日走?可要我们去送一送?”陈大郎在旁问。
陈允渡如实回答:“大后日一早……今日回来用意,除了带栀和见亲长,便是辞行。”
陈母再也坐不住,站起身匆匆忙忙想要翻箱倒柜,她记得家中还有几件冬衣,去年新做的。崔福兰拦住她,压低声音提醒道,“娘,小弟现在并非孤身一人了。”
许栀和跟着陈允渡并肩站着,她并不排斥这种家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甚至还有点喜欢。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怪不得他如此真挚又热烈。
天色渐晚,辞别之后,陈允渡与许栀和携手当归。
夏日村中蛙声四起,微风阵阵,满天的星子闪烁不休。陈家众人依依不舍,送到村口,直到人影都瞧不清了,才折返回去。
月光如辉,许栀和脚有些酸痛,转头去看陈允渡的神色,他静静望着天边的明月。
久到许栀和以为他在心中无数遍默念“低头思故乡”之际,陈允渡忽然偏头看向她,“今日饭前,栀和想说的是什么?”
许栀和一怔,没想到一路上陈允渡一言不发,在想这个。
她眉心筱然一松,就连着迎面吹来的闷热晚风都觉得可爱起来,她语气中带上了几分轻快,小跑了几步,回头看他,“这个啊……我还不能告诉你。”
陈允渡晃了晃神,片刻后抬步追上,袖口灌满晚风。
第36章
转眼间,三天过去。
梁伯天不亮就去了行当,挑挑拣拣,选了一辆驴拉的板车,给了车把式三十文钱,车把式就笑眯眯地跟着他回来装货。
驴板车停在门口,良吉将要带走的行李包袱一包包放上去。
等候的功夫,车把式闲不住,一边用汗巾扇着风,一边好奇地打听。梁伯闻言,笑着道:“我主家要入汴京求学。”
汴京啊,那可是大宋都城,只在话本子里见过的地方。车把式顿时竖起了大拇指,“能入汴京求学,你主家日后前途无量。”
梁伯笑应了。
等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完毕,车把式斜坐在板车前头调试缰绳,等确认无误后,转头道:“主家,娘子,可以出发了。”
许栀和在陈允渡的搀扶下坐在马车边缘,身旁是方梨、秋儿与良吉,加上车把式,六个人,团团将里面的包袱围在中央。
驴车走得很慢,梁伯站在宅院门前,佝偻着腰,朝着这边挥手——
“一路顺风,到了汴京,记得报平安。”
庭前的荷花掉落了几片花瓣,露出内里鹅黄色的莲蓬,蜻蜓栖在荷叶上,不一会儿又飞远了。
许栀和心中蓦然产生了一抹不舍。
陈允渡望着她微微失神的侧脸,伸手将她的指节包在掌心。
板车上人多,驴车走得很慢,赶到渡口的时候,水面上蒸腾的白雾尽数散去,大船上人头攒动,上上下下地卸着货。
津渡人也多,三两成群,衣着简朴,肩背包袱。
水阳县的渡口不是私渡,而是有官府文书的官漕。船工与衙役坐在茅草搭成的小棚子下头登着名册,今日有一艘发往荆州,一艘去往汴梁,其余都近些,去临安需要等后日最早的一班。
良吉将东西扛到棚子下头,回头跟在陈允渡的身后。
听闻几人要去汴梁,衙役抬头多看了几人一眼,见大包小包,以为是去京城投奔亲戚,略扫了几眼物什,便埋头登名。
“辰时二刻准时发船,郎君莫记岔了时辰。”船工提醒道,“若是没什么需添置,也可上船入仓候着。”
许栀和回头看了一眼秋儿,后者低着头,安安静静。
陈允渡道:“东西备全了,还请带路。”
五人便跟着船工踏上了一艘两层楼高的大船,顺着搭梯而上,船上已然坐了人,不过都不熟识,各忙各的事。
只有在船工领人上船时,才会从自己的世界中抬头望一眼,随后又低着头。
许栀和一行人多,每个人按两百三十文算,一共一千一百五十文。虽然贵了些,但船舱也宽敞,给了相邻的两间。
陈允渡和良吉住一间,许栀和与方梨、秋儿住一间。
船工将人带到,准备离开的时候,许栀和忽然拦住他,“劳驾,烦问此去汴京大约需要几日功夫?”
面前的女子衣着雅致,说话温和,船工很是乐意解答,“中途转两趟水运,前后得十七天。”
大半个月在水上飘着。
从前许县令调官,她也跟着走过水路,不过前后两三日功夫,还从未在水上待过这么长的时间。
许栀和心中有数,微微颔首,对着船工说:“多谢。”
“不费事,不费事。”船工摆了摆手,“每过两日,船会停岸个把时辰,到时候可沿途买些吃食。若今日没备,现在下去准备一些路上吃,也来得及。”
说完,他转头一瞥,正好瞧见津渡新来客,于是匆匆拱手,离开了。
方梨坐不习惯摇晃的船只,伸手扶着船上桌板,闭着眼睛捱过眩晕。许栀和走到方梨身边,她是清楚方梨晕船情况的,见她神色不对,取了茶杯倒入些许白糖,又将事先准备的甘草茯苓碎斟入其中,用水化开。
方梨接过药糖水,小口小口地抿着。
许栀和摸了摸她的脑袋,“喝完小睡片刻。”
方梨晕船厉害,睡过去反倒能缓解身上的不适。
一旁的秋儿在旁边帮着铺开被褥,扶方梨躺下后,许栀和问:“你怎么样?”
秋儿:“姑娘不必担心。奴婢小时候常与父兄坐船。”
许栀和这才放心,略顿,对她道:“船直行汴京,你先随我们去汴京认路,等在汴京安顿下来,我再想办法送你去应天府,如何?”
应天府离汴京相近,到了汴京,再去应天府也方便。
秋儿自然没有异议:“奴婢但凭姑娘作主。姑娘不必担心,能跟着姑娘出来已然万幸,姑娘可千万别发愁。”
她神色认真真挚。
许栀和心下微松,她承诺过要送秋儿去应天府,但漕船行船有终,中途分开不便……她担心秋儿会忧心。
两人正说着话,船舱门口忽然响起一阵叩门声。
“栀和?”
是陈允渡的声音。
秋儿浅浅一笑:“姑娘去看看吧。方梨姐姐身边有我照看,姑娘别担心。”
许栀和望了眼饮完药糖水后闭目养神的方梨,朝秋儿微微点头,起身走到外面。
陈允渡正准备说话,许栀和伸出食指比在他的唇边,轻声道:“方梨有些晕船,现下她正休息。”
“是我考虑不周全。”陈允渡道。
“不怪你,方梨自己瞒着不许说。”许栀和摇头,“还好她晕船不算严重,不随意走动,多加休憩,便无甚大事。”
两人走到大船甲板上。大船正好启动,几丈宽的帆满载着风,拨开了青绿色的水面。
一圈圈的涟漪,倒映着站在一起的两人。
船行之后,又有人拿着簿子核对信息。查验完毕,又走向下一位。
水中浪花一个颠簸,许栀和没站稳,陈允渡伸手扶了她一把,从怀中取出帕子铺开,“娘子请坐。”
许栀和没有拒绝。
坐下后,她忽然想起了前两日发生的两桩事。
前日是归宁的日子,直接去舅舅家太过显眼,因此两人只在院中读书习文,改成了昨日登门。
只是苦了良吉,去了许府后,听了许县令好一阵唠叨。
唠叨的内容也是陈词滥调。简单来说,便是那日陈允渡将许栀和接走后,满场宾客虽在,却无一人主动上前找许县令吃酒。除了峨桥县那几个相近的、想要巴结他的。
许县令坐不住,主动取了酒杯下去,无意中听到人家交谈——
“听说一开始,许县令有意将女儿许人做妾。”
“哪个好人家会把自己女儿送出去?这许县令,也是个拎不清的!”
听了两句话,许县令的面色顷刻就白了,当即准备质问三丫头是不是她在背后说三道四,可刚走回去,却想起来三丫头已经出门了。
许县令一腔怒火无处可发,只能恨恨地踢了脚桌子。
总要回来的,他想,到时候,他定要好好教训这个不孝女!
没想到三丫头如今觅得夫家,越发胆大妄为,忤逆不孝,归宁的日子,竟然也不敢露面。许县令恨得牙痒,却对着“替自己主家身子不便前来告罪”的良吉无话可说。
三丫头确实不孝,可他还指望着搭上陈允渡的东风,便是不爽,也只能咬碎了往肚里咽。
甚至为免人闲话,佯装客气道:“身子不便是该好好在家休养,作甚带着些东西回来?等你回去见了你家大娘子,替我问声安好……”
良吉回来禀报的时候,苦着一张脸:“主家,大娘子,下次可千万别让我去了……那老泰山忒是磨人。”
饭菜上桌,陈父坐在上首,望着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忽然有些感慨。
他对陈大郎道:“去把我藏的好酒拿出来。”
陈大郎应了一声,片刻后,端着一坛新启封的酒水过来。
崔福兰压低声音对许栀和道:“这酒水是公爹自己酿的,不醉人,少饮两杯无妨。”
许栀和朝她笑:“好。”
桌上菜色丰富,陈录明本蔫头耷脑,后来崔福兰喂了他一口烧肉,小孩登时睁大了眼睛,嚷着还要。吃完,打着饱嗝嚷:“真希望小叔小婶日日都能过来。”
崔福兰笑着戳他脑门,“你小叔是要考功名的人,日日住在家中,可怎么行?”
陈录明吐了吐舌头。
话口没开倒是还好,一旦说开,陈母心中便陡然一阵酸涩,现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吃着饭有多开心,等他们远行北上,就有多伤心。
陈父见妻子目光黯淡了几分,连忙伸手搭在她的手上,对陈允渡和许栀和道:“我和你母亲,这辈子没出过太平州,最远也只在镇上待过,帮不了你们什么。你们此行去汴京,需要好生看顾自己。功名利禄都是次要,只一点,人要好好的。”
陈大郎和崔福兰端坐着看向两人,眼中传递的,是同一个意思。
陈允渡站起身作揖,“孩儿明白。定然好生照顾好栀和、照顾好自己。”
陈父嘱咐完,想再添补几句,可望着儿子,只余下脑海空空……罢了罢了,允渡比他们见多识广,轮不到他来操这份心。
“哪日走?可要我们去送一送?”陈大郎在旁问。
陈允渡如实回答:“大后日一早……今日回来用意,除了带栀和见亲长,便是辞行。”
陈母再也坐不住,站起身匆匆忙忙想要翻箱倒柜,她记得家中还有几件冬衣,去年新做的。崔福兰拦住她,压低声音提醒道,“娘,小弟现在并非孤身一人了。”
许栀和跟着陈允渡并肩站着,她并不排斥这种家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甚至还有点喜欢。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怪不得他如此真挚又热烈。
天色渐晚,辞别之后,陈允渡与许栀和携手当归。
夏日村中蛙声四起,微风阵阵,满天的星子闪烁不休。陈家众人依依不舍,送到村口,直到人影都瞧不清了,才折返回去。
月光如辉,许栀和脚有些酸痛,转头去看陈允渡的神色,他静静望着天边的明月。
久到许栀和以为他在心中无数遍默念“低头思故乡”之际,陈允渡忽然偏头看向她,“今日饭前,栀和想说的是什么?”
许栀和一怔,没想到一路上陈允渡一言不发,在想这个。
她眉心筱然一松,就连着迎面吹来的闷热晚风都觉得可爱起来,她语气中带上了几分轻快,小跑了几步,回头看他,“这个啊……我还不能告诉你。”
陈允渡晃了晃神,片刻后抬步追上,袖口灌满晚风。
第36章
转眼间,三天过去。
梁伯天不亮就去了行当,挑挑拣拣,选了一辆驴拉的板车,给了车把式三十文钱,车把式就笑眯眯地跟着他回来装货。
驴板车停在门口,良吉将要带走的行李包袱一包包放上去。
等候的功夫,车把式闲不住,一边用汗巾扇着风,一边好奇地打听。梁伯闻言,笑着道:“我主家要入汴京求学。”
汴京啊,那可是大宋都城,只在话本子里见过的地方。车把式顿时竖起了大拇指,“能入汴京求学,你主家日后前途无量。”
梁伯笑应了。
等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完毕,车把式斜坐在板车前头调试缰绳,等确认无误后,转头道:“主家,娘子,可以出发了。”
许栀和在陈允渡的搀扶下坐在马车边缘,身旁是方梨、秋儿与良吉,加上车把式,六个人,团团将里面的包袱围在中央。
驴车走得很慢,梁伯站在宅院门前,佝偻着腰,朝着这边挥手——
“一路顺风,到了汴京,记得报平安。”
庭前的荷花掉落了几片花瓣,露出内里鹅黄色的莲蓬,蜻蜓栖在荷叶上,不一会儿又飞远了。
许栀和心中蓦然产生了一抹不舍。
陈允渡望着她微微失神的侧脸,伸手将她的指节包在掌心。
板车上人多,驴车走得很慢,赶到渡口的时候,水面上蒸腾的白雾尽数散去,大船上人头攒动,上上下下地卸着货。
津渡人也多,三两成群,衣着简朴,肩背包袱。
水阳县的渡口不是私渡,而是有官府文书的官漕。船工与衙役坐在茅草搭成的小棚子下头登着名册,今日有一艘发往荆州,一艘去往汴梁,其余都近些,去临安需要等后日最早的一班。
良吉将东西扛到棚子下头,回头跟在陈允渡的身后。
听闻几人要去汴梁,衙役抬头多看了几人一眼,见大包小包,以为是去京城投奔亲戚,略扫了几眼物什,便埋头登名。
“辰时二刻准时发船,郎君莫记岔了时辰。”船工提醒道,“若是没什么需添置,也可上船入仓候着。”
许栀和回头看了一眼秋儿,后者低着头,安安静静。
陈允渡道:“东西备全了,还请带路。”
五人便跟着船工踏上了一艘两层楼高的大船,顺着搭梯而上,船上已然坐了人,不过都不熟识,各忙各的事。
只有在船工领人上船时,才会从自己的世界中抬头望一眼,随后又低着头。
许栀和一行人多,每个人按两百三十文算,一共一千一百五十文。虽然贵了些,但船舱也宽敞,给了相邻的两间。
陈允渡和良吉住一间,许栀和与方梨、秋儿住一间。
船工将人带到,准备离开的时候,许栀和忽然拦住他,“劳驾,烦问此去汴京大约需要几日功夫?”
面前的女子衣着雅致,说话温和,船工很是乐意解答,“中途转两趟水运,前后得十七天。”
大半个月在水上飘着。
从前许县令调官,她也跟着走过水路,不过前后两三日功夫,还从未在水上待过这么长的时间。
许栀和心中有数,微微颔首,对着船工说:“多谢。”
“不费事,不费事。”船工摆了摆手,“每过两日,船会停岸个把时辰,到时候可沿途买些吃食。若今日没备,现在下去准备一些路上吃,也来得及。”
说完,他转头一瞥,正好瞧见津渡新来客,于是匆匆拱手,离开了。
方梨坐不习惯摇晃的船只,伸手扶着船上桌板,闭着眼睛捱过眩晕。许栀和走到方梨身边,她是清楚方梨晕船情况的,见她神色不对,取了茶杯倒入些许白糖,又将事先准备的甘草茯苓碎斟入其中,用水化开。
方梨接过药糖水,小口小口地抿着。
许栀和摸了摸她的脑袋,“喝完小睡片刻。”
方梨晕船厉害,睡过去反倒能缓解身上的不适。
一旁的秋儿在旁边帮着铺开被褥,扶方梨躺下后,许栀和问:“你怎么样?”
秋儿:“姑娘不必担心。奴婢小时候常与父兄坐船。”
许栀和这才放心,略顿,对她道:“船直行汴京,你先随我们去汴京认路,等在汴京安顿下来,我再想办法送你去应天府,如何?”
应天府离汴京相近,到了汴京,再去应天府也方便。
秋儿自然没有异议:“奴婢但凭姑娘作主。姑娘不必担心,能跟着姑娘出来已然万幸,姑娘可千万别发愁。”
她神色认真真挚。
许栀和心下微松,她承诺过要送秋儿去应天府,但漕船行船有终,中途分开不便……她担心秋儿会忧心。
两人正说着话,船舱门口忽然响起一阵叩门声。
“栀和?”
是陈允渡的声音。
秋儿浅浅一笑:“姑娘去看看吧。方梨姐姐身边有我照看,姑娘别担心。”
许栀和望了眼饮完药糖水后闭目养神的方梨,朝秋儿微微点头,起身走到外面。
陈允渡正准备说话,许栀和伸出食指比在他的唇边,轻声道:“方梨有些晕船,现下她正休息。”
“是我考虑不周全。”陈允渡道。
“不怪你,方梨自己瞒着不许说。”许栀和摇头,“还好她晕船不算严重,不随意走动,多加休憩,便无甚大事。”
两人走到大船甲板上。大船正好启动,几丈宽的帆满载着风,拨开了青绿色的水面。
一圈圈的涟漪,倒映着站在一起的两人。
船行之后,又有人拿着簿子核对信息。查验完毕,又走向下一位。
水中浪花一个颠簸,许栀和没站稳,陈允渡伸手扶了她一把,从怀中取出帕子铺开,“娘子请坐。”
许栀和没有拒绝。
坐下后,她忽然想起了前两日发生的两桩事。
前日是归宁的日子,直接去舅舅家太过显眼,因此两人只在院中读书习文,改成了昨日登门。
只是苦了良吉,去了许府后,听了许县令好一阵唠叨。
唠叨的内容也是陈词滥调。简单来说,便是那日陈允渡将许栀和接走后,满场宾客虽在,却无一人主动上前找许县令吃酒。除了峨桥县那几个相近的、想要巴结他的。
许县令坐不住,主动取了酒杯下去,无意中听到人家交谈——
“听说一开始,许县令有意将女儿许人做妾。”
“哪个好人家会把自己女儿送出去?这许县令,也是个拎不清的!”
听了两句话,许县令的面色顷刻就白了,当即准备质问三丫头是不是她在背后说三道四,可刚走回去,却想起来三丫头已经出门了。
许县令一腔怒火无处可发,只能恨恨地踢了脚桌子。
总要回来的,他想,到时候,他定要好好教训这个不孝女!
没想到三丫头如今觅得夫家,越发胆大妄为,忤逆不孝,归宁的日子,竟然也不敢露面。许县令恨得牙痒,却对着“替自己主家身子不便前来告罪”的良吉无话可说。
三丫头确实不孝,可他还指望着搭上陈允渡的东风,便是不爽,也只能咬碎了往肚里咽。
甚至为免人闲话,佯装客气道:“身子不便是该好好在家休养,作甚带着些东西回来?等你回去见了你家大娘子,替我问声安好……”
良吉回来禀报的时候,苦着一张脸:“主家,大娘子,下次可千万别让我去了……那老泰山忒是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