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43节
……
翌日清晨,许栀和睡足后转醒,睁开眼,陈允渡刚好披上了外袍。
他身上的衣裳颇有些年岁,许栀和坐直上身,心中盘算去街头铺子为他买几匹布料,重新做几身衣裳。
陈允渡听到身后声响,回首道:“娘子醒了?”
“嗯。”许栀和对上他的视线,指挥道,“你去橱中翻翻,那件青紫色的衣裳还在不在?”
说好今日要回老宅,许栀和自然不能像昨日那边随性,披了件纤薄外袍便不管了。青紫色雅致大气,也暗含“紫气东来”的喜气意味,很适合面见亲长。
陈允渡根据许栀和的指示在橱中取出衣裳,走到许栀和的面前,帮她穿好衣裳后,又蹲下身,准备伸手帮她穿上鞋履。
许栀和推拒道:“不用,我自己来。”
陈允渡没松手。
许栀和轻咳一声,默默看着他,“我怕痒,我真的怕痒。”
她接过鞋履,对陈允渡道:“你转过去……罢了罢了,你先出去等我。”
陈允渡听着她的声音,嘴角微弯,“好,我在外面等娘子。”
穿戴完毕,许栀和掀开纱帘走出去,正遇上准备来服侍的方梨。
后者目光落在许栀和腰间的绶带结上,而后眯着眼笑道:“姑娘,姑爷的手好巧啊。”
为了图轻便省事,许栀和一般衣裳只系平结或双耳结,但今天她穿好衣服后,陈允渡单膝跪在她面前一阵捣腾。
他手速极快,许栀和便是想推辞,都找不到插话的契机。
许栀和低头看了眼,轻咳着伸手在方梨脑袋上轻轻一点,“好了,不许闹。”
方梨牵着许栀和回到梳妆镜前坐下,帮她盘好发髻,再简单以几朵粉色、柔黄绢花点缀,清新又自然。
“姑爷学什么都快,日后连点妆描眉都学会的话,奴婢日后便能睡个大懒觉了。”方梨端详着许栀和面容,真心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行性——姑娘生得美貌,本就无需多加修饰,只需简单束发,已然风采万千。
“嘴贫。”许栀和从铜镜中望她,顿了顿,问:“昨日说要准备礼品,可有备下?”
“备了备了,已经放在院子里了。”
对于许栀和的吩咐,方梨自然一万个放在心上,她经验不足,也不知道该准备哪些东西,于是找了管事梁伯一道商议。
梁伯年龄大,经验丰足,听到吩咐,微微沉吟,列了一张单子。
茶叶一斤,米糕五两,蜜饯二两,再添上两三匹布料,好酒两坛……这样一套,莫说是小小水阳县,便是太平州也算看得过去的礼节。
梁伯又顾虑到良吉、方梨与秋儿都人生地不熟,故而划分了三组,他去买茶叶,良吉能抗能提,去买酒水糖糕,方梨和秋儿则去布坊,挑选几件颜色合宜的布料。
方梨问:“姑娘现在可要去看看?”
许栀和应了一声,“自然是要的。”
梁伯站在节礼旁边做最后的清点,见许栀和出来,朝她微微俯身,“大娘子。”然后接着问,“东西已经收拾妥当,大娘子现在可要用朝食?”
陈家村到水阳县来回一趟需走上两个半时辰,现在尚是清晨,晚些出发日头就大了,许栀和打算趁早出行。
听到梁伯的问题,许栀和略一沉吟,做了决断,“不了,现在启程,到老宅也才辰时六刻,不算太热。再晚些时候出发,正撞上最毒辣的日头。”
梁伯得到授意,微微颔首,“那今日便让良吉、方梨虽大娘子和主君一道回去,我与秋儿留守家中。”
许栀和没有异议,梁伯做事考虑周全,她甚至不需要怎么动脑。
——只不过说了这么久的话,陈允渡人呢?
梁伯望了一眼,出声说:“刚刚看见主君望书房走去了。”
这便是梅丰羽精挑细选的人的好处了,凡事不需要她一一展开明说,只要一个眼神,便能体会到其中意思做出反应。
许栀和走到了书房的时候,正好撞上迎面走出来的陈允渡,后者手中拿着几本书,见她过来,温声道:“侄儿已经五岁,正是要启蒙的年纪。”
他手中拿着的,正是两本启蒙经书,以及一本钟繇的摹本字帖。
从前他住在家中,来往方便,现在即将远行,没了人时时提醒,五岁小儿极易倦怠。
留下两本书,也有时时勉励的意味。
许栀和微微颔首,对他道:“现在天色尚早,不如早些出门,避开午日。”
陈允渡应了一声,稍顿,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回到书房。
片刻后出来,他手中多了一把伞。
方梨上前两步,接过伞,细看一眼,认出正是去年雪中所执,笑了一声,在许栀和的身后撑开。
“姑娘,”方梨压低声音,指了指伞面上的花纹,“是那一把。”
……
四人赶到陈家村的时候,和许栀和原先估计的差不多。
辰时五刻左右,陈父与陈大郎去田中灌水回来途中,恰好遇见挑着担的同村人。
同村人见两人慢慢悠悠走着,笑着道:“陈老汉,大郎,方才在村中瞧见了你家小郎君,你们怎地还这么慢?”
陈父笑着摆手,“怎么会,三郎娶新妇,这才第二日,哪就这么快回来?”
“真是你家小郎!”村民道,“我从小望着他长大,还能错认了不成?应是小郎有孝心,急着回来看望你们。”
陈父见他说话不似玩笑作伪,和陈大郎对视一眼,立刻拔腿往家中赶去。
陈家中,陈母和大嫂崔福兰没想到两人今日就回来,斟水后,陈母伸手拽了陈允渡一把,“今日才第二日,你们……你们不在家中说说体己话,急着回来作甚?”
陈允渡面对母亲的埋怨照单全收,伸手扶着她坐下,“娘别恼。明日秋闱在即,我自觉时日匆忙,着急了些,幸而栀和体恤,善解人意,一路上没有分毫抱怨……娘,孩儿是三生有幸,能娶栀和为妻。”
陈母原先看他做事周到,还以为他沉稳了不少,现在看来,依旧少年心性。
“便是催的再急,也不好冷落、委屈了新娘子的,”陈母压低了声音教训他,“回去后,当好生向栀和赔礼,凡事顺着她些。”
陈允渡应下,“孩儿明白。”
陈母见他信誓旦旦,心中信了几分,往日这个幼子就无须她多费心,学业功课也靠着自律从无荒废……不过到底年轻,也不知道此事会不会惹了儿媳不快。
她身为人母,儿子不争气,她自然该有所表示,当即拍板决定,“今日用了晚食再走,你去陪陪栀和。”
说完,便急匆匆站起身,拉着崔福兰去择菜杀鸡。
陈允渡安抚好了陈母,走到许栀和的身边。
许栀和正在和五岁的陈录明玩闹,说是玩闹也不对,许栀和拿着木棍在地上写字,陈录明在旁边认字。
她写着简单的字,抬眸去看陈录明的反应。
小孩的会与不会很简单,若是认出来了,双眼放光,蹦蹦跳跳,若是没认出来,垂头耷脑,一阵沮丧。
许栀和采取三易一难的写法,既让陈录明有成就感,又不会让他得意过头。
陈录明先看见走过来的陈允渡,兴奋地朝他喊道:“小叔!”
陈允渡轻咳一声,望着地上写的“允”字,默默不语。
栀和还从未这般逗过他。
陈录明自然认识小叔的名字,念出了字音后,便催着小婶擦去,重新写下一个字——瞧,他会的可多啦。
许栀和瞥了陈允渡一眼,见他垂眸不语,似乎在脑海中思索什么,便没有搭理,继续写着下一个字。
厨房里的崔福兰朝着陈母努了努嘴,示意她朝外面看,陈允渡身形颀长,站在旁边如一棵青松,许栀和弯腰写写画画,陈录明欢笑着猜字,当真赏心悦目的一幅画。
陈母顺着望了一眼,笑而不语。
她心底是一千个一万个满意,陈允渡十五岁后就开始有人陆续上门问亲,但自己这个儿子是个又成算的,她帮着说了几回,他也只笑意温和:“我心中无意情爱。”
这可不得了,陈母与陈父说了这回事,都怕小儿子是个不开窍的和尚……谁知后来有一日,冷然的小儿红鸾星动,眸光明亮,站在她与陈父的面前,说自己心悦一个姑娘,愿求娶之。
想起当时青涩的陈允渡,陈母眸中笑意慈爱温柔。小儿的眼光自不必说,栀和与允渡郎才女貌,又皆会诗书,光是看着,就让她心中满意得不行。
幸亏她当时没乱做媒,也幸亏当时允渡沉心静气。
……
“允渡!弟妹!”
陈大郎的嗓门大,一出声,隔着几扇门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陈录明听到声响,立刻欢跳着走到陈父与陈大郎的身边,“爷,爹爹,小叔和小婶回来了。”
许栀和将手中写字的树枝放在地上,朝着走近的陈父与陈大郎微微俯身,“公爹,大哥。”
陈父笑着摆手,正准备与她说些什么,就听到厨房中传来了陈母的声音,“过来帮忙!”
许栀和:“那我也……”
面对儿媳妇,陈母立刻恢复温和的表情,她笑道:“不用不用,栀和你坐着,过一会儿就好了。”
陈父止住了话头,钻入厨房帮忙做事。
陈录明乐见许栀和空闲着,他将树枝捡起来,眼巴巴地望着许栀和,“小婶,接着玩……”
许栀和刚欲伸手接过,却看见陈允渡拦住了他,蹲下来道:“录明,我给你带了东西。”
陈录明动摇了,为难地看着许栀和。
许栀和想起出发前陈允渡手中的几本书,忽而笑了一下,笑眯眯对他道:“去看看吧。”
五岁的陈录明不明所以,伸出自己白胖的小手搭上陈允渡伸手的掌心上,叔侄两人出去片刻,旋即响起了陈录明撕心裂肺地一声哀嚎:“不——”
崔福兰听到自家儿子的哭叫声,锅铲也没来得及放下,直愣愣就出来了,见到陈录明一脸生无可恋地抱着书,十分不给面子的哈哈大笑起来。
“你小叔博闻广记,他给你挑的书,错不了。”
陈录明白胖胖地小手缠绕在一处,一脸欲语还休地看着陈允渡,半响,闷声跑了,“我再不要与小叔好了。”
陈允渡勾了勾嘴角。将书放在陈录明的床铺边,一转头,便是许栀和站在门边,眸中酝酿着清浅的笑意。
好似……陈允渡袖中的手微微握拳,好似自己有些幼稚了。
灶台上的香味越发明显,大锅里的汤咕噜咕噜冒着泡,白色的烟雾裹挟着烟火气息,缭绕在木篱所在的院子中。
陈允渡垂眸片刻,复又抬头望她。
“栀和,”他的嗓音放的很轻,“在笑什么?”
“我在想……”,许栀和隔着朦朦胧胧的热气望向他,半响,垂眸笑了,“还是不说了。”
陈允渡:“?”
翌日清晨,许栀和睡足后转醒,睁开眼,陈允渡刚好披上了外袍。
他身上的衣裳颇有些年岁,许栀和坐直上身,心中盘算去街头铺子为他买几匹布料,重新做几身衣裳。
陈允渡听到身后声响,回首道:“娘子醒了?”
“嗯。”许栀和对上他的视线,指挥道,“你去橱中翻翻,那件青紫色的衣裳还在不在?”
说好今日要回老宅,许栀和自然不能像昨日那边随性,披了件纤薄外袍便不管了。青紫色雅致大气,也暗含“紫气东来”的喜气意味,很适合面见亲长。
陈允渡根据许栀和的指示在橱中取出衣裳,走到许栀和的面前,帮她穿好衣裳后,又蹲下身,准备伸手帮她穿上鞋履。
许栀和推拒道:“不用,我自己来。”
陈允渡没松手。
许栀和轻咳一声,默默看着他,“我怕痒,我真的怕痒。”
她接过鞋履,对陈允渡道:“你转过去……罢了罢了,你先出去等我。”
陈允渡听着她的声音,嘴角微弯,“好,我在外面等娘子。”
穿戴完毕,许栀和掀开纱帘走出去,正遇上准备来服侍的方梨。
后者目光落在许栀和腰间的绶带结上,而后眯着眼笑道:“姑娘,姑爷的手好巧啊。”
为了图轻便省事,许栀和一般衣裳只系平结或双耳结,但今天她穿好衣服后,陈允渡单膝跪在她面前一阵捣腾。
他手速极快,许栀和便是想推辞,都找不到插话的契机。
许栀和低头看了眼,轻咳着伸手在方梨脑袋上轻轻一点,“好了,不许闹。”
方梨牵着许栀和回到梳妆镜前坐下,帮她盘好发髻,再简单以几朵粉色、柔黄绢花点缀,清新又自然。
“姑爷学什么都快,日后连点妆描眉都学会的话,奴婢日后便能睡个大懒觉了。”方梨端详着许栀和面容,真心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行性——姑娘生得美貌,本就无需多加修饰,只需简单束发,已然风采万千。
“嘴贫。”许栀和从铜镜中望她,顿了顿,问:“昨日说要准备礼品,可有备下?”
“备了备了,已经放在院子里了。”
对于许栀和的吩咐,方梨自然一万个放在心上,她经验不足,也不知道该准备哪些东西,于是找了管事梁伯一道商议。
梁伯年龄大,经验丰足,听到吩咐,微微沉吟,列了一张单子。
茶叶一斤,米糕五两,蜜饯二两,再添上两三匹布料,好酒两坛……这样一套,莫说是小小水阳县,便是太平州也算看得过去的礼节。
梁伯又顾虑到良吉、方梨与秋儿都人生地不熟,故而划分了三组,他去买茶叶,良吉能抗能提,去买酒水糖糕,方梨和秋儿则去布坊,挑选几件颜色合宜的布料。
方梨问:“姑娘现在可要去看看?”
许栀和应了一声,“自然是要的。”
梁伯站在节礼旁边做最后的清点,见许栀和出来,朝她微微俯身,“大娘子。”然后接着问,“东西已经收拾妥当,大娘子现在可要用朝食?”
陈家村到水阳县来回一趟需走上两个半时辰,现在尚是清晨,晚些出发日头就大了,许栀和打算趁早出行。
听到梁伯的问题,许栀和略一沉吟,做了决断,“不了,现在启程,到老宅也才辰时六刻,不算太热。再晚些时候出发,正撞上最毒辣的日头。”
梁伯得到授意,微微颔首,“那今日便让良吉、方梨虽大娘子和主君一道回去,我与秋儿留守家中。”
许栀和没有异议,梁伯做事考虑周全,她甚至不需要怎么动脑。
——只不过说了这么久的话,陈允渡人呢?
梁伯望了一眼,出声说:“刚刚看见主君望书房走去了。”
这便是梅丰羽精挑细选的人的好处了,凡事不需要她一一展开明说,只要一个眼神,便能体会到其中意思做出反应。
许栀和走到了书房的时候,正好撞上迎面走出来的陈允渡,后者手中拿着几本书,见她过来,温声道:“侄儿已经五岁,正是要启蒙的年纪。”
他手中拿着的,正是两本启蒙经书,以及一本钟繇的摹本字帖。
从前他住在家中,来往方便,现在即将远行,没了人时时提醒,五岁小儿极易倦怠。
留下两本书,也有时时勉励的意味。
许栀和微微颔首,对他道:“现在天色尚早,不如早些出门,避开午日。”
陈允渡应了一声,稍顿,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回到书房。
片刻后出来,他手中多了一把伞。
方梨上前两步,接过伞,细看一眼,认出正是去年雪中所执,笑了一声,在许栀和的身后撑开。
“姑娘,”方梨压低声音,指了指伞面上的花纹,“是那一把。”
……
四人赶到陈家村的时候,和许栀和原先估计的差不多。
辰时五刻左右,陈父与陈大郎去田中灌水回来途中,恰好遇见挑着担的同村人。
同村人见两人慢慢悠悠走着,笑着道:“陈老汉,大郎,方才在村中瞧见了你家小郎君,你们怎地还这么慢?”
陈父笑着摆手,“怎么会,三郎娶新妇,这才第二日,哪就这么快回来?”
“真是你家小郎!”村民道,“我从小望着他长大,还能错认了不成?应是小郎有孝心,急着回来看望你们。”
陈父见他说话不似玩笑作伪,和陈大郎对视一眼,立刻拔腿往家中赶去。
陈家中,陈母和大嫂崔福兰没想到两人今日就回来,斟水后,陈母伸手拽了陈允渡一把,“今日才第二日,你们……你们不在家中说说体己话,急着回来作甚?”
陈允渡面对母亲的埋怨照单全收,伸手扶着她坐下,“娘别恼。明日秋闱在即,我自觉时日匆忙,着急了些,幸而栀和体恤,善解人意,一路上没有分毫抱怨……娘,孩儿是三生有幸,能娶栀和为妻。”
陈母原先看他做事周到,还以为他沉稳了不少,现在看来,依旧少年心性。
“便是催的再急,也不好冷落、委屈了新娘子的,”陈母压低了声音教训他,“回去后,当好生向栀和赔礼,凡事顺着她些。”
陈允渡应下,“孩儿明白。”
陈母见他信誓旦旦,心中信了几分,往日这个幼子就无须她多费心,学业功课也靠着自律从无荒废……不过到底年轻,也不知道此事会不会惹了儿媳不快。
她身为人母,儿子不争气,她自然该有所表示,当即拍板决定,“今日用了晚食再走,你去陪陪栀和。”
说完,便急匆匆站起身,拉着崔福兰去择菜杀鸡。
陈允渡安抚好了陈母,走到许栀和的身边。
许栀和正在和五岁的陈录明玩闹,说是玩闹也不对,许栀和拿着木棍在地上写字,陈录明在旁边认字。
她写着简单的字,抬眸去看陈录明的反应。
小孩的会与不会很简单,若是认出来了,双眼放光,蹦蹦跳跳,若是没认出来,垂头耷脑,一阵沮丧。
许栀和采取三易一难的写法,既让陈录明有成就感,又不会让他得意过头。
陈录明先看见走过来的陈允渡,兴奋地朝他喊道:“小叔!”
陈允渡轻咳一声,望着地上写的“允”字,默默不语。
栀和还从未这般逗过他。
陈录明自然认识小叔的名字,念出了字音后,便催着小婶擦去,重新写下一个字——瞧,他会的可多啦。
许栀和瞥了陈允渡一眼,见他垂眸不语,似乎在脑海中思索什么,便没有搭理,继续写着下一个字。
厨房里的崔福兰朝着陈母努了努嘴,示意她朝外面看,陈允渡身形颀长,站在旁边如一棵青松,许栀和弯腰写写画画,陈录明欢笑着猜字,当真赏心悦目的一幅画。
陈母顺着望了一眼,笑而不语。
她心底是一千个一万个满意,陈允渡十五岁后就开始有人陆续上门问亲,但自己这个儿子是个又成算的,她帮着说了几回,他也只笑意温和:“我心中无意情爱。”
这可不得了,陈母与陈父说了这回事,都怕小儿子是个不开窍的和尚……谁知后来有一日,冷然的小儿红鸾星动,眸光明亮,站在她与陈父的面前,说自己心悦一个姑娘,愿求娶之。
想起当时青涩的陈允渡,陈母眸中笑意慈爱温柔。小儿的眼光自不必说,栀和与允渡郎才女貌,又皆会诗书,光是看着,就让她心中满意得不行。
幸亏她当时没乱做媒,也幸亏当时允渡沉心静气。
……
“允渡!弟妹!”
陈大郎的嗓门大,一出声,隔着几扇门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陈录明听到声响,立刻欢跳着走到陈父与陈大郎的身边,“爷,爹爹,小叔和小婶回来了。”
许栀和将手中写字的树枝放在地上,朝着走近的陈父与陈大郎微微俯身,“公爹,大哥。”
陈父笑着摆手,正准备与她说些什么,就听到厨房中传来了陈母的声音,“过来帮忙!”
许栀和:“那我也……”
面对儿媳妇,陈母立刻恢复温和的表情,她笑道:“不用不用,栀和你坐着,过一会儿就好了。”
陈父止住了话头,钻入厨房帮忙做事。
陈录明乐见许栀和空闲着,他将树枝捡起来,眼巴巴地望着许栀和,“小婶,接着玩……”
许栀和刚欲伸手接过,却看见陈允渡拦住了他,蹲下来道:“录明,我给你带了东西。”
陈录明动摇了,为难地看着许栀和。
许栀和想起出发前陈允渡手中的几本书,忽而笑了一下,笑眯眯对他道:“去看看吧。”
五岁的陈录明不明所以,伸出自己白胖的小手搭上陈允渡伸手的掌心上,叔侄两人出去片刻,旋即响起了陈录明撕心裂肺地一声哀嚎:“不——”
崔福兰听到自家儿子的哭叫声,锅铲也没来得及放下,直愣愣就出来了,见到陈录明一脸生无可恋地抱着书,十分不给面子的哈哈大笑起来。
“你小叔博闻广记,他给你挑的书,错不了。”
陈录明白胖胖地小手缠绕在一处,一脸欲语还休地看着陈允渡,半响,闷声跑了,“我再不要与小叔好了。”
陈允渡勾了勾嘴角。将书放在陈录明的床铺边,一转头,便是许栀和站在门边,眸中酝酿着清浅的笑意。
好似……陈允渡袖中的手微微握拳,好似自己有些幼稚了。
灶台上的香味越发明显,大锅里的汤咕噜咕噜冒着泡,白色的烟雾裹挟着烟火气息,缭绕在木篱所在的院子中。
陈允渡垂眸片刻,复又抬头望她。
“栀和,”他的嗓音放的很轻,“在笑什么?”
“我在想……”,许栀和隔着朦朦胧胧的热气望向他,半响,垂眸笑了,“还是不说了。”
陈允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