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25节
杜小娘有些意外平日里素来不对付的姚小娘竟然愿意主动帮她说话,虽然心中觉得蹊跷,但明面上依旧附和地点头:“正是如此。我不会讲话,当自罚一杯。”
说着,她端起了桌上的酒水。
吕氏坐在上面瞧着两人一唱一和搭戏台般的作态,冷染道:“你今日喝得够多了,这杯就算了。”
杜小娘只好放下手中的酒杯,一脸尴尬的笑。
在许栀和的视角中,正好能看见许玉颜一瞬间犹疑的停顿,又在吕氏开口后恢复了正常,若无其事。
她是讨论的主人公,到底是杜小娘的话点醒了她,还是姚小娘的话点醒了她?
无从得知。
姚小娘主动圆场后,抬起袖子遮住半张芙蓉面,用帕子拭去并不存在的水珠,默默平复心情。
方才惊险,差点搅黄这桩好事。
她用眼角余光瞥向自己亲生的六姑娘,原先砰砰直跳的心脏慢慢安稳下来。
对,等舒姐儿的亲事定下,和黄池县县令夫人那边换了庚帖,便不必担心节外生枝了。
这般想着,她望向了坐在上首的许县令。
前些日子,她就一直在许县令的面前提起舒姐儿的亲事——她天真直率,十指不沾阳春水,过不得平头百姓讨生活的日子,要配,也当配官家郎。
许县令向来将姚小娘放在掌心上,知道姚小娘为着许兰舒的事情夜不能寐后,立刻瞒着吕氏奔波。
吕氏原先也瞧上了黄池县县令夫人的嫡次子,只是许玉颜先遇到邓良玉。他不愿回来与吕氏扯皮……如果吕氏知道了,就算自己得不到这桩姻缘,也决计不会便宜了府上的其他人。
黄池县县令夫人原先没瞧上庶女,虽然黄池县不及峨桥县富裕,但都是中等县的县令,两者官职一样大小,凭什么就能让嫡子娶庶女,说出去都不好听。后来许县令主动从私库让了两间年收六百两的铺子,还允他家可先行在房中添置伺候的妾室……才得了黄池县县令的点头。
许县令虽然疼惜许兰舒,但也从未想着黄池县县令的嫡次子会终身不纳妾。
既然迟早都会纳妾,那么是早是晚,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他爽快地同意了,除了正式让人上门,事情已然八九不离十。
这些事情他办的隐秘,面对姚小娘,只说进度要她宽心,旁的,一个字也不多提。
第24章
当下,许县令看见姚小娘投来的视线,立刻想到了自己曾许诺的。
他心底有些迟疑:话一旦说出口,吕氏必定又要闹起来,可是不说的话……事情一日悬而未决,念琴就多一分伤心。
她现在怀着孩子,怎么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思及此,许县令不再犹豫,主动道:“之前黄池县县令与我吃酒,说我许家的姑娘个个生得花容月貌,性子端庄识礼,愿意求娶之。”
吕氏握着帕子的手猛地攥紧。她的视线在许县令和姚小娘的身上扫过,
这件事,她怎么就忘了这件事?
三丫头本来就成不了事的,她没放在心上,可是姚小娘,她算漏了这一步。
她在心中无声地叹息,只能看向邓良玉……但愿邓良玉比那县令的嫡次子更有出息,也好叫玉颜不在她那庶妹面前落了下风。
不然的话,两人从小就争尖,日后见了面,免不得要受委屈。
杜小娘膝下没有女儿,再好的良缘佳婿也和她没什么大关系。故而她对这桩事有所耳闻,但不多。场上瞬间走向变动,她只怪自己今日之前不曾好好了解。不过影响不大,她长了眼睛会看,见许县令和姚氏眉目传情,立刻悟了过来……原来这桩喜事掉到六丫头身上了。
许栀和习惯了被人忽视,也没对这段姻亲产生过幻想,因此并没有触动,只默默放空大脑。
什么时候才能走?
这般听人讲来讲去,真像是开学院开了讲座——台上的老师不在意学生听不听,学生想走,却又因为签到不得不留下来。
从前能玩手机,现在什么都玩不了,还得聚精会神,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
许栀和在心底叹息。
邓良玉听到许县令的话,心底有一丝好笑一闪而过。虽然许玉颜在许府时不五日就要与许兰舒吵上一架,但在她心上人的面前,她依旧不遗余力地营造着许府上下和睦一片的假象。面对家中几个兄弟姊妹的关系,她向来是闭口不谈的。
因此,在众人心目中,他的形象应当是“对许府一无所知”的。
邓良玉敛了嘴角的嘲弄,抬头的时候带着一无所知的茫然和笑意:“听玉颜说,她有位姐姐,想来那位郎君,便是与三姐的良配……”
“咳咳。”
他的话音未落,只听见对面的姚小娘咳嗽了一声。
姚小娘用帕子掩着唇,冷然地望着他——当初确定和许玉颜定亲的时候,两人分明已经谈妥。
他这又是在做什么妖?
姚小娘猜不透邓良玉的用意,只能偏头打量着坐在最后面的许栀和……难不成这两人谈成了什么?
邓良玉假装自己没听懂姚小娘咳嗽中的警告,继续不紧不慢、善解人意道:“哦哦,说的也是,长幼有序,应当是三姐姐在前面的。”
场上一派安静,只余下邓良玉恍然大悟的低语。
许栀和的脸色险些绷不住。
她今日自进门起,从了请安问礼,一句话都不多说,就这样,火都能烧到她身上?!
当真想骂人!
身上猛然多了好几道视线,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姚小娘。
姚小娘望着许栀和——三丫头依旧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头饰干净,比起旁边满头珠花精心打扮的许玉颜,简直都不像个官家小姐。
又一贯沉默寡言、没什么存在感,哪来的门路?
姚小娘微微打消了自己的疑窦,自己要邓良玉演这出戏,尚且下了血本,她一个没娘的庶女,能翻出什么花?
八成是这邓良玉贼心不死,故意借机敲打呢。
她心中盘出原委,心中更认定了邓良玉是条养不熟的毒蛇,只是许县令面前,还要装装样子,只能温声开口道:“邓郎君误会了,结亲的并不是三姑娘,而是六姑娘。”
邓良玉和许兰舒同时惊诧的“啊”了一声。
旋即,邓良玉道:“六姑娘尚未及笄,这……”
姚小娘耐着性子回答道:“兰舒开过年来,也就十四年了。先定下亲事,若是有其他变故,再议也可。”
在她的心中,许兰舒嫁给县令嫡子当正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她绝不会、也绝不能看它产生丝毫变数。
“是我鲁莽了。”邓良玉站起身,朝着上头坐着的许县令、吕氏俯身,又转头看向一脸茫然的许兰舒,“原是六妹妹的喜事,邓某先在此祝贺了。”
许县令默默瞥着吕氏的神色,见她冷肃着一张脸,主动道:“饭后还有一道蜜糖柑橘,微甘清爽,现在都上了吧。”
年宴的最后一道菜是柑橘,“柑”与“甘”谐音,寓意生活甘甜,“橘”与“吉”谐音,象征吉祥如意。用过这道菜,便是新的一年了。
许县令发了话,来往的下人立刻在每人面前放了一盅。
许栀和打开了自己面前的,这蜜糖柑橘和后世的橘子罐头很像。橘子微带酸涩,用蜜糖中和,熬制成黄澄澄的汤汁、最后每盅加入冰凉丝滑的橘子肉,用汤浸泡两个时辰,等甜意入味,一口下去,很是过瘾。
现在没了他人若有似无的视线,许栀和安心慢慢品着。
方梨看着自家姑娘的后脑勺,忍不住佩服自己姑娘的淡定……场上几乎所有人都在做戏,吃不下东西,只有姑娘不受影响,一勺接着一勺。
吃完,年宴也算走到了尾声。
外头陆陆续续燃起了烟花,一阵阵明亮的光映在地面和门框上,声声不绝,小童奔走的欢笑声顺着大开的府门一路传了进来。
只有在这个时候,平民百姓比官宦人家更幸福些……不必在意那些勾心斗角,只需要尽情地享受一家人同在一处的欢愉。
许栀和位置离得近,看得最清楚。
吕氏望着底下神色各异的众人,用帕子擦了擦手,扬声道:“烟花放起来了,你们都各自去玩闹吧。”
许栀和一心想着赶快逃离这处虎狼窝,闻言,立刻站起身请辞道:“父亲,母亲,今日除夕热闹,女儿想去街上逛逛。”
吕氏觑了一眼许县令的脸色,朝着许栀和微微颔首:“去吧。记得早些回家。”
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觉得三丫头最让人省心。
得到应许的许栀和小心扶着自己满袖子的吃食,朝着两人盈盈下拜,而后迈着欢快的步子走了出去。
方梨紧跟着她出来,“姑娘,你跑慢些。”
等出了许府的大门,站在桐花巷中,许栀和才停住了脚步。
她朝着许府的大门望了一眼,除了她,一个人都没有出来。
商议婚事的商议婚事,讨论定亲的准备定亲,这当口,她插不上话,倒不如出来一个人好好逛逛,也不算辜负了良辰夜色。
这还是她在峨桥县度过的第一个除夕!
许栀和将袖中的吃食分给方梨,方梨笑得眉眼弯弯,一边抱着吃食一边跟在许栀和的身后,行走在热闹的大街上。
街道上,映入眼帘是数不清的灯笼,以红色居多,间或蓝色、黄色,杂耍的戏角站在人群当中,口中吐出长长的火焰,引来一阵叫好声。
货郎挑着面具、糖葫芦走街串巷,有小孩眼馋,拽着父母衣袖指着糖葫芦不说话,只一个劲儿的盯着。父母被眼神打动,主动叫停了货郎,听到三文钱一根,面露迟疑,又想到今日除夕,咬了咬牙给小孩子买了。
小孩得偿所愿,笑声盖过了货郎的叫卖声。
许栀和吃不惯糖葫芦里头酸涩的山楂,只喜欢外面的糖衣,她被气氛感染,也买了一根握在手上。
方梨看得发笑,姑娘这样看着喜庆,但仅这么一会儿,手就已经冻得发红,偏偏面上还要装得若无其事……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姑娘才会褪去和年纪不相衬的稳重淡定,显得有些幼稚。
许栀和两只手交替着拿糖葫芦,看过焰火,走到沿河的街边。
街边,早已人挤人地站满了。
桥上姑娘三两成群,猜着灯谜,桥下沿河两侧,莲花形状的河灯顺着潺潺流水,一路飘远。
点点明亮的河灯静静流转在倒映着沿街灯光的河面上,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皮影戏。
方梨走走停停,爱不释手地把玩着一路上看到的小玩意儿,许栀和见她喜欢,便准备从荷包中取出银钱买下,方梨立刻拦住了许栀和的动作,“姑娘,我看看就好了。”
姑娘上次把银钱用的七七八八,现在手中不富裕,她只是好奇,并不是非要得到不可。
许栀和没听她的,自顾自选了两根素色的发簪,在方梨的头上比了比,最后选中了其中绕成碎星的一根,将其插在方梨的头上。
方梨“哎呀”一声叫唤出来,许栀和早有预感,付了钱后捂着耳朵跑远。
两人奔跑在热闹的市集中,走了一会儿,许栀和没了力气,停下来朝着方梨笑,“我没力气了,咱们不闹了好不好?”
方梨开过年来就十八了,她是真心想给方梨挑些好看的首饰。许府的妈妈,即便是掌管院中花草的丘妈妈,都有一些头面,她是姑娘院里的大丫鬟,理应也该有些。
方梨停下脚步,一只手抚摸着发簪上的花纹,一边嗔怪地看着许栀和,像是指责她又乱花钱。
说着,她端起了桌上的酒水。
吕氏坐在上面瞧着两人一唱一和搭戏台般的作态,冷染道:“你今日喝得够多了,这杯就算了。”
杜小娘只好放下手中的酒杯,一脸尴尬的笑。
在许栀和的视角中,正好能看见许玉颜一瞬间犹疑的停顿,又在吕氏开口后恢复了正常,若无其事。
她是讨论的主人公,到底是杜小娘的话点醒了她,还是姚小娘的话点醒了她?
无从得知。
姚小娘主动圆场后,抬起袖子遮住半张芙蓉面,用帕子拭去并不存在的水珠,默默平复心情。
方才惊险,差点搅黄这桩好事。
她用眼角余光瞥向自己亲生的六姑娘,原先砰砰直跳的心脏慢慢安稳下来。
对,等舒姐儿的亲事定下,和黄池县县令夫人那边换了庚帖,便不必担心节外生枝了。
这般想着,她望向了坐在上首的许县令。
前些日子,她就一直在许县令的面前提起舒姐儿的亲事——她天真直率,十指不沾阳春水,过不得平头百姓讨生活的日子,要配,也当配官家郎。
许县令向来将姚小娘放在掌心上,知道姚小娘为着许兰舒的事情夜不能寐后,立刻瞒着吕氏奔波。
吕氏原先也瞧上了黄池县县令夫人的嫡次子,只是许玉颜先遇到邓良玉。他不愿回来与吕氏扯皮……如果吕氏知道了,就算自己得不到这桩姻缘,也决计不会便宜了府上的其他人。
黄池县县令夫人原先没瞧上庶女,虽然黄池县不及峨桥县富裕,但都是中等县的县令,两者官职一样大小,凭什么就能让嫡子娶庶女,说出去都不好听。后来许县令主动从私库让了两间年收六百两的铺子,还允他家可先行在房中添置伺候的妾室……才得了黄池县县令的点头。
许县令虽然疼惜许兰舒,但也从未想着黄池县县令的嫡次子会终身不纳妾。
既然迟早都会纳妾,那么是早是晚,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他爽快地同意了,除了正式让人上门,事情已然八九不离十。
这些事情他办的隐秘,面对姚小娘,只说进度要她宽心,旁的,一个字也不多提。
第24章
当下,许县令看见姚小娘投来的视线,立刻想到了自己曾许诺的。
他心底有些迟疑:话一旦说出口,吕氏必定又要闹起来,可是不说的话……事情一日悬而未决,念琴就多一分伤心。
她现在怀着孩子,怎么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思及此,许县令不再犹豫,主动道:“之前黄池县县令与我吃酒,说我许家的姑娘个个生得花容月貌,性子端庄识礼,愿意求娶之。”
吕氏握着帕子的手猛地攥紧。她的视线在许县令和姚小娘的身上扫过,
这件事,她怎么就忘了这件事?
三丫头本来就成不了事的,她没放在心上,可是姚小娘,她算漏了这一步。
她在心中无声地叹息,只能看向邓良玉……但愿邓良玉比那县令的嫡次子更有出息,也好叫玉颜不在她那庶妹面前落了下风。
不然的话,两人从小就争尖,日后见了面,免不得要受委屈。
杜小娘膝下没有女儿,再好的良缘佳婿也和她没什么大关系。故而她对这桩事有所耳闻,但不多。场上瞬间走向变动,她只怪自己今日之前不曾好好了解。不过影响不大,她长了眼睛会看,见许县令和姚氏眉目传情,立刻悟了过来……原来这桩喜事掉到六丫头身上了。
许栀和习惯了被人忽视,也没对这段姻亲产生过幻想,因此并没有触动,只默默放空大脑。
什么时候才能走?
这般听人讲来讲去,真像是开学院开了讲座——台上的老师不在意学生听不听,学生想走,却又因为签到不得不留下来。
从前能玩手机,现在什么都玩不了,还得聚精会神,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
许栀和在心底叹息。
邓良玉听到许县令的话,心底有一丝好笑一闪而过。虽然许玉颜在许府时不五日就要与许兰舒吵上一架,但在她心上人的面前,她依旧不遗余力地营造着许府上下和睦一片的假象。面对家中几个兄弟姊妹的关系,她向来是闭口不谈的。
因此,在众人心目中,他的形象应当是“对许府一无所知”的。
邓良玉敛了嘴角的嘲弄,抬头的时候带着一无所知的茫然和笑意:“听玉颜说,她有位姐姐,想来那位郎君,便是与三姐的良配……”
“咳咳。”
他的话音未落,只听见对面的姚小娘咳嗽了一声。
姚小娘用帕子掩着唇,冷然地望着他——当初确定和许玉颜定亲的时候,两人分明已经谈妥。
他这又是在做什么妖?
姚小娘猜不透邓良玉的用意,只能偏头打量着坐在最后面的许栀和……难不成这两人谈成了什么?
邓良玉假装自己没听懂姚小娘咳嗽中的警告,继续不紧不慢、善解人意道:“哦哦,说的也是,长幼有序,应当是三姐姐在前面的。”
场上一派安静,只余下邓良玉恍然大悟的低语。
许栀和的脸色险些绷不住。
她今日自进门起,从了请安问礼,一句话都不多说,就这样,火都能烧到她身上?!
当真想骂人!
身上猛然多了好几道视线,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姚小娘。
姚小娘望着许栀和——三丫头依旧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头饰干净,比起旁边满头珠花精心打扮的许玉颜,简直都不像个官家小姐。
又一贯沉默寡言、没什么存在感,哪来的门路?
姚小娘微微打消了自己的疑窦,自己要邓良玉演这出戏,尚且下了血本,她一个没娘的庶女,能翻出什么花?
八成是这邓良玉贼心不死,故意借机敲打呢。
她心中盘出原委,心中更认定了邓良玉是条养不熟的毒蛇,只是许县令面前,还要装装样子,只能温声开口道:“邓郎君误会了,结亲的并不是三姑娘,而是六姑娘。”
邓良玉和许兰舒同时惊诧的“啊”了一声。
旋即,邓良玉道:“六姑娘尚未及笄,这……”
姚小娘耐着性子回答道:“兰舒开过年来,也就十四年了。先定下亲事,若是有其他变故,再议也可。”
在她的心中,许兰舒嫁给县令嫡子当正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她绝不会、也绝不能看它产生丝毫变数。
“是我鲁莽了。”邓良玉站起身,朝着上头坐着的许县令、吕氏俯身,又转头看向一脸茫然的许兰舒,“原是六妹妹的喜事,邓某先在此祝贺了。”
许县令默默瞥着吕氏的神色,见她冷肃着一张脸,主动道:“饭后还有一道蜜糖柑橘,微甘清爽,现在都上了吧。”
年宴的最后一道菜是柑橘,“柑”与“甘”谐音,寓意生活甘甜,“橘”与“吉”谐音,象征吉祥如意。用过这道菜,便是新的一年了。
许县令发了话,来往的下人立刻在每人面前放了一盅。
许栀和打开了自己面前的,这蜜糖柑橘和后世的橘子罐头很像。橘子微带酸涩,用蜜糖中和,熬制成黄澄澄的汤汁、最后每盅加入冰凉丝滑的橘子肉,用汤浸泡两个时辰,等甜意入味,一口下去,很是过瘾。
现在没了他人若有似无的视线,许栀和安心慢慢品着。
方梨看着自家姑娘的后脑勺,忍不住佩服自己姑娘的淡定……场上几乎所有人都在做戏,吃不下东西,只有姑娘不受影响,一勺接着一勺。
吃完,年宴也算走到了尾声。
外头陆陆续续燃起了烟花,一阵阵明亮的光映在地面和门框上,声声不绝,小童奔走的欢笑声顺着大开的府门一路传了进来。
只有在这个时候,平民百姓比官宦人家更幸福些……不必在意那些勾心斗角,只需要尽情地享受一家人同在一处的欢愉。
许栀和位置离得近,看得最清楚。
吕氏望着底下神色各异的众人,用帕子擦了擦手,扬声道:“烟花放起来了,你们都各自去玩闹吧。”
许栀和一心想着赶快逃离这处虎狼窝,闻言,立刻站起身请辞道:“父亲,母亲,今日除夕热闹,女儿想去街上逛逛。”
吕氏觑了一眼许县令的脸色,朝着许栀和微微颔首:“去吧。记得早些回家。”
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觉得三丫头最让人省心。
得到应许的许栀和小心扶着自己满袖子的吃食,朝着两人盈盈下拜,而后迈着欢快的步子走了出去。
方梨紧跟着她出来,“姑娘,你跑慢些。”
等出了许府的大门,站在桐花巷中,许栀和才停住了脚步。
她朝着许府的大门望了一眼,除了她,一个人都没有出来。
商议婚事的商议婚事,讨论定亲的准备定亲,这当口,她插不上话,倒不如出来一个人好好逛逛,也不算辜负了良辰夜色。
这还是她在峨桥县度过的第一个除夕!
许栀和将袖中的吃食分给方梨,方梨笑得眉眼弯弯,一边抱着吃食一边跟在许栀和的身后,行走在热闹的大街上。
街道上,映入眼帘是数不清的灯笼,以红色居多,间或蓝色、黄色,杂耍的戏角站在人群当中,口中吐出长长的火焰,引来一阵叫好声。
货郎挑着面具、糖葫芦走街串巷,有小孩眼馋,拽着父母衣袖指着糖葫芦不说话,只一个劲儿的盯着。父母被眼神打动,主动叫停了货郎,听到三文钱一根,面露迟疑,又想到今日除夕,咬了咬牙给小孩子买了。
小孩得偿所愿,笑声盖过了货郎的叫卖声。
许栀和吃不惯糖葫芦里头酸涩的山楂,只喜欢外面的糖衣,她被气氛感染,也买了一根握在手上。
方梨看得发笑,姑娘这样看着喜庆,但仅这么一会儿,手就已经冻得发红,偏偏面上还要装得若无其事……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姑娘才会褪去和年纪不相衬的稳重淡定,显得有些幼稚。
许栀和两只手交替着拿糖葫芦,看过焰火,走到沿河的街边。
街边,早已人挤人地站满了。
桥上姑娘三两成群,猜着灯谜,桥下沿河两侧,莲花形状的河灯顺着潺潺流水,一路飘远。
点点明亮的河灯静静流转在倒映着沿街灯光的河面上,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皮影戏。
方梨走走停停,爱不释手地把玩着一路上看到的小玩意儿,许栀和见她喜欢,便准备从荷包中取出银钱买下,方梨立刻拦住了许栀和的动作,“姑娘,我看看就好了。”
姑娘上次把银钱用的七七八八,现在手中不富裕,她只是好奇,并不是非要得到不可。
许栀和没听她的,自顾自选了两根素色的发簪,在方梨的头上比了比,最后选中了其中绕成碎星的一根,将其插在方梨的头上。
方梨“哎呀”一声叫唤出来,许栀和早有预感,付了钱后捂着耳朵跑远。
两人奔跑在热闹的市集中,走了一会儿,许栀和没了力气,停下来朝着方梨笑,“我没力气了,咱们不闹了好不好?”
方梨开过年来就十八了,她是真心想给方梨挑些好看的首饰。许府的妈妈,即便是掌管院中花草的丘妈妈,都有一些头面,她是姑娘院里的大丫鬟,理应也该有些。
方梨停下脚步,一只手抚摸着发簪上的花纹,一边嗔怪地看着许栀和,像是指责她又乱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