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娘 第51节
她们俩还有分工,王大奶奶管着对外交际,酒席大事儿上安排,细务平日便是二奶奶管着的。
至于丽娘当时她是没管家的。
果然丽娘听到这里,就道:“是我婆婆让我管的,说让我也得帮帮忙。”
“是她主动说的吗?”舍娘问起。
丽娘一下就怒了:“不是她说的,我自己怎么会管家,这个时候你还胳膊肘朝外拐?”
一看她的样子,舍娘就知道这事有蹊跷,恐怕还很棘手,她先没跟她计较,而是厉声道:“你既然回来寻求帮助的,就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说出来,否则到时候咱们家打上门去,反倒是被人排揎一顿
,日后你就是再回娘家,谁还愿意帮你出头?”
就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家里人替你出头,万一到时候人家反而能拿出证据来,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经过舍娘这么吓,丽娘还是说了实话:“我就是想两位嫂嫂都管家,就我不管,我如何在家中立身?三爷帮我求的太太。”
庾氏本觉得舍娘态度咄咄逼人,没想到还真是丽娘撒谎了,她又听舍娘问道:“那你婆母让你怎管家的?”
“婆母是先让我跟着二嫂一起管家,那些都是二嫂先管熟了的,我头几日都是跟在她身边。后来慢慢的,我们也没有分谁管,反正就是哪儿缺人,谁有空就谁管。”丽娘想了想又把自己管的地方说了出来。
舍娘听了直皱眉:“管家最忌讳权责不明,权责划分不了,事情就很难说了。但既然你和二奶奶一起管家,那么你们俩就应该一起商量对策啊。”
丽娘垂头丧气道:“但是婆母反倒是说二嫂当家的时候无事,偏偏我一管就出了事,二嫂在婆母面前不说什么,私下又说都是意外发生的,还让我别放心上。您说旁人就已经这般排揎我了,偏偏你姑爷也只会怪我,这日子哪里还过的下去啊?”
“快别这么说,总会有法子的。”庾氏也觉得棘手的很,又看向舍娘:“咱们怎么做才好?”
舍娘叹了口气:“她这么不管不顾的就跑了出门,诚然咱们是能给她撑腰一次,之后怕就难了。您想四姐姐一回来,王家二奶奶会不会出面抚恤人,还暗示都是四姐姐做的不好,她去善后。”
“是啊,丽娘,你要是留在侯府,和你二嫂一起过去抚恤下人,规整库房,把事情迅速整理好,年过完,这事儿怕就抛诸于脑后了。现下你不是给了你二嫂机会吗?”庾氏一听舍娘说,还真是脑补了一场大戏。
随后,舍娘解释道:“我也不是说王二奶奶一定有问题,但是姐姐,还有件事你要考虑清楚。如果你还是要管家的话,就把这次事情当成一个教训,从此越挫越勇,若是你怕闲言碎语,这管家的事情,还不如借坡下驴的推掉。”
现在可没人跟她兜底了,必须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别看丽娘平日不服妹妹,但舍娘说的话,她是深信不疑,还想是啊,自己这一回来,好人都让人家做了,锅都自己背了,凭什么啊?
她倏地站起来,又缓缓坐下去:“话虽如此,但是我刚刚跑出来,又这么回去,我也没面子啊。”
庾氏笑道:“这还不简单,你就说是我得了些血燕,想让你拿回去给你婆婆。”
丽娘点点头,赶紧似风一般的走了,她回来的时候,王磐还在想什么时候过去裴家接她,没想到她都回来了。
到底少年夫妻,还是颇为恩爱的,丽娘平日也爱撒娇,王磐对她也还是心爱的。但见她回来之后,就先去了定北侯夫人那里。
要说丽娘乖起来,也是很会说话的,先道:“我母亲说家里得了些燕窝,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年节下拿来熬粥烧鸭子最好,特地让儿媳妇拿来孝敬婆母,儿媳想着家里还有事,得早些赶回来,就匆匆出去,还请婆母见谅。”
这定北侯府到底不是乡间小户,越是不受教化的地方,对媳妇更狠,打老婆,全家一起对付老婆的比比皆是,似侯府要的是体面,真闹起来大家都不好看。
因此侯夫人见丽娘这般,她也给了台阶下,丽娘又说起抚恤问题,还说:“我和二嫂一起管家,不管哪里出事都是我们的疏忽,我想请婆母让我和二嫂一起去抚恤他的家人。那些损失,您也只管记在我的月例里。”
定北侯夫人心道,怎么这儿媳妇回了趟娘家,竟然跟变了个人似的,早知道她这般妥帖,家肯定就交给她管着。
这事儿了了之后,定北侯夫人还夸了丽娘几句,底下的风向也变了。
后来是庾氏打发人问了一次,丽娘说如今已然很好了,庾氏松了一口气,舍娘则笑道:“过年了,我也松快几日,娘,今年那些戏酒我就不去了。”
“你明年就要出阁了,也的确不好怎么出去。”庾氏现在也离不开舍娘,许多千难万险的问题,对于舍娘而言都能迎刃而解。
就连她也是受益良多,要说舍娘,绝对是家里的核心人物。
长女出嫁,她会惦记,但是还好,次女如果出嫁,她还有些恐慌。
没有应酬的烦恼,舍娘也是忙里偷闲,可以休息一二。自己常常吃些参汤、桂圆红枣补气血,每日觉睡的好,身体也舒服许多。
裴老夫人当然也继续让向嬷嬷打探舍娘的事情来,庾氏并没有公开对人说要封口云云,向嬷嬷倒是打探出一些蛛丝马迹了。
有那些家境不好的,随意给些银两,话就吐出来了。
“听说她们娘俩还去过襄王府,说是有亲戚在,后来奴婢深问了,才知晓,说是襄王府的太妃,六太太和五姑娘对她很是亲近,五姑娘据说还喊的祖母。但具体怎么样,她也不在里边伺候,就不知道了。”
这些话让裴老夫人听了直皱眉:“祖母?莫非是花奚娘那个贱人?不可能的啊。侧妃都是要上玉牒的,当年她生了几个孩子才被赶出去的,应该不是她。”
向嬷嬷也道:“我也这么觉得,估摸着是认的什么亲戚。六爷是个滑不溜丢的,人也有本事,应该是到处攀亲。”
裴老夫人摇头:“算了,她明年就要出嫁了,庆王府如今这般巴结皇帝,也恐怕只能得一时之好,将来她的命运还未可知呢。”
这些宏大的话题,向嬷嬷就不知晓了。
年节下,玥娘倒是帮孟氏操持家务,莫昀这样的衙门小吏无趣起来。大老爷对这个侄儿兼堂侄女婿,平日里看着多器重,让他帮忙写帖子,迎来送往,平日出去,也会带着他应酬一番。
莫昀当然不愿意只做一个小吏,可是裴大老爷也觉得自己想的周到,这并不是普通的小吏,而是通政司的文书,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经年累月如果能够混出来,到时候再推荐内阁做文书,也不是不行。
但这些都得等待机会,裴大老爷当然也不会解释给莫昀听,反而想打磨他。
莫昀却觉得自己越过越憋屈。
恰逢此时,孟氏的长子裴震定了亲,定的人家来历也不凡,是裴以清介绍的,户部右侍郎的孙女。
阖府当然都陷入喜悦之中,有人还掰着手指头算着:“咱们二少爷六月小定,八月五姑娘出阁,九月六姑娘出阁,家里还真是忙。”
裴家为了让裴震脸上好看,还让他入了国子监读书。
莫昀嘴上恭喜裴震,心里却想的是为何裴家不给自己捐监的机会?只让自己做一刀笔吏,愈发不平起来。
但他也不是真的怪裴家,而是觉得自己总这么屈居人下,没什么出息,他打定主意,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行,裴家也并非久留之地。
第48章 第48章双章合一
还未等裴震定亲,裴家六房倒是迎来一个好消息,黄氏有了身孕了,庾氏喜的都合不拢嘴了。儿子成婚这几年,新婚夫妻分隔两地,好容易在一处了,她就盼着她们能够早日有孩子,她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舍娘也过来探望,这里已然走过几拨人了,黄氏都笑道:“我这里就跟走马灯似的。”
“她们还不是都来看嫂嫂的。”舍娘笑道。
黄氏却如释重负道:“无论如何,对我而言,也算是对你们家有交代的。”
这样的话舍娘听了很刺耳,她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和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她真的觉得多少聪明伶俐的女子,就因为不能生育,就这一处,似乎就否定了人家。
但她也不会跟黄氏说这种让她听起来惊骇世俗的话,只是略询问安慰几句。
从黄氏这里出来,舍娘又回去绣楼查看了一下她的绣件,给李琚的物事都绣好了,再有婆母的鞋面绣的差不多了。
说罢她又拿了苍青色的一块缎子,准备做一对护膝,却见舜娘走了进来,舍娘还有些惊讶:“六妹妹怎么过来了?”
舜娘笑道:“我打算做一双那边的翘头鞋,正好和姐姐一起做。”
如今家中只有她们俩是待嫁之身,情况有些类似,舍娘吩咐人看茶,又画了底稿,正和她道:“这日子也不知怎地,过的还挺快的,三月底二哥
哥也要定亲了,二嫂怕是很快也要进门了吧?”
“有时候我觉得还是在家里好,就这么清清静静的,可是偏不能这样。咱们若是真的不出阁,又好像处处低人一等似的。”舜娘也是有感而发。
难得舜娘说心里话,舍娘也赞同:“是啊,女子要出阁,生儿子,仿佛才能站稳脚跟。想起这些,我都怕。”
这话舜娘觉得稀奇:“五姐姐,我听人说庆王府是何等气派的地方,那可是天下第一王府,你怎么会怕呢?”
“为何不会怕呢?即便是做世子妃,也要侍奉公婆,打理家业,还有宗室的事情,说起来大家还不都是大同小异。就像你,也要做新安侯世子夫人了,也是人事纷繁复杂啊。”舍娘有感而发。
其实舜娘也有些逃避心理,她内心的确有些怕,即便她觉得自己是明媒正娶进去,家世强太多,嫁进去底气更足。但是想起萧棠的儿女,还有新安侯夫人这些人,她又觉得一种天然的恐惧。
“唉,人为何要嫁人呢?”
舍娘见她放下手中的针线叹气,只是笑道:“可是又能如何呢。又不能剪了头发做姑子去。就是庙里也不是什么清静之地,自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天下没一处净土,咱们姊妹之间感叹一二倒也罢了,还是得打起精神来。”
其实想想舜娘前世也是过的不如意,嫁给了邵状元那样的英才,偏偏丈夫英年早逝,一对庶子庶女。
萧棠无论如何还是自家亲戚,身体还挺硬朗,应该会比前世强。
要说舜娘其实很少和舍娘这般交流,她平日多半都是和裴老夫人在一处,裴老夫人胜券在握,人面很广,似乎什么都知道。可现在她又觉得,果真人家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五姐姐其实平日并不多说什么,其实也是很有想法的。
“五姐姐,你说的是,总归咱们比好些人的日子还好过呢。”舜娘笑着道。
舍娘点头。
外面送了芝麻糯米糕来,姐妹二人分着吃了几个,舜娘嫌太甜腻了,遂只吃了两个,她又悄悄的道:“五姐姐,你知道么?二姐姐前儿过来,也不知怎么说我的衣裳都太老了,我听了心里很是难过。你说她为何这般说我?”
“你穿的什么衣裳?”舍娘觉得舜娘虽说衣裳颜色,的确也都素净,但也没有到老气的程度,尤其是快出阁时,大伯母帮她做了成箱的新衣裳,舍娘还去看过,都是那些娇艳的颜色,也是很好看的。
舜娘连忙自己回房找来舍娘看,是一件深紫色绣百合花的春衫,这样搭配其实也挺贵气的,尤其是舜娘马上就要做新安侯世子夫人,她年纪太小,若能显得贵气些,对她地位稳固有好处。
就连舍娘自己的衣裳也有两件紫色的,她认真端详了一番道:“我看不老气,挺矜贵的衣裳。无论如何,穿什么衣裳都凭自己的喜好。”
听舍娘这般说,舜娘也是牢骚满腹,这边舍娘却并不跟着说,到底疏不间亲。玥娘和舜娘是许多年的老交情了,她和舜娘不过是偶尔同病相怜说说知心话罢了。
曾经的舍娘也是别人和自己说什么,自己都不会保留,到底她也是个爱说话的嘴,现在却忍住了,没办法,人嘛,要闭嘴真是难的。
舜娘零零总总说了不少,到了次日,她又成了以前那个舜娘,轻易不吐一言,舍娘倒也习惯了。
中午庾氏喊她过去,说是让她学些庖厨之法,舍娘偶尔也做一些点心,但都是拿模具印个花什么,真正做菜没怎么学过。
等舍娘过来时,庾氏已经在汤厅摆了面食,对于河东人而言,面食就是主食,只不过她南北各地都待过,米饭面食都吃的习惯。
庾氏则道:“今儿先教你和面。”
“和面?就是放面粉么?”舍娘站在一旁浑然不知道。
庾氏只是笑:“错了,面要发起来,就得发酵,也有好几种法子呢。一样很简单,一斤的面用二两的米酒才行。但我们一般都是用老面放在面粉里,如此也更好发酵。”
光一个发面就很麻烦,舍娘听的很枯燥,但又不得不把那些法子记下来,什么十分上白糯米五升、细曲三两、红曲、发糟四两。再用白糯米煮粥,把酒曲打碎,把这些放在温热的汤中。等差不多的时候,就能滤粕取酵了。
像这样发酵叫大酵,可以专门做馒头花卷。
还有一种小酵,就简单些,能用来做细点。
这样就足足学了一日,到了次日,舍娘又学烫面。烫面则是用来做小糖饼和葱油饼的,舍娘学的十分认真,到了晚上因为做的多了,还送了好些给各房去。
裴老夫人听说她在学厨艺,还说她做的味道不错,让她的小厨房特地送来两样甜羹来。孟氏则送了一张独黄酥的方子来,说是出嫁时,娘家带来的。倒是霍氏是个极其精明的人,这一二年,她对舍娘可是极其巴结的,故而亲自过来把舍娘夸了又夸,还送了她一定镶珠的头纱,仿若当成自己的女儿一般。
比起前世连一件小衣裳都不跟她做,如今的霍氏嘴里说什么跟亲女儿似的,也是讽刺。
甩甩头,舍娘又开始跟着庾氏学蒸饭,米要煮粥似的多放水,等米夹生的时候,捞起来,再放在甑子上蒸。
把这些主食学会的时候,裴震的亲事已经定下了。
到了端午前,她正学了煲汤、做粽子、腌鸭蛋。有时候她想人活一世,万一有一日困顿了,总不会饿到自己的嘴。
会做饭,会裁衣女红,又识的字,她想自己若再生个男儿身,还真的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皆全。
要说聪明人学什么都快,一开始包粽子,她着实包的不成样子,到了后来越来越熟稔。舍娘想起她曾经在福建吃过一种广东的粽子,故而在糯米里面加了绿豆、猪肉、冬菇、腊肠、咸蛋,做了咸粽子。
除了咸粽子,还有蜜枣、红豆、去皮胡桃的她也包了些。
至于丽娘当时她是没管家的。
果然丽娘听到这里,就道:“是我婆婆让我管的,说让我也得帮帮忙。”
“是她主动说的吗?”舍娘问起。
丽娘一下就怒了:“不是她说的,我自己怎么会管家,这个时候你还胳膊肘朝外拐?”
一看她的样子,舍娘就知道这事有蹊跷,恐怕还很棘手,她先没跟她计较,而是厉声道:“你既然回来寻求帮助的,就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说出来,否则到时候咱们家打上门去,反倒是被人排揎一顿
,日后你就是再回娘家,谁还愿意帮你出头?”
就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家里人替你出头,万一到时候人家反而能拿出证据来,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经过舍娘这么吓,丽娘还是说了实话:“我就是想两位嫂嫂都管家,就我不管,我如何在家中立身?三爷帮我求的太太。”
庾氏本觉得舍娘态度咄咄逼人,没想到还真是丽娘撒谎了,她又听舍娘问道:“那你婆母让你怎管家的?”
“婆母是先让我跟着二嫂一起管家,那些都是二嫂先管熟了的,我头几日都是跟在她身边。后来慢慢的,我们也没有分谁管,反正就是哪儿缺人,谁有空就谁管。”丽娘想了想又把自己管的地方说了出来。
舍娘听了直皱眉:“管家最忌讳权责不明,权责划分不了,事情就很难说了。但既然你和二奶奶一起管家,那么你们俩就应该一起商量对策啊。”
丽娘垂头丧气道:“但是婆母反倒是说二嫂当家的时候无事,偏偏我一管就出了事,二嫂在婆母面前不说什么,私下又说都是意外发生的,还让我别放心上。您说旁人就已经这般排揎我了,偏偏你姑爷也只会怪我,这日子哪里还过的下去啊?”
“快别这么说,总会有法子的。”庾氏也觉得棘手的很,又看向舍娘:“咱们怎么做才好?”
舍娘叹了口气:“她这么不管不顾的就跑了出门,诚然咱们是能给她撑腰一次,之后怕就难了。您想四姐姐一回来,王家二奶奶会不会出面抚恤人,还暗示都是四姐姐做的不好,她去善后。”
“是啊,丽娘,你要是留在侯府,和你二嫂一起过去抚恤下人,规整库房,把事情迅速整理好,年过完,这事儿怕就抛诸于脑后了。现下你不是给了你二嫂机会吗?”庾氏一听舍娘说,还真是脑补了一场大戏。
随后,舍娘解释道:“我也不是说王二奶奶一定有问题,但是姐姐,还有件事你要考虑清楚。如果你还是要管家的话,就把这次事情当成一个教训,从此越挫越勇,若是你怕闲言碎语,这管家的事情,还不如借坡下驴的推掉。”
现在可没人跟她兜底了,必须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别看丽娘平日不服妹妹,但舍娘说的话,她是深信不疑,还想是啊,自己这一回来,好人都让人家做了,锅都自己背了,凭什么啊?
她倏地站起来,又缓缓坐下去:“话虽如此,但是我刚刚跑出来,又这么回去,我也没面子啊。”
庾氏笑道:“这还不简单,你就说是我得了些血燕,想让你拿回去给你婆婆。”
丽娘点点头,赶紧似风一般的走了,她回来的时候,王磐还在想什么时候过去裴家接她,没想到她都回来了。
到底少年夫妻,还是颇为恩爱的,丽娘平日也爱撒娇,王磐对她也还是心爱的。但见她回来之后,就先去了定北侯夫人那里。
要说丽娘乖起来,也是很会说话的,先道:“我母亲说家里得了些燕窝,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年节下拿来熬粥烧鸭子最好,特地让儿媳妇拿来孝敬婆母,儿媳想着家里还有事,得早些赶回来,就匆匆出去,还请婆母见谅。”
这定北侯府到底不是乡间小户,越是不受教化的地方,对媳妇更狠,打老婆,全家一起对付老婆的比比皆是,似侯府要的是体面,真闹起来大家都不好看。
因此侯夫人见丽娘这般,她也给了台阶下,丽娘又说起抚恤问题,还说:“我和二嫂一起管家,不管哪里出事都是我们的疏忽,我想请婆母让我和二嫂一起去抚恤他的家人。那些损失,您也只管记在我的月例里。”
定北侯夫人心道,怎么这儿媳妇回了趟娘家,竟然跟变了个人似的,早知道她这般妥帖,家肯定就交给她管着。
这事儿了了之后,定北侯夫人还夸了丽娘几句,底下的风向也变了。
后来是庾氏打发人问了一次,丽娘说如今已然很好了,庾氏松了一口气,舍娘则笑道:“过年了,我也松快几日,娘,今年那些戏酒我就不去了。”
“你明年就要出阁了,也的确不好怎么出去。”庾氏现在也离不开舍娘,许多千难万险的问题,对于舍娘而言都能迎刃而解。
就连她也是受益良多,要说舍娘,绝对是家里的核心人物。
长女出嫁,她会惦记,但是还好,次女如果出嫁,她还有些恐慌。
没有应酬的烦恼,舍娘也是忙里偷闲,可以休息一二。自己常常吃些参汤、桂圆红枣补气血,每日觉睡的好,身体也舒服许多。
裴老夫人当然也继续让向嬷嬷打探舍娘的事情来,庾氏并没有公开对人说要封口云云,向嬷嬷倒是打探出一些蛛丝马迹了。
有那些家境不好的,随意给些银两,话就吐出来了。
“听说她们娘俩还去过襄王府,说是有亲戚在,后来奴婢深问了,才知晓,说是襄王府的太妃,六太太和五姑娘对她很是亲近,五姑娘据说还喊的祖母。但具体怎么样,她也不在里边伺候,就不知道了。”
这些话让裴老夫人听了直皱眉:“祖母?莫非是花奚娘那个贱人?不可能的啊。侧妃都是要上玉牒的,当年她生了几个孩子才被赶出去的,应该不是她。”
向嬷嬷也道:“我也这么觉得,估摸着是认的什么亲戚。六爷是个滑不溜丢的,人也有本事,应该是到处攀亲。”
裴老夫人摇头:“算了,她明年就要出嫁了,庆王府如今这般巴结皇帝,也恐怕只能得一时之好,将来她的命运还未可知呢。”
这些宏大的话题,向嬷嬷就不知晓了。
年节下,玥娘倒是帮孟氏操持家务,莫昀这样的衙门小吏无趣起来。大老爷对这个侄儿兼堂侄女婿,平日里看着多器重,让他帮忙写帖子,迎来送往,平日出去,也会带着他应酬一番。
莫昀当然不愿意只做一个小吏,可是裴大老爷也觉得自己想的周到,这并不是普通的小吏,而是通政司的文书,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经年累月如果能够混出来,到时候再推荐内阁做文书,也不是不行。
但这些都得等待机会,裴大老爷当然也不会解释给莫昀听,反而想打磨他。
莫昀却觉得自己越过越憋屈。
恰逢此时,孟氏的长子裴震定了亲,定的人家来历也不凡,是裴以清介绍的,户部右侍郎的孙女。
阖府当然都陷入喜悦之中,有人还掰着手指头算着:“咱们二少爷六月小定,八月五姑娘出阁,九月六姑娘出阁,家里还真是忙。”
裴家为了让裴震脸上好看,还让他入了国子监读书。
莫昀嘴上恭喜裴震,心里却想的是为何裴家不给自己捐监的机会?只让自己做一刀笔吏,愈发不平起来。
但他也不是真的怪裴家,而是觉得自己总这么屈居人下,没什么出息,他打定主意,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行,裴家也并非久留之地。
第48章 第48章双章合一
还未等裴震定亲,裴家六房倒是迎来一个好消息,黄氏有了身孕了,庾氏喜的都合不拢嘴了。儿子成婚这几年,新婚夫妻分隔两地,好容易在一处了,她就盼着她们能够早日有孩子,她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舍娘也过来探望,这里已然走过几拨人了,黄氏都笑道:“我这里就跟走马灯似的。”
“她们还不是都来看嫂嫂的。”舍娘笑道。
黄氏却如释重负道:“无论如何,对我而言,也算是对你们家有交代的。”
这样的话舍娘听了很刺耳,她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和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她真的觉得多少聪明伶俐的女子,就因为不能生育,就这一处,似乎就否定了人家。
但她也不会跟黄氏说这种让她听起来惊骇世俗的话,只是略询问安慰几句。
从黄氏这里出来,舍娘又回去绣楼查看了一下她的绣件,给李琚的物事都绣好了,再有婆母的鞋面绣的差不多了。
说罢她又拿了苍青色的一块缎子,准备做一对护膝,却见舜娘走了进来,舍娘还有些惊讶:“六妹妹怎么过来了?”
舜娘笑道:“我打算做一双那边的翘头鞋,正好和姐姐一起做。”
如今家中只有她们俩是待嫁之身,情况有些类似,舍娘吩咐人看茶,又画了底稿,正和她道:“这日子也不知怎地,过的还挺快的,三月底二哥
哥也要定亲了,二嫂怕是很快也要进门了吧?”
“有时候我觉得还是在家里好,就这么清清静静的,可是偏不能这样。咱们若是真的不出阁,又好像处处低人一等似的。”舜娘也是有感而发。
难得舜娘说心里话,舍娘也赞同:“是啊,女子要出阁,生儿子,仿佛才能站稳脚跟。想起这些,我都怕。”
这话舜娘觉得稀奇:“五姐姐,我听人说庆王府是何等气派的地方,那可是天下第一王府,你怎么会怕呢?”
“为何不会怕呢?即便是做世子妃,也要侍奉公婆,打理家业,还有宗室的事情,说起来大家还不都是大同小异。就像你,也要做新安侯世子夫人了,也是人事纷繁复杂啊。”舍娘有感而发。
其实舜娘也有些逃避心理,她内心的确有些怕,即便她觉得自己是明媒正娶进去,家世强太多,嫁进去底气更足。但是想起萧棠的儿女,还有新安侯夫人这些人,她又觉得一种天然的恐惧。
“唉,人为何要嫁人呢?”
舍娘见她放下手中的针线叹气,只是笑道:“可是又能如何呢。又不能剪了头发做姑子去。就是庙里也不是什么清静之地,自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天下没一处净土,咱们姊妹之间感叹一二倒也罢了,还是得打起精神来。”
其实想想舜娘前世也是过的不如意,嫁给了邵状元那样的英才,偏偏丈夫英年早逝,一对庶子庶女。
萧棠无论如何还是自家亲戚,身体还挺硬朗,应该会比前世强。
要说舜娘其实很少和舍娘这般交流,她平日多半都是和裴老夫人在一处,裴老夫人胜券在握,人面很广,似乎什么都知道。可现在她又觉得,果真人家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五姐姐其实平日并不多说什么,其实也是很有想法的。
“五姐姐,你说的是,总归咱们比好些人的日子还好过呢。”舜娘笑着道。
舍娘点头。
外面送了芝麻糯米糕来,姐妹二人分着吃了几个,舜娘嫌太甜腻了,遂只吃了两个,她又悄悄的道:“五姐姐,你知道么?二姐姐前儿过来,也不知怎么说我的衣裳都太老了,我听了心里很是难过。你说她为何这般说我?”
“你穿的什么衣裳?”舍娘觉得舜娘虽说衣裳颜色,的确也都素净,但也没有到老气的程度,尤其是快出阁时,大伯母帮她做了成箱的新衣裳,舍娘还去看过,都是那些娇艳的颜色,也是很好看的。
舜娘连忙自己回房找来舍娘看,是一件深紫色绣百合花的春衫,这样搭配其实也挺贵气的,尤其是舜娘马上就要做新安侯世子夫人,她年纪太小,若能显得贵气些,对她地位稳固有好处。
就连舍娘自己的衣裳也有两件紫色的,她认真端详了一番道:“我看不老气,挺矜贵的衣裳。无论如何,穿什么衣裳都凭自己的喜好。”
听舍娘这般说,舜娘也是牢骚满腹,这边舍娘却并不跟着说,到底疏不间亲。玥娘和舜娘是许多年的老交情了,她和舜娘不过是偶尔同病相怜说说知心话罢了。
曾经的舍娘也是别人和自己说什么,自己都不会保留,到底她也是个爱说话的嘴,现在却忍住了,没办法,人嘛,要闭嘴真是难的。
舜娘零零总总说了不少,到了次日,她又成了以前那个舜娘,轻易不吐一言,舍娘倒也习惯了。
中午庾氏喊她过去,说是让她学些庖厨之法,舍娘偶尔也做一些点心,但都是拿模具印个花什么,真正做菜没怎么学过。
等舍娘过来时,庾氏已经在汤厅摆了面食,对于河东人而言,面食就是主食,只不过她南北各地都待过,米饭面食都吃的习惯。
庾氏则道:“今儿先教你和面。”
“和面?就是放面粉么?”舍娘站在一旁浑然不知道。
庾氏只是笑:“错了,面要发起来,就得发酵,也有好几种法子呢。一样很简单,一斤的面用二两的米酒才行。但我们一般都是用老面放在面粉里,如此也更好发酵。”
光一个发面就很麻烦,舍娘听的很枯燥,但又不得不把那些法子记下来,什么十分上白糯米五升、细曲三两、红曲、发糟四两。再用白糯米煮粥,把酒曲打碎,把这些放在温热的汤中。等差不多的时候,就能滤粕取酵了。
像这样发酵叫大酵,可以专门做馒头花卷。
还有一种小酵,就简单些,能用来做细点。
这样就足足学了一日,到了次日,舍娘又学烫面。烫面则是用来做小糖饼和葱油饼的,舍娘学的十分认真,到了晚上因为做的多了,还送了好些给各房去。
裴老夫人听说她在学厨艺,还说她做的味道不错,让她的小厨房特地送来两样甜羹来。孟氏则送了一张独黄酥的方子来,说是出嫁时,娘家带来的。倒是霍氏是个极其精明的人,这一二年,她对舍娘可是极其巴结的,故而亲自过来把舍娘夸了又夸,还送了她一定镶珠的头纱,仿若当成自己的女儿一般。
比起前世连一件小衣裳都不跟她做,如今的霍氏嘴里说什么跟亲女儿似的,也是讽刺。
甩甩头,舍娘又开始跟着庾氏学蒸饭,米要煮粥似的多放水,等米夹生的时候,捞起来,再放在甑子上蒸。
把这些主食学会的时候,裴震的亲事已经定下了。
到了端午前,她正学了煲汤、做粽子、腌鸭蛋。有时候她想人活一世,万一有一日困顿了,总不会饿到自己的嘴。
会做饭,会裁衣女红,又识的字,她想自己若再生个男儿身,还真的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皆全。
要说聪明人学什么都快,一开始包粽子,她着实包的不成样子,到了后来越来越熟稔。舍娘想起她曾经在福建吃过一种广东的粽子,故而在糯米里面加了绿豆、猪肉、冬菇、腊肠、咸蛋,做了咸粽子。
除了咸粽子,还有蜜枣、红豆、去皮胡桃的她也包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