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不过让他去做阅卷官,身边多数人,还是很高兴的。
纪阳惊叹:“三哥哥都能做乡试的阅卷官了,太厉害啊。”
这句话是大家的心声。
纪霆确实厉害。
能被选中做乡试考官。
纪霆倒是多看了看化肥作坊。
但上面已经有令,不去肯定不行。
突然来的调令,让纪霆只得赶紧交代手头的差事。
好在王县丞他们都有经验,接手很是迅速。
这么着急,自然是有原因。
现在已经六月初九。
再有两个月就要乡试。
突然被点为阅卷官,那就意味着要提前进贡院,提前学习阅卷流程。
更重要的是,不能再跟考生有接触了。
目的肯定是为了防止科举舞弊。
让纪霆哭笑不得的是。
门北县也就两三个要去乡试的考生,自己平日里确实没接触。
哎。
什么时候,让他这个当地官员避避嫌。
也能证明任地人才辈出了。
纪霆让青竹他们收拾行李,自己抓紧时间多去化肥作坊走走。
“一定要注意安全,毕竟有那么多矿料,还有锅炉。”
王县丞稳重,点头道:“放心,下官会看顾好的。”
刘主簿也道:“县令大人只管去做阅卷官,我们一定看好门北县。”
纪阳也点头。
印刷作坊交给他,肯定没问题。
等纪霆走的时候,只带了青竹离开,剩下四个长随留下来做事。
不过即使青竹跟着,多也是在外面客栈住下来。
毕竟纪霆到了州城后,见过学政跟之后,就要进贡院了。
等到乡试放榜后才能出来。
所以纪霆到州城时,知州还有些惊讶。
都说纪霆是纨绔子弟,身边竟然只一个长随两个书吏。
知道他身边多数人都在县城守着,知州笑道:“还是你用心。门北县有你这样的县令,着实运气不错。”
纪霆哪敢这么想,笑着道:“也是知州大人帮忙,没有您给朝廷上书清剿匪盗,这事都做不成。”
知州更是高兴。
纪霆说话,怎么那么让人舒服呢。
这么想着,知州多说了些:“这次让你做乡试阅卷官,也跟京城来的巡考赵大人有关。”
“赵大人是礼部的人,对你也颇有好感的。”
礼部赵大人?
纪霆没什么印象,不过听说对方几次三番让他过来,或许以前认识?
但真见面时,还是没什么印象。
赵大人似乎知道他的疑惑,直接道:“本官以前在地方任职,年初才调回京城。”
原来是这样。
不过在京城还没坐稳,就被派来做巡考,想来也是朝廷重视。
纪霆认真道谢。
不管怎么说,能做阅卷官,都是一种荣誉。
不过以前只学怎么考试。
这次学怎么看试卷,那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朔州贡院有几百年的历史。
里面树木高大挺拔,看着就与众不同。
进到贡院之后,纪霆受到本地州学所有学官的注视。
看得他心里发毛,主动上前打了招呼:“见过各位长官,下官门北县的县令纪霆,初次见面,以后请多指教。”
等纪霆说完,才有个姓黄的学官开口:“虽是初次见面,我们却久仰大名。”
“我们这些学官,可都是因为你,才备受重视。”
这话说得不算夸张。
当年纪霆他们几个被特招进国子监的学生,拿出实打实的好成绩,支撑皇上他们加快改革。
让各地科举都备受重视。
最明显的,便是拨款多了。
他们这些穷学官的待遇都上去了啊。
再加上他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谁都难免对他好奇。
想他不过二十岁。
考上了状元不说。
外放也能把地方治理好。
最重要的,也不冒进,一步步稳扎稳打。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经年老吏呢。
这样的夸赞,纪霆听得多了,故而更显谦虚。
他从一开始,是想给爹娘争口气。
之后想让家族好过点。
到了现在,就是想让百姓日子好些。
纪霆加入之后。
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得更顺利了。
他脑子灵活,还听劝,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
这让学政松口气。
就怕来了个极有想法的大天才,那就完了。
等熟悉之后,学政还把这话说出来,就是知道纪霆是个大度的。
纪霆笑:“科举发展多年,大家才是老师,我过来不过打打下手。”
看看人家说话办事。
那纪伯章怎么教的啊。
算了,纪伯章也是榜眼。
这纪家人就是厉害。
听说,他们家还有个子弟,今年也参加乡试。
这可真好啊。
等那位考出来,纪家在官场上,就会更有底气。
只是可惜,纪霆已经定了亲事。
否则他们肯定要把女儿许给他。
贡院内一片和谐。
纪霆也算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早过来了。
贡院上千处考试的位置,一一都要检查修缮。
还有制作抽签用的座位表。
上千人的考试,不能出一点差错。
听说有一次考场检查得不清楚,有之前遗留的纸张,那个位置的考生百口莫辩,回家就吊死了。
这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灭顶之灾。
其他时候,学官们多聚在一起聊天。
他们也在猜今年的考题,还说了几个学生的名字,都是今年乡试有望的。
原来监考老师的视角是这样的。
纪霆也觉得有意思。
原来外面的种种传言考官们都知道啊。
“那几个学生里,书院的几个有些心高气傲,不过他们确实有真本事,就是容易心态不稳。”
“要说心态不稳,还要是几个县上来的,他们家境一般,若是考不上,族内的压力就上天了。”
“可怜啊,好好考吧。”
“一年比一年难。”
纪霆多在一边旁听,有人问到他时,他才多说几句。
不过大家的文章他没看过,也不好做评价。
“你没看过他们的,他们却看过你的。”
“肯定,人人都看过你的科举心得。”
“写得也确实好,读书用功更要用心用脑,还要体会其真意。”
纪霆的科举心得,并非硬套公式。
更多的,还是讲读书方法。
相比于科举心得,更像读书心得。
只有真正领会其意思了,才不是填鸭式读书。
说到这个,纪霆道:“总不好硬套八股文章,那写出来的东西,只是绣花枕头。”
作为状元,他说这话再合适不过。
之前都说要聪明工作,不是努力工作。
读书也是这样。
众人交流读书心得。
纪霆博闻强
记,国子监书籍他从头看到尾,就连一些禁书都如数家珍。
半个月下来,纪霆身边多了不少朋友,别管年纪大小,都以平辈论之。
知州学政私下里还说。
纪霆这人缘,放在哪都是很好的。
听说在京城里,也有不少人帮他说话。
连大皇子都跟他家很亲近。
大皇子今年十四亲政,今年十八,已经可以处理政务。
说不定就是未来太子人选。
纪霆的前途,才是真正的不可限量。
七月下旬,纪状元是今年阅卷官的事,朔州考生基本知道了。
这让考生们既开心又紧张。
要是能被状元选中,那证明自己文章不错,说不定明年的会试都有希望。
还有些人就觉得羞愧,纪霆比他们年纪小得多,却已经是阅卷官了。
不管怎么讲,大家该考试还是要考试的。
南正国各地,基本在八月初九这日开始考试。
同样为期九天。
这九天决定接下来的命运。
白台州贡院门口,纪风深吸口气。
纪五叔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上前几步:“先试试,你今年不过二十,还早呢。”
纪风知道,可他还是想考上。
不管名次如何,先考上再说。
京城贡院门前。
吏部林大人的儿子,纪霆好友林丰宝,也要进去考试了。
这是他头一次乡试,就是来试试水的。
旁边还有个熟悉的人,正是齐家三公子齐宜昭。
今年二十三的他,要考第二次乡试。
他爹娘妹妹,年底就要回京了。
所以他一定要考上,名次也一定要好。
这样两家莫须有的婚事,才能顺顺利利了结。
纪阳惊叹:“三哥哥都能做乡试的阅卷官了,太厉害啊。”
这句话是大家的心声。
纪霆确实厉害。
能被选中做乡试考官。
纪霆倒是多看了看化肥作坊。
但上面已经有令,不去肯定不行。
突然来的调令,让纪霆只得赶紧交代手头的差事。
好在王县丞他们都有经验,接手很是迅速。
这么着急,自然是有原因。
现在已经六月初九。
再有两个月就要乡试。
突然被点为阅卷官,那就意味着要提前进贡院,提前学习阅卷流程。
更重要的是,不能再跟考生有接触了。
目的肯定是为了防止科举舞弊。
让纪霆哭笑不得的是。
门北县也就两三个要去乡试的考生,自己平日里确实没接触。
哎。
什么时候,让他这个当地官员避避嫌。
也能证明任地人才辈出了。
纪霆让青竹他们收拾行李,自己抓紧时间多去化肥作坊走走。
“一定要注意安全,毕竟有那么多矿料,还有锅炉。”
王县丞稳重,点头道:“放心,下官会看顾好的。”
刘主簿也道:“县令大人只管去做阅卷官,我们一定看好门北县。”
纪阳也点头。
印刷作坊交给他,肯定没问题。
等纪霆走的时候,只带了青竹离开,剩下四个长随留下来做事。
不过即使青竹跟着,多也是在外面客栈住下来。
毕竟纪霆到了州城后,见过学政跟之后,就要进贡院了。
等到乡试放榜后才能出来。
所以纪霆到州城时,知州还有些惊讶。
都说纪霆是纨绔子弟,身边竟然只一个长随两个书吏。
知道他身边多数人都在县城守着,知州笑道:“还是你用心。门北县有你这样的县令,着实运气不错。”
纪霆哪敢这么想,笑着道:“也是知州大人帮忙,没有您给朝廷上书清剿匪盗,这事都做不成。”
知州更是高兴。
纪霆说话,怎么那么让人舒服呢。
这么想着,知州多说了些:“这次让你做乡试阅卷官,也跟京城来的巡考赵大人有关。”
“赵大人是礼部的人,对你也颇有好感的。”
礼部赵大人?
纪霆没什么印象,不过听说对方几次三番让他过来,或许以前认识?
但真见面时,还是没什么印象。
赵大人似乎知道他的疑惑,直接道:“本官以前在地方任职,年初才调回京城。”
原来是这样。
不过在京城还没坐稳,就被派来做巡考,想来也是朝廷重视。
纪霆认真道谢。
不管怎么说,能做阅卷官,都是一种荣誉。
不过以前只学怎么考试。
这次学怎么看试卷,那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朔州贡院有几百年的历史。
里面树木高大挺拔,看着就与众不同。
进到贡院之后,纪霆受到本地州学所有学官的注视。
看得他心里发毛,主动上前打了招呼:“见过各位长官,下官门北县的县令纪霆,初次见面,以后请多指教。”
等纪霆说完,才有个姓黄的学官开口:“虽是初次见面,我们却久仰大名。”
“我们这些学官,可都是因为你,才备受重视。”
这话说得不算夸张。
当年纪霆他们几个被特招进国子监的学生,拿出实打实的好成绩,支撑皇上他们加快改革。
让各地科举都备受重视。
最明显的,便是拨款多了。
他们这些穷学官的待遇都上去了啊。
再加上他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谁都难免对他好奇。
想他不过二十岁。
考上了状元不说。
外放也能把地方治理好。
最重要的,也不冒进,一步步稳扎稳打。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经年老吏呢。
这样的夸赞,纪霆听得多了,故而更显谦虚。
他从一开始,是想给爹娘争口气。
之后想让家族好过点。
到了现在,就是想让百姓日子好些。
纪霆加入之后。
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得更顺利了。
他脑子灵活,还听劝,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
这让学政松口气。
就怕来了个极有想法的大天才,那就完了。
等熟悉之后,学政还把这话说出来,就是知道纪霆是个大度的。
纪霆笑:“科举发展多年,大家才是老师,我过来不过打打下手。”
看看人家说话办事。
那纪伯章怎么教的啊。
算了,纪伯章也是榜眼。
这纪家人就是厉害。
听说,他们家还有个子弟,今年也参加乡试。
这可真好啊。
等那位考出来,纪家在官场上,就会更有底气。
只是可惜,纪霆已经定了亲事。
否则他们肯定要把女儿许给他。
贡院内一片和谐。
纪霆也算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早过来了。
贡院上千处考试的位置,一一都要检查修缮。
还有制作抽签用的座位表。
上千人的考试,不能出一点差错。
听说有一次考场检查得不清楚,有之前遗留的纸张,那个位置的考生百口莫辩,回家就吊死了。
这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灭顶之灾。
其他时候,学官们多聚在一起聊天。
他们也在猜今年的考题,还说了几个学生的名字,都是今年乡试有望的。
原来监考老师的视角是这样的。
纪霆也觉得有意思。
原来外面的种种传言考官们都知道啊。
“那几个学生里,书院的几个有些心高气傲,不过他们确实有真本事,就是容易心态不稳。”
“要说心态不稳,还要是几个县上来的,他们家境一般,若是考不上,族内的压力就上天了。”
“可怜啊,好好考吧。”
“一年比一年难。”
纪霆多在一边旁听,有人问到他时,他才多说几句。
不过大家的文章他没看过,也不好做评价。
“你没看过他们的,他们却看过你的。”
“肯定,人人都看过你的科举心得。”
“写得也确实好,读书用功更要用心用脑,还要体会其真意。”
纪霆的科举心得,并非硬套公式。
更多的,还是讲读书方法。
相比于科举心得,更像读书心得。
只有真正领会其意思了,才不是填鸭式读书。
说到这个,纪霆道:“总不好硬套八股文章,那写出来的东西,只是绣花枕头。”
作为状元,他说这话再合适不过。
之前都说要聪明工作,不是努力工作。
读书也是这样。
众人交流读书心得。
纪霆博闻强
记,国子监书籍他从头看到尾,就连一些禁书都如数家珍。
半个月下来,纪霆身边多了不少朋友,别管年纪大小,都以平辈论之。
知州学政私下里还说。
纪霆这人缘,放在哪都是很好的。
听说在京城里,也有不少人帮他说话。
连大皇子都跟他家很亲近。
大皇子今年十四亲政,今年十八,已经可以处理政务。
说不定就是未来太子人选。
纪霆的前途,才是真正的不可限量。
七月下旬,纪状元是今年阅卷官的事,朔州考生基本知道了。
这让考生们既开心又紧张。
要是能被状元选中,那证明自己文章不错,说不定明年的会试都有希望。
还有些人就觉得羞愧,纪霆比他们年纪小得多,却已经是阅卷官了。
不管怎么讲,大家该考试还是要考试的。
南正国各地,基本在八月初九这日开始考试。
同样为期九天。
这九天决定接下来的命运。
白台州贡院门口,纪风深吸口气。
纪五叔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上前几步:“先试试,你今年不过二十,还早呢。”
纪风知道,可他还是想考上。
不管名次如何,先考上再说。
京城贡院门前。
吏部林大人的儿子,纪霆好友林丰宝,也要进去考试了。
这是他头一次乡试,就是来试试水的。
旁边还有个熟悉的人,正是齐家三公子齐宜昭。
今年二十三的他,要考第二次乡试。
他爹娘妹妹,年底就要回京了。
所以他一定要考上,名次也一定要好。
这样两家莫须有的婚事,才能顺顺利利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