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就算这样,还说官职给得有些低了。
怪不得那些人拼命阻挠纪霆乡试,还要诋毁他的名声。
原来是他爹要重回京城了!
那些人还想着,打倒了纪霆,也会影响纪伯章。
不对。
这事本就是冲着纪伯章去的。
说的可是纪伯章替纪霆写文章!
如果坐实了,那他的官职?岂不是要危险?
幸好他有个好儿子啊!
可惜纪霆现在还不知道,一心想着麻烦总算解决了,他爹也没被他连累。
实际上,宜孟县的纪伯章默默有些心虚。
他还没去京城呢,就连累他儿子了,这似乎不太好?
好在麻烦解决,纪霆得以顺利参加乡试。
如今京城的人,谁人不知道纪霆的能力。
如果再敢质疑,那就让他们去找纪霆比比。
而他们那场辩论内容,也被装订成册,私下里偷偷印刷。
看看人家纪霆这口才,这水平。
实在是高啊。
好好学学吧!
还有些是本届考生,偷偷买了纪霆的文章潜心学习。
跟本年的乡试第一学习,不丢人!
你说还没考试呢?
他怎么就是第一了?
这话还用说?
纪霆可不是什么纨绔!
他是真正的天才!
第76章 第76章考场【一更】
纪霆在国子监辩论台上为自己正名。
几乎一夜之间,关于他爹帮他代写文章的说法全部消散。
取而代之的,自然是他在台上的风姿。
单是听听,都觉得格外飒爽。
不过进入七月,大家的重点还是放在即将到来的乡试上。
至于纪霆能不能考中,已经不必再说。
最关键的是,他能考中第几名啊。
本来就对他期待极高的众人,现在更是如此。
面对这种压力,国子监祭酒还出面安慰过纪霆,说他有真才实学,不用管这些话即可。
事实上,能必然中举,已然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说完之后,发现纪霆本人并没有什么感觉。
纪霆对此自然是感激的,但他大考小考经历无数次了。
深知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故而不做这些口舌之争。
事情结束之后,纪霆只给老家寄了封信。
他爹娘回信速度明显慢了不少,不知道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
但总体来讲,就是让他安心考试,后面的事自然有人处理。
这里说,后面的事。
肯定是造谣的人。
纪霆既然为自己正名,也是为程首辅澄清,那后续的事,肯定是首辅这边的人动手。
纪霆跟林丰宝关系不错,林丰宝他爹林大人便是程首辅学生。
听他们那边说,林大人已经有动作了。
这些事跟他们学生关系不大。
纪霆已经做了他该做的。
剩下的不用操心。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乡试!”
乡试一波三折,终于快到了。
这么多年的学习成果,也要在这里展现。
纪霆自然不会
退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越临近乡试,国子监的气氛就越紧张。
尤其是率性馆的学生,早就头悬梁锥刺股,恨不得日日抱着书苦读。
尤其是阚文彦。
这些年来,他一直被拿来跟纪霆对比,心里难免失衡。
纪霆被逼着退出乡试时,还有人过来恭喜他。
说第一没了,他这个万年老二,终于可以当第一了。
等大家发现这是阴谋,不少人又怀疑,这是他家做的手脚。
阚文彦什么也不敢说。
因为这真是他家做的。
甚至如何计划,如何布局,他就在旁边听着。
最近这段时间,已经查到下面人头上,他们只得断尾求生。
虽说这些事没让他参与,但难免有所影响。
阚文彦在听计划的时候,以为纪霆就绝对躲不过,谁知道他不出国子监,也没有联系任何事,就把事情解决了。
全看他的才学跟天分。
反正如果让他舌战群儒,他肯定做不到。
更别说松弛有度,控制住场面了。
没想到他能成,还成得这么好。
而他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半点办法都没有。
临考前几天,干脆回家复习,不想面对其他人的目光,家里还给他找了其他夫子。
专门针对乡试出题。
万秀才,袁秀才,田秀才。
还有宁进才等学生,基本是跟纪霆一起进国子监的。
大家在这里读书也有两三年的时间,如今终于要考试了。
要说这么多年来。
不少人越来越明白,纪霆到底做了什么。
更明白他们如今的学习机会多么不易。
还有家人朋友的期待,更是让他们铆足劲。
不说了。
考试吧。
他们这些人的目标,可不止乡试。
纪霆收到他爹娘的信件,也说了这事,大意是乡试结束后,先不用回家,到时候再说。
因为明年还有会试,一来一回不方便。
纪霆自然不会怀疑爹娘的用意,肯定是在为他考虑。
不过信里也是随口一提,重点还是让他放松心情,压力不用太大。
宝泽十一年,八月初八傍晚。
参加京城乡试的一千二百多考生依次进入考场。
这里面的考生,从十七到二十七不等。
大家都参加过童试,对考试流程十分熟悉,全程鸦雀无声。
这是改变很多人命运的机会,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
等到全体考生在贡院里面坐下,天已经黑透了,一根根蜡烛点上。
虽然并未发试卷,但这已经是他们考试的第一晚了。
等明天辰时一到,乡试第一场考试试卷就会发下来。
那也意味着,他们这届乡试就要正式答题了。
考生们在狭小的席舍里躺着。
有的心绪不宁,根本睡不着。
有的尽力安抚自己,为明日科举做准备。
而守在外面的考生家长们,很久才离开。
卓家几个人坐马车回去的时候,还有些担心。
卓舅舅叹气:“本来好好的,考试之前却出了这么大的事,实在让人头疼。”
“希望不要影响他考试。”
其他人连连点头。
是啊,不要影响霆哥儿才好。
纪家也好,卓家也好,确实只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了。
第二日乡试开始,整个京城似乎都安静片刻。
不过很快又热闹起来。
而贡院里面的考生,则开启长达九日的考试。
第一场,一共要写七篇文章。
四书五经里面抽取题目,考题是什么就写什么。
这就是检验他们读书生涯的时刻。
饶是参加过大小许多考试,纪霆都能感觉到科举的严肃,他打起精神,在试卷上落笔。
学了这么久,总要有点成果的,更不能辜负自己的努力。
还有家族的期望。
八月份的天气还有些热,纪霆先静下心,再开始写文章。
不管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他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今年的主考官是程首辅。
一般来说,这么大的官,基本不会亲力亲为。
但科举题目,肯定是他拟的。
刚看四书第一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自《孟子》。
这是劝诫统治者的,如果乐于做百姓们喜爱的事,那百姓就会跟统治者一条心。
反之则亦然。
这句话并不难解,大意是说上位者跟百姓休戚与共,同舟共济。
纪霆并未急着作答,而是看第二题。
第二题出自《论语》。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乍一看,这题目前半段必然出自论语,另一句话大家很熟悉。
那就是欲速则不达。
后半句出自《道德经》,考举人的书生,这书必然也是读过的,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
两句话糅合到一起,大意是不能被蝇头小利诱惑,也不能被外界的光彩迷了双眼。
这句话同时是告诉上位者的。
上位者须,慎微、节欲。
纪霆挑挑眉。
后面两道四书题目都差不多。
再看五经三道题。
纪霆在宜孟县的时候,选的是《诗经》《礼记》,来了国子监之后,又多了一门《中庸》。
此刻题目也是这三本书出来的。
第一题为《诗经》里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虽然是古来的国家,但总是在不断革新。
怪不得那些人拼命阻挠纪霆乡试,还要诋毁他的名声。
原来是他爹要重回京城了!
那些人还想着,打倒了纪霆,也会影响纪伯章。
不对。
这事本就是冲着纪伯章去的。
说的可是纪伯章替纪霆写文章!
如果坐实了,那他的官职?岂不是要危险?
幸好他有个好儿子啊!
可惜纪霆现在还不知道,一心想着麻烦总算解决了,他爹也没被他连累。
实际上,宜孟县的纪伯章默默有些心虚。
他还没去京城呢,就连累他儿子了,这似乎不太好?
好在麻烦解决,纪霆得以顺利参加乡试。
如今京城的人,谁人不知道纪霆的能力。
如果再敢质疑,那就让他们去找纪霆比比。
而他们那场辩论内容,也被装订成册,私下里偷偷印刷。
看看人家纪霆这口才,这水平。
实在是高啊。
好好学学吧!
还有些是本届考生,偷偷买了纪霆的文章潜心学习。
跟本年的乡试第一学习,不丢人!
你说还没考试呢?
他怎么就是第一了?
这话还用说?
纪霆可不是什么纨绔!
他是真正的天才!
第76章 第76章考场【一更】
纪霆在国子监辩论台上为自己正名。
几乎一夜之间,关于他爹帮他代写文章的说法全部消散。
取而代之的,自然是他在台上的风姿。
单是听听,都觉得格外飒爽。
不过进入七月,大家的重点还是放在即将到来的乡试上。
至于纪霆能不能考中,已经不必再说。
最关键的是,他能考中第几名啊。
本来就对他期待极高的众人,现在更是如此。
面对这种压力,国子监祭酒还出面安慰过纪霆,说他有真才实学,不用管这些话即可。
事实上,能必然中举,已然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说完之后,发现纪霆本人并没有什么感觉。
纪霆对此自然是感激的,但他大考小考经历无数次了。
深知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故而不做这些口舌之争。
事情结束之后,纪霆只给老家寄了封信。
他爹娘回信速度明显慢了不少,不知道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
但总体来讲,就是让他安心考试,后面的事自然有人处理。
这里说,后面的事。
肯定是造谣的人。
纪霆既然为自己正名,也是为程首辅澄清,那后续的事,肯定是首辅这边的人动手。
纪霆跟林丰宝关系不错,林丰宝他爹林大人便是程首辅学生。
听他们那边说,林大人已经有动作了。
这些事跟他们学生关系不大。
纪霆已经做了他该做的。
剩下的不用操心。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乡试!”
乡试一波三折,终于快到了。
这么多年的学习成果,也要在这里展现。
纪霆自然不会
退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越临近乡试,国子监的气氛就越紧张。
尤其是率性馆的学生,早就头悬梁锥刺股,恨不得日日抱着书苦读。
尤其是阚文彦。
这些年来,他一直被拿来跟纪霆对比,心里难免失衡。
纪霆被逼着退出乡试时,还有人过来恭喜他。
说第一没了,他这个万年老二,终于可以当第一了。
等大家发现这是阴谋,不少人又怀疑,这是他家做的手脚。
阚文彦什么也不敢说。
因为这真是他家做的。
甚至如何计划,如何布局,他就在旁边听着。
最近这段时间,已经查到下面人头上,他们只得断尾求生。
虽说这些事没让他参与,但难免有所影响。
阚文彦在听计划的时候,以为纪霆就绝对躲不过,谁知道他不出国子监,也没有联系任何事,就把事情解决了。
全看他的才学跟天分。
反正如果让他舌战群儒,他肯定做不到。
更别说松弛有度,控制住场面了。
没想到他能成,还成得这么好。
而他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半点办法都没有。
临考前几天,干脆回家复习,不想面对其他人的目光,家里还给他找了其他夫子。
专门针对乡试出题。
万秀才,袁秀才,田秀才。
还有宁进才等学生,基本是跟纪霆一起进国子监的。
大家在这里读书也有两三年的时间,如今终于要考试了。
要说这么多年来。
不少人越来越明白,纪霆到底做了什么。
更明白他们如今的学习机会多么不易。
还有家人朋友的期待,更是让他们铆足劲。
不说了。
考试吧。
他们这些人的目标,可不止乡试。
纪霆收到他爹娘的信件,也说了这事,大意是乡试结束后,先不用回家,到时候再说。
因为明年还有会试,一来一回不方便。
纪霆自然不会怀疑爹娘的用意,肯定是在为他考虑。
不过信里也是随口一提,重点还是让他放松心情,压力不用太大。
宝泽十一年,八月初八傍晚。
参加京城乡试的一千二百多考生依次进入考场。
这里面的考生,从十七到二十七不等。
大家都参加过童试,对考试流程十分熟悉,全程鸦雀无声。
这是改变很多人命运的机会,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
等到全体考生在贡院里面坐下,天已经黑透了,一根根蜡烛点上。
虽然并未发试卷,但这已经是他们考试的第一晚了。
等明天辰时一到,乡试第一场考试试卷就会发下来。
那也意味着,他们这届乡试就要正式答题了。
考生们在狭小的席舍里躺着。
有的心绪不宁,根本睡不着。
有的尽力安抚自己,为明日科举做准备。
而守在外面的考生家长们,很久才离开。
卓家几个人坐马车回去的时候,还有些担心。
卓舅舅叹气:“本来好好的,考试之前却出了这么大的事,实在让人头疼。”
“希望不要影响他考试。”
其他人连连点头。
是啊,不要影响霆哥儿才好。
纪家也好,卓家也好,确实只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了。
第二日乡试开始,整个京城似乎都安静片刻。
不过很快又热闹起来。
而贡院里面的考生,则开启长达九日的考试。
第一场,一共要写七篇文章。
四书五经里面抽取题目,考题是什么就写什么。
这就是检验他们读书生涯的时刻。
饶是参加过大小许多考试,纪霆都能感觉到科举的严肃,他打起精神,在试卷上落笔。
学了这么久,总要有点成果的,更不能辜负自己的努力。
还有家族的期望。
八月份的天气还有些热,纪霆先静下心,再开始写文章。
不管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他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今年的主考官是程首辅。
一般来说,这么大的官,基本不会亲力亲为。
但科举题目,肯定是他拟的。
刚看四书第一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自《孟子》。
这是劝诫统治者的,如果乐于做百姓们喜爱的事,那百姓就会跟统治者一条心。
反之则亦然。
这句话并不难解,大意是说上位者跟百姓休戚与共,同舟共济。
纪霆并未急着作答,而是看第二题。
第二题出自《论语》。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乍一看,这题目前半段必然出自论语,另一句话大家很熟悉。
那就是欲速则不达。
后半句出自《道德经》,考举人的书生,这书必然也是读过的,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
两句话糅合到一起,大意是不能被蝇头小利诱惑,也不能被外界的光彩迷了双眼。
这句话同时是告诉上位者的。
上位者须,慎微、节欲。
纪霆挑挑眉。
后面两道四书题目都差不多。
再看五经三道题。
纪霆在宜孟县的时候,选的是《诗经》《礼记》,来了国子监之后,又多了一门《中庸》。
此刻题目也是这三本书出来的。
第一题为《诗经》里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虽然是古来的国家,但总是在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