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这些确保科举的公平性。
京城这边不用多想,肯定从京官里面选。
因为有回避的缘故,排除那些家里有子弟参加乡试的官员,也没剩几个合适的人选。
加之国子监夫子对京城官员肯定很熟悉,基本能确定主考官大概是哪几个人。
其中就有礼部的几个官员,齐三他爹齐大人也在名单当中。
再接着,便是考试内容了。
这些事考生们一般都知道,但夫子肯定要再强调的。
乡试共分为三场,每一场都要考三日。
八月初九到十七日,一共九天时间。
第一场考四书义题三道,经义四道。
差不多等于三天里写七篇四百到六百字的作文。
第二场,试论一道,诏、诰、表一道,判词五条。
这差不多为各项公文的格式,以及如何判案。
读到现在,南正国律法肯定要熟练应用的。
第三场,也就是最后一场了。
试经、史、时务策五条,也是三日内斟酌写完。
这就是五经,历史,还有时事评论。
这些考试内容里。
第一场为科举文章,最为重要。
第二场前者公文格式为送分题,基本不能有错,后面的判词则是得分点。
第三场则要看当时主考官的想法,看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看中,还是对时事观点优先级更高。
说到这,夫子就道:“提前押宝谁是今年的主考官,为的也就是这个。”
知道谁是主考官,大约就知道他喜好。
从而按照主考官的方向作答。
当然了,你要是才华斐然,想按自己的写也行。
但一般人不建议这么做。
故而主考官是谁,也会决定乡试第一,也就是乡试解元是谁。
说到乡试第一的时候。
众人下意识看向纪霆。
大家不是故意的啊,就是觉得,按夫子这样讲,其实谁是第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万一主考官不喜欢纪霆的风格呢,那不就完了。
而且纪霆那风格,实在太过突出。
这几年下来,不仅他的字有了个人风格,文章更是如此。
主考官不喜欢怎么办啊。
不怎么办。
纪霆能做的,肯定是写好自己文章。
再多的,他也不能做决定啊。
事实上,朝廷派谁做京城乡试的主考官,也一直都有争论。
以至于地方的主考官都已经出发,有的甚至已经到地方了,京城这边还未确定。
京城情况复杂。
便是乡试主考官,都有各种利益纠葛。
现在主考官的人选有三个人。
其一为代王。
虽说今年乡试考生,也有王公贵族的亲眷,比如太后娘娘侄子阚文彦等人。
但这种关系比较远的亲戚,倒也不用那么回避,加上他们是皇亲国戚,规则就没那么严苛。
可这个人选一出来,大家就知道,他要是做主考官,肯定会为难纪霆。
作为老贵族,老世家的姻亲。
天然讨厌纪霆。
第二个,则是翰林院周大人,同时在兵部任职。
这位的身份不用多讲。
不少人都知道,他跟纪霆父亲纪伯章走得近,至今也不例外。
而他虽然公正,可贵族那边肯定不信,说什么都不要他。
第三个,就是无奈中的选择。
让程首辅亲自担任。
一个乡试,让首辅担任,还是有些多余了。
不过程首辅的想法,大家有些捉摸不透,这才是选他的原因。
这位跟纪霆他爹的关系,大家都知道。
就是因为有争执,那纪伯章才被罢官。
即使知道首辅并不是真的厌恶那位,可程首辅不喜欢张扬的人,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有他在,纪霆那文章,必然要压一压。
可程首辅又是教育改革的推行者,大概率不会压得太狠。
左右拉扯后,程首辅反而是最合适的人选。
双方都觉得,他应该会公平公正?
看着朝中吵闹不停,程首辅干脆点头。
不过他这个主考,只要看最后的考卷即可,其他事情并不会劳烦他。
有了主考,剩下的人就好说了。
齐大人也在名单当中,王公贵族那边,本来觉得他跟纪霆都是宜孟县的,还想把他弄下去,最后是首辅开口,这才保了下来。
一个乡试主考官名单,都让人费尽心思。
想来今年的考试题目,更是艰难。
整个京城的考生,已经叫苦不迭。
你们达官贵人们明争暗斗,干嘛把我们牵扯进来啊。
我们就是普通考生而已!
不少人都预测,宝泽十一年的乡试,将是题目最难,考生水平最高的一年乡试。
毕竟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了。
首辅都当了主考,这规格能低了吗?
倘若纪霆能在这种情况下,还拿第一。
那他们才是真的佩服。
甚至有好事者,在黑市里开盘,压住纪霆是否能再得第一。
可惜这盘根本没开起来。
因为多数人都相信纪霆必然能得榜首。
那是
纪霆啊。
人家在国子监多少年,就得了多少次第一。
整个京城里,谁能比过他?
阚文彦?
还是朱家墨?
又或者有个异军突起的天才?
算了吧,反正他们不信。
这种情况下,纪霆简直被捧到最高点。
认真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代王跟荣王爷正在说话,看着下属郑沧的表情,冷声道:“你确定?”
“属下确定。”
“他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为何一回家,本事就上来了。”
只有一个原因。
代考!
必然是他爹纪伯章的手笔!
郑沧自然知道,他这话难以推敲。
但没关系,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借口罢了。
果然,代王跟荣王爷竟然信了这个离谱的理由,点头道:“把你的证据呈上来,本王自会定夺。”
第75章 第75章辩论
“听说了吗,天才学生纪霆的成绩有问题。”
“什么问题?”
“对啊,他能有什么问题。”
“你们难道不觉得奇怪吗,他之前还是个纨绔,回老家一年,突然变成天才了,这合理吗?”
如果这么说的话,似乎有点靠谱。
还有白台州的人,说了纪家当年的情况。
“他爹被罢官那年,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要不是有他这个天才横空出世,纪家情况只会更糟。”
“还有他外祖家也差不多。”
“纪家跟卓家,就剩下一个老头在官场上的,用不了几年就要致仕。纪霆的舅舅能力又平庸。”
“不是他的话,这两家日子,绝对不会像如今这般。”
家族是否兴盛,跟家中子弟是否有出息,关系很大。
倘若不算上纪霆,那纪家跟卓家,确实很一般。
只看卓家两个儿子,至今都没考上秀才,就可想而知了。
但加上纪霆这个天才,这两家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谁都能看出来,纪霆前途无量。
“尤其是他老家,不少人都觉得他家起不来了,想方设法欺负他们。”
“没想到纪霆却是个天才,现在都老实了。”
“所以说啊,纪霆是不是天才,对他们家很重要。”
“已经有人告密了,说是纪伯章想要挽回家族声望,这才生捏硬造一个天才出来。”
“而且他就这一个儿子,还不好好铺路啊。”
生捏硬造?!
这怎么造?!
你想得是不是太多了,这种离谱的谣言,还有人信啊。
一时间,关于纪霆不是天才,他的文章全是找人代写的消息传出来。
传得越广,谣言就越“完善”。
等国子监这边听说时,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说是白台州宜孟县的纪伯章纪榜眼被罢官之后,家族无以为继,他作为家族长房,便要想办法帮家族摆脱这种困境。
几番思索后,极为聪明的纪榜眼便选中自己过目不忘的纨绔儿子。
从当地的私塾大比开始包装他。
一直到童试,考上榜首,都是他一路扶持。
如何扶持?
自然是纪伯章写出文章,然后让儿子去背。
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便是。
那如何知道考题的呢?
自然依靠他平时的交际,以及押题的本事。
不然当时白台州州学想要纪霆去读书,纪伯章他们为什么反对。
但国子监的诱惑太大,只好让纪霆来了。
在国子监的考试里,也都是纪伯章每个月都写大量的文章,让儿子去背,总能压中一些题目。
京城这边不用多想,肯定从京官里面选。
因为有回避的缘故,排除那些家里有子弟参加乡试的官员,也没剩几个合适的人选。
加之国子监夫子对京城官员肯定很熟悉,基本能确定主考官大概是哪几个人。
其中就有礼部的几个官员,齐三他爹齐大人也在名单当中。
再接着,便是考试内容了。
这些事考生们一般都知道,但夫子肯定要再强调的。
乡试共分为三场,每一场都要考三日。
八月初九到十七日,一共九天时间。
第一场考四书义题三道,经义四道。
差不多等于三天里写七篇四百到六百字的作文。
第二场,试论一道,诏、诰、表一道,判词五条。
这差不多为各项公文的格式,以及如何判案。
读到现在,南正国律法肯定要熟练应用的。
第三场,也就是最后一场了。
试经、史、时务策五条,也是三日内斟酌写完。
这就是五经,历史,还有时事评论。
这些考试内容里。
第一场为科举文章,最为重要。
第二场前者公文格式为送分题,基本不能有错,后面的判词则是得分点。
第三场则要看当时主考官的想法,看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看中,还是对时事观点优先级更高。
说到这,夫子就道:“提前押宝谁是今年的主考官,为的也就是这个。”
知道谁是主考官,大约就知道他喜好。
从而按照主考官的方向作答。
当然了,你要是才华斐然,想按自己的写也行。
但一般人不建议这么做。
故而主考官是谁,也会决定乡试第一,也就是乡试解元是谁。
说到乡试第一的时候。
众人下意识看向纪霆。
大家不是故意的啊,就是觉得,按夫子这样讲,其实谁是第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万一主考官不喜欢纪霆的风格呢,那不就完了。
而且纪霆那风格,实在太过突出。
这几年下来,不仅他的字有了个人风格,文章更是如此。
主考官不喜欢怎么办啊。
不怎么办。
纪霆能做的,肯定是写好自己文章。
再多的,他也不能做决定啊。
事实上,朝廷派谁做京城乡试的主考官,也一直都有争论。
以至于地方的主考官都已经出发,有的甚至已经到地方了,京城这边还未确定。
京城情况复杂。
便是乡试主考官,都有各种利益纠葛。
现在主考官的人选有三个人。
其一为代王。
虽说今年乡试考生,也有王公贵族的亲眷,比如太后娘娘侄子阚文彦等人。
但这种关系比较远的亲戚,倒也不用那么回避,加上他们是皇亲国戚,规则就没那么严苛。
可这个人选一出来,大家就知道,他要是做主考官,肯定会为难纪霆。
作为老贵族,老世家的姻亲。
天然讨厌纪霆。
第二个,则是翰林院周大人,同时在兵部任职。
这位的身份不用多讲。
不少人都知道,他跟纪霆父亲纪伯章走得近,至今也不例外。
而他虽然公正,可贵族那边肯定不信,说什么都不要他。
第三个,就是无奈中的选择。
让程首辅亲自担任。
一个乡试,让首辅担任,还是有些多余了。
不过程首辅的想法,大家有些捉摸不透,这才是选他的原因。
这位跟纪霆他爹的关系,大家都知道。
就是因为有争执,那纪伯章才被罢官。
即使知道首辅并不是真的厌恶那位,可程首辅不喜欢张扬的人,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有他在,纪霆那文章,必然要压一压。
可程首辅又是教育改革的推行者,大概率不会压得太狠。
左右拉扯后,程首辅反而是最合适的人选。
双方都觉得,他应该会公平公正?
看着朝中吵闹不停,程首辅干脆点头。
不过他这个主考,只要看最后的考卷即可,其他事情并不会劳烦他。
有了主考,剩下的人就好说了。
齐大人也在名单当中,王公贵族那边,本来觉得他跟纪霆都是宜孟县的,还想把他弄下去,最后是首辅开口,这才保了下来。
一个乡试主考官名单,都让人费尽心思。
想来今年的考试题目,更是艰难。
整个京城的考生,已经叫苦不迭。
你们达官贵人们明争暗斗,干嘛把我们牵扯进来啊。
我们就是普通考生而已!
不少人都预测,宝泽十一年的乡试,将是题目最难,考生水平最高的一年乡试。
毕竟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了。
首辅都当了主考,这规格能低了吗?
倘若纪霆能在这种情况下,还拿第一。
那他们才是真的佩服。
甚至有好事者,在黑市里开盘,压住纪霆是否能再得第一。
可惜这盘根本没开起来。
因为多数人都相信纪霆必然能得榜首。
那是
纪霆啊。
人家在国子监多少年,就得了多少次第一。
整个京城里,谁能比过他?
阚文彦?
还是朱家墨?
又或者有个异军突起的天才?
算了吧,反正他们不信。
这种情况下,纪霆简直被捧到最高点。
认真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代王跟荣王爷正在说话,看着下属郑沧的表情,冷声道:“你确定?”
“属下确定。”
“他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为何一回家,本事就上来了。”
只有一个原因。
代考!
必然是他爹纪伯章的手笔!
郑沧自然知道,他这话难以推敲。
但没关系,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借口罢了。
果然,代王跟荣王爷竟然信了这个离谱的理由,点头道:“把你的证据呈上来,本王自会定夺。”
第75章 第75章辩论
“听说了吗,天才学生纪霆的成绩有问题。”
“什么问题?”
“对啊,他能有什么问题。”
“你们难道不觉得奇怪吗,他之前还是个纨绔,回老家一年,突然变成天才了,这合理吗?”
如果这么说的话,似乎有点靠谱。
还有白台州的人,说了纪家当年的情况。
“他爹被罢官那年,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要不是有他这个天才横空出世,纪家情况只会更糟。”
“还有他外祖家也差不多。”
“纪家跟卓家,就剩下一个老头在官场上的,用不了几年就要致仕。纪霆的舅舅能力又平庸。”
“不是他的话,这两家日子,绝对不会像如今这般。”
家族是否兴盛,跟家中子弟是否有出息,关系很大。
倘若不算上纪霆,那纪家跟卓家,确实很一般。
只看卓家两个儿子,至今都没考上秀才,就可想而知了。
但加上纪霆这个天才,这两家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谁都能看出来,纪霆前途无量。
“尤其是他老家,不少人都觉得他家起不来了,想方设法欺负他们。”
“没想到纪霆却是个天才,现在都老实了。”
“所以说啊,纪霆是不是天才,对他们家很重要。”
“已经有人告密了,说是纪伯章想要挽回家族声望,这才生捏硬造一个天才出来。”
“而且他就这一个儿子,还不好好铺路啊。”
生捏硬造?!
这怎么造?!
你想得是不是太多了,这种离谱的谣言,还有人信啊。
一时间,关于纪霆不是天才,他的文章全是找人代写的消息传出来。
传得越广,谣言就越“完善”。
等国子监这边听说时,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说是白台州宜孟县的纪伯章纪榜眼被罢官之后,家族无以为继,他作为家族长房,便要想办法帮家族摆脱这种困境。
几番思索后,极为聪明的纪榜眼便选中自己过目不忘的纨绔儿子。
从当地的私塾大比开始包装他。
一直到童试,考上榜首,都是他一路扶持。
如何扶持?
自然是纪伯章写出文章,然后让儿子去背。
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便是。
那如何知道考题的呢?
自然依靠他平时的交际,以及押题的本事。
不然当时白台州州学想要纪霆去读书,纪伯章他们为什么反对。
但国子监的诱惑太大,只好让纪霆来了。
在国子监的考试里,也都是纪伯章每个月都写大量的文章,让儿子去背,总能压中一些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