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朝中对这次乡试也很重视。
  尤其是京城这里的准备,难免更加上心。
  越是这样,纪霆的名字就越是响亮。
  如今每个月的月考成绩,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所有人都想知道,乡试时,纪霆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个记录。
  就连皇上跟首辅私下里也在讨论。
  他们虽然没有公开说,但总有消息泄露出来。
  单是听听,都觉得纪霆身上的压力极大。
  还好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直用心读书。
  唯一抽出时间,还是因为两位表哥的童试成绩出来了。
  让人意外的是,两人都没有考中秀才。
  甚至在府试第一轮就没过关。
  卓家觉得不对劲,还让两人把文章默下来送到国子监,让纪霆帮忙看看哪里有问题。
  还是考试本身有问题。
  毕竟去年在外地考试,卓大表哥就差最后一关,都说今年有希望的。
  纪霆拿到两人文章仔细看了看,这文章水平跟平时的并无差别。
  按理说应该没问题?
  纪霆原本打算找夫子们问问情况。
  倒是林丰宝直接给了答案:“不用去问别人了,卓家两位表哥的文章放在前些年,肯定能过关,这几年却不行了。”
  为何?
  因为最近几年,京城各家子弟的水平提高不少,再加上皇上重视科举,读书的人更多了。
  一来二去,童试文章的水平,便进一步提升。
  纪霆傻眼。
  这算不算内卷啊?
  以前能过关的文章,现在直接不行了。
  需要有更高的水平。
  这种事情也没有办法,纪霆倒是如实跟卓家讲了。
  事实上,不止林丰宝一个人知道这件事,近些年参加童试的学生,基本都了解了。
  也就是表哥他们刚回京,对此没什么概念。
  除了说明年继续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
  在卓家守着的青竹倒是偷偷来国子监传消息:“卓舅妈对此似乎有些不满。”
  对考试成绩不满?
  还是纪霆不满?
  估计两者都有,毕竟现在都在说,朝中科举兴盛,行政改革,有纪霆的功劳。
  那选拔标准提高,也有纪霆的原因啊。
  纪霆默默算着,感觉自己在舅妈那边,应该很不受待见了。
  好在他也不在乎这些,又把心思投入读书当中。
  赶紧考试吧,考完之后,他也能回家了!
  童试彻底结束,差不多在四月份。
  距离乡试也只剩四个月时间。
  纪霆爹娘最近寄信寄得勤了些,听说两人已经不出去游玩了,纪伯章还拟了题目让纪霆做。
  两人态度还是很一致,说纪家情况一切都好,不管他中没中举,又或者名次多少,都不重要。
  大不了回家,一家三口一起游山玩水。
  看得纪霆想笑又不敢笑。
  倒是好奇他们两个怎么不出去了,难道是玩够了?
  纪霆在国子监潜心学习。
  老家白台州这边也在准备乡试。
  如今的州学情况,比前些年好了太多,里面的学生也换了一批,不再是不学无术的那些人。
  其中以郑平,李三枝为首,都是秀才生员中的佼佼者。
  这两个人纪霆自然熟悉。
  郑平是郑家资助的子弟,不受他们完全控制,但怎么也姓郑。
  州学整改之后,他就过来了。
  然后就是李三枝,纪家资助的贫困学生。
  他在州学跟纪家姻亲文家书院里选择,最后去了州学,州学离家更近,可以照顾到家里人。
  不过纪家资助的另外三个学生,倒是去了文家书院,听说情况不错。
  文家书院也得到官府的扶持,这些年办得有声有色。
  他家本以为国子监的情况不好,到时候再把纪霆招过去,估计也没想到纪霆竟然改变了国子监。
  但文家人知道变通,明白这样的姻亲显然更好,自然只有高兴的份。
  那州学里还有个人,倒是纪霆他们都没想到的。
  就是纪家二姐姐纪云的前未婚夫凌宝良。
  他家以为纪家没落,赶在最后时候退婚的事,已经不必多说。
  可他家没想到的是,自己千辛万苦想要去的文家书院,竟然是纪云的夫家。
  事情到这里,他们早就婉拒了嵩山书院,现在文家书院也去不成。
  只好退而求其次,到了州学。
  但当年乡试结果,大家都知道,他自然没有考上。
  这又引来不少嘲笑。
  不过凌家也没想到,那州学竟因纪霆的缘故,渐渐有了改变,成了真正可以读书的地方。
  这些年在州学长进不少。
  但提起来,心里又不是滋味。
  听说郑平,李三枝,凌宝良三人。
  算是白台州州学的佼佼者。
  不过州内还有一个学生,跟他们有些竞争,但没在州学读书。
  那就是纪家小五纪风。
  宝泽十年,也就是去年,纪风考上秀才。
  之后就去了东昌府文家书院就读。
  所以今年的乡试,他也会参加。
  但纪风是白台州人士,故而乡试时要回老家考。
  纪霆他们这些在国子监读书,倒是不用回原籍,直接在京中考就是。
  不过家中其他人,能参加科举的,还有小四纪阳,以及二姑姑家的栋表弟,三姑姑家的瑞表哥。
  他们三个还未考上秀才,依旧在纪家家学读书。
  大家年纪都不大,还有时间慢慢读。
  小四纪阳倒是在信里感慨过,可惜小六纪雨不能科举,否则以她的才华,必然也能当秀才。
  这几年的私塾大比上,四书组第一,一直是纪雨。
  最近几年里各家也有女子参加,可她
  依旧是第一。
  不管京城,还是老家。
  大家都在为今年的乡试努力。
  如果郑平他们能考过乡试,明年就能在京城会试相遇了。
  南正国各个地方的考生都在努力。
  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
  进到六月份,考试的氛围显然更加浓厚。
  不少人都在讨论这场考试的难度。
  乡试本就引人注目。
  今年又是改革后的头一次考试,更加不同。
  “按照这些年童试题目的难度,乡试应该会更难。”
  “我也是这样想的,不出意外的话,每年难度都在增加。”
  “谁让现在读书的人多了,水平也提高了。”
  想到这,让本届考生连连叹气。
  太难了啊。
  他们怎么这么倒霉,直接遇到迄今为止最难的一届?
  好在国子监里,倒是没人埋怨纪霆。
  毕竟他们能来这里读书,都是因为他。
  不能放下碗骂娘啊。
  而国子监里面。
  但凡参加今年乡试的考生,都在特别训练。
  夫子们从乡试的注意事项开始讲起,再到做题的规范,以及录取多少人等等。
  这些消息在考试之前,终于放出来了。
  在国子监的学生倒是有个便利。
  他们是全天下考生里,最先知道这些规则的。
  乡试,因在每年秋天八月举行,又称为秋闱。
  考中之后,便可称之为举人。
  其实在南正国初期,举人就可以做官。
  当时举人进士并用。
  但时间久了之后,进士越来越多,就有非进士不用的传统。
  不过对于考生来说,举人还是不得不考。
  考上举人之后,便有了官身,就是有了当官的资格,可以说有编制了。
  各朝各代的举人,还有一定田地不用纳税的好处,故而当了举人,家里生活就会有极大的改变。
  但想考上。
  那可太难了。
  之前考秀才的艰难,想必大家都知道。
  而那些千难万难来考举人的,又是另一层难关。
  很多地方的举人录取概率,仅在百分之五,甚至更低。
  也就是一百人里面,顶多有五个能考中。
  这种概率,跟买彩票差不多了。
  但依旧有无数人趋之若鹜。
  毕竟想要改变自己跟家族命运,科举还是最好的上升通道。
  有人说:“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就能看出其原因。
  学得好了,普通百姓的孩子可以当官,不学的话,当官的孩子就是普通人。
  不管他里面有多少弯弯绕绕,这对很多贫苦人家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也意味着,乡试的残酷,远超其他人的想象。
  夫子们讲完大方向,就开始讲细节。
  乡试一般是当地官员主持。
  朝廷特派主考官,监临官,再有提调官,监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