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实际上都等着出头鸟先说话,又怕皇上点了他们回答这个刁钻的问题。
“回皇阿玛。”石静娴站出来。
“儿臣倒是有些想法,若是儿臣说的不对,还请皇阿玛赎罪。”
大臣们一听,这不出头鸟出来了。
于是也不交头接耳了。
“说来听听,朕恕你无罪。”
石静娴看向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大人,大清现有等职上任进士多少人?”
吏部尚书沉吟片刻:“共有一千余人。”
石静娴点头,这些都是一年又一年积累下来的进士。
都是一年又一年筛选下来的国之栋梁,考上了进士。
因为吏部无缺,或因为缺都被那些世家子弟占住了。
“回皇阿玛,士农工商,这就导致了大家一窝蜂的考科举,录取的人很多。
但只有前几名或者家里有关系的,才能有个缺,但官缺也无非是七八品的小官。
但还有更多的国之栋梁碌碌无为,无法为民做主。”
石静娴对康熙拱了拱手:“儿臣听闻皇阿玛有裁官的想法。”
“不错。”康熙点头,具体哪个职务需要裁员还没定下来。
这个事情他和太子等人也探讨过,只不过还未实施。
石静娴还默默的吐槽过,古时候的铁饭碗也不怎么牢固。
拼死拼活考上了进士,默默无闻的等待了几年,也许才做了两三年的芝麻官,结果就要被裁员了。
“儿臣有一想法,倒是能解决这些人。”
石静娴看向康熙:“扩疆土,统治蒙古各部,由朝廷派官共同协治。”
长远来看,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为什么清朝就不行?
既解决了就业难,裁员的问题,更是解决了和亲的问题。
康熙沉吟片刻,想要拒绝,但每个皇帝不希望能开疆扩土?
当皇上的没有这点野心,国土早就被人吞并了。
自从石静娴说出这句话,朝堂众人还是没人开口。
索额图哪怕心里不赞成太子步子迈的太大,但要不说话。
在明面上,他是要做太子最坚实的后盾。
其他大臣有想法么?
当然有!
但他们还是不太敢发言。
生怕太子又闹出什么幺蛾子,行你说不打,那你说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百一十三章 代弟休妻
要问打仗谁最着急,除了户部尚书,便是兵部尚书。
一个用钱,一个用人。
人倒是好说,只要有钱,不愁没人。
于是压力都给到了户部这边。
“皇上。”户部尚书咬着牙根站出来。
其余人不站出来,要么就是事不关己,要么就是实在是不敢触霉头。
只有户部尚书,他不站出来不行啊。
“皇上,先不说国库略有空虚,就是说蒙古各部历年来进贡的银钱,就足以抵消朝廷指派官员纳税的银钱。”
“我们朝廷只要确认蒙古各部并无反心便可,若是强行开战,恐会伤了周边国对大清的印象。”
康熙点头:“没错。”
“皇阿玛,虽然蒙古各部每年进贡的银钱和各地税收款项相等。”
(对不起了大家,我只能直白的写了,不太会拽古文)
“户部尚书,请问我朝从九品年俸几何?”
“回太子,从九品,年俸31两半,恩俸31两半,禄米31斛半,若是折银,约莫二十两半钱。年俸约为八十三两半。”
户部尚书这个熟啊,要是连官员的基本月俸都说不出来,他也不能做到这了。
“本朝制定,新科进士,按照惯例赏赐旗匾银三十两,用作制作牌坊,挂匾的开销,另有冠服赏赐。”
石静娴悄悄拿出袖子里的小抄,她不能未卜先知,什么时候会提起这个话题。
但她从派兵去喀喇沁的那一刻,就已经准备好了。
喀喇沁对上大清,必然是必输的结局,就是不知道他们会像噶尔丹一样选择死磕,还是会求和。
求和康熙就算心里有了答案,想要如何,但也会在朝堂上象征性的询问一下朝臣得态度。
她可太了解这康熙皇帝了,早年还好,有冲劲,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
可现在的康熙,虽不像晚年那般昏聩,但也想无功无过,不给任何人留下能议论得把柄。
所以石静娴早就将各种小抄都提前准备好,有备无患。
不管说到什么问题,她都能支棱几下。
大臣们看见太子动真格的了,还准备草稿,没站出来发言的,除了庆幸,还默默对户部尚书投去同情一瞥。
户部尚书则悄悄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
“先不算一甲前三名的赐银,毕竟一甲前三都是直接皇阿玛赐官,咱们就说说这个进士例银。”
“待选入仕期间,每位进士月俸3两,年俸36两。若他们真的为朝廷效力还好,尚书大人可曾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朝廷给待选入仕的进士,每年支出多少两白银?”
是啊,大家开始算,先不算当了官的灰色收入,在家躺平每个月就有3两的银子进账。
这一年下来,朝廷得多花多少银子?
“那就削减或取消这项支出。”户部尚书提议道。
“那不可。”胤祉站出来说道:“科举考试,本就是筛选有能之士为朝廷效力,是他们不愿意效力么?”
“不是,是没有地方让他们效力。”
石静娴点头:“诚郡王说的没错,若是取消。”
“十年寒窗苦读,倾尽一家的财力,最后却也只得了个进士出身。”
石静娴看向朝堂内,那些个别几个寒门学子,汉人官员,这些人没一个年轻的。
而满人官员,有些还正值壮年。
“儿臣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石静娴笑笑:“但若是十年寒窗,一场空,只有一个进士虚名,那还能有人愿意挖空家底去考进士了么?”
“大清朝,将错过多少人才?尤其是那些素有才学,更懂得百姓不易的寒门学子?”
石静娴看向康熙,郑重道:“所以儿臣以为,既已选出有才之士,不如便让他们为朝廷效力,也好过光拿俸禄,碌碌无为。”
若是长此以往的安逸下去,考上了进士,也没有官做,当初那些报效朝廷,为民当官做主的热血,恐怕早就在一年年的蹉跎中,被磨灭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没错。
但若是取消例银读了书,反而只有一个进士的虚名,让你连家都没有,想种个地都做不到了。
你还愿意去赌一个全国前三,前五的名次么?
户部尚书一时也顿住了……
可朝廷就需要那么多的官员,有些官员甚至在官场上一呆就是几十年……
三年就能有多则三百多人,少则一百多的学子得中进士。
但三年却不能退下去一百的官员,有多少鹤发官员最后是死在任上的,而不是告老还乡?
至于将官员放到蒙古各部,虽然偏远了些,习惯不同了些,但不也算是做官?
这么想想…若是不花那么多钱打仗,也算是个挺好的提议?
“此事稍后再议。”康熙也得好好琢磨琢磨。
动……改革的地方太多,动作太大。
不动……就像太子所说,确实是个问题。
下了朝,几个皇子阿哥都知道了皇太后生病的消息。
具体因为什么生病的,大家心中也都了解。
对于八福晋那么敢说敢做的,大家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比了个大拇指。
虽说惠妃急着让老八夫妻两个刚新婚就过继老大的孩子,这件事办的却是有些有失偏颇。
就连狗听了都摇头,直呼不厚道。
但八福晋居然当着惠妃的面就指责她不安好心,这不是给人家留话柄么?
皇子福晋早就进了宫,在寿康宫去探病。
石静娴也带着几位皇子去了寿康宫。
“老八这也管不住福晋啊。”老三又拿着个玉柄的扇子忽闪忽闪的扇着风。
石静娴默默的离他远了一些,走在老四的身旁,天气又不热,扇个什么劲儿呢?
他们都是皇子,不好谈论八福晋,便只能谈论谈论老八。
石静娴明显看着老四胤禛的脸色,自从听见八福晋后阴沉了下来。
估摸着历史上的老四,就是因为老八福晋曾经说过这样的言论,所以才对八福晋厌恶的很?
日后登基才作出代弟休妻这样狗血的事?
第二百一十四章 荣贵妃
想想也对,老四从小被抱到孝懿皇后身边,自然是养母比生母亲。
走这一路,足够让石静娴给身后的几位弟弟科普昨日里发生的种种。
“希望老八这次能回去好好管管八福晋,免得……”老三面色有些唏嘘和石静娴感慨道。
“回皇阿玛。”石静娴站出来。
“儿臣倒是有些想法,若是儿臣说的不对,还请皇阿玛赎罪。”
大臣们一听,这不出头鸟出来了。
于是也不交头接耳了。
“说来听听,朕恕你无罪。”
石静娴看向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大人,大清现有等职上任进士多少人?”
吏部尚书沉吟片刻:“共有一千余人。”
石静娴点头,这些都是一年又一年积累下来的进士。
都是一年又一年筛选下来的国之栋梁,考上了进士。
因为吏部无缺,或因为缺都被那些世家子弟占住了。
“回皇阿玛,士农工商,这就导致了大家一窝蜂的考科举,录取的人很多。
但只有前几名或者家里有关系的,才能有个缺,但官缺也无非是七八品的小官。
但还有更多的国之栋梁碌碌无为,无法为民做主。”
石静娴对康熙拱了拱手:“儿臣听闻皇阿玛有裁官的想法。”
“不错。”康熙点头,具体哪个职务需要裁员还没定下来。
这个事情他和太子等人也探讨过,只不过还未实施。
石静娴还默默的吐槽过,古时候的铁饭碗也不怎么牢固。
拼死拼活考上了进士,默默无闻的等待了几年,也许才做了两三年的芝麻官,结果就要被裁员了。
“儿臣有一想法,倒是能解决这些人。”
石静娴看向康熙:“扩疆土,统治蒙古各部,由朝廷派官共同协治。”
长远来看,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为什么清朝就不行?
既解决了就业难,裁员的问题,更是解决了和亲的问题。
康熙沉吟片刻,想要拒绝,但每个皇帝不希望能开疆扩土?
当皇上的没有这点野心,国土早就被人吞并了。
自从石静娴说出这句话,朝堂众人还是没人开口。
索额图哪怕心里不赞成太子步子迈的太大,但要不说话。
在明面上,他是要做太子最坚实的后盾。
其他大臣有想法么?
当然有!
但他们还是不太敢发言。
生怕太子又闹出什么幺蛾子,行你说不打,那你说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百一十三章 代弟休妻
要问打仗谁最着急,除了户部尚书,便是兵部尚书。
一个用钱,一个用人。
人倒是好说,只要有钱,不愁没人。
于是压力都给到了户部这边。
“皇上。”户部尚书咬着牙根站出来。
其余人不站出来,要么就是事不关己,要么就是实在是不敢触霉头。
只有户部尚书,他不站出来不行啊。
“皇上,先不说国库略有空虚,就是说蒙古各部历年来进贡的银钱,就足以抵消朝廷指派官员纳税的银钱。”
“我们朝廷只要确认蒙古各部并无反心便可,若是强行开战,恐会伤了周边国对大清的印象。”
康熙点头:“没错。”
“皇阿玛,虽然蒙古各部每年进贡的银钱和各地税收款项相等。”
(对不起了大家,我只能直白的写了,不太会拽古文)
“户部尚书,请问我朝从九品年俸几何?”
“回太子,从九品,年俸31两半,恩俸31两半,禄米31斛半,若是折银,约莫二十两半钱。年俸约为八十三两半。”
户部尚书这个熟啊,要是连官员的基本月俸都说不出来,他也不能做到这了。
“本朝制定,新科进士,按照惯例赏赐旗匾银三十两,用作制作牌坊,挂匾的开销,另有冠服赏赐。”
石静娴悄悄拿出袖子里的小抄,她不能未卜先知,什么时候会提起这个话题。
但她从派兵去喀喇沁的那一刻,就已经准备好了。
喀喇沁对上大清,必然是必输的结局,就是不知道他们会像噶尔丹一样选择死磕,还是会求和。
求和康熙就算心里有了答案,想要如何,但也会在朝堂上象征性的询问一下朝臣得态度。
她可太了解这康熙皇帝了,早年还好,有冲劲,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
可现在的康熙,虽不像晚年那般昏聩,但也想无功无过,不给任何人留下能议论得把柄。
所以石静娴早就将各种小抄都提前准备好,有备无患。
不管说到什么问题,她都能支棱几下。
大臣们看见太子动真格的了,还准备草稿,没站出来发言的,除了庆幸,还默默对户部尚书投去同情一瞥。
户部尚书则悄悄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
“先不算一甲前三名的赐银,毕竟一甲前三都是直接皇阿玛赐官,咱们就说说这个进士例银。”
“待选入仕期间,每位进士月俸3两,年俸36两。若他们真的为朝廷效力还好,尚书大人可曾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朝廷给待选入仕的进士,每年支出多少两白银?”
是啊,大家开始算,先不算当了官的灰色收入,在家躺平每个月就有3两的银子进账。
这一年下来,朝廷得多花多少银子?
“那就削减或取消这项支出。”户部尚书提议道。
“那不可。”胤祉站出来说道:“科举考试,本就是筛选有能之士为朝廷效力,是他们不愿意效力么?”
“不是,是没有地方让他们效力。”
石静娴点头:“诚郡王说的没错,若是取消。”
“十年寒窗苦读,倾尽一家的财力,最后却也只得了个进士出身。”
石静娴看向朝堂内,那些个别几个寒门学子,汉人官员,这些人没一个年轻的。
而满人官员,有些还正值壮年。
“儿臣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石静娴笑笑:“但若是十年寒窗,一场空,只有一个进士虚名,那还能有人愿意挖空家底去考进士了么?”
“大清朝,将错过多少人才?尤其是那些素有才学,更懂得百姓不易的寒门学子?”
石静娴看向康熙,郑重道:“所以儿臣以为,既已选出有才之士,不如便让他们为朝廷效力,也好过光拿俸禄,碌碌无为。”
若是长此以往的安逸下去,考上了进士,也没有官做,当初那些报效朝廷,为民当官做主的热血,恐怕早就在一年年的蹉跎中,被磨灭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没错。
但若是取消例银读了书,反而只有一个进士的虚名,让你连家都没有,想种个地都做不到了。
你还愿意去赌一个全国前三,前五的名次么?
户部尚书一时也顿住了……
可朝廷就需要那么多的官员,有些官员甚至在官场上一呆就是几十年……
三年就能有多则三百多人,少则一百多的学子得中进士。
但三年却不能退下去一百的官员,有多少鹤发官员最后是死在任上的,而不是告老还乡?
至于将官员放到蒙古各部,虽然偏远了些,习惯不同了些,但不也算是做官?
这么想想…若是不花那么多钱打仗,也算是个挺好的提议?
“此事稍后再议。”康熙也得好好琢磨琢磨。
动……改革的地方太多,动作太大。
不动……就像太子所说,确实是个问题。
下了朝,几个皇子阿哥都知道了皇太后生病的消息。
具体因为什么生病的,大家心中也都了解。
对于八福晋那么敢说敢做的,大家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比了个大拇指。
虽说惠妃急着让老八夫妻两个刚新婚就过继老大的孩子,这件事办的却是有些有失偏颇。
就连狗听了都摇头,直呼不厚道。
但八福晋居然当着惠妃的面就指责她不安好心,这不是给人家留话柄么?
皇子福晋早就进了宫,在寿康宫去探病。
石静娴也带着几位皇子去了寿康宫。
“老八这也管不住福晋啊。”老三又拿着个玉柄的扇子忽闪忽闪的扇着风。
石静娴默默的离他远了一些,走在老四的身旁,天气又不热,扇个什么劲儿呢?
他们都是皇子,不好谈论八福晋,便只能谈论谈论老八。
石静娴明显看着老四胤禛的脸色,自从听见八福晋后阴沉了下来。
估摸着历史上的老四,就是因为老八福晋曾经说过这样的言论,所以才对八福晋厌恶的很?
日后登基才作出代弟休妻这样狗血的事?
第二百一十四章 荣贵妃
想想也对,老四从小被抱到孝懿皇后身边,自然是养母比生母亲。
走这一路,足够让石静娴给身后的几位弟弟科普昨日里发生的种种。
“希望老八这次能回去好好管管八福晋,免得……”老三面色有些唏嘘和石静娴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