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伏棂笑着点头,“都还顺当?”
“顺当得不得了!”小瑶眉飞色舞,“小姐您上月叫人带来的那些酱料方子,特别是那辣子酱,大伙儿都抢着吃!还有白潋的高粱酒,订的人好多。”她乐呵呵报了个漂亮的数,脸上是压不住的成就感,“您教的法子可太管用了!”
伏棂眼里是温和的赞许,“是你灵巧。”一句话让小瑶笑得更甜了。
她目光在伏棂发间那支崭新的梅花簪上定了定,又瞅瞅旁边的白潋,那点促狭又体贴的笑意藏也藏不住,“小姐,白潋,忙到这么晚别吹冷风啦!”
她指着楼上,“顶头那间大屋,被褥火盆全拾掇得暖暖和和的,保管比家里还舒服!”
“真备了房?”白潋又惊又喜。
“可不是!”小瑶下巴微抬,带着点“早看穿”的小得意,“刚换了新炭,热乎着呢!”
伏棂已经转身朝楼梯走。白潋脸上微热,跟着上了楼。
屋子果然敞亮又暖和。
厚实松软的新被褥铺在大床上,墙角的火盆烧得正旺,烘得人从骨头缝
里往外舒坦,把那点寒意全赶跑了。
......
新酒成了。
那反复琢磨了无数遍的方子终于定下,酒也酿好了。
沈家的订单如约而至,当初和沈念敲定的那份契约发挥了作用。
几车上好新酿,稳稳当当地被运走。
不久后,白潋的那份银票就到手了。
步入正轨,白潋肩上的担子骤然一轻。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两头奔波跑断腿了。
这人一旦闲下来,手脚就痒痒。
白潋的目光落在了自家新宅的后院里。
她摸着兜里还带着体温的银票,心想:是得好好拾掇拾掇了,虽然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没法有太多人气,但可以有别的气。
现在有了牛气,再来点鸡气。
养鸡!
念头一起,白潋就坐不住了。
她把盖房子剩下的边角木料都扒拉出来,在后院角落里选了块地方,开始叮叮咣咣地干起来。
什么美观、齐整,都不在她的考量范围。
几根细点的梁子勉勉强强扎进土里充当柱子,顶上铺了些结实的茅草当屋顶挡雨。
前面还特意锯出个洞,算作小鸡进出的“门”。
紧接着,她又把附近给围上了,免得它们乱跑。
连着好几天下午,她都在那墙角根下忙活,手上更是添了好几道被木刺划破的口子。
等那个摇摇晃晃、歪七扭八的“鸡舍”勉强能站住,白潋叉着腰端详着自己的“杰作”,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模样有点惨不忍睹,但眼神里全是得意——嘿,成了!
以后就有自家新鲜鸡蛋吃,还能孵小鸡!
没过两天,她就兴冲冲地带回了几只毛茸茸、黄澄澄的小鸡雏,还拎着两只母鸡。
小鸡们在歪斜的木板间叽叽喳喳地探头探脑,适应得倒挺快。
她撒了把米,还没来得及起身,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扑棱声。
抬头一看,一只鸡,不知怎的受了惊或是想显摆,竟然展开翅膀,“扑棱棱”几下,借着栅栏作跳板,轻巧地就窜上了旁边更高一些的柴垛堆。
它站在柴垛顶上,又扑棱棱一下,看着目瞪口呆的白潋,得意地伸长脖子,“咯——咯——咯!”
叫了好几声。
白潋伸着脖子,看着那只站在柴垛上显得格外神气的鸡,再看看自己那费尽心思打造的“鸡舍”,一时有点懵,指着那鸡,哭笑不得,“给你搭个窝,你倒好,自己上天啦?”
第32章大事敲定
白潋每天早晨扒开鸡窝门口搭着的草帘子, 总能掏出褐壳蛋来,圆滚滚的。
勤快的母鸡几乎雷打不动,一天一个蛋。
五天下来, 小篮子里不多不少,正好摞了十个大鸡蛋。
她把篮子提到手里掂量掂量。
蛋是真的大。
现在刚下学堂,日头晒得懒洋洋。
白潋揣着几个最大的鸡蛋,也没多想,溜达溜达就奔着私塾去了。
私塾的院门敞开着, 伏棂正坐在书房靠窗的书案后头, 她没抬头,指尖正捏着细羊毫, 在册子上专注地勾勒描画些什么。
白潋没急着进去, 就倚在门框上瞧着。
过了一小会儿,伏棂才抬起眼。
看清是白潋,沉静如水的眸子漾起一点清浅的笑意,伏棂搁下了笔。
“给你看个好东西!”白潋快步走进去, 摊开手掌,露出几个褐皮大蛋,“一个赛一个大!”
“超大!”
伏棂她没立刻看鸡蛋,反而先垂眸扫了扫白潋的手掌, 指尖的薄茧清晰可见。
然后才低头, “好出息。”
白潋双眼打量了一周书房, 好奇道, “添了许多新鲜的。”
这段时间,私塾也是大变样了, 伏棂想着越来越忙,怕顾不上私塾这边, 又自个请了个新夫子来。
新夫子姓赵,就住乌镇上,近五十了,和陈夫子倒是有些话题说。
“刚开年那会儿定做的木条长案和新制的蒙学课本册子刚送到。”
伏棂指了指旁边那摞东西,又展开那卷图样,上面画的是精巧的书架,“后面院墙角空着的那块地方,我想再起一间略小的书室,以后专门分出蒙童班,让新来的赵夫子带那些刚开蒙的小小孩。这些孩子吵嚷,跟大一点的混在一起也容易分心。”
她说着话,目光自然地从图纸移回白潋脸上,“村里、镇上有孩子的人家多了,收的束脩便再减一些。”
白潋听着,她不懂那些教学安排,但她懂伏棂的心思——想把学堂办好,想让更多人读上书。
白潋瞅着那些新崭崭的课本和图样,凑过去用手背碰了碰硬实的书面,也不由得调侃,“请夫子又减钱?咱们伏夫子就不怕亏本?”
伏棂慢条斯理地收拾着笔,带着点狡黠,“不是有你的酒,你的菜,还有……这大鸡蛋撑着么?”
白潋一愣,随即噗嗤笑出来,“那是,包圆。”
伏棂说的不错,私塾塌下来了,她也会先跑来顶一顶。伏棂的事,就是她的事嘛。
白潋说着,目光扫过院子里。
刚才还静悄悄的,这会儿几个半大的学生正好奇地往里瞧,见白潋看过来,有认识她的孩子立刻咧嘴笑,清脆地喊了一声,“白姐姐!”
白潋大大方方地朝他们挥挥手。学生们瞧见了伏棂,也规规矩矩地行礼,“伏先生好!”
行礼的姿态虽不十分标准,却显出诚心。
伏棂脸上的笑意更温煦了些,微微颔首,“休息去吧,莫在窗下挤。”
学生们嘻嘻哈哈地应了声,散开了。其中一个圆头圆脑的小女孩临走前还不忘对着白潋补充一句,“白姐姐,大蛋!”
显然刚才瞧见她献宝了。
白潋笑得眼睛弯弯,又朝他们挥挥手。
“哎?翠儿呢?”白潋想起之前会缠着伏棂的翠儿,发觉自己已许久不见她了。
“翠儿担心自己读书费了家里太多钱,我便让她上乌镇的铺子里帮工了,给得能多些,还能学点不一样的。”伏棂想起那个小姑娘,无奈地笑笑,小姑娘憨直。
日子一安稳,有些按捺不住的心思就浮了上来。
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村里的几个人。
“哟!白潋!”树下纳凉的几个人喊住她。
周顺和吴素芬也在里头。
他们看着白潋走过来,眼睛滴溜溜地在她身上转了好几圈,热络地招呼。
白潋停下脚步,客气地应声。
“哎呦,这又是酒又是鸡啊鸭的,忙得很哟!看看,咱们村能干出你这样事的姑娘家可不多!”吴素芬眼睛一转,笑得脸上褶子都开了花,起身几步凑到白潋跟前,还装作不经意地嗅了嗅那淡淡的鸡蛋味,“十九快二十了吧?”
她话锋一转,压低声音,“你和伏小姐到底啥关系?我瞅着你,太热切了,我看伏小姐也没成婚吧?你看我们家的表侄了!在邻镇跑船的,年轻力壮,家里独子,虽不如你能攒,可跑船辛苦归辛苦,钱也不少挣!赶明儿咱们给你搭个线,见见?姑娘家,一个人操持不是长久之计,总得……”
白潋脸上的客气笑容僵了一下,像被凉水泼了。
她目光沉了沉,但语气还算克制,成亲这事儿,”她顿了顿,“也用不着旁人操心。”
几个人被她这股干净利落拒绝的劲儿噎了一下,脸上那层笑有点挂不住,“哎哟丫头,话可不是这么说!你看你模样好又…”
“吴婶!”白潋打断她,“您是我长辈,就因为这样,”她声音压得更低了些,警告道,“有些话,我今儿就搁这儿了。我的事,是好是歹,我自己知道怎么走。烦请别开这个口,也别听风就是雨的,传些有的没的……”
她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那通往私塾的小径尽头,“尤其是,别碰不该碰的闲话茬子。”
“顺当得不得了!”小瑶眉飞色舞,“小姐您上月叫人带来的那些酱料方子,特别是那辣子酱,大伙儿都抢着吃!还有白潋的高粱酒,订的人好多。”她乐呵呵报了个漂亮的数,脸上是压不住的成就感,“您教的法子可太管用了!”
伏棂眼里是温和的赞许,“是你灵巧。”一句话让小瑶笑得更甜了。
她目光在伏棂发间那支崭新的梅花簪上定了定,又瞅瞅旁边的白潋,那点促狭又体贴的笑意藏也藏不住,“小姐,白潋,忙到这么晚别吹冷风啦!”
她指着楼上,“顶头那间大屋,被褥火盆全拾掇得暖暖和和的,保管比家里还舒服!”
“真备了房?”白潋又惊又喜。
“可不是!”小瑶下巴微抬,带着点“早看穿”的小得意,“刚换了新炭,热乎着呢!”
伏棂已经转身朝楼梯走。白潋脸上微热,跟着上了楼。
屋子果然敞亮又暖和。
厚实松软的新被褥铺在大床上,墙角的火盆烧得正旺,烘得人从骨头缝
里往外舒坦,把那点寒意全赶跑了。
......
新酒成了。
那反复琢磨了无数遍的方子终于定下,酒也酿好了。
沈家的订单如约而至,当初和沈念敲定的那份契约发挥了作用。
几车上好新酿,稳稳当当地被运走。
不久后,白潋的那份银票就到手了。
步入正轨,白潋肩上的担子骤然一轻。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两头奔波跑断腿了。
这人一旦闲下来,手脚就痒痒。
白潋的目光落在了自家新宅的后院里。
她摸着兜里还带着体温的银票,心想:是得好好拾掇拾掇了,虽然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没法有太多人气,但可以有别的气。
现在有了牛气,再来点鸡气。
养鸡!
念头一起,白潋就坐不住了。
她把盖房子剩下的边角木料都扒拉出来,在后院角落里选了块地方,开始叮叮咣咣地干起来。
什么美观、齐整,都不在她的考量范围。
几根细点的梁子勉勉强强扎进土里充当柱子,顶上铺了些结实的茅草当屋顶挡雨。
前面还特意锯出个洞,算作小鸡进出的“门”。
紧接着,她又把附近给围上了,免得它们乱跑。
连着好几天下午,她都在那墙角根下忙活,手上更是添了好几道被木刺划破的口子。
等那个摇摇晃晃、歪七扭八的“鸡舍”勉强能站住,白潋叉着腰端详着自己的“杰作”,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模样有点惨不忍睹,但眼神里全是得意——嘿,成了!
以后就有自家新鲜鸡蛋吃,还能孵小鸡!
没过两天,她就兴冲冲地带回了几只毛茸茸、黄澄澄的小鸡雏,还拎着两只母鸡。
小鸡们在歪斜的木板间叽叽喳喳地探头探脑,适应得倒挺快。
她撒了把米,还没来得及起身,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扑棱声。
抬头一看,一只鸡,不知怎的受了惊或是想显摆,竟然展开翅膀,“扑棱棱”几下,借着栅栏作跳板,轻巧地就窜上了旁边更高一些的柴垛堆。
它站在柴垛顶上,又扑棱棱一下,看着目瞪口呆的白潋,得意地伸长脖子,“咯——咯——咯!”
叫了好几声。
白潋伸着脖子,看着那只站在柴垛上显得格外神气的鸡,再看看自己那费尽心思打造的“鸡舍”,一时有点懵,指着那鸡,哭笑不得,“给你搭个窝,你倒好,自己上天啦?”
第32章大事敲定
白潋每天早晨扒开鸡窝门口搭着的草帘子, 总能掏出褐壳蛋来,圆滚滚的。
勤快的母鸡几乎雷打不动,一天一个蛋。
五天下来, 小篮子里不多不少,正好摞了十个大鸡蛋。
她把篮子提到手里掂量掂量。
蛋是真的大。
现在刚下学堂,日头晒得懒洋洋。
白潋揣着几个最大的鸡蛋,也没多想,溜达溜达就奔着私塾去了。
私塾的院门敞开着, 伏棂正坐在书房靠窗的书案后头, 她没抬头,指尖正捏着细羊毫, 在册子上专注地勾勒描画些什么。
白潋没急着进去, 就倚在门框上瞧着。
过了一小会儿,伏棂才抬起眼。
看清是白潋,沉静如水的眸子漾起一点清浅的笑意,伏棂搁下了笔。
“给你看个好东西!”白潋快步走进去, 摊开手掌,露出几个褐皮大蛋,“一个赛一个大!”
“超大!”
伏棂她没立刻看鸡蛋,反而先垂眸扫了扫白潋的手掌, 指尖的薄茧清晰可见。
然后才低头, “好出息。”
白潋双眼打量了一周书房, 好奇道, “添了许多新鲜的。”
这段时间,私塾也是大变样了, 伏棂想着越来越忙,怕顾不上私塾这边, 又自个请了个新夫子来。
新夫子姓赵,就住乌镇上,近五十了,和陈夫子倒是有些话题说。
“刚开年那会儿定做的木条长案和新制的蒙学课本册子刚送到。”
伏棂指了指旁边那摞东西,又展开那卷图样,上面画的是精巧的书架,“后面院墙角空着的那块地方,我想再起一间略小的书室,以后专门分出蒙童班,让新来的赵夫子带那些刚开蒙的小小孩。这些孩子吵嚷,跟大一点的混在一起也容易分心。”
她说着话,目光自然地从图纸移回白潋脸上,“村里、镇上有孩子的人家多了,收的束脩便再减一些。”
白潋听着,她不懂那些教学安排,但她懂伏棂的心思——想把学堂办好,想让更多人读上书。
白潋瞅着那些新崭崭的课本和图样,凑过去用手背碰了碰硬实的书面,也不由得调侃,“请夫子又减钱?咱们伏夫子就不怕亏本?”
伏棂慢条斯理地收拾着笔,带着点狡黠,“不是有你的酒,你的菜,还有……这大鸡蛋撑着么?”
白潋一愣,随即噗嗤笑出来,“那是,包圆。”
伏棂说的不错,私塾塌下来了,她也会先跑来顶一顶。伏棂的事,就是她的事嘛。
白潋说着,目光扫过院子里。
刚才还静悄悄的,这会儿几个半大的学生正好奇地往里瞧,见白潋看过来,有认识她的孩子立刻咧嘴笑,清脆地喊了一声,“白姐姐!”
白潋大大方方地朝他们挥挥手。学生们瞧见了伏棂,也规规矩矩地行礼,“伏先生好!”
行礼的姿态虽不十分标准,却显出诚心。
伏棂脸上的笑意更温煦了些,微微颔首,“休息去吧,莫在窗下挤。”
学生们嘻嘻哈哈地应了声,散开了。其中一个圆头圆脑的小女孩临走前还不忘对着白潋补充一句,“白姐姐,大蛋!”
显然刚才瞧见她献宝了。
白潋笑得眼睛弯弯,又朝他们挥挥手。
“哎?翠儿呢?”白潋想起之前会缠着伏棂的翠儿,发觉自己已许久不见她了。
“翠儿担心自己读书费了家里太多钱,我便让她上乌镇的铺子里帮工了,给得能多些,还能学点不一样的。”伏棂想起那个小姑娘,无奈地笑笑,小姑娘憨直。
日子一安稳,有些按捺不住的心思就浮了上来。
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村里的几个人。
“哟!白潋!”树下纳凉的几个人喊住她。
周顺和吴素芬也在里头。
他们看着白潋走过来,眼睛滴溜溜地在她身上转了好几圈,热络地招呼。
白潋停下脚步,客气地应声。
“哎呦,这又是酒又是鸡啊鸭的,忙得很哟!看看,咱们村能干出你这样事的姑娘家可不多!”吴素芬眼睛一转,笑得脸上褶子都开了花,起身几步凑到白潋跟前,还装作不经意地嗅了嗅那淡淡的鸡蛋味,“十九快二十了吧?”
她话锋一转,压低声音,“你和伏小姐到底啥关系?我瞅着你,太热切了,我看伏小姐也没成婚吧?你看我们家的表侄了!在邻镇跑船的,年轻力壮,家里独子,虽不如你能攒,可跑船辛苦归辛苦,钱也不少挣!赶明儿咱们给你搭个线,见见?姑娘家,一个人操持不是长久之计,总得……”
白潋脸上的客气笑容僵了一下,像被凉水泼了。
她目光沉了沉,但语气还算克制,成亲这事儿,”她顿了顿,“也用不着旁人操心。”
几个人被她这股干净利落拒绝的劲儿噎了一下,脸上那层笑有点挂不住,“哎哟丫头,话可不是这么说!你看你模样好又…”
“吴婶!”白潋打断她,“您是我长辈,就因为这样,”她声音压得更低了些,警告道,“有些话,我今儿就搁这儿了。我的事,是好是歹,我自己知道怎么走。烦请别开这个口,也别听风就是雨的,传些有的没的……”
她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那通往私塾的小径尽头,“尤其是,别碰不该碰的闲话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