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白潋的心比身体更早一步抵达了爹娘长眠的那片山坡。
......
白潋终于走到了爹娘的坟前。
此时雨也停了。
两座矮矮的土包相依偎着,隐在半山坡。
她放下篮子,先用双手一点点仔细地拔除坟前坟后新长出来的杂草。
拔干净了,她才摆上馒头、果子,斟上那一杯清冽的酒。
点燃香烛。
细长的烛火摇曳了几下,才稳稳地燃烧起来。三炷清香的烟在潮湿的空气里笔直地向上蹿升了一小段,很快就被风吹散。
纸钱在火焰中蜷曲燃烧,跳跃的火苗将她的脸映得明暗不定。
她跪在草蒲上,冰凉的感觉瞬间包裹了膝盖和小腿。
声音不高,清晰地穿过沙沙雨声,“爹,娘,我来了。”
“得跟你们念叨念叨…”
“王婶子家,”她声音清晰了些,“去年她家王柱子成亲,日子办得热热闹闹。柱子哥和他媳妇儿都挺好的。
“你们放心吧,村长爷爷和村婆婆照旧硬朗,三婆婆也一样。”
她又念叨了些别的。
“日子……比以前强多了。”白潋像是松了口气,“忙是忙些,种地、摘山货、卖粮卖酒……总算有了点积蓄。我盘算好了,再攒几年,就能盖新房子了!青砖灰瓦的,窗户开得大大的,冬天不怕风,夏天凉快,肯定比咱家那老屋强得多。到时候,你们知道了,应该也能安心些。”
山坡上的风卷过松枝,发出呜呜的轻响。
白潋的目光落在墓碑上,眼神却像是落在了很远的地方,仿佛看见了爹娘宽慰的笑容。
他们早早地走了,白潋连他们的样子如今都记不大清。
但没关系。
她的声音轻了些,“现在这些,是因为我认识了伏棂。”
她缓缓地说出这个名字。
“就是她,”像是怕爹娘忘记了,又像是要让他们好好记住这个名字,“她帮了我很多。牛给我用,城里捎来的好东西也给我。她人很好很好。”
白潋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最贴切的词,“是…能点醒我、给我指路的好夫子。”
那声“夫子”,带着点孩子气的亲昵。
“爹,娘。”声音明显低了下去,带着一种连她自己都说不清的紧张和希冀,“我想跟你们说件事。”
“我…”那两个字在舌尖滚了好几圈,终是冲破唇齿,“我喜欢她!你们放心,我自己清楚,这不是感激。”
“我不管你们怎么看这事儿,”她对着墓碑,像是在宣告,又像是在倔强地解释,“反正就是这样。”
停顿了一下,她小声咕哝,“你们要是在多好。肯定能懂,就算不懂,也没法子,我不管了。你们要是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昏了头,那就骂好了。”
她深深吸了口气,斩钉截铁,“骂也没用,打也不行。”
那语气竟透出几分理直气壮的赖皮。
白潋俯下身,额头重重地磕了一下。
“不管以后怎样,我富也好,穷也罢,心里都念她的恩情,敬她,护着她,对她好。”
她俯下身,“爹,娘,安息吧。我走啦。”
最后几张纸钱在火焰中化作灰烬。
唯有几缕青烟,不舍地缭绕着。
清明忙完,没过多久,就到了酒楼开业的时候。
自酿的酒已经备好,按照推算,能撑两个月的,这样等两个月之后,他们新酿的酒,很快也就会娘好。
六月的骄阳晒得地面滚烫。
桑麻镇最热闹的那条街上,一幢崭新的三开间门脸儿张灯结彩。
崭新的朱漆大门敞开,门楣上挂着一方覆了红布的大匾额,两边缀着大红绸扎的花球。
台阶扫得一尘不染,后院里几口大灶烧得正旺,青烟袅袅,热气蒸腾。
伙计们穿着裤褂,扎着白净的汗巾,跑进跑出。
伏棂今日穿了身墨青色的绸面襕衫,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里外。
请来的舞狮队锣鼓喧天,狮子上下翻腾,引来无数看热闹的街坊邻居,把半条街堵得水泄不通。
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炸响。
“吉时到!贺伏小姐新铺开张!百福楼——揭匾喽!”伙计们嗓音洪亮。
红绸被猛地扯下,“百福楼”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第一天。
长条凳、八仙桌流水似的摆开,各色冷热菜肴、精致点心、浓香肉菜流水价儿地端上。
四邻八舍、镇上有头脸的纷纷道贺,一时间觥筹交错,人声鼎沸,热闹得屋顶都要掀开。
这来吃饭的,可不止那些拿着烫金请帖、穿绸戴缎的老爷太太、乡绅们。
真正的热闹,在最被香气哄进来的人里头。
闻着信儿、从街上集市上跑来看新铺开张的贩夫走卒、普通镇民,原本只是挤在门口看个热闹。
可那香味,那里面热火朝天坐满了人的场面,还有伙计们响亮的吆喝和笑脸,就像一只只无形的手,推着他们往里走
那些伙计嘴里不停地报着菜名。
“哎——清蒸大白鲢出锅,当心烫手!”
“酱烧肘子,肉烂骨酥,一桌一份——!”
“新出笼的白胖大馒头,管够管够!”
“嘿,李大哥,开张听说前两天水酒白送?”一个挑担子的汉子跟旁边熟人搭话。
“牌子上写了,水酒茶水真不收钱!”熟人指着门口竖着的红纸招贴,满脸兴奋。
“那还等啥,饿着肚子看啥热闹?进去坐坐呗,尝尝这新酒楼的味道。白送水酒啊!”
几个人一拍大腿,招呼着几个相熟的,呼啦啦就往里闯。
与伏棂想的一样,自酿的酒很快火了起来。
白潋看着那气派的门楼和在人群中周旋得游刃有余的伏棂,心里替她欢喜。
这偌大的酒楼,伏棂一个人自然看顾不过来,好在如今有了小瑶分担。
待开张的热潮稍歇,她便把小瑶叫到了跟前。
“这摊子,就交给你了。”伏棂开口,“从管事支应到账目进出,从采买验收再到伙计调度,都得你学着张罗起来。”
小瑶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给噎了回去。
“怕了?”伏棂眉梢微挑,眼波在她脸上转了一圈,声音依旧不高不低,“乌镇那里,你理得不差。这几天我在,带你各处走走,瞧瞧门道。前面三天,你看我做,最后两天天,我看你做。”
伏棂做事雷厉风行,教人极有章法,言简意赅。
从柴米油盐堆积的后厨到只闻算珠声的账房。伏棂亲自教她看每日流水里的关键节点,什么钱必须死盯,食材鲜度如何把关,跑堂头儿该怎样支应。
尤其后厨每日的耗用与隔日的采买账目,是重点中的重点。
“琐碎处最容易藏事,”伏棂指着账本上几笔不起眼的出入,“每日采买登记,入库清点,最后是开单子耗用,这三样要对准了。灶上管事的嘴一张一合报数不行,得你自己留心去看,去量。”
小瑶一刻不敢懈怠,她有在百福铺子管事的底子,脑子活络,做事又沉得住气,碰到难处立刻就问。
最后一日的黄昏。
看着小瑶有条不紊地安排打烊盘点后,伏棂简单明了地交代,“就照这个路数走。事情多,别急。拿不稳的主意,或是有大的变故,让可靠伙计传话给我。村里那头还有不少事情,我明早就回。”
小瑶深吸一口气,身板挺得笔直,声音清亮了许多,“是,小姐放心,小瑶定当尽心竭力。”
小别安排在清晨。
此刻要分开,小瑶心里涌上浓浓的难舍,还夹杂着对即将独自挑起大梁的不安。
她抿着唇,眼眶微微有些发涩。
“小姐……”声音里透着一丝她自己都没察觉的紧张。
伏棂停下要上马车的动作,转过身。
白潋站在一旁听两人说话。
看着小瑶强自镇定的模样,她伸出手,带着托付般的鼓励,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做什么这样子?不过是一个镇上回村里罢了,又不是千里迢迢,再不得见。”
她顿了顿,“我交到你手上,就是信你担得起。做事莫慌,有我。”
“是!”小瑶用力点头,把眼里的那点湿意压下去,利落地行了个礼,“小瑶记住了。小姐路上顺遂。”
伏棂唇角弯弯,“得回去吧。新开张的下个月才消停,后面琐碎更多,且有你忙的。”
说罢,不再多言,她们便回十里村去了。
第27章撬得动吗?
伏棂回到家中, 把包袱放下。
第一件事,就是细细盘算起来。
一份点心铺子,一份在桑麻镇的酒楼。百福点心铺——在泰和县这小小的地界, 经她一年多的用心经营,名气早已响当当。
那些用白潋的法子制成的独特果干、精致点心,把附近村镇的老饕们都引了过来。
......
白潋终于走到了爹娘的坟前。
此时雨也停了。
两座矮矮的土包相依偎着,隐在半山坡。
她放下篮子,先用双手一点点仔细地拔除坟前坟后新长出来的杂草。
拔干净了,她才摆上馒头、果子,斟上那一杯清冽的酒。
点燃香烛。
细长的烛火摇曳了几下,才稳稳地燃烧起来。三炷清香的烟在潮湿的空气里笔直地向上蹿升了一小段,很快就被风吹散。
纸钱在火焰中蜷曲燃烧,跳跃的火苗将她的脸映得明暗不定。
她跪在草蒲上,冰凉的感觉瞬间包裹了膝盖和小腿。
声音不高,清晰地穿过沙沙雨声,“爹,娘,我来了。”
“得跟你们念叨念叨…”
“王婶子家,”她声音清晰了些,“去年她家王柱子成亲,日子办得热热闹闹。柱子哥和他媳妇儿都挺好的。
“你们放心吧,村长爷爷和村婆婆照旧硬朗,三婆婆也一样。”
她又念叨了些别的。
“日子……比以前强多了。”白潋像是松了口气,“忙是忙些,种地、摘山货、卖粮卖酒……总算有了点积蓄。我盘算好了,再攒几年,就能盖新房子了!青砖灰瓦的,窗户开得大大的,冬天不怕风,夏天凉快,肯定比咱家那老屋强得多。到时候,你们知道了,应该也能安心些。”
山坡上的风卷过松枝,发出呜呜的轻响。
白潋的目光落在墓碑上,眼神却像是落在了很远的地方,仿佛看见了爹娘宽慰的笑容。
他们早早地走了,白潋连他们的样子如今都记不大清。
但没关系。
她的声音轻了些,“现在这些,是因为我认识了伏棂。”
她缓缓地说出这个名字。
“就是她,”像是怕爹娘忘记了,又像是要让他们好好记住这个名字,“她帮了我很多。牛给我用,城里捎来的好东西也给我。她人很好很好。”
白潋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最贴切的词,“是…能点醒我、给我指路的好夫子。”
那声“夫子”,带着点孩子气的亲昵。
“爹,娘。”声音明显低了下去,带着一种连她自己都说不清的紧张和希冀,“我想跟你们说件事。”
“我…”那两个字在舌尖滚了好几圈,终是冲破唇齿,“我喜欢她!你们放心,我自己清楚,这不是感激。”
“我不管你们怎么看这事儿,”她对着墓碑,像是在宣告,又像是在倔强地解释,“反正就是这样。”
停顿了一下,她小声咕哝,“你们要是在多好。肯定能懂,就算不懂,也没法子,我不管了。你们要是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昏了头,那就骂好了。”
她深深吸了口气,斩钉截铁,“骂也没用,打也不行。”
那语气竟透出几分理直气壮的赖皮。
白潋俯下身,额头重重地磕了一下。
“不管以后怎样,我富也好,穷也罢,心里都念她的恩情,敬她,护着她,对她好。”
她俯下身,“爹,娘,安息吧。我走啦。”
最后几张纸钱在火焰中化作灰烬。
唯有几缕青烟,不舍地缭绕着。
清明忙完,没过多久,就到了酒楼开业的时候。
自酿的酒已经备好,按照推算,能撑两个月的,这样等两个月之后,他们新酿的酒,很快也就会娘好。
六月的骄阳晒得地面滚烫。
桑麻镇最热闹的那条街上,一幢崭新的三开间门脸儿张灯结彩。
崭新的朱漆大门敞开,门楣上挂着一方覆了红布的大匾额,两边缀着大红绸扎的花球。
台阶扫得一尘不染,后院里几口大灶烧得正旺,青烟袅袅,热气蒸腾。
伙计们穿着裤褂,扎着白净的汗巾,跑进跑出。
伏棂今日穿了身墨青色的绸面襕衫,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里外。
请来的舞狮队锣鼓喧天,狮子上下翻腾,引来无数看热闹的街坊邻居,把半条街堵得水泄不通。
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炸响。
“吉时到!贺伏小姐新铺开张!百福楼——揭匾喽!”伙计们嗓音洪亮。
红绸被猛地扯下,“百福楼”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第一天。
长条凳、八仙桌流水似的摆开,各色冷热菜肴、精致点心、浓香肉菜流水价儿地端上。
四邻八舍、镇上有头脸的纷纷道贺,一时间觥筹交错,人声鼎沸,热闹得屋顶都要掀开。
这来吃饭的,可不止那些拿着烫金请帖、穿绸戴缎的老爷太太、乡绅们。
真正的热闹,在最被香气哄进来的人里头。
闻着信儿、从街上集市上跑来看新铺开张的贩夫走卒、普通镇民,原本只是挤在门口看个热闹。
可那香味,那里面热火朝天坐满了人的场面,还有伙计们响亮的吆喝和笑脸,就像一只只无形的手,推着他们往里走
那些伙计嘴里不停地报着菜名。
“哎——清蒸大白鲢出锅,当心烫手!”
“酱烧肘子,肉烂骨酥,一桌一份——!”
“新出笼的白胖大馒头,管够管够!”
“嘿,李大哥,开张听说前两天水酒白送?”一个挑担子的汉子跟旁边熟人搭话。
“牌子上写了,水酒茶水真不收钱!”熟人指着门口竖着的红纸招贴,满脸兴奋。
“那还等啥,饿着肚子看啥热闹?进去坐坐呗,尝尝这新酒楼的味道。白送水酒啊!”
几个人一拍大腿,招呼着几个相熟的,呼啦啦就往里闯。
与伏棂想的一样,自酿的酒很快火了起来。
白潋看着那气派的门楼和在人群中周旋得游刃有余的伏棂,心里替她欢喜。
这偌大的酒楼,伏棂一个人自然看顾不过来,好在如今有了小瑶分担。
待开张的热潮稍歇,她便把小瑶叫到了跟前。
“这摊子,就交给你了。”伏棂开口,“从管事支应到账目进出,从采买验收再到伙计调度,都得你学着张罗起来。”
小瑶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给噎了回去。
“怕了?”伏棂眉梢微挑,眼波在她脸上转了一圈,声音依旧不高不低,“乌镇那里,你理得不差。这几天我在,带你各处走走,瞧瞧门道。前面三天,你看我做,最后两天天,我看你做。”
伏棂做事雷厉风行,教人极有章法,言简意赅。
从柴米油盐堆积的后厨到只闻算珠声的账房。伏棂亲自教她看每日流水里的关键节点,什么钱必须死盯,食材鲜度如何把关,跑堂头儿该怎样支应。
尤其后厨每日的耗用与隔日的采买账目,是重点中的重点。
“琐碎处最容易藏事,”伏棂指着账本上几笔不起眼的出入,“每日采买登记,入库清点,最后是开单子耗用,这三样要对准了。灶上管事的嘴一张一合报数不行,得你自己留心去看,去量。”
小瑶一刻不敢懈怠,她有在百福铺子管事的底子,脑子活络,做事又沉得住气,碰到难处立刻就问。
最后一日的黄昏。
看着小瑶有条不紊地安排打烊盘点后,伏棂简单明了地交代,“就照这个路数走。事情多,别急。拿不稳的主意,或是有大的变故,让可靠伙计传话给我。村里那头还有不少事情,我明早就回。”
小瑶深吸一口气,身板挺得笔直,声音清亮了许多,“是,小姐放心,小瑶定当尽心竭力。”
小别安排在清晨。
此刻要分开,小瑶心里涌上浓浓的难舍,还夹杂着对即将独自挑起大梁的不安。
她抿着唇,眼眶微微有些发涩。
“小姐……”声音里透着一丝她自己都没察觉的紧张。
伏棂停下要上马车的动作,转过身。
白潋站在一旁听两人说话。
看着小瑶强自镇定的模样,她伸出手,带着托付般的鼓励,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做什么这样子?不过是一个镇上回村里罢了,又不是千里迢迢,再不得见。”
她顿了顿,“我交到你手上,就是信你担得起。做事莫慌,有我。”
“是!”小瑶用力点头,把眼里的那点湿意压下去,利落地行了个礼,“小瑶记住了。小姐路上顺遂。”
伏棂唇角弯弯,“得回去吧。新开张的下个月才消停,后面琐碎更多,且有你忙的。”
说罢,不再多言,她们便回十里村去了。
第27章撬得动吗?
伏棂回到家中, 把包袱放下。
第一件事,就是细细盘算起来。
一份点心铺子,一份在桑麻镇的酒楼。百福点心铺——在泰和县这小小的地界, 经她一年多的用心经营,名气早已响当当。
那些用白潋的法子制成的独特果干、精致点心,把附近村镇的老饕们都引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