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这几日为了展示孝心,她一直蓬头垢面。如今回到家中,有暖暖的水流淋在身上,从心底感受到一股惬意。
  阿绵足足洗了两桶热水,第一桶热水时,用丝瓜瓤把自己刷干净,中间唤人在外面加水时,便在身上头上抹上澡豆,再冲洗干净。
  浴室建的很小,又较保温,所以一时半会根本不冷。等到洗好,用布将湿漉漉的头发包起来,就可直接打开旁边的一扇小门,里面放着一个火盆,她在旁边的小间里擦干身体,换上干净的衣裳,等到头发不滴水了便躺在竹椅上。
  如此一边烤头发,一边拿起一本放在此处的闲书看了起来。竹椅旁还有一个很小的圆木桌,放着一碗桑葚,还有半杯凉水。
  这等滋味,简直叫人心情大好,连神仙皇帝都没有此刻的她会享受!
  等发丝烘得快八成干了,阿绵这才离开浴室去吃晚食。
  再过两日要去定石磨,孟驰坚边吃边思索着这个小家的布置。从前家里是三个厢房,一间爹娘住,左侧是男孩房,右侧是女孩房;如今一间是娘住着,一间是小婧住着,另有一间是他和阿绵在住。
  加上有前后两个院子,是够住和活动开来的。
  不过与阿绵成亲后,逐渐就感到家中的空间不够了。增添了鸡窝、浴室与驴棚,接下来还有一方很大的石磨……
  家中是要扩建的,好在村中的地不算紧张,他们这边靠着山脚下,接连着的都是无主的荒地。
  “……要再建一间厢房,先用作你们两个的书房,以后书和纸笔有地方放了。等阿绵生宝宝后,到时候再布置成宝宝住的地方。”
  阿绵举双手双脚赞成,她早就不想再餐桌上写大字了。
  其他人也没有异议,因此决定等铁匠铺夏季淡季时动工。
  升上大学斋后,阿绵感觉书院变得非常的无趣。
  夫子所讲的东西都是为了考学之用,书院的标准一言以概之,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方法就是将书反反复复的熟读、背诵和抄写,在这一过程中阿绵苦不堪言……
  不仅如此,她对许多“圣人言”都完全无法领会其中的涵义,只能依赖背下别人的答案,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照着套上去。
  不过如此一来,成绩自然不算好,基本上都在中下游徘徊。
  “陆阿绵,给我站起来清醒一点!”夫子的戒尺接连打过数人,这一下轮到困顿的阿绵,她揉了揉眼睛,麻溜地去后面罚站了。
  这样的苦日子一晃到了季秋,阿绵为期一年的书院识字就结束了。
  要走的那天,她将自己写过字的纸张收拢,毛笔洗干净放好,背上书篓与来报名的一家女眷擦肩而过。
  她回头望,见书院的书生们都一块儿站在门口,季衡之也在,皆是默然无语,静静地注视着阿绵。
  这家伙就这么脱离苦海了!
  很多年后,书院中依然流传着一位叫做“陆阿绵”的校霸故事,在故事里这位单枪匹马的少女有着以一敌百、让两位前校霸俯首称臣,并且气得夫子跳脚数天的不菲战绩,被一代又一代学子津津乐道。
  后来还有人从中编撰了些同窗间暗生情愫之类的风流韵事,或是阿绵后来女扮男装参与科考考中状元的传奇故事。
  当年曾与阿绵同窗过的书生们,在许多年后常常会想起这段经历。
  其中更有甚者,到了不惑之年,依旧会被一个极其绚丽清新的梦惊醒,接着无法自制地回忆起过去。
  原来那段如此愚蠢、幼稚、痛苦,恨不得快点长大的时光,叫做青春年少。
  如果,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或许会换一种开场方式吧。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小阿绵扬起脑袋,大步向前地离开了书院。
  *
  “宋六嫂鱼羹铺,正式重张开业啦!敬备薄茶,恭候诸位光临!”
  鞭炮齐鸣,阿绵捂着耳朵,在人群中看向簇新的大招牌。
  鱼羹铺此前试市了三个月,终于打磨出了一套全新、且让客人们赞不绝口的食单。宋东家又再请了新伙计,笑逐颜开的招呼着客人,“阿绵,我正想着你今日会不会来呢。”
  阿绵道:“旺旺还在念书,白日来不了,特意嘱咐我一定要来捧场。我恭敬不如从命,来尝尝鱼的好滋味!”
  她进了铺子,见食单上印入眼帘的就是重点推出的“鱼云羹”,二十文一份。
  “那我就要一份这个。”
  “好嘞!不许掏钱,否则把你赶出去的哦。”宋东家心满意足地拍了拍她的脑袋,“对了,你的小摊最近生意如何,可有在这食街站稳脚跟?”
  这些日子,阿绵花费八两银子,在家中放好了大石磨。想着要尽快收回本钱,因而除了自家用以外,也按次租给村里需要的人家,收些铜板或粮食。
  不过后来她觉得这样卖豆腐,实在是赚钱太慢了,所以在上个月在食街租了一个小摊位,每月租金五百文,正式开始卖豆花饭。
  这豆花饭不是此前那种,而是结合了她在洲城吃过的蚵仔煎那样,有两种阿绵秘制的蘸料。
  其中一种是豆酱,其中有少许盐;一种是葱油加碎辣子。这两种是她在家试了许久,孟驰坚和孟婧都赞不绝口的味道。
  最简单的豆花饭就是一块大豆腐、两种蘸料,配有馒头或杂粮饭,定价是五文钱。
  不过随着客人的增多和要求,渐渐的也可以加铜钱往里头添置各类配菜:如煎蛋三文(有油)、煮蛋两文、切成片的五花熟肉一碟八文、黄豆芽两文一大把……若是顾客从自家带了菜蔬,阿绵也帮着一块儿烫熟,这倒是不要钱的。
  “很不错,最近根本是忙不过来!”
  第134章 豆花摊篇(一)
  她这小摊一开,生意就很好,连着食街上的不少小厮伙计,中午都会来她这里吃。
  俗话说“吃肉不见肉、吃完胜似肉”,说的就是豆腐呀。阿绵这饭价廉,又不像其他摊是煎饼、糖人之类的小食,是一顿正餐。
  若是自家带点菜蔬、带个鸡蛋(只煎蛋会多收一文),只需五六文就吃得很不错、很滋补的一餐了!
  除了这些人以外,也有来往的食客和旅人等,这些人出手阔些,基本都要往豆花里加肉加菜加鸡蛋,一份饭就能卖到十七八文的。
  摆摊第二日收摊,阿绵就把租金钱赚回来了。
  不过那天下午就有点儿忙不过来,她又要烫菜、又要端碗收碗、又要收银(并且要时刻提防会不会有小偷趁着她做其他事的时候偷钱),于是这些日子下午的时候小婧时不时的会来帮忙做小二。
  小婧负责招呼客人、端碗收碗,每半日依旧是拿十文钱的工钱。
  但是她一来每隔一日要上女书院的。
  其次她与阿绵的爱财如命的性子不同,如今觉得自己的铜钱已经多得很了,基本上想吃什么零嘴就能吃什么零嘴,干什么要天天那样辛苦呀?
  最后则是这城中的客人形形色色,总归有那么几个讨嫌的,若小婧遇到了,几回差点儿没吵起来呢。
  阿绵总算知道为何这食街上开摊子铺子的,基本都是夫妻档了。
  而且越是红火的铺子,夫妻的感情越是好。
  那真是生怕和离了,对方撂担子不干,自己得直接忙死去!
  孟驰坚也在高峰期间,赶来豆花铺帮过忙,但他只要做小二招呼来往的客人,那一天客人就定会锐减一半。
  阿绵心中滴血,只好道:“你还是回你的铁匠铺吧……”
  “……”
  孟驰坚不愿,坚持着又试了一次,这次他负责烫菜煮豆腐等等,倒是还行。
  可是他有铁匠铺,耽搁不了太久,自己也是很忙的。
  现如今一天阿绵能卖掉三板豆腐,收入大约在三百文到五百文之间(六十碗豆花饭,就算什么配菜都不加也有三百文了)。
  净利润一天就有二百文到四百文之间!
  “你这样肯定不行的,”宋东家老道的指出,“入了冬,你那个摊子绝对会更旺,到时候你吆喝些什么‘暖呼呼一碗煮豆花,又发汗又开胃’,搞不好真叫你打出了名头!你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阿绵见小二端来了鱼云羹,边吃边惊叹:“我都没想那么远呢。你这鱼羹与此前又是不同了,这粉皮很中吃,滑溜可口。”
  “鱼云”她是尝了出来的,大抵做法应该是将鱼头放在沸水中煮熟,然后再取出、拆骨,随后用酱料、陈酒、细盐拌匀了。与这粉条一块炒了,再盛于盆中,撒上些许花椒粉。
  阿绵顷刻间就吃了个干净,这才忧愁了起来,“可是家中确实再无旁人能做活了。”
  “去牙人那里啊!只有请人才行,你可别担心雇工要多使费银子,这做买卖就是如此的。”
  雇一个工,一个月得花一两银子;而能多卖出的面,可不止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