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烨桦:「如果再有机会,她或许会更爱你。」
对方:「…..但愿如此。」
对方只有单层面的回答。
没有上下文铺垫,也能够迅速理解双方所构建的谈话内容。
只是为什么提取出来的信息,看起来是倒置的。
烨桦是故事内容索取者,可她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提问。
而疑犯做的更多的是回答。
单纯从提问结构来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依附关系。
可单从受害者侧写来说,烨桦根本不符合他的侧写,年纪太大,学历不够,家庭条件也不符合。
凶手的动机到底是什么?难不成是母爱缺失?
“fi查一下暨南市00年之后所有的离婚案件,目标缩小为孩子被判给父亲的。”
fi收到指令开始在法院系统内找寻。
“总共有1523个。”fi速度之快,令我瞠目结石,“需要在缩小吗?”
我拿起厚厚一摞文件,扔给孙涛和王安,“找一下这个人是几岁被母亲抛弃的?主要找他被关在地下室的详细内容。”
孙涛和王安加入搜查大队,快速浏览。
“八岁。”王安找到了。
“目标搜索为8-11岁之间,因为母亲家庭暴力而上诉的离婚案件。”我指着fi的电脑。
fi一阵操作,“女性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真是屈指可数,只有5个。”
“核对画像。”我凑到电脑前,眼睛盯着屏幕希望能够碰到好运气。
“嗯………”fi比我还紧张,将背景资料拖出后,启动模拟人脸核对程序。
屏幕转圈…..
比对成功。
“真的找到了!”fi快速将法院内网当事人信息拖到公安系统后台查询,立马跳转出了身份信息,“你比莺燕系统还牛逼。”
我苦笑,“要是没电脑厉害,岂不是要下岗了。”
“王川,2004年暨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把他判给了父亲。母亲因涉嫌□□、家暴、非法囚禁被判刑15年。”
……
我们几个人大体浏览了一下案子卷宗。
王川今年26岁,八岁那年被母亲囚禁在□□据点的地下室。
曾经被母亲殴打昏迷,直到父亲报警,警察将其解救。
当时救她的民警确实是个女的,而且还当过这个案件的人证。
….
可我总感觉哪里不对。
“查一下王川背景资料。”我捏住眉头,“这两年有没有犯罪记录。”
“王川,饮料工厂工人,没有犯罪记录,消费记录也很正常,没有精神疾病,医疗保险显示最近开过几次安眠药。”
“给他工厂负责人打电话,把人先控制住。”我指挥身后的小刘,小刘收到任务便出门打电话去了。
现在上午7点钟,按照凶手杀人手段来看,烨桦只剩五个小时的时间。
小刘推门出去,把办公大厅里的手机视频软件声放了进来。
“据我可靠消息,「索链杀手」在暨南市行凶,两名死者接连被害,她们死去时被摆…..”
我和陈墨同时愣住,听到内容破门而出。
只见一个警员坐在工位上,目不转睛的看着某个博主的最新更新。
博主嬉皮笑脸,丝毫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严肃事件,反而用一种八卦娱乐的心态,剖析案情。
虽然他制作的视频画面上虽然没有尸体的影像。
但博主的描述非常准确无误,甚至绘声绘色把剧情推向了一个更神秘的走向。
“倒回去。”陈墨站在警员身后,气压已经降到最低。
警员吓了一跳,回头愣着不动,以为自己上班摸鱼被领导发现了。
我赶紧上前解围:
“麻烦你能把手给我们看一下嘛?”说着也不管对方同不同意,直接把手机拿在手里,领着陈墨回到了办公室。
陈墨已经僵了。
可以说她已经被气僵了。
走路都已经开始跺出声音了。
“….据出版社朋友告诉我,这个凶手是烨桦《目光是你》的原型人物。这本书…..”视频还在播放着,博主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办公室里。
王风来站在陈墨旁边,脸色一样难堪。
陈墨的铁青着脸,“打电话给出版社,问这个消息是谁放的。”
王风来挥挥手,指挥警员。
我转头看向孙涛,示意让他盯紧不要再出差错。
“让网警马上联系平台删掉视频,”陈墨声音已经低沉到一种新的境界,整个办公室没一个人敢大喘气,“给连环杀人凶手起外号,是要疯了吗?”
处理连环杀手案件,作为刑侦人员第一时间就是要封锁消息。
这也是为什么有怪异命案警察不会第一时间通报。
媒体的宣传会增加案件的曝光,案件曝光越高,凶手会越自恋,甚至会突然改变行凶习惯,受害者的数量会增加。
自恋的人都很变态。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至少会有两个受害人。”陈墨冷脸,转头看向王风来,“让你手底下的人迅速把失踪人员整理出来,25岁之前的女性不管事态够不够严肃,全都移上来。”
我叹了口气,指挥着王安,“去叫人,刑警队全员开会,重新修改侧写。”
第28章 28
王安去叫人。
我和陈墨站在办公室的角落的进行侧写分析。
“物证科说箱子里确实发现了一个警察娃娃,娃娃缝线和受害人身上衣服风险相同,但没有检测到指纹。”陈墨将她收到的信息和我同步。
我听着点头,将这边的信息资料传递出去,“王川,犯罪嫌疑人资料。”
陈墨低头看了一眼,眼皮一沉:“王川不是犯罪嫌疑人。”
我顿了半秒,“我也觉得王川不符合。”
陈墨指着纸张上的内容,“我们之前侧写过,犯罪嫌疑人近三个月受到刺激,由外部压力刺激内部压力驱动行凶,可王川没有诱因。”
我听懂了陈墨词话的意思。
在我们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动机都是由驱力与诱因。
驱力是人类都会有的心理条件。
比如你想得到奖励,就需要考的好,表现的好。
为了这个目的,你会朝目标努力。
这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人都有。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们会有一个平衡的动态心理阈值,这个天平不会倾倒,就算没有达到目的,过几天这个天平就会自动复原。
而精神病患者的天秤本来就是波动的。
当某种需求破坏了这个平衡,驱力就被唤醒,成为迫使他们必须要去做的理由。
诱因则是破坏动态平衡的一种刺激事件。
王川虽然童年悲惨,但他近期没有诱因出现,他没有犯罪记录,亲人没有离世,他没有结婚不会出现离异或者丧子,甚至他会为了失眠而去医院开药。
至少表现出的天平是没有被打破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王川喜欢的是烨桦。”我拍了脑门,感觉线索突然明朗。
“动机逆转了是吗?”陈墨和我一起看着邮件内容,认真思索。
在犯罪动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做动机逆转理论。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他欲望来构建一个目的。
心理学把动机分为两种极端:达到目的和超越目的。
在信里,王川一直滔滔不绝,把自己的痛苦讲出来,甚至有很细节的描写,他对待过去或许是一种调侃和回望。
他不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聊天而拉近他和烨桦之间的距离。
超越目的。
从关注自身情感,转变为关注他人情感。
刘志气喘吁吁跑进办公室,“工厂说王川昨天就没来上班,请假了。刑警机动组已经出发去他家了,目前还没有消息。”
……
“查烨桦。”陈墨转头看向fi,表情一脸严肃,“尤其是父亲信息,我要事无巨细。”
“好的。”fi接到指令,开始忙活起来。
陈墨转头看小刘,“调取昨天的执法记录仪,重新分析烨桦。”
王风来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站在办公室一边指挥侦查组,一边统筹派出所的失踪报案。
他打着电话,忙的晕头转向,突然不知道听到电话那头说了什么,急急忙忙地朝角落走来,“陈队,派出所刚刚上报有一个18岁的女孩昨天下午失踪了。”
之前我们组内侧写说是要20-25岁失踪女性,所以公安系统预警就没把20岁以下的作为重点。
突然今早陈墨把目标改成25岁之前,立马就有了新的失踪人员。
真的被陈墨侧写对了,受害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王风来说完,整个办公室气氛凝固。
原本都在讨论的警员闭上了嘴,甚至连陈墨都闭上了眼睛。
“信息拿来。”我能看的出陈墨现在的表情中夹杂着紧张,所以主动伸手要来了资料。
对方:「…..但愿如此。」
对方只有单层面的回答。
没有上下文铺垫,也能够迅速理解双方所构建的谈话内容。
只是为什么提取出来的信息,看起来是倒置的。
烨桦是故事内容索取者,可她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提问。
而疑犯做的更多的是回答。
单纯从提问结构来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依附关系。
可单从受害者侧写来说,烨桦根本不符合他的侧写,年纪太大,学历不够,家庭条件也不符合。
凶手的动机到底是什么?难不成是母爱缺失?
“fi查一下暨南市00年之后所有的离婚案件,目标缩小为孩子被判给父亲的。”
fi收到指令开始在法院系统内找寻。
“总共有1523个。”fi速度之快,令我瞠目结石,“需要在缩小吗?”
我拿起厚厚一摞文件,扔给孙涛和王安,“找一下这个人是几岁被母亲抛弃的?主要找他被关在地下室的详细内容。”
孙涛和王安加入搜查大队,快速浏览。
“八岁。”王安找到了。
“目标搜索为8-11岁之间,因为母亲家庭暴力而上诉的离婚案件。”我指着fi的电脑。
fi一阵操作,“女性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真是屈指可数,只有5个。”
“核对画像。”我凑到电脑前,眼睛盯着屏幕希望能够碰到好运气。
“嗯………”fi比我还紧张,将背景资料拖出后,启动模拟人脸核对程序。
屏幕转圈…..
比对成功。
“真的找到了!”fi快速将法院内网当事人信息拖到公安系统后台查询,立马跳转出了身份信息,“你比莺燕系统还牛逼。”
我苦笑,“要是没电脑厉害,岂不是要下岗了。”
“王川,2004年暨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把他判给了父亲。母亲因涉嫌□□、家暴、非法囚禁被判刑15年。”
……
我们几个人大体浏览了一下案子卷宗。
王川今年26岁,八岁那年被母亲囚禁在□□据点的地下室。
曾经被母亲殴打昏迷,直到父亲报警,警察将其解救。
当时救她的民警确实是个女的,而且还当过这个案件的人证。
….
可我总感觉哪里不对。
“查一下王川背景资料。”我捏住眉头,“这两年有没有犯罪记录。”
“王川,饮料工厂工人,没有犯罪记录,消费记录也很正常,没有精神疾病,医疗保险显示最近开过几次安眠药。”
“给他工厂负责人打电话,把人先控制住。”我指挥身后的小刘,小刘收到任务便出门打电话去了。
现在上午7点钟,按照凶手杀人手段来看,烨桦只剩五个小时的时间。
小刘推门出去,把办公大厅里的手机视频软件声放了进来。
“据我可靠消息,「索链杀手」在暨南市行凶,两名死者接连被害,她们死去时被摆…..”
我和陈墨同时愣住,听到内容破门而出。
只见一个警员坐在工位上,目不转睛的看着某个博主的最新更新。
博主嬉皮笑脸,丝毫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严肃事件,反而用一种八卦娱乐的心态,剖析案情。
虽然他制作的视频画面上虽然没有尸体的影像。
但博主的描述非常准确无误,甚至绘声绘色把剧情推向了一个更神秘的走向。
“倒回去。”陈墨站在警员身后,气压已经降到最低。
警员吓了一跳,回头愣着不动,以为自己上班摸鱼被领导发现了。
我赶紧上前解围:
“麻烦你能把手给我们看一下嘛?”说着也不管对方同不同意,直接把手机拿在手里,领着陈墨回到了办公室。
陈墨已经僵了。
可以说她已经被气僵了。
走路都已经开始跺出声音了。
“….据出版社朋友告诉我,这个凶手是烨桦《目光是你》的原型人物。这本书…..”视频还在播放着,博主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办公室里。
王风来站在陈墨旁边,脸色一样难堪。
陈墨的铁青着脸,“打电话给出版社,问这个消息是谁放的。”
王风来挥挥手,指挥警员。
我转头看向孙涛,示意让他盯紧不要再出差错。
“让网警马上联系平台删掉视频,”陈墨声音已经低沉到一种新的境界,整个办公室没一个人敢大喘气,“给连环杀人凶手起外号,是要疯了吗?”
处理连环杀手案件,作为刑侦人员第一时间就是要封锁消息。
这也是为什么有怪异命案警察不会第一时间通报。
媒体的宣传会增加案件的曝光,案件曝光越高,凶手会越自恋,甚至会突然改变行凶习惯,受害者的数量会增加。
自恋的人都很变态。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至少会有两个受害人。”陈墨冷脸,转头看向王风来,“让你手底下的人迅速把失踪人员整理出来,25岁之前的女性不管事态够不够严肃,全都移上来。”
我叹了口气,指挥着王安,“去叫人,刑警队全员开会,重新修改侧写。”
第28章 28
王安去叫人。
我和陈墨站在办公室的角落的进行侧写分析。
“物证科说箱子里确实发现了一个警察娃娃,娃娃缝线和受害人身上衣服风险相同,但没有检测到指纹。”陈墨将她收到的信息和我同步。
我听着点头,将这边的信息资料传递出去,“王川,犯罪嫌疑人资料。”
陈墨低头看了一眼,眼皮一沉:“王川不是犯罪嫌疑人。”
我顿了半秒,“我也觉得王川不符合。”
陈墨指着纸张上的内容,“我们之前侧写过,犯罪嫌疑人近三个月受到刺激,由外部压力刺激内部压力驱动行凶,可王川没有诱因。”
我听懂了陈墨词话的意思。
在我们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动机都是由驱力与诱因。
驱力是人类都会有的心理条件。
比如你想得到奖励,就需要考的好,表现的好。
为了这个目的,你会朝目标努力。
这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人都有。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们会有一个平衡的动态心理阈值,这个天平不会倾倒,就算没有达到目的,过几天这个天平就会自动复原。
而精神病患者的天秤本来就是波动的。
当某种需求破坏了这个平衡,驱力就被唤醒,成为迫使他们必须要去做的理由。
诱因则是破坏动态平衡的一种刺激事件。
王川虽然童年悲惨,但他近期没有诱因出现,他没有犯罪记录,亲人没有离世,他没有结婚不会出现离异或者丧子,甚至他会为了失眠而去医院开药。
至少表现出的天平是没有被打破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王川喜欢的是烨桦。”我拍了脑门,感觉线索突然明朗。
“动机逆转了是吗?”陈墨和我一起看着邮件内容,认真思索。
在犯罪动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做动机逆转理论。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他欲望来构建一个目的。
心理学把动机分为两种极端:达到目的和超越目的。
在信里,王川一直滔滔不绝,把自己的痛苦讲出来,甚至有很细节的描写,他对待过去或许是一种调侃和回望。
他不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聊天而拉近他和烨桦之间的距离。
超越目的。
从关注自身情感,转变为关注他人情感。
刘志气喘吁吁跑进办公室,“工厂说王川昨天就没来上班,请假了。刑警机动组已经出发去他家了,目前还没有消息。”
……
“查烨桦。”陈墨转头看向fi,表情一脸严肃,“尤其是父亲信息,我要事无巨细。”
“好的。”fi接到指令,开始忙活起来。
陈墨转头看小刘,“调取昨天的执法记录仪,重新分析烨桦。”
王风来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站在办公室一边指挥侦查组,一边统筹派出所的失踪报案。
他打着电话,忙的晕头转向,突然不知道听到电话那头说了什么,急急忙忙地朝角落走来,“陈队,派出所刚刚上报有一个18岁的女孩昨天下午失踪了。”
之前我们组内侧写说是要20-25岁失踪女性,所以公安系统预警就没把20岁以下的作为重点。
突然今早陈墨把目标改成25岁之前,立马就有了新的失踪人员。
真的被陈墨侧写对了,受害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王风来说完,整个办公室气氛凝固。
原本都在讨论的警员闭上了嘴,甚至连陈墨都闭上了眼睛。
“信息拿来。”我能看的出陈墨现在的表情中夹杂着紧张,所以主动伸手要来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