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观音将花朵凑近鼻尖,深深吸了一口,那清冽微苦的香气直冲肺腑,让她精神一振。「嗯!像...像山涧里清凉的风。」
  安琉璃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在田埂上。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吹麦浪的沙沙声、远处农人吆喝耕牛的号子、还有不知名秋虫的唧唧鸣唱。阳光暖融融地晒在背上,驱散了连日奔波的寒意。
  曹敬观音虽然看不见眼前壮阔的金色海洋,但她能「听」到丰收的喜悦,「闻」到土地的馈赠,「触」到阳光的温度,「感」受到身边人手掌传来的、令人心安的温热。
  「琉璃,」她轻声说,「这里真好。更大,更暖,更安静。」没有凉州城外的肃杀和风声鹤唳,只有纯粹的、属于农人的宁静与满足。
  安琉璃握紧了她的手,目光望向远处村落升起的袅袅炊烟,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悠远:「是啊,真好。等我们以后在长安安顿下来,每年秋天,也找个这样的地方住几天,好不好?」
  「好。」曹敬观音毫不犹豫地应道,嘴角弯起甜蜜的弧度。
  两人牵着手,从田野一路走回王婆婆的小院子。
  傍晚,安琉璃帮着王婆婆在灶间忙碌。她动作麻利地生火、添柴,看着灶膛里跳跃的火焰,橘红色的火光映着她苍白的脸颊,带来一丝暖意。王婆婆教她用新磨的面粉和面,做关中最家常的臊子面。
  「丫头,看你对你妹子真是上心。」王婆婆一边切着腌萝卜丁,一边感慨,「老婆子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哪个兄长对妹子这般细致,倒像是……疼自家娘子似的。」她本是随口一说,却让正在揉面的安琉璃动作微微一僵,耳根悄悄泛红。
  「婆婆说笑了,」安琉璃低下头,掩饰着心跳的加速,声音尽量平稳,「父母早亡,就剩我们兄妹相依为命,自然...要互相照应着些。」
  下次干脆就说是夫妻好了。安琉璃悄悄看了眼观音,不知道观音怎么想?找个时间和她商量一下。
  曹敬观音坐在灶房门口的小板凳上,听着里面的对话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脸上也飞起两朵红云。她摸索着拿起旁边一个编了一半的藤筐,学着王婆婆白日的样子,笨拙地尝试着。指尖被粗糙的藤条磨得微痛,却有一种参与其中的踏实感。
  晚饭是热腾腾的臊子面。王婆婆的手艺朴实却温暖,酸辣鲜香的臊子汤浇在筋道的手擀面上,撒上翠绿的葱花,香气扑鼻。
  三人围坐在小木桌旁,在油灯的暖光下吃着简单的饭食。安琉璃细心地替观音将面条吹凉,又夹了些软烂的萝卜丁到她碗里。
  王婆婆看着她们,浑浊的老眼里满是慈爱。
  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窗外秋虫的鸣唱成了最好的催眠曲。曹敬观音很快便沉入梦乡,呼吸均匀。安琉璃却睁着眼睛,借着窗外透进的月光,凝视着枕边人恬静的睡颜。指尖轻轻拂过她光洁的额头,停留在那点殷红的朱砂痣上。
  慧明的话再次浮上心头——「水中月」、「镜中花」、「不该存在的归途」。
  她将那些冰冷的念头强行压下,将脸轻轻贴在观音柔软的发顶,嗅着她身上淡淡的、混合着麦麸和野菊的清甜气息。
  管他什么蜃影归途!
  在王家村的休养让两人精神恢复了不少。安琉璃的身体虽然依旧虚弱,但至少行动无碍,面上也有了点血色。曹敬观音在王婆婆的帮助下,甚至能用藤条编出几个歪歪扭扭的小筐,手指的灵活度也提高了不少。
  这天恰逢附近镇上的大集,王婆婆要去卖些鸡蛋和自家织的粗布、竹笼,恰巧安琉璃正想着带观音去看看关中的闹市,见王婆婆也要出门卖东西,三人便约定一起去集市。
  清晨,天蒙蒙亮,三人便带着东西出发了。沿着乡间土路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喧嚣的人声和牲畜的嘶鸣便远远传来。镇子不大,但此刻主街两旁早已挤满了摊贩,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比王家村不知热闹了多少倍。
  「观音,抓紧我的手。」安琉璃紧紧握着曹敬观音的手腕,将她护在自己和王婆婆之间,小心翼翼地避开拥挤的人流。各种声音如同潮水般涌来:小贩们此起彼伏、带着浓厚乡音的吆喝叫卖声——「刚出锅的热油糕咧!香掉牙!」「上好的关中粗布!结实耐穿!」「活鸡活鸭!便宜卖喽!」
  讨价还价的争执声;熟人相遇的寒暄声;孩童追逐嬉闹的尖叫声;还有骡马的响鼻和蹄声...各种气味也混杂在一起:新鲜果蔬的清香、熟食的油腻香气、牲畜的膻味、汗水的酸气、劣质脂粉的甜腻......
  这喧嚣而真实的市井烟火气,对刚从陇山死地逃出生天的两人来说,竟有种恍如隔世的亲切感。
  「琉璃,好多人……好热闹!」曹敬观音的声音带着兴奋,她努力分辨着各种声音和气味,想象着眼前的景象,「我闻到油糕的香味了!是不是在左边?」
  「观音鼻子真灵,」安琉璃笑着指向不远处一个冒着腾腾热气的炸锅,「就在那儿,金黄金黄的。婆婆,你等我们一下。」
  安琉璃带着观音到了铺子面前,买了一袋油糕。
  刚出锅的油糕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香甜,还裹着豆沙馅。安琉璃小心地吹凉了,才递到观音嘴边。曹敬观音咬了一小口,烫得直哈气,脸上却满是满足的笑意:「好甜!好香!」
  王婆婆要去布行交布匹,安琉璃便带着曹敬观音在集市上慢慢逛。
  她充当着观音的眼睛,低声描述着所见的一切:卖糖人的老伯如何灵巧地吹出各种动物;杂耍艺人翻着跟头引来阵阵喝彩;色彩鲜艳的泥娃娃一排排摆在摊上;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的关中小吃——石子馍、甑糕、水盆羊肉的香味......
  第12章
  逛到一个书摊,安琉璃停住脚步,蹲着看了半天,想给观音买一本,以后赶路无聊的时候能念给观音打发时间。不过这么多书,哪种是观音喜欢的?
  安琉璃附到曹敬观音的耳边,「观音,你想要什么书?有《南华真经》、《孟子章句》《妙法莲华经》《维摩@#所说经》」
  听着琉璃囫囵过去的字,曹敬观音浅浅笑出了声,「是《维摩诘所说经》,这些我都读过了,还有其他的吗?」
  安琉璃清了下嗓子,从书摊里又翻出一本,「还有《枕中记》、《红线夜行谱》、《霓裳舞破录》,还有《玉簪记》、《诗经》,有想要的吗?」
  「感觉都很有意思,你随便挑一本吧。」
  「摊主,有推荐的吗?」
  「公子想要什么内容的?」
  「呃,有趣的就可以,用来打发时间。」
  「打发时间,有趣的,那就是民间小说最为有趣,公子稍等,我找找。」摊主在箱子里翻了一通,「啊!这本书!《柳毅传书奇谭》,这里面故事可多了,龙女报恩,书生传信,情牵水府人间,这书可火了,今天买的就剩这么一本了。」
  「好,那就这本吧……这个我也要了。」安琉璃拿起《玉簪记》一并给了摊主。
  这书薄得很,多买一本,免得后面没空闲再买书,然后安琉璃又随手拿了本。
  「好勒!」
  「观音,我今天晚上念给你听,我还是第一次和别人一起看书呢。」
  「我也是第一次。」
  两人正要离开书摊,安琉璃的脚步却微不可察地晃了一下。集市喧嚣的声浪和刚才蹲着翻书时短暂的屏息,让那被她强行压下的虚弱感又隐隐泛起,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攥了一下,气息有些不畅。她立刻稳住身形,握着观音的手也下意识地紧了一分。
  「怎么了?」曹敬观音敏锐地察觉到她瞬间的僵硬和那一下加重的力道。
  「没事,」安琉璃飞快地扬起语调,仿佛刚才的滞涩只是错觉,甚至带着点刻意营造的雀跃,「人挤的,绊了一下。走,我们去找王婆婆,顺便看看前面有没有卖蜜饯的,配着油糕吃肯定更甜!」
  「还要买点路上吃的,我们最好能在入冬前到长安,不然大寒天的,行路会更难些。」
  她拉着观音,重新汇入人流。阳光穿过拥挤人潮的缝隙,落在安琉璃的侧脸上,映出她努力维持的笑容下,一丝不易察觉的苍白。她挺直了背脊,将那份不适深藏,只把脚步放得更稳些,让身边的观音能安心跟随。
  找到王婆婆时,她正喜滋滋地数着卖布和竹笼换来的铜钱。「回来啦?东西买好了?」王婆婆看着安琉璃略显单薄的背影和微微抿着的唇,心里叹了口气。这孩子,看着是比刚来时精神些了,可那眉宇间总笼着一层挥不去的倦意,像朵被霜打过的花,强撑着绽放。
  「买着了,婆婆。」安琉璃笑着应道,把油糕递过去一个,「您尝尝,还热乎。」
  王婆婆接过油糕,看着安琉璃细心地将另一个吹凉了,掰开一小块,才递到曹敬观音嘴边。观音小口吃着,满足地眯起眼,那依赖的姿态,哪里像是寻常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