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方远脸黑:“给我下来吧你!”转眼又把人给拎了下来。
  于嫣她们笑不可支,将采来的桃子给石头一颗,“大圣,给你个桃子吃。”
  撅着嘴的石头立刻高兴了,“仙女姐姐真好!师弟不好。”
  方远哼笑,“再调皮,哥哥还能更不好!不准往河边去!”
  张梓若一边抱起顾云淮、沈照、大宝他们摘桃子,一边和沈明珠及方远等人看顾孩子们,让他们不要乱跑。
  又大又粉的桃子,脆脆甜甜的。
  有村民直接洗了来吃,和张梓若说起,乐园那边新移植的桃树林,说,明年那边开花一定更好看。以后还有更多的桃子可以吃。
  又问,要不要再移植些杏树,梨树、枣树,柿子树什么的?
  张梓若琢磨着文化中心+村庄旅游+果园经济模式的发展路子,以及水果品种和口感,转而又想到嫁接。她在这一块只晓得个大概,具体的操作还需要不断尝试实践。
  “果树这一块,你在村里问问,看谁最懂,让他来找我。”
  “好。”村民一口应下,怕自己忘了,当即回去找人。
  桑枝摘了些又大又紫的葡萄洗干净,来让他们吃。同时,向张梓若汇报,给各家缝制的招牌和围裙都做好了,等回到家就给她送过去。
  张梓若:“不用再跑一趟了,直接发下去吧。”
  村里的人家几乎都收到了自家的布招牌。王二婶拍拍身上的木屑,洗洗手擦干净,拿起细心缝制的招牌,看着上面绣的“有田木雕”四个大字,笑得合不拢嘴。
  “夫子真是太有心了!竟然还让你们给我们缝制招牌!这上面的花边可真好看!哎呀!这围裙上面还有小图案呢!”
  桑植笑盈盈地系好大包裹,“夫子为我们考虑得周全。围裙的样式大致是一样的,但各家东西不一样,小图案也不一样。你慢慢看,我可要给下一家送东西去了!过几日讲学大赛开始,刚好咱们都能换上新行头!”
  第215章 经历能复制吗?
  王二婶送别桑枝,回来后,将围裙系在身上,左看右看。又拿起招牌,欢欣喜悦地叫家人来瞧。
  家人见了,无不夸好。他们当即拿了招牌,往自家摊子上套,发现矮小的桌子实在不配这个招牌,连声催促王有田把自家摊位改造一下,好配得上招牌。
  王有田看了“有田木雕”四个大字直傻笑,怎么看都看不够,只觉浑身有一股子用不完的力量。
  “我重新做一个好的摊位!夫子做的打谷机很好,咱也可以学学。摊位不用桌子了,我直接打造一个能装东西的大木箱出来。
  木箱跟柜子一样,从侧面开关,能把自家东西都装进去。底部再安上两组木轮,上面加高,整个棚子。来去都方便,整体好看,也配得上夫子给的好招牌!”
  “这好!我给你打下手!”王二婶解下围裙,和招牌一起细心叠好,放到屋里,出来给王有田打下手。
  家里其他人或留下帮忙,或拿着锄头下地。
  王有田一边忙活,一边问王二婶:“往年这个时候,都去你妹妹家走动,今年不去了吗?”
  王二婶动作稍顿,“不去了。”之前动乱刚过,她去娘家弟弟和妹妹家都去看过。
  弟弟家平平安安,见她去,哪怕家中粮食不多,也非要招呼她吃饭。
  而嫁去县城的妹妹,则以为她是去打秋风。刚提两句动乱劫粮的事,妹妹就开始哭诉,说她家中杂货铺子也没挣到钱,家中不易等等,堵住了她要粮食的嘴。
  许是觉得面上过不去,她妹妹又说自己已经在想法子了,托人找私塾的秀才让她儿子多粮可以在县城读书。
  王二婶淡淡地拒绝了,抛下一句,“多粮已经找着好夫子了。”便离开了县城。
  县城,王二婶的妹妹给孩子缝着衣裳,正同她男人说起王二婶。
  “往年这个时候也该来送东西了。这次不来,莫非以为她儿子在乡下找个夫子,就用不上我了?哼,等她遇到难处再来,我可不会这么好说话!”
  他男人合上账本,神色不耐,“你闭嘴!头发长见识短的蠢妇!你以为她还会来吗?你知不知道河湾村现在有多了不得!”
  “能有多了不得?不就是一个乡下的村子吗?你冲我发什么脾气!”
  他男人到底经营着杂货铺子,消息灵通一些。
  “人家都说河湾村得了圣上的嘉奖,早不同以往了!这回召开讲学大赛,县里好多商铺掌柜都主动往河湾村跑,想要去做什么赞助商。
  听说那个什么张夫子和县里的老爷们关系很好,手眼通天。你姐家的孩子要是跟她读书,以后说不定比咱家孩子的前程还好!”
  “不可能!”王二婶的妹妹有种没来由的恼怒,心里隐隐生出一丝恐慌和嫉妒。她见不得一直比她差劲,讨好她的人过得比她好。
  “什么不可能!你收拾一下东西,你姐不来看咱们,咱们就去看她!”
  王二婶的妹妹一针扎在自己手指上,难受又窝火。但在男人的逼视下,又不得不答应下来。
  次日,他们拿上一些看着好,实则不值钱的东西,坐上骡车去河湾村。
  刚出城门就遇上一队车马,他们连忙往边上靠。
  “这么多人要往哪里去?”
  “看样子是要往河湾村去的。打头的马车是县令老爷的!旁边还跟着差役呢!”
  县令老爷曾在县中巡视,还平易近人地同街坊、行人和商铺掌柜说话。他们认得县令和县令的马车。
  县令的马车后面还跟着许多车马、随从。再之后是避让两侧,逐渐跟上的商铺掌柜们,或读书人们,或货郎,或好奇的拖家带口的县城百姓们。
  今日河湾村讲学大赛开启,无论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都兴致勃勃的前往。
  车马还未到村中,众人远远便看见一块巨石竖立在村庄前方,上面刻着三个大字——武德乡!
  百姓们议论纷纷,“听说这是圣上赐的名字呢!”
  “这可是祖坟冒青烟了,真是风光啊!”
  百姓们交头接耳,纷纷伸着脖子看巨石。
  最前面的一辆马车里,县令下车,望着巨石上龙飞凤舞的大字,躬身行礼。
  随之而来的县丞、县尉等人,也都对着巨石行礼。
  百姓们不明所以,但见官老爷们都作揖行礼,他们更是心怀敬畏,小心翼翼地俯下身子。
  河湾村早已热闹一片。但热闹中又井然有序。
  县令他们这么多人和车马,刚一进村,便被人引领着分散安置。车马通通送到停车区。货郎领到商业区。听课的人领到讲学广场。
  目光锐利的巡逻队员在人群中穿插巡视,刚刚到来的县令一伙人也没能逃过他们的目光扫描。
  方县尉熟悉地询问:“你们张夫子呢?”
  “在前面。”
  人群挤挤挨挨,黑压压的人头一片,踮起脚也看不到张梓若的身影。
  于县丞他们拥着县令往前去。
  县令抬手止住,“不急。我先瞧瞧。”他往人群侧边而去。
  讲学台周围很热闹,但左侧最为热闹。高高低低的吆喝声,各种各样的说笑声,孩子们的欢呼声交织在这一起。让清爽的,难得有风的早晨都变得燥热。
  县令领着人挤过去一瞧。
  蜂涌的人群两侧,整齐一致的招牌在风中鼓舞飘荡。每个摊子前站的人都系着一个红色的围裙,正笑意盈盈地卖东西,收钱。
  这些摊位后面还有两排,是外来的货郎们。这些货郎们望着河湾村整齐划一的行头,心下暗羡。真威风!真有排场!
  县令细细观察百姓们的衣着和神情。河湾村的人,无论衣着、面容,都和其他村子的人大为不同。
  他们没有寻常百姓们脸上的麻木和灰暗,他们无论是青涩的、古铜色的、或苍老的面庞,都充满了希望,带着不一样的光彩。他们脸上的笑容很多。
  而且,他们都打理得干干净净,比起其他村子的人也更舍得买东西,生活明显要比其他村子的人好。
  县丞请县令到前面去坐。县令问他:“你说,河湾村发迹的经验能用到其他村子上吗?”
  第216章 挣五十个铜板儿
  另行打造一个河湾村?
  县丞摇头,“那也得其他地方有张夫子这号神人才成。别的不说,您就看这讲学大赛,一般人办得起来吗?能吸引来那么多读书人吗?”
  “讲学大赛确实把人给引了过来,但是他们发展起来,依我看,还有这些新奇小玩意和美食佳肴的功劳。”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引人食欲大动的香香甜甜的味道,往前走,又忽然辣得人想打喷嚏,再行几步,又有人吆喝着卖酸酸甜甜的饮品,还有泛着浓郁奶香和甜味的奶茶。
  孩子们挤在摊前,叽叽喳喳的叫着要买。大人们一边拉着孩子,一边伸长胳膊递铜板儿,大喊:“给我也来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