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但现在很明显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叔孙通要做的是重新、正式介绍自己。
“我是叔孙通,家师乃是孔鲋。”
有名的人不需要很前缀名号修饰,简单几个字就能让听的人恍然大悟又心声敬佩。
叔孙通很自信,自家老师孔鲋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孔鲋博古通今,文采绝妙,更重要的是,他是孔子第八代孙。
所以叔孙通已经做好了嬴子瑜惊讶道无以复加的准备了。
可惜叔孙通高估了嬴子瑜的知识储备。
孔鲋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则典故是鲁壁藏书。
大概内容是在秦始皇准备焚书时,孔鲋因为不舍前人心血被毁,于是将家中的《论语》《孝经》《尚书》等经典简册藏在孔子故宅的墙壁之中。
而这些书也正因为孔鲋的保护才得以保存,最终在汉武帝时期重见天日,流传后世。
对于嬴子瑜来说,提到鲁壁藏书这个典故,她可能稍微有点印象,但是只提起孔鲋这个人,她却是两眼抹黑的状态。
但是即便没反应过来孔鲋是谁,嬴子瑜还是给了叔孙通一个满意的反应。
只因为相比孔鲋,她更了解叔孙通,这人在历史上同样鼎鼎有名。
这个人曾经六易其主,但是却没有像吕布一样被骂“三姓家奴”,反而被后世称为“汉家儒宗”,就单凭这一点,嬴子瑜就不得不承认其本事之大。
前世嬴子瑜作为大秦狂热粉时,也曾对叔孙通粗粗研究过,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朝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评价过他,“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想到这里,嬴子瑜带着惊讶和兴奋的神情围着叔孙通转了一圈,一边转一边上下打量,一边大量一边在心里评价,一边评价一边摇头。
史书中记载的叔孙通希世度务,非常善于与时变化,又擅长投其所好,所以才能在各个君王手下混的很好。
而且书中的叔孙通思想很明显更加务实,且善于改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叔孙通才能将儒家从纯理论的学派变成具有可实践性的武器,为后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基础。
所以,要么是史书记载有误,要么就是眼前这个叔孙通还有所保留,还没说实话。
不太确定,嬴子瑜再看看。
而被嬴子瑜打量的浑身发毛的叔孙通非常不自在,因为项羽抱着武器站在一边的原因,只能强行逼迫自己冷静下来。
叔孙通不断给自己解释,嬴子瑜是因为听到自己老师孔鲋的名号才这样激动的。
可能真的起了效果,叔孙通慢慢有了底气,他打算再违背自己老师一次,再用一用“孔子第八代孙”“孔鲋”的名号。
为什么说叔孙通用孔鲋的名号是违背孔鲋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与张耳、陈余等反秦积极分子交好的孔鲋虽然对大秦抱有敌意,不愿意出仕,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同意叔孙通出仕。
只不过叔孙通没有按照孔鲋的规划直接去咸阳求官,而是跑到洛阳,以一个普通学子的身份去大秦学宫求学。
自认为见识过稷下学宫辉煌的孔鲋如何能忍受弟子去一个冒牌学宫,简直就是自降身份。
“大秦学宫说的是学宫,实则不过是东施效颦的产物,无论从老师还是学生的质量都无法和稷下学宫相媲美。
我真不懂见识过真正的百家争鸣的辉煌的你如何能忍得了小丑大家,愚不可及!”
孔鲋的话即便是对大秦没有太多好感的叔孙通都觉得有失偏颇。
所以叔孙通极力争取,“虽然稷下学宫曾经很辉煌,是求学的殿堂,学术争鸣的中心,但是秦统一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话还没说完就被孔鲋打断了,“你既然知道稷下学宫因秦而毁,为何还要去那个冒牌的学宫!”
叔孙通理智上很能理解自家老师的愤怒,但还是好好安抚,“学生去大秦学宫并不是认可大秦学宫优于稷下学宫,只是因为如今能继承稷下学宫的只有它了。
学生想去看看,大秦学宫是否有资格。”
叔孙通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孔鲋就是不听,“你要去也可以,出了这门就别说你是我的弟子,我们师徒情分就此断绝!”
孔鲋很明显就是在气头上,这话一出就后悔了,但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叔孙通也很了解自己的老师,当然也知道这是一时的气话,所以只是给孔鲋磕了个头,“等到学生证明完心中所想再回来和您请罪。”
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离开了孔鲋,来到洛阳学宫的叔孙通也像他承诺的一样,从来没有用过孔鲋的名号。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叔孙通有预感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既然老师的名号这么好用,傻子才不用呢。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儒家再次兴盛,他是有正当理由的!
大不了之后一起负荆请罪。
现在,他有自己的节奏。
于是,叔孙通在心里过了一遍自己一会儿要说的话,*正准备和嬴子瑜多聊聊他的老师孔鲋呢,就看到嬴子瑜像看到鱼的猫,兴奋上前抓住他的手。
言辞十分恳切,“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叔孙通,久仰大名,失礼失礼!”
这反映给叔孙通整不会了,不是应该对自己老师感兴趣吗,怎么是对自己?
叔孙通不明所以的看了一眼韩益,韩益也是同款不明所以。
嬴子瑜好心拍了拍叔孙通的肩膀,“不用惊讶,我就是对你感兴趣。”
虽然很多时候叔孙通认为自己很厉害,但他绝对没有那种认为自己已经超过自己老师的傲慢。
“不知道小友为什么会对我感兴趣呢?”
既然不懂,叔孙通就直接问了出来,嬴子瑜也很贴心,保证绝对不会拐弯抹角。
然后回答道,“直觉!”
好一个没有拐弯抹角,叔孙通都被眼前这个孩子弄得没脾气了。
嬴子瑜却让叔孙通不要这么急躁,顺便将茶水递了过去,“我真的没有骗你,一切都是直觉。”
叔孙通接过茶水,一饮而尽,“你说是就是吧。”
叔孙通也不话茬,不过嬴子瑜也不需要他接就是了,“其实我有一个疑问,先生能为我解答吗?”
嬴子瑜就是这样,说的是请,语气中却是不容拒绝。
“你说说看。”
“还是刚刚的问题,既然儒家在大秦生存不下去,先生可有什么想法?”
问完之后,嬴子瑜想了想又补充道,“先生可别说自己没想过这点,我是不会相信的。”
见话题又重新回到的之前上去,叔孙通整个人也很放松,“我不是说了吗,等到儒家有人身居高位,就可以改变了。”
嬴子瑜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先生之前咱们都互相保证了要坦诚相待,你这不诚实啊。”
叔孙通也觉得好玩,“光我一个人诚实有什么用,你这小娃娃也不诚实啊。”
嬴子瑜把脸一板,十分气愤,“谁说我不诚实的,你这是污蔑!”
叔孙通看出了嬴子瑜的雷声大,雨点小,所以毫不担心。
眼看自己就要被拿捏了,这还了得,嬴子瑜眼珠子一转,神神秘秘来了一句,“其实先生不说我也知道。”
“哦?你知道?不知道什么?”
叔孙通很明显不相信嬴子瑜真的能知道什么,毕竟那个想法自己谁都没告诉。
“我知道,先生对儒家的未来很忧虑,所以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叔孙通眼眸微动,虽然嬴子瑜这话搭到一点边了,但不排除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乱猜的。
“这猜的不够准,你说我想走的不一样的路是什么?”
“让儒家工具化。”
要不是叔孙通当时极力稳住了自己,嬴子瑜说完他就要倒吸一口凉气的。
居然真的猜出来了?
虽然叔孙通没有失态,但是看向嬴子瑜的眼神带上了审视。
嬴子瑜也不慌,就这样任由他打量,嬴子瑜很公平,之前她打量他,现在他打量她,合情合理。
然后猝不及防下,就看到叔孙通给嬴子瑜行了大礼,还是君臣之礼。
嬴子瑜还没很大的反应,叔孙通身后的韩益倒是先一步上前,“先生怎么行如此大礼!”
韩益没把叔孙通扶起来,反而是他自己被叔孙通摁着跪了下去。
韩益刚想反抗就听见叔孙通说道,“参见太孙殿下!”
第149章
其实一开始,嬴政来洛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吕不韦的,其他的什么送公子高、巡视都是顺带,所以待个半个月就够了。
但没想到嬴子瑜不干了,说是自己有很重要的事情,于是在洛阳停留了两月有余。
“我是叔孙通,家师乃是孔鲋。”
有名的人不需要很前缀名号修饰,简单几个字就能让听的人恍然大悟又心声敬佩。
叔孙通很自信,自家老师孔鲋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孔鲋博古通今,文采绝妙,更重要的是,他是孔子第八代孙。
所以叔孙通已经做好了嬴子瑜惊讶道无以复加的准备了。
可惜叔孙通高估了嬴子瑜的知识储备。
孔鲋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则典故是鲁壁藏书。
大概内容是在秦始皇准备焚书时,孔鲋因为不舍前人心血被毁,于是将家中的《论语》《孝经》《尚书》等经典简册藏在孔子故宅的墙壁之中。
而这些书也正因为孔鲋的保护才得以保存,最终在汉武帝时期重见天日,流传后世。
对于嬴子瑜来说,提到鲁壁藏书这个典故,她可能稍微有点印象,但是只提起孔鲋这个人,她却是两眼抹黑的状态。
但是即便没反应过来孔鲋是谁,嬴子瑜还是给了叔孙通一个满意的反应。
只因为相比孔鲋,她更了解叔孙通,这人在历史上同样鼎鼎有名。
这个人曾经六易其主,但是却没有像吕布一样被骂“三姓家奴”,反而被后世称为“汉家儒宗”,就单凭这一点,嬴子瑜就不得不承认其本事之大。
前世嬴子瑜作为大秦狂热粉时,也曾对叔孙通粗粗研究过,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朝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评价过他,“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想到这里,嬴子瑜带着惊讶和兴奋的神情围着叔孙通转了一圈,一边转一边上下打量,一边大量一边在心里评价,一边评价一边摇头。
史书中记载的叔孙通希世度务,非常善于与时变化,又擅长投其所好,所以才能在各个君王手下混的很好。
而且书中的叔孙通思想很明显更加务实,且善于改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叔孙通才能将儒家从纯理论的学派变成具有可实践性的武器,为后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基础。
所以,要么是史书记载有误,要么就是眼前这个叔孙通还有所保留,还没说实话。
不太确定,嬴子瑜再看看。
而被嬴子瑜打量的浑身发毛的叔孙通非常不自在,因为项羽抱着武器站在一边的原因,只能强行逼迫自己冷静下来。
叔孙通不断给自己解释,嬴子瑜是因为听到自己老师孔鲋的名号才这样激动的。
可能真的起了效果,叔孙通慢慢有了底气,他打算再违背自己老师一次,再用一用“孔子第八代孙”“孔鲋”的名号。
为什么说叔孙通用孔鲋的名号是违背孔鲋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与张耳、陈余等反秦积极分子交好的孔鲋虽然对大秦抱有敌意,不愿意出仕,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同意叔孙通出仕。
只不过叔孙通没有按照孔鲋的规划直接去咸阳求官,而是跑到洛阳,以一个普通学子的身份去大秦学宫求学。
自认为见识过稷下学宫辉煌的孔鲋如何能忍受弟子去一个冒牌学宫,简直就是自降身份。
“大秦学宫说的是学宫,实则不过是东施效颦的产物,无论从老师还是学生的质量都无法和稷下学宫相媲美。
我真不懂见识过真正的百家争鸣的辉煌的你如何能忍得了小丑大家,愚不可及!”
孔鲋的话即便是对大秦没有太多好感的叔孙通都觉得有失偏颇。
所以叔孙通极力争取,“虽然稷下学宫曾经很辉煌,是求学的殿堂,学术争鸣的中心,但是秦统一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话还没说完就被孔鲋打断了,“你既然知道稷下学宫因秦而毁,为何还要去那个冒牌的学宫!”
叔孙通理智上很能理解自家老师的愤怒,但还是好好安抚,“学生去大秦学宫并不是认可大秦学宫优于稷下学宫,只是因为如今能继承稷下学宫的只有它了。
学生想去看看,大秦学宫是否有资格。”
叔孙通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孔鲋就是不听,“你要去也可以,出了这门就别说你是我的弟子,我们师徒情分就此断绝!”
孔鲋很明显就是在气头上,这话一出就后悔了,但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叔孙通也很了解自己的老师,当然也知道这是一时的气话,所以只是给孔鲋磕了个头,“等到学生证明完心中所想再回来和您请罪。”
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离开了孔鲋,来到洛阳学宫的叔孙通也像他承诺的一样,从来没有用过孔鲋的名号。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叔孙通有预感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既然老师的名号这么好用,傻子才不用呢。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儒家再次兴盛,他是有正当理由的!
大不了之后一起负荆请罪。
现在,他有自己的节奏。
于是,叔孙通在心里过了一遍自己一会儿要说的话,*正准备和嬴子瑜多聊聊他的老师孔鲋呢,就看到嬴子瑜像看到鱼的猫,兴奋上前抓住他的手。
言辞十分恳切,“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叔孙通,久仰大名,失礼失礼!”
这反映给叔孙通整不会了,不是应该对自己老师感兴趣吗,怎么是对自己?
叔孙通不明所以的看了一眼韩益,韩益也是同款不明所以。
嬴子瑜好心拍了拍叔孙通的肩膀,“不用惊讶,我就是对你感兴趣。”
虽然很多时候叔孙通认为自己很厉害,但他绝对没有那种认为自己已经超过自己老师的傲慢。
“不知道小友为什么会对我感兴趣呢?”
既然不懂,叔孙通就直接问了出来,嬴子瑜也很贴心,保证绝对不会拐弯抹角。
然后回答道,“直觉!”
好一个没有拐弯抹角,叔孙通都被眼前这个孩子弄得没脾气了。
嬴子瑜却让叔孙通不要这么急躁,顺便将茶水递了过去,“我真的没有骗你,一切都是直觉。”
叔孙通接过茶水,一饮而尽,“你说是就是吧。”
叔孙通也不话茬,不过嬴子瑜也不需要他接就是了,“其实我有一个疑问,先生能为我解答吗?”
嬴子瑜就是这样,说的是请,语气中却是不容拒绝。
“你说说看。”
“还是刚刚的问题,既然儒家在大秦生存不下去,先生可有什么想法?”
问完之后,嬴子瑜想了想又补充道,“先生可别说自己没想过这点,我是不会相信的。”
见话题又重新回到的之前上去,叔孙通整个人也很放松,“我不是说了吗,等到儒家有人身居高位,就可以改变了。”
嬴子瑜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先生之前咱们都互相保证了要坦诚相待,你这不诚实啊。”
叔孙通也觉得好玩,“光我一个人诚实有什么用,你这小娃娃也不诚实啊。”
嬴子瑜把脸一板,十分气愤,“谁说我不诚实的,你这是污蔑!”
叔孙通看出了嬴子瑜的雷声大,雨点小,所以毫不担心。
眼看自己就要被拿捏了,这还了得,嬴子瑜眼珠子一转,神神秘秘来了一句,“其实先生不说我也知道。”
“哦?你知道?不知道什么?”
叔孙通很明显不相信嬴子瑜真的能知道什么,毕竟那个想法自己谁都没告诉。
“我知道,先生对儒家的未来很忧虑,所以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叔孙通眼眸微动,虽然嬴子瑜这话搭到一点边了,但不排除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乱猜的。
“这猜的不够准,你说我想走的不一样的路是什么?”
“让儒家工具化。”
要不是叔孙通当时极力稳住了自己,嬴子瑜说完他就要倒吸一口凉气的。
居然真的猜出来了?
虽然叔孙通没有失态,但是看向嬴子瑜的眼神带上了审视。
嬴子瑜也不慌,就这样任由他打量,嬴子瑜很公平,之前她打量他,现在他打量她,合情合理。
然后猝不及防下,就看到叔孙通给嬴子瑜行了大礼,还是君臣之礼。
嬴子瑜还没很大的反应,叔孙通身后的韩益倒是先一步上前,“先生怎么行如此大礼!”
韩益没把叔孙通扶起来,反而是他自己被叔孙通摁着跪了下去。
韩益刚想反抗就听见叔孙通说道,“参见太孙殿下!”
第149章
其实一开始,嬴政来洛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吕不韦的,其他的什么送公子高、巡视都是顺带,所以待个半个月就够了。
但没想到嬴子瑜不干了,说是自己有很重要的事情,于是在洛阳停留了两月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