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嬴子瑜很开心自己的话起了效果,然后话锋一转,“不过说到张先生和仲父,不知道蒙卿觉得他们如何?”
对于嬴子瑜非常真诚的问题,蒙毅也非常真诚的回答道,“太孙殿下容禀,臣与他们两位并无多少交集。
只知道两位都是我大秦不可或缺的人才,臣才疏力短,恐评价有失偏颇。”
总之一句话,蒙毅非常谨慎,不愿意在领导或者未来领导面前说同事的不好。
早在之前,嬴政就已经给嬴子瑜提醒过蒙毅的性格了,是一个谨慎到认死理的古板,平时逗逗非常有意思。
但是在马车上,嬴子瑜都跟嬴政夸下海口了,为了让嬴子瑜实施,嬴政和公子高都贴心的给两人留下了单独相处的空间。
所以即使蒙毅说话滴水不漏,但是嬴子瑜照样有办法自说自话下去。
“说起我仲父,不知道蒙卿知不知道我仲父呕心沥血之作——《嬴子说》?”
话题属实转的有些僵硬。
“臣只是知道,但确实是没时间翻看过。”
蒙毅甚至表示,如果有需要,他现在立马派人买一本回来研读一遍。
嬴子瑜当然说不需要,“不用这么麻烦,我随身就带着的。”
说着就从马车坐垫底下翻出了一本《嬴子说》。
蒙毅都看呆了,“看来君上非常喜爱这本书,都随身携带。”
嬴子瑜摆摆手,“大父才不喜欢呢,大父看完一遍之后就下令仲父这本书不许出现在他面前。”
“那这是……”蒙毅不明白嬴子瑜随手就能拿出一本书,这明显不对啊。
“虽然大父觉得仲父这书写的一般,但是仲父不这样认为,所以这次来洛阳城,仲父带了一箱子的书,期待洛阳有慧眼识珠的英雄同好。”
蒙毅翻看的手一顿,心里暗自揣测,难道太孙刚刚的反常是为公子高推销?
当然不是。
“蒙卿先翻着看看。”
面对嬴子瑜的催促,蒙毅只能硬着头皮读起了这本书。
看了三分之一,蒙毅终于知道为什么嬴政不喜欢这本书了,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因为这本书太接地气了。
如今能出书的除了近几年刚刚兴起的话本小说这种故事书,其他的都是语言短小精悍的精英阶层的奢侈品。
说白了就是读起来是有门槛的。
这些年因为故事书背后站着的公子高,是嬴政,所以即便很多人抨击这些登不上台面的东西根本就不能算是“书”,不然就是玷污书本的神圣性。
久而久之,这些读书人之见就有了个默契,精英阶层的书是教人的,而话本故事则是普通人打发时间的消遣,是流行于戏子和说书人之中的另类。
但是公子高这本书不一样,形式像是所谓精英阶层的书,但是内容、措辞都是三教九流的习惯。
不被人接受也是正常的。
但是嬴子瑜不打算放过蒙毅,所以问道,“蒙卿看了之后觉得如何?”
蒙毅斟酌了一下措辞,“读起来很好懂。”
嬴子瑜听了,一拍手,很高兴,“蒙卿也觉得这书很适合做幼子的启蒙之书对吧。”
蒙毅将刚刚自己的回答在心里反复回忆了好多遍,确定自己没有任何让人误解的意思。
“太孙殿下怕是说笑了,臣刚刚的话并非是这个意思。”
嬴子瑜摆摆手,“蒙卿就是说话太委婉了,其实蒙卿想说的我都懂的。”
到这里,蒙毅就觉得嬴子瑜开始不安好心了。
不是他太疑神疑鬼,实在是嬴子瑜的前科太多,很多人的经验告诉他,这就是“前辈”跳坑的开始。
“太孙殿下,您不懂,我是想说公子高这书写的比较接地气。”
嬴子瑜点点头,“对啊,读这本书的人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书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是那种通俗易懂的,很适合做启蒙书。”
蒙毅有必要提醒嬴子瑜一点,“太孙殿下可能有所不知,现如今世卿贵族家的孩子启蒙之书虽然都是不外传的,但是都是经过他们家族传承的,即便没有我们读的书那样复杂,但和公子高所做的相比,还是有些门槛的。”
蒙毅虽然没有说的很直白,但他话里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家用了公子高这书做启蒙教材,肯定会被其他人取笑落魄的。
“我还当是什么呢,不就是世卿贵族有自己的骄傲,看不上我仲父的书嘛,我还不乐意给他们用呢。”
嬴子瑜下巴微微一抬,一副是自己看不上他们的样子。
“不给这些人用,那给谁用?”
蒙毅灵光一些,“难道太孙是想将这些书卖于那些落魄的小贵族或者是商人?”
说这话的时候,蒙毅试想了一下,“这方法倒是可行。”
但是嬴子瑜却摇摇头,“这些人太少了,我仲父在教育界可是要做比肩孔子的至圣先师的,还要扩大范围的。”
嬴子瑜眼睛眨也不眨就给公子高扣了一个帽子,可怜现在跟在嬴政身边巡视学宫的公子高一无所知。
等公子高知道之后,他在天下学子心中的形象已经毁誉参半了,公子高心里苦,公子高的眼泪只能往回流。
蒙毅属实没想到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君上第二子居然有这样伟大的理想,肃然起敬的同时也难免觉得这位公子眼高手低。
“不知道太孙殿下可有想法?”反正他蒙毅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嬴子瑜此刻也不卖关子了,“蒙卿你忘了,咱们还有学宫啊,这里面聚集了很多学子。”
蒙毅还当是什么办法呢,原来只是小孩子的一厢情愿。
“太孙殿下有所不知,我们大秦学宫招收的学生都是有一定基础的,不适合用这种启蒙类的书。”
说白了学宫就是再教育的地方,不是启蒙的地方。
蒙毅看着肉眼可见低落了的嬴子瑜,心里有些不忍,于是安慰道,“太孙殿下想法是好的,只是弄错了条件,这书适合给私塾学子用,不是给学宫弟子。”
说道私塾,蒙毅甚至建议嬴子瑜,因为孔子的原因,现在民间似私塾很多,这书或许在他们中间比较有销量。
被蒙毅这样一说,嬴子瑜眼睛都亮了,看蒙毅就像看到了发光的圣人,“大父说的没错,蒙卿果然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为了大秦的百姓能够读得起书,竟然想到开县学、乡学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
单纯夸奖还不够,甚至还给蒙毅画饼,“蒙卿此举若是成功,定然能名留青史,受万人敬仰。”
嬴子瑜夸的真情实感,蒙毅听得一头雾水,“太孙殿下是不是搞错了,臣没有说要开县学和乡学啊。”
第145章
嬴子瑜摆摆手,看着不明所以的蒙毅非常贴心的解释道,“放心蒙卿,我没有弄错。”
那就更不对了,他什么时候说了要开县学、乡学了。
嬴子瑜安抚道,“刚刚蒙卿也说了,我仲父的启蒙书只能给一些民间私塾学子用,但是我也知道民间私塾毕竟有限,而且人家为什么一定要用仲父的书。
所以蒙卿你的意思不就是让大秦开县学和乡学,这样学的人就会多起来的。”
嬴子瑜说完还煞有其事的点点头。
蒙毅单从好友那边知道太孙殿下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大,但以往毕竟没有真实体验过,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这次真真实实体会到什么叫曲解,什么叫有口难辩了。
“太孙殿下……”
蒙毅拒绝的话没说出口就被嬴子瑜一把抓住了手,“我知道蒙卿想要说什么,但是蒙卿不必多言,你为了大秦所做的大秦一定会记住的。”
他为大秦做了什么?他怎么不知道!
只是现在嬴子瑜完全一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样子,蒙毅说的任何解释都不管用,所以蒙毅只能从现实出发,点明目前的困境。
“太孙殿下,县学、乡学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办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其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在少数。
大秦怕是一时间无法在各地办起来啊,所以还需要太孙殿下再仔细斟酌才好。”
嬴子瑜觉得这个问题不算问题,“蒙卿放心,县学乡学这些大工程,我们都是要弄一个试点的,看看在试点推行的情况如何,有什么问题,改正之后才能全国推广。
蒙卿也不用灰心,毕竟这是蒙卿提出来的建议,第一个试点肯定是在洛阳的。”
蒙毅面无表情,他并没有很灰心,甚至听到这个回答更加死心了。
“但是洛阳虽然看似繁华无限,但要供应起县学还是有点难度的。”
简单来说就是洛阳也没钱。
嬴子瑜更无赖了,“蒙卿不用担心,我和大父相信你的能力,放手干!”
蒙毅差点被嬴子瑜的这句话气笑了,他就算再有能力也不能变出钱财啊。
这时候嬴子瑜悄悄暗示蒙毅,可以学之前嬴政修建水泥路的时候,让商贾巨富们出钱出力的方式,“用一些他们拒绝不了的利益作为交换,相信他们不会拒绝的。”
对于嬴子瑜非常真诚的问题,蒙毅也非常真诚的回答道,“太孙殿下容禀,臣与他们两位并无多少交集。
只知道两位都是我大秦不可或缺的人才,臣才疏力短,恐评价有失偏颇。”
总之一句话,蒙毅非常谨慎,不愿意在领导或者未来领导面前说同事的不好。
早在之前,嬴政就已经给嬴子瑜提醒过蒙毅的性格了,是一个谨慎到认死理的古板,平时逗逗非常有意思。
但是在马车上,嬴子瑜都跟嬴政夸下海口了,为了让嬴子瑜实施,嬴政和公子高都贴心的给两人留下了单独相处的空间。
所以即使蒙毅说话滴水不漏,但是嬴子瑜照样有办法自说自话下去。
“说起我仲父,不知道蒙卿知不知道我仲父呕心沥血之作——《嬴子说》?”
话题属实转的有些僵硬。
“臣只是知道,但确实是没时间翻看过。”
蒙毅甚至表示,如果有需要,他现在立马派人买一本回来研读一遍。
嬴子瑜当然说不需要,“不用这么麻烦,我随身就带着的。”
说着就从马车坐垫底下翻出了一本《嬴子说》。
蒙毅都看呆了,“看来君上非常喜爱这本书,都随身携带。”
嬴子瑜摆摆手,“大父才不喜欢呢,大父看完一遍之后就下令仲父这本书不许出现在他面前。”
“那这是……”蒙毅不明白嬴子瑜随手就能拿出一本书,这明显不对啊。
“虽然大父觉得仲父这书写的一般,但是仲父不这样认为,所以这次来洛阳城,仲父带了一箱子的书,期待洛阳有慧眼识珠的英雄同好。”
蒙毅翻看的手一顿,心里暗自揣测,难道太孙刚刚的反常是为公子高推销?
当然不是。
“蒙卿先翻着看看。”
面对嬴子瑜的催促,蒙毅只能硬着头皮读起了这本书。
看了三分之一,蒙毅终于知道为什么嬴政不喜欢这本书了,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因为这本书太接地气了。
如今能出书的除了近几年刚刚兴起的话本小说这种故事书,其他的都是语言短小精悍的精英阶层的奢侈品。
说白了就是读起来是有门槛的。
这些年因为故事书背后站着的公子高,是嬴政,所以即便很多人抨击这些登不上台面的东西根本就不能算是“书”,不然就是玷污书本的神圣性。
久而久之,这些读书人之见就有了个默契,精英阶层的书是教人的,而话本故事则是普通人打发时间的消遣,是流行于戏子和说书人之中的另类。
但是公子高这本书不一样,形式像是所谓精英阶层的书,但是内容、措辞都是三教九流的习惯。
不被人接受也是正常的。
但是嬴子瑜不打算放过蒙毅,所以问道,“蒙卿看了之后觉得如何?”
蒙毅斟酌了一下措辞,“读起来很好懂。”
嬴子瑜听了,一拍手,很高兴,“蒙卿也觉得这书很适合做幼子的启蒙之书对吧。”
蒙毅将刚刚自己的回答在心里反复回忆了好多遍,确定自己没有任何让人误解的意思。
“太孙殿下怕是说笑了,臣刚刚的话并非是这个意思。”
嬴子瑜摆摆手,“蒙卿就是说话太委婉了,其实蒙卿想说的我都懂的。”
到这里,蒙毅就觉得嬴子瑜开始不安好心了。
不是他太疑神疑鬼,实在是嬴子瑜的前科太多,很多人的经验告诉他,这就是“前辈”跳坑的开始。
“太孙殿下,您不懂,我是想说公子高这书写的比较接地气。”
嬴子瑜点点头,“对啊,读这本书的人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书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是那种通俗易懂的,很适合做启蒙书。”
蒙毅有必要提醒嬴子瑜一点,“太孙殿下可能有所不知,现如今世卿贵族家的孩子启蒙之书虽然都是不外传的,但是都是经过他们家族传承的,即便没有我们读的书那样复杂,但和公子高所做的相比,还是有些门槛的。”
蒙毅虽然没有说的很直白,但他话里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家用了公子高这书做启蒙教材,肯定会被其他人取笑落魄的。
“我还当是什么呢,不就是世卿贵族有自己的骄傲,看不上我仲父的书嘛,我还不乐意给他们用呢。”
嬴子瑜下巴微微一抬,一副是自己看不上他们的样子。
“不给这些人用,那给谁用?”
蒙毅灵光一些,“难道太孙是想将这些书卖于那些落魄的小贵族或者是商人?”
说这话的时候,蒙毅试想了一下,“这方法倒是可行。”
但是嬴子瑜却摇摇头,“这些人太少了,我仲父在教育界可是要做比肩孔子的至圣先师的,还要扩大范围的。”
嬴子瑜眼睛眨也不眨就给公子高扣了一个帽子,可怜现在跟在嬴政身边巡视学宫的公子高一无所知。
等公子高知道之后,他在天下学子心中的形象已经毁誉参半了,公子高心里苦,公子高的眼泪只能往回流。
蒙毅属实没想到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君上第二子居然有这样伟大的理想,肃然起敬的同时也难免觉得这位公子眼高手低。
“不知道太孙殿下可有想法?”反正他蒙毅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嬴子瑜此刻也不卖关子了,“蒙卿你忘了,咱们还有学宫啊,这里面聚集了很多学子。”
蒙毅还当是什么办法呢,原来只是小孩子的一厢情愿。
“太孙殿下有所不知,我们大秦学宫招收的学生都是有一定基础的,不适合用这种启蒙类的书。”
说白了学宫就是再教育的地方,不是启蒙的地方。
蒙毅看着肉眼可见低落了的嬴子瑜,心里有些不忍,于是安慰道,“太孙殿下想法是好的,只是弄错了条件,这书适合给私塾学子用,不是给学宫弟子。”
说道私塾,蒙毅甚至建议嬴子瑜,因为孔子的原因,现在民间似私塾很多,这书或许在他们中间比较有销量。
被蒙毅这样一说,嬴子瑜眼睛都亮了,看蒙毅就像看到了发光的圣人,“大父说的没错,蒙卿果然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为了大秦的百姓能够读得起书,竟然想到开县学、乡学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
单纯夸奖还不够,甚至还给蒙毅画饼,“蒙卿此举若是成功,定然能名留青史,受万人敬仰。”
嬴子瑜夸的真情实感,蒙毅听得一头雾水,“太孙殿下是不是搞错了,臣没有说要开县学和乡学啊。”
第145章
嬴子瑜摆摆手,看着不明所以的蒙毅非常贴心的解释道,“放心蒙卿,我没有弄错。”
那就更不对了,他什么时候说了要开县学、乡学了。
嬴子瑜安抚道,“刚刚蒙卿也说了,我仲父的启蒙书只能给一些民间私塾学子用,但是我也知道民间私塾毕竟有限,而且人家为什么一定要用仲父的书。
所以蒙卿你的意思不就是让大秦开县学和乡学,这样学的人就会多起来的。”
嬴子瑜说完还煞有其事的点点头。
蒙毅单从好友那边知道太孙殿下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大,但以往毕竟没有真实体验过,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这次真真实实体会到什么叫曲解,什么叫有口难辩了。
“太孙殿下……”
蒙毅拒绝的话没说出口就被嬴子瑜一把抓住了手,“我知道蒙卿想要说什么,但是蒙卿不必多言,你为了大秦所做的大秦一定会记住的。”
他为大秦做了什么?他怎么不知道!
只是现在嬴子瑜完全一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样子,蒙毅说的任何解释都不管用,所以蒙毅只能从现实出发,点明目前的困境。
“太孙殿下,县学、乡学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办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其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在少数。
大秦怕是一时间无法在各地办起来啊,所以还需要太孙殿下再仔细斟酌才好。”
嬴子瑜觉得这个问题不算问题,“蒙卿放心,县学乡学这些大工程,我们都是要弄一个试点的,看看在试点推行的情况如何,有什么问题,改正之后才能全国推广。
蒙卿也不用灰心,毕竟这是蒙卿提出来的建议,第一个试点肯定是在洛阳的。”
蒙毅面无表情,他并没有很灰心,甚至听到这个回答更加死心了。
“但是洛阳虽然看似繁华无限,但要供应起县学还是有点难度的。”
简单来说就是洛阳也没钱。
嬴子瑜更无赖了,“蒙卿不用担心,我和大父相信你的能力,放手干!”
蒙毅差点被嬴子瑜的这句话气笑了,他就算再有能力也不能变出钱财啊。
这时候嬴子瑜悄悄暗示蒙毅,可以学之前嬴政修建水泥路的时候,让商贾巨富们出钱出力的方式,“用一些他们拒绝不了的利益作为交换,相信他们不会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