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据说,是俞厢界都有所帮了市井商贩得的孝敬,那一个得一百多文,还远不及元娘手上的细致好看。想当初,俞莲香拿到手以后,特地请了她们几个,去她家里吃茶,然后拿出来说要一道玩,但那骄矜的表情,谁都能瞧出来是故意卖弄。
但回去以后,徐承儿和元娘算了笔帐,为了招待她们几个,她要煮茶、买茶点,还点了熏香,前前后后花出去的铜钱,定然比一百多文要多。
委实不是划算的买卖。
但千金难买人乐意,卖弄过后,俞莲香一连高兴了好几日,神情瞧着都宽和不少。
也就说不上是划算还是不划算。
徐承儿看着手上的李三娘,认真颔首,下了定论,“魏郎君至少家底不错,你看看,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哼,我算是瞧明白了,虽说品行也很要紧,可家底也重要得很,穷则生怨,做什么都不宁。
“你看窦姐姐先前遇上的那个姓李的泼皮,可不就是吗?越是穷,越是图谋女家的嫁妆。”
粗粗听去,倒是有一些道理。但这定论有些过于武断了,元娘敏锐的察觉到承儿话里似乎意有所指,她明智的没有多说,只是闭嘴点头。
好在徐承儿很快就转了其他话去聊,“听闻金明池的仙桥,有个术士每年都会在中间桥供隆起的地方摆摊算命,可准了,我要好好算一回,哼,难不成离了那劳什子文修,我就遇不到好郎君了?”
徐承儿果然还在怨愤此事,她倒是不伤心了,就是回回想起来,都觉得有气,发也发不出去。
元娘哪敢这时候说不,当然是顺着徐承儿,一味点头,“就是就是,他才不值当!”
*
很快就到了去金明池的日子。
其实,对百姓开放的除了金明池还有琼林苑,平日皆是皇室专属。
金明池在城西顺天门外,其实离新郑门也很近,元娘对那熟门熟路,因着冬日里常常要去那附近帮阿奶买鱼,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换做平日,肯定是步行。
但念在今日是去游玩,怕一开始就把腿给走累了,王婆婆大手一挥,直接租了轿子。
结果出城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轿子、马车全都挤在城门口,远远瞧去,如一条蜿蜒的长蛇,慢腾腾向前挪。只有寥寥几辆马车才能越过众人,直接出城,这些人要么是皇亲,要么是高门显贵,身份都很高。
在汴京,街上随意抓一个人,兴许都是宗室,或是四五品官员的亲眷。
能被优待的,都是权势极盛的人家。
元娘推开轿上的回字纹木窗,掀起布帘,向外望去,看着四匹骏马拉车而过,前后还有禁军跟宫人开道。这架势实在是大,因为还有水路仪式,在仪仗前,有十来个穿着公服的兵丁,手拿镀金的水桶,往道路上浇水,还有人则在扫地。
光是这开路的阵仗就不同凡响了。
元娘好奇的瞧了半日,一直瞧到马车出现,说是马车,却与寻常马车的制式不太相似,前后檐都用粽叶修饰,底下的车轮也是朱红色的。更莫提左右两侧随行的宫人了。
“这是什么皇亲国戚,竟有这般大的阵仗?”
元娘的声不大,几乎掩盖在喧嚣中,但王婆婆还是听见了她的呢喃,探头望了眼,眼里流露出了然,淡声道:“亲王出行,这阵仗不算逾矩。”
“是哪位亲王呀?”元娘对这些宫廷之事还是不甚了解,比起这些,她更爱听乡野秘闻,因为往往都很野性,只有叫人想不到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
“先皇子息单薄,这位应当是官家的兄长岳王,岳州节度使。”王婆婆虽然离了汴京十几年,但对这些倒是依旧了解得很。
元娘却越听越迷糊,“他既是官家兄长,为何继位的是官家?”
第79章
王婆婆倒是没想到元娘能问出这个,也算是有两分敏锐。
其实这些也与元娘无关了,她们家早都远离权贵,但说说也无妨,多知道些总是好的。
“自是因着今上贤德,群臣推崇,而岳王生性莽直,沉迷女色,叫先皇厌弃。”
王婆婆说着,便是一顿,“但……”
她神情微凝,颇为严肃,令人瞧不清她眼里所思。
“但什么?”元娘才不管那许多,这是她亲阿奶,才不必遮遮掩掩,好奇直接问就是了。
“少数勋贵皇亲才知晓其中有异,岳王的生母不祥,只怕才是关键。”王婆婆缓声道,她盯着仪仗的眼神锐利而深长,似有所*思。
这里头的辛密可多了,就没必要和元娘一一道来。
当初,甚至是宫闱禁事,不许人谈论。
如今倒是能为所欲为,随意说了,不过,知道当年事的人,应该也死的死,老的老,大多不在人世了。
元娘没想到看似威风凛凛的亲王,背后也能有这般隐情,真叫人唏嘘不已。但她转头看到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如人偶一般面色严峻,板脸随行的侍从,迅速将这个念头打消。
那是皇天贵胄,再如何也不是区区一介平民能叹惋的,他随意的一件依规制的器具都够普通三口之家的百姓吃喝嚼用一生。
元娘把帘子放下,重新坐好。
而等岳王的仪驾过后,拥挤的长龙总算继续慢吞吞的挪动了。
过了小半个时辰,她们的轿子才到了金明池附近。
算起来,与靠脚走相差不大。但的确要轻省一些,她们没那么累,尤其是像万贯,还提了一大笼食盒,真用走的,只怕回去以后,胳膊也别要了。
元娘没带什么,她和徐承儿商量好了,正巧徐承儿家里有舅父做的蜈蚣风筝,干脆就带来了。
这是去年端午前,徐承儿舅父带着学生到郊外亲手做出来的,图一个驱邪消灾的寓意。就是委实有些丑了,而且端午那么热,谁家小娘子想出去放风筝,黏腻腻一身汗。
不过,现下的时节则正好。
元娘还和徐承儿剖析过,正值春日,旁人的风筝定然都是什么雀啊燕啊,花贼蜜官一类,到时候她们的蜈蚣一升天,莫说多惹眼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再买还要花钱。
元娘和徐承儿这些时日没少花钱,像之前去樊楼,可把元娘多年积攒的铜钱都给挥霍干净了,如今才堪堪重新开始攒钱呢,哪舍得乱花。
两人一合计,就这样干了。
两家人是一块出来的,徐家原本全家都要来,连徐承儿的叔父婶母一家,但徐家阿翁嫌小儿子爱惹事,动不动就计较这个念叨那个,必定要和老大家的吵起来,干脆直接把那一家人给赶到琼林苑去了。
哼,谁都别想扰了他老人家的垂钓。
徐家阿翁一下轿子,拦也拦不住,带着他鱼篓和鱼竿就冲向北面,往金明池的后门走,那里芳草萋萋,人少,正宜垂钓。
为了今日能尽情垂钓,徐家阿翁还特意去池苑所买牌子了,是一个允许垂钓的牌子,买了以后,就能尽情垂钓,不会被人赶走。
别看花了钱的,但金明池分属皇家,平日里压根不让人进,池子里的鱼肥美硕大,一年就见那么一回饵,几乎都不大聪明,鱼钩往下一抛,成群的鱼儿摆着尾巴朝前挤。轻轻松松就能钓到许多,无怪乎徐家阿翁会喜欢。
汴京人多,爱垂钓的人也多,大大小小的池子溪湖,要么被人钓得鱼迹罕至,要么就成精了,任你如何稳坐垂钓,鱼儿就是不上钩,或是把鱼饵咬了,却完好无损悄悄游走。
每每带着个空鱼篓回去,徐家阿翁都要气得跳脚,好好一副慈祥面貌都能阴沉下来,就是路边来条狗对着他不晃尾巴,他都要停下来和狗对骂半日。
等徐承儿和元娘汇合站一块的时候,徐家阿翁早没影了。
徐承儿摇摇头,撇嘴,不解道:“垂钓有那么勾人吗?”
元娘哪知道呢,不过……
“人人皆有喜好吧,徐阿翁一生除了行医,也只剩下垂钓和钻研吃食两件事。”
元娘稍稍讲了句,很快又挽起徐承儿的手,“我们快去寻个好地方放风筝,一会儿宽敞地都被人占了。”
身后的王婆婆和岑、廖娘子看着活泼好动的年轻小娘子都笑了,也不拘着她们,横竖她们两个人凑在一块是有伴的,又不曾落单,身后还跟着婢女。
别说小娘子爱俏,就是她们这些娘子老妪也了春色都爱得很,也得自己踏踏春,见见美景,舒缓心神。
但免不得还是要叮嘱几句。
“往人多的地走,别去人少的。”这话一说完,望望乌泱泱一片的人头,王婆婆顿了顿,改口道:“手牵紧些,别叫人给挤散了。”
惠娘子也高声喊道:“大娘,牵着你陈妹妹的手,多照顾她!”
毕竟在外头,不好大声叫闺名。
徐承儿点头应了,怕阿娘没看到念叨自己,又扯着嗓子回道:“知道了知道了。”
说完,她就牵着元娘往临水殿后头跑。
但回去以后,徐承儿和元娘算了笔帐,为了招待她们几个,她要煮茶、买茶点,还点了熏香,前前后后花出去的铜钱,定然比一百多文要多。
委实不是划算的买卖。
但千金难买人乐意,卖弄过后,俞莲香一连高兴了好几日,神情瞧着都宽和不少。
也就说不上是划算还是不划算。
徐承儿看着手上的李三娘,认真颔首,下了定论,“魏郎君至少家底不错,你看看,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哼,我算是瞧明白了,虽说品行也很要紧,可家底也重要得很,穷则生怨,做什么都不宁。
“你看窦姐姐先前遇上的那个姓李的泼皮,可不就是吗?越是穷,越是图谋女家的嫁妆。”
粗粗听去,倒是有一些道理。但这定论有些过于武断了,元娘敏锐的察觉到承儿话里似乎意有所指,她明智的没有多说,只是闭嘴点头。
好在徐承儿很快就转了其他话去聊,“听闻金明池的仙桥,有个术士每年都会在中间桥供隆起的地方摆摊算命,可准了,我要好好算一回,哼,难不成离了那劳什子文修,我就遇不到好郎君了?”
徐承儿果然还在怨愤此事,她倒是不伤心了,就是回回想起来,都觉得有气,发也发不出去。
元娘哪敢这时候说不,当然是顺着徐承儿,一味点头,“就是就是,他才不值当!”
*
很快就到了去金明池的日子。
其实,对百姓开放的除了金明池还有琼林苑,平日皆是皇室专属。
金明池在城西顺天门外,其实离新郑门也很近,元娘对那熟门熟路,因着冬日里常常要去那附近帮阿奶买鱼,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换做平日,肯定是步行。
但念在今日是去游玩,怕一开始就把腿给走累了,王婆婆大手一挥,直接租了轿子。
结果出城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轿子、马车全都挤在城门口,远远瞧去,如一条蜿蜒的长蛇,慢腾腾向前挪。只有寥寥几辆马车才能越过众人,直接出城,这些人要么是皇亲,要么是高门显贵,身份都很高。
在汴京,街上随意抓一个人,兴许都是宗室,或是四五品官员的亲眷。
能被优待的,都是权势极盛的人家。
元娘推开轿上的回字纹木窗,掀起布帘,向外望去,看着四匹骏马拉车而过,前后还有禁军跟宫人开道。这架势实在是大,因为还有水路仪式,在仪仗前,有十来个穿着公服的兵丁,手拿镀金的水桶,往道路上浇水,还有人则在扫地。
光是这开路的阵仗就不同凡响了。
元娘好奇的瞧了半日,一直瞧到马车出现,说是马车,却与寻常马车的制式不太相似,前后檐都用粽叶修饰,底下的车轮也是朱红色的。更莫提左右两侧随行的宫人了。
“这是什么皇亲国戚,竟有这般大的阵仗?”
元娘的声不大,几乎掩盖在喧嚣中,但王婆婆还是听见了她的呢喃,探头望了眼,眼里流露出了然,淡声道:“亲王出行,这阵仗不算逾矩。”
“是哪位亲王呀?”元娘对这些宫廷之事还是不甚了解,比起这些,她更爱听乡野秘闻,因为往往都很野性,只有叫人想不到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
“先皇子息单薄,这位应当是官家的兄长岳王,岳州节度使。”王婆婆虽然离了汴京十几年,但对这些倒是依旧了解得很。
元娘却越听越迷糊,“他既是官家兄长,为何继位的是官家?”
第79章
王婆婆倒是没想到元娘能问出这个,也算是有两分敏锐。
其实这些也与元娘无关了,她们家早都远离权贵,但说说也无妨,多知道些总是好的。
“自是因着今上贤德,群臣推崇,而岳王生性莽直,沉迷女色,叫先皇厌弃。”
王婆婆说着,便是一顿,“但……”
她神情微凝,颇为严肃,令人瞧不清她眼里所思。
“但什么?”元娘才不管那许多,这是她亲阿奶,才不必遮遮掩掩,好奇直接问就是了。
“少数勋贵皇亲才知晓其中有异,岳王的生母不祥,只怕才是关键。”王婆婆缓声道,她盯着仪仗的眼神锐利而深长,似有所*思。
这里头的辛密可多了,就没必要和元娘一一道来。
当初,甚至是宫闱禁事,不许人谈论。
如今倒是能为所欲为,随意说了,不过,知道当年事的人,应该也死的死,老的老,大多不在人世了。
元娘没想到看似威风凛凛的亲王,背后也能有这般隐情,真叫人唏嘘不已。但她转头看到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如人偶一般面色严峻,板脸随行的侍从,迅速将这个念头打消。
那是皇天贵胄,再如何也不是区区一介平民能叹惋的,他随意的一件依规制的器具都够普通三口之家的百姓吃喝嚼用一生。
元娘把帘子放下,重新坐好。
而等岳王的仪驾过后,拥挤的长龙总算继续慢吞吞的挪动了。
过了小半个时辰,她们的轿子才到了金明池附近。
算起来,与靠脚走相差不大。但的确要轻省一些,她们没那么累,尤其是像万贯,还提了一大笼食盒,真用走的,只怕回去以后,胳膊也别要了。
元娘没带什么,她和徐承儿商量好了,正巧徐承儿家里有舅父做的蜈蚣风筝,干脆就带来了。
这是去年端午前,徐承儿舅父带着学生到郊外亲手做出来的,图一个驱邪消灾的寓意。就是委实有些丑了,而且端午那么热,谁家小娘子想出去放风筝,黏腻腻一身汗。
不过,现下的时节则正好。
元娘还和徐承儿剖析过,正值春日,旁人的风筝定然都是什么雀啊燕啊,花贼蜜官一类,到时候她们的蜈蚣一升天,莫说多惹眼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再买还要花钱。
元娘和徐承儿这些时日没少花钱,像之前去樊楼,可把元娘多年积攒的铜钱都给挥霍干净了,如今才堪堪重新开始攒钱呢,哪舍得乱花。
两人一合计,就这样干了。
两家人是一块出来的,徐家原本全家都要来,连徐承儿的叔父婶母一家,但徐家阿翁嫌小儿子爱惹事,动不动就计较这个念叨那个,必定要和老大家的吵起来,干脆直接把那一家人给赶到琼林苑去了。
哼,谁都别想扰了他老人家的垂钓。
徐家阿翁一下轿子,拦也拦不住,带着他鱼篓和鱼竿就冲向北面,往金明池的后门走,那里芳草萋萋,人少,正宜垂钓。
为了今日能尽情垂钓,徐家阿翁还特意去池苑所买牌子了,是一个允许垂钓的牌子,买了以后,就能尽情垂钓,不会被人赶走。
别看花了钱的,但金明池分属皇家,平日里压根不让人进,池子里的鱼肥美硕大,一年就见那么一回饵,几乎都不大聪明,鱼钩往下一抛,成群的鱼儿摆着尾巴朝前挤。轻轻松松就能钓到许多,无怪乎徐家阿翁会喜欢。
汴京人多,爱垂钓的人也多,大大小小的池子溪湖,要么被人钓得鱼迹罕至,要么就成精了,任你如何稳坐垂钓,鱼儿就是不上钩,或是把鱼饵咬了,却完好无损悄悄游走。
每每带着个空鱼篓回去,徐家阿翁都要气得跳脚,好好一副慈祥面貌都能阴沉下来,就是路边来条狗对着他不晃尾巴,他都要停下来和狗对骂半日。
等徐承儿和元娘汇合站一块的时候,徐家阿翁早没影了。
徐承儿摇摇头,撇嘴,不解道:“垂钓有那么勾人吗?”
元娘哪知道呢,不过……
“人人皆有喜好吧,徐阿翁一生除了行医,也只剩下垂钓和钻研吃食两件事。”
元娘稍稍讲了句,很快又挽起徐承儿的手,“我们快去寻个好地方放风筝,一会儿宽敞地都被人占了。”
身后的王婆婆和岑、廖娘子看着活泼好动的年轻小娘子都笑了,也不拘着她们,横竖她们两个人凑在一块是有伴的,又不曾落单,身后还跟着婢女。
别说小娘子爱俏,就是她们这些娘子老妪也了春色都爱得很,也得自己踏踏春,见见美景,舒缓心神。
但免不得还是要叮嘱几句。
“往人多的地走,别去人少的。”这话一说完,望望乌泱泱一片的人头,王婆婆顿了顿,改口道:“手牵紧些,别叫人给挤散了。”
惠娘子也高声喊道:“大娘,牵着你陈妹妹的手,多照顾她!”
毕竟在外头,不好大声叫闺名。
徐承儿点头应了,怕阿娘没看到念叨自己,又扯着嗓子回道:“知道了知道了。”
说完,她就牵着元娘往临水殿后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