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儿童区应该有那种教小孩称呼亲戚的绘本。
  比如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妹妹叫小姨……
  自家人可以按照辈分称呼,到了外面,他可不是每个人的舅舅!
  ……
  欣欣姐姐是在被领养后成为李子瑶的。
  奇怪的是,祝晴能查到的与她身份有关的信息少之又少。
  领养家庭为她登记改名,再带她出国,警方能查到的,就只有这些。
  “晴仔,我不喜欢这里。”盛放皱着小脸嘟囔道。
  他看电视上介绍过福利院,福利院里住着许多孤儿,放放小舅舅就以为,这里至少应该是宽敞明亮的。但没想到,眼前的建筑不仅规模不大,还被沉寂笼罩,安静得出奇。就算是不太敏感的快乐小孩也觉得,这个地方,空气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
  祝晴告诉他,现在有一些设施更加完善的福利院,条件好多了。
  “这间比较旧了。”她说,“前几年就听人说,可能要搬迁了。”
  祝晴往院长办公室走,经过陈旧的活动区域和宿舍时,会停下脚步,为他介绍。
  对于她来说,食堂就是战场。大孩子的饭量大,会专抢小孩的食物,一些年纪小又瘦弱的,根本就抢不过,只能躲在角落里饿着肚子偷偷擦眼泪。有时候工作人员会管,但更多的时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孩子们的战争每天都会发生。
  “我第一次想当警察,就是那个时候。”祝晴说,“当了警察,把抢食物的大孩子都抓起来。”
  盛放听得新奇:“你好傻哦。警察也不能乱抓人啦。”
  经过食堂再往前走,就是宿舍区。
  最早的时候,孩子们都住在一个宿舍里,而人多的地方,就是一个小社会。
  那时候,她和欣欣姐姐床挨着床,头对着头。
  两个小女孩将被子拉高,挡住自己的嘴巴,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后来分成两个大宿舍。”祝晴说,“大孩子和大孩子们住一间,幼童住在另一间。”
  当年听说要分宿舍,小小的祝晴和欣欣急得团团转,两个小姑娘说什么都不愿意分开。但是,宿舍楼的调整还没完工,欣欣就离开了福利院。
  他们很快就走到院长办公室。
  “晴仔,院长还认得你吗?”
  “当然。我是长大后才搬走的。”
  福利院的郭院长,是看着祝晴长大的。
  老院长是个好人,有操不完的心,眉头总是拧着,厚厚的镜片挡不住她眼底的疲惫。
  虽然进门之前,祝晴给小舅舅打过“预防针”,但小孩第一次见到这么心事重重的人,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十分压抑,他也就闭上嘴巴,两只小手乖乖放在膝盖上,一声不吭。
  在乖乖观察时,盛放明白了。
  难怪外甥女的喉咙被泡泡糖糊住,因为郭院长的喉咙也被泡泡糖糊住了。
  她实在,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欣欣?”郭院长皱眉,“我记得她。”
  说到往事,郭校长的话要稍微多了一些。
  慢慢地,崽崽都快要打瞌睡了,她才进入状态。
  “那对夫妻想要领养一个乖巧漂亮的女孩,有点挑剔。”
  “我推荐的,是七岁以下的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欣欣。”
  “但是没想到,那位女士,一眼就看中了她。”
  “很少有这么大的孩子被收养,我有顾虑。”
  “但是那位女士非常有诚意,欣欣也想离开,所以很快就办好手续。”
  郭院长回忆,那对夫妻衣着得体讲究,很有涵养,从事贸易生意,经常国内外两头跑。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很好,会想到来福利院领养一个小朋友,是因为婚后多年,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觉得遗憾。
  “我想,欣欣和他们是有缘分的,孩子可怜,十四岁也不算晚,如果将来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得到关爱,我为她开心。”
  “一般情况下,完成手续后,福利院和领养家庭是不会再过多联系的。在福利院的那些日子……养父母肯定希望孩子能够忘记,彻底走出来。”
  “欣欣情况特殊,所以我跟得紧了一些。那段时间,她的养母给我写过信。”
  那封信,年代久远,郭院长却保存得很好,夹在书架上的一本书里。
  这是一本有关育儿方面的书,在八零年首次出版。
  十几年前,郭院长反复地看,反复做笔记摘抄学习。
  陈年信件,连信封都泛黄,郭院长老了,布满皱纹的手在取出信件时轻轻地颤。
  好慢的动作,盛放小朋友看得干着急。
  祝晴上前帮忙。
  办公室里,只有书页和信纸翻动的声音。
  沉默许久的郭院长,终于再次开口:“欣欣在他们家,过得不好吗?”
  祝晴的手握着信纸,忽地顿住。
  她看着信纸上娟秀的字迹,以及附带着的,欣欣与养父母的合照。
  “都怪我,当年要是多走访几次,多打听打听……”郭院长的手,在那本厚重的育儿宝典书上收紧,“孩子懂什么?她只是想要有个能安心睡觉的地方。”
  十四岁的欣欣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家。
  ……
  从出了福利院开始,盛放小朋友的脚步就越来越欢快。
  等进了家门,崽崽踢走小波鞋,用膝盖滑铲,“咻”一下借着光滑的地面滑进屋,舒舒服服在客厅地板躺倒。
  真好,他回家了。
  更好的是,晴仔也离开了福利院那个鬼地方!
  盛放还小,他想象不出外甥女过去在福利院过的是什么样的艰苦生活,也表达不出。但应该和刚才自己见到的小朋友们一样,没有生机,没有笑容,听见有人走动,看见陌生的面孔,忙不迭起身,怯生生的目光望过来。
  在福利院时,盛放问,小朋友们是不是以为,他们是领养人。
  祝晴点了点头。
  她记得那些殷切的、小心翼翼的、乖巧的眼神……
  从前,欣欣姐姐就是这样,迫切地希望有人能带走自己,迫切地想要有一个家。
  十几年前,领养欣欣的家庭寄来一封信。
  现在这封信,被祝晴摆在书桌上,触手可及,但她却没有勇气再看一次。
  “晴仔——”盛放的小奶音从厨房传来,“做饭啦!”
  少爷仔毕竟是少爷仔,从小到大,他连吃饭都还要别人三催四请地哄,张开尊贵的小嘴巴,很勉强地品尝几口。至于做饭,盛放从来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居然会站在厨房的小板凳上,戴上围裙,拎起锅铲,为自己准备晚餐。
  围裙好长,拖在地上,小少爷挪动脚步,脚丫子不小心踩到围裙边边,差点要摔跤。
  祝晴扶住他,同时把自己的围裙也系好。
  福利院食堂、警校食堂、警署食堂……这么多年以来,她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在这几个地方解决,有时候三餐还会压缩成两餐,能凑合一顿算一顿。但是现在,她居然和盛放一起,从冰箱里拿出食材,研究着怎样做出营养丰盛的家常菜。
  小舅舅和外甥女在厨房里排成接龙的队伍。他先洗菜,传给外甥女,让她切开,外甥女切好时,他已经完成走位,蓄势待发准备炒菜。
  通常这个时候,他们要争抢很久,晴仔说小孩不能玩火,小孩则说晴仔炒得不入味……反正就是这么稀里糊涂又手忙脚乱之下,他们成功端出了三菜一汤。
  汤是萍姨煲好送过来的,热一热,香味四溢。
  另外三道菜,则出自于舅甥俩之手,摆在饭桌上,和老火汤挨着,很像那么一回事。
  “吃饭!”祝晴说。
  盛放用力点头,搓了搓小手。
  放放小朋友吃过这么多饭,却从来没有哪一次,像今天这样充满期待。
  他自己装了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在饭碗前笑成弯弯眼宝宝,举着小勺子:“开动喽!”
  盛放吃了一口米饭。
  哇,夹生的。
  再吃一口家常菜,他歪头:“晴仔,好难吃。”
  “怎么会?”祝晴惊讶道,“我也尝尝。”
  短短两分钟,盛放小朋友和外甥女眼底的期待,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变成呆头鹅舅舅和呆头鹅外甥女,皱起眉头,一脸茫然。
  “为什么不好吃?”
  “没有道理啊,都没糊。”
  “放过盐了,也炖了很久……”
  “会不会是因为炖太久?”
  舅甥俩琢磨的时候,手中端着萍姨炖的老火汤,细细品尝。
  鸡汤也炖了很久,怎么这么好喝?不合理。
  祝晴不信邪:“再试一次。”
  “不要——”
  她再次缓缓放下筷子:“今天失败,明天就成功了。”
  外甥女给小反派舅舅再上一课。
  她撒鸡汤:“一位哲学家说过,挫折是通向智慧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