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9章
  药喝了,蜜饯含在嘴里了。
  李渊说:“朕觉得好多了,你退下吧!不用侍疾了。”
  “喏!”
  长孙皇后这便出去了,一出去就说:“告诉陛下一声,父皇身子大安,言说勿用侍疾。”
  安排走这个,又叫人去拿了炒好的茶叶,“此茶叶乃是按照昔年雍王的法子炒制过的,带了二十斤余,给雍王送去!告知雍王一声,太上皇大安,勿用担心。”
  “喏!”
  人走了,长孙皇后回到帐篷,才疲惫的坐下。近侍拿了热帕子,给皇后擦拭虚汗!
  是的!皇后素有疾,这两年越发凸显了。出虚汗、倒冷汗,时有心悸之症。若遇大事,若是劳累,必发作。
  “您歇歇,这就去传太医。”
  “不急!”长孙皇后靠着,将脚放在高处,脱了鞋袜,双足肿着。
  “奴婢这就去禀报陛下。”
  “大惊小怪。”长孙皇后摆手,“陛下忙,莫扰他。”此次与北华的较量,并不比战场上刀兵相见更容易。
  那背后看不见的手,谋算不来的过招,随时都可能引发两国战端。
  大唐元气未曾恢复,便是支持吐蕃与北华开战,这可消耗的也是大量的财货粮!
  她缓了缓,这才起身:“去瞧瞧太后。”
  太上皇一闹,本就因为这几个庶子生了一场气的她,只怕是更气了。可太后这病,最怕气。
  这会子她不想添乱,只怕又忍着。
  她去了,才得知雍王带着林公和孩子,正在太后的大帐内。
  桐桐把手搭在窦太后的手腕上,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叹气:不能生气!不能劳累!这话每次都叮嘱,一开始就告知了。
  可其实呢?生气,劳心劳神,一点也没少。
  便是自己这样的大夫,也治不了这样的病人。
  想要控制越来越难了。
  四爷只看桐桐把脉,就知道情况,窦太后怕是……情况不太好了。
  但能活到现在,其实已经是争取来的。人力有时穷,尽力了。
  桐桐撤了手,笑道:“您而今有甚可忧心的?”
  窦太后:“……”想了想,好似也没有什么可忧心的。
  “老圣人的心态就极好,天塌地陷又如何?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一切。”看没看过的风景,吃没吃过的美食,“您的孙子长大了是什么模样,您的孙女将来要许给什么样的人家?人得先惜身,才有以后呐。”
  窦太后被说笑了,想起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便道:“昔年我便知,林公与我儿,必有一段良缘。”
  而今看着,林公依旧威严,可只有在看向自家儿子的时候,才真的会有波光流传。可见,这些年别管外面怎么传,其实三郎过的是极好的。
  北华官员何曾轻慢三郎了?
  两个孩子跟在左右,有子有女,可谓是儿女绕膝。
  她抬手摸了摸孙女的小脸,再看看靠在她身上并不见外的小孙子,不由的便添了几分笑意:“你们都好好的,我便放心了。”
  桐桐看了窦太后一眼,就又说:“我是觉得,人嘛,活在当下便好!一则,不该为古人忧心;二则,不该为明日劳神。”
  为古人忧心,那便是对过去的事有放不下的;为明日劳神,那就是预支情绪。
  可能想着当年废太子的事?也可能忧心北华与李唐之间的关系,怕子孙后代自相残杀。
  窦太后一愣,为古人担忧她倒是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为明日劳神,这是真有。
  李唐和北华之间,也确实是如此。
  桐桐就知道猜对了,窦太后懂朝政,她看的很明白,所以,她才忧心。
  但其实呢:“跟您说句实话,将来如何……便是我也不知道。您操心这个作甚?儿孙自有儿孙福,您为儿孙预支,何必?”
  正说着呢,听说长孙皇后了,话题倒也就此打住了。
  窦太后央求桐桐:“今日……我不拿林公当外人。”说着,就看向进来的长孙皇后,“林公的医术极好,可否帮皇后瞧瞧……”
  长孙氏:“……”她倒是不好拒绝,她见礼之后便坐了过去:“那便劳烦林公了。”
  四爷便直接回避了,带着俩孩子,“走!给祖母煎药去。”
  桐桐这才给长孙氏号脉,这一号脉……本身就有心疾,加上生育频繁,劳累、压力大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而今的身体是极度虚弱,她在透支。
  一国皇后到底有多累,桐桐是深有体会的。尤其是能成为贤后之人,她一定付出了很多很多。所有人前的从容,那一定是背后做足了功课。
  而这些,都是与她产育同步的。
  怀着孩子,照顾大一点的孩子,还得管教育,又得做好贤内助,做好皇后这个差事。一个人摔成三瓣都忙不过来。
  当这些都做的还算不错,那这个人只怕夜里能睡两个来时辰,就算不错了。
  这哪行呀?
  桐桐就说:“您这还得养……”其实能不生孩子最好还是别再生了。已经有两子两女了,说实话,不少了。
  当然了,要是人家真不再生了,就相当于……把李治给蝴蝶掉了。
  而今,李治还没有出生呢。
  李泰也是长孙氏生的,跟自家这俩是同一年,都比李承乾小两岁。
  其实,万事真不用做的尽善尽美的,留在史书上的贤名,哪里比得上活的长久实用?!
  她只说:“女人生育对身子伤害不小,为甚北华给女人那般长的产育假?皆是考量生育对身体的影响。”
  普通人家做工的女人尚且都要做好月子,您这一国之后,有好好坐过月子吗?
  是有人伺候,是很多事不用亲力亲为。但是生了孩子还得熬夜处理后宫事务,把宗室、官眷都管理的井井有条,你别说休息三个月,只有休息三天都没有。
  长孙氏沉默了半晌,身子当然重要!自己若活着,可保障孩子的利益。自己若是死了,嫡子年幼,真不知道会遭遇什么。
  这天之后,她心里琢磨的是:自己四个孩子了,两儿两女。
  自己看重嫡长子,但也知道,不能再说什么嫡长子一定会继承皇位。两个儿子真的就能保障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皇位么?
  只两个而已!
  她不敢设想女儿能有继承的权利,那不现实!她只盼着,在将来大变之时,公主有自己的立身之法!一如平阳长公主,而今在朝中就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但是朝中文官期望以儒治国,对公主如何教养,常有干预。
  北华也尊儒家,只是不独尊儒家而已。可这并不妨碍什么。
  她第一次跟李世民提起了:“您看,望岳多讨人喜欢,壮硕如小牛犊。襄城公主循规蹈矩,长乐又常生病,故而,妾欲将公主送往北华,陛下以为如何?”
  第1585章 隋唐风云(111)二更
  国界重新划定之后, 四爷就日日对着舆图。
  桐桐跟他一样,两人围着被子,对着舆图愣神。
  四爷知道,桐桐在思量怎么吞并西突厥、东突厥, 将西域与中原做更好的连接。
  他问她说:“你知道李唐的君臣坐在一起, 在商议什么么?”
  甚?
  “一个锐意进取的君王,不会因为北边与咱们相和之后, 就停滞扩张。”李世民之所以是李世民, 那就是这样的人谁也无法阻止他的脚步。
  四爷走到舆图前,手指朝西南继续移动:“吐蕃、南诏……”南诏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 但没多少年之后, 大理国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
  大理国的国祚长, 直到南宋时期,大理国也还存在的。
  《唐书》上对’大礼国‘有过记载,这个时期的西南政权更迭极快, 直到段氏建国。
  由此可见,唐朝把北边,西北边作为重要的打击对象。因为草原民族对中原民族的骚扰,这个隐患必须解决。
  而今, 当你横插在中间, 给李唐带来了这样的危机之后,却给他解决了那样的危机。
  一个安定的王朝,一群锐意进取的人, 是不会停止他们的脚步的。
  他们会朝着更远拓展, 东边出海, 琉球、倭国, 西南从吐蕃、南诏。尤其是南诏, 南诏的强盛时期,疆域从四川的局部一致延伸到后来的老挝。
  所以,咱们这么来了一下之后,大唐就不是大唐了吗?李世民的方向调整了,他要东出西进。
  桐桐扭脸看四爷:“东出西进?”
  嗯!你是靠经验积累,靠后世的见识来运营国家的,你的目的明确!但换言之,你又被自己的认知给限制住了。
  你带着后世的情怀,去做民族融合,消灭战祸的事,不是说这没有意思。但是你跟一个天生便有帝王潜质的人放在一个平面上,你就会发现,人家是不受限的。
  他的心在哪,他的疆域就在哪里。
  这边稳固,我试图将来缓缓的吃掉你。那我现在也不会闲着,我会有别的突破。只是别的突破点不在原来的轨迹上而已。
  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