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6章
  是啊!怕的不就是这个吗?
  “因而,说句大不敬的话,此时该考量的是安全!是你我的安全,亦是咱们这八千兄弟的安全,更是咱们身后家族、朋友、故交的安全呐。”
  这话可谓直白极了!自从大获全胜以来,心中记挂的唯有此事而已。
  桐桐见三人认同,这才又说:“因而,我就寻思此事该怎么办?其实,咱们是被动的。此番大胜,陛下若不恩赏,天下悠悠之口,作何议论?故而,不论陛下做何想,想来,这征召咱们还朝的旨意只怕已经在路上了。”
  周法尚点头,自己也是这么猜想的!可叫人为难的是:朝廷征召,是回还是不回?回去了,会有好结果吗?不回去,这是抗旨不尊,这样的把柄在手,当即斩杀了自己都不冤枉。
  当真是回也难,不回也难。
  桐桐也是这么说的:“……不能抗旨,否则便是大罪!可若是回去,风险一样极大!想要拿人的错处,哪有拿不到的?这些年,朝堂无故杀的还少吗?难道我们兄弟生死拼了一场,还要这么窝囊的赴死?若是如此,那便是我林某人的罪过呐!”
  费青奴被说的心里一暖,接话就说:“林贤弟,你有主意!你说怎么办,咱们就怎么办?!”
  对!听你的,你说咋办就咋办!
  桐桐:“……”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
  第1500章 隋唐风云(26)二更
  朝廷的旨意当然不能抗!但是, 这怎么执行,就还有待商榷。
  桐桐就说:“俘虏人员过多,又多养尊处优,动辄病倒, 岂能不管?钱财过多, 这一路上起事的民乱何止三五处。他们见了钱财岂有不谋划的道理?若不能用心谋划,这钱财保不住是小, 就怕丢了这些钱财, 肥了反贼,损了朝廷的利益。”
  言下之意:我们看守要紧的人犯, 守着偌大一比钱财, 而回朝路上不太平, 我们只有区区八千人马,想回!回去的心情十分迫切,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桐桐看向周法尚, 而后拿出写好的折子:“此折我打算递给御前李三郎,请他代为转呈陛下!是否妥当,还请您斧正。”
  折子四平八稳,老道非常。不等朝廷的旨意到, 他要先送折子到陛下面前。
  在折子上, 她说,她便是辞去官身,也还是陛下的子民。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 对陛下的忠心都是一般无二的。打了胜仗, 这是天佑大隋。也是陛下三征高句丽的决策英明, 又盛赞三征高句丽的将士, 正是这些将士奋勇, 这才铺平了奇袭平壤的道路。
  是陛下走了九十九步,他只是鲁莽无意中闯了最后一步。可能因为这最后一步,就否认前九十九步的功劳吗?
  他认为这是不公允的!
  因此,他在折子上先为大军,为来护儿这样的将领张目,而后请罪,说他这样鲁莽的性子,侥幸得了陛下的赏识。也只有陛下这样的皇帝,才能容下他这样一身毛病的臣子。
  而今,臣子做了错事,办下荒唐事,不敢搪塞,愿意担责,因此,请降罪给她。
  之后,他才说难处。说他想回朝廷,不是怕责罚,而是他怕这中间有闪失。丢了重要犯人,这是有损朝廷威严。丢了钱财,若是被反贼夺了去,这更是助长了贼子的实力。
  因此,请皇上来解决这个难题,是派人来提人呢?还是派人来运送这金银呢?
  等此事办完,她必归朝,请陛下发落。
  然后是罪民林桐在何处何处泣血叩首云云的套话,写的真叫一个情真意切。
  周法尚是武将,虽在军中多管辖后勤补给,但……武将就是武将!上折子做文书的事,他也并不擅长。要是让他来写折子,自问是写不成这样的。
  这折子……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绝不至于给家里招来杀身之祸!哪怕是缓兵之计,这也一定是有效的。
  因此,他捋着胡须,不住的颔首:“好!甚好。”
  桐桐便将折子递给来整,“来家有护卫,此折子递给大帅!大帅千万莫出头,将此折子递给唐国公府李三郎即可!他与我乃是至交,必能设法呈送御前。”
  来整接了过来,起身就走:“我去安排。”
  这件事办了,那再说回更具体的。
  在安全的前提之下,就得考虑咱得实际情况。
  桐桐就跟三人说:“咱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折子上写了,这也是实话,是咱们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咱们手里的人……打主意的不多!但是咱手里的钱财,打主意的可太多了。如果进入关内,咱们只八千人手,别说金银了,就是咱们自己,也得被人给生吃了。”
  是的!这里起事那里起事的,可都是手里拿着武器的暴民。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去,哪里有人就往哪里去。
  八千人而已,不够人家生吞活剥的。
  费青奴就问说:“那怎么办?半路上岂不是更危险?”
  对啊!走又走不了,哪里可容身呢?
  来整就说了一个地方:“可渡船,往东莱郡。而后往鲁郡。某曾去过,那里有一梁山,最是易守难攻。”
  说着,展开舆图,在舆图上点了点。
  桐桐:“……”这不是水泊梁山吗?
  要是想落草,只求暂时安稳,而今来说,那这个地方确实可以过度。但是,想要进一步,这个地方在现在这个时间就不行。
  近几年,只山东那一带民乱尤其多,为何?因为灾情严重,水患不断,百姓无法生存,能怎么办?
  黄河水患在那个地方尤其严重!
  看看这个时期做大的那些豪强,像是瓦岗,人家在中原腹地,产粮,能养起军队;像是窦建德,守着河北平原。还有杜伏威、辅公佑他们守着江淮平原。
  便是李唐起事,也是迅速的占领了长安,守着关中平原。
  无它,养军队需要粮食!不能产出,那便不能依托。
  但是,桐桐没法直接跟人家说,咱要做好长期扎根的准备。她点了点脚下,“此地乃辽东城,此处为何不能暂时安家?”
  来整愣了一下:“此处归属于高句丽!”咱压着高丽王,而后还停在高句丽的地盘上?
  桐桐看他:“谁说此处是高句丽的?”
  去翻翻《尚书大传》,上面记载的很清楚,当时殷商国亡,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箕子,‘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
  “故而,此处乃我朝之疆域!殷商时期是,战国时期是,秦皇一统六国时是,而今是,以后也会是!王师伐之,乃是讨要失地……”
  三人:“……”他们先彼此对视,然后都若有所思。
  周法尚明白过来了:这是进可以和朝廷谈判,退可以固守。
  何况,自家手里握着高元,高元若是不杀不释放,就可以是傀儡王。有傀儡在手,还怕不能统辖此地么?
  一旦对此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辖,还有什么可惧怕的?!
  他的意思是:要雄踞关外,虎视中原。
  换言之,她是不是想代高元而立国?!
  一旦想到此处,周法尚心中一激灵:这可真是小心谨慎,却也步步为营。
  他马上道:“辽东城,可!”但他必须得提醒:“此乃四争之地!高句丽残余势力必然不肯罢休,而西北,尚有契丹势力盘踞。另外,奚族所栖息之奚地……”此地虽未建国,然此地与突厥接壤,受突厥辖制,与毗邻突厥无异。可以说,除了临海之地安全之后,夹在夹缝里,存求一样艰难。
  桐桐缓缓点头,“而今,只说三步之内的事,不能想十步之外。天下局势变迁之快,往往只在昼夜之间。就眼前言说,林某以为,选此地为最优。”
  至于说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走一步看一步。
  四个人就此事再次达成一致!
  那桐桐就再往具体的说,安抚了面前这三个人,统一了思想,规划了最合理的路径,具体操作上来说,就得考虑更多人的利益。
  比如:每个将士这一次能分多少银子!若是在辽东安家,大家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如果想用土地吸引这些将士,那大概是行不通的。隋朝可能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能灿烂一时,必是有优点的。
  比如,隋朝推行的是自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像是每个隋朝的成年男丁,就可以分配到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露田,说的是专门种植谷物的田地。朝廷分给你露田,就是专门种植果腹的主粮的。
  与露田有别的还有,桑田,麻田。顾名思义,桑田就只能种植桑,麻田就是专门种植麻的。
  而永业田,就是可以世袭的,祖祖辈辈都归你们家,而且,这一部分田地是免课役的。
  同时呢,女人也会分田地。当然了,女子没有永业田,只有露田四十亩,是男子的一半。
  在这个时期,奴婢是有田地的,跟一半的农户分的是一样多。不过他们自己没有自由,那田产的收入自然就归主家所有。
  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