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131节
三日前杨卿臣在陈桥门外,当着天子和数百朝臣的面杀人立威,无疑是给朝臣们一个警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此事顿时轰动汴京,也让他在民间的名声越发的妖魔化。
憎恶他的大臣都骂他嚣张跋扈,当着天子之面杀人,简直是汉末董卓,要篡皇帝之位。
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摄政王府,内院。
“亚父,你感觉如何?”
刚满十六岁的年轻皇帝,一脸担心的望着靠在塌上,面色苍白的杨卿臣。
作为先帝立下的幼子,他从六岁起便开始接受正统的帝王教育,心智比普通少年早熟的多,他很小就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作为先帝幼子,最终能在一群哥哥们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登上皇位,是亚父受父皇托孤,在背后全力支持的结果,他心中对杨卿臣充满了感激。
他也明白于晖和张齐二人,是皇兄他们故意安排在自己身边的,今日亚父当街杀人,并非对自己无礼,而是在震慑其他心怀异心之人。
“无妨。”
杨卿臣脸色惨白,擦了擦嘴角咳出的鲜血。
但连年的征战,也在迅速的破坏着他的身体,尤其是一年前率军进入西南夷的时候,被瘴气侵染,他就开始断断续续的咳嗽。
如今又一路长途跋涉回京,他已经病的很重了,之前在城门口的立威,也只是强弩之末,提前用药强撑罢了。
弥留之际,他吃力的将兵符和摄政王金印交还给年轻的皇帝。
最后一次,语重心长的道:
“臣走后,陛下......一定要,要.......亲贤臣,远小人。”
年轻的皇帝眼含热泪。
“亚父。”
杨卿臣终究没有辜负先帝的托孤,把一个强盛的大宋交到十六岁的少帝手里。
当日,在摄政王府溘然长逝,享年三十八岁。
他一生都没有娶妻,无子无女。
他既是文臣,也是武将,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巅峰。
文正,还是忠武。
少帝犹豫了很久,还是为他选了谥号忠武,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很多年后,汴京的老人们说起当年摄政王出殡的那一日,还都记忆犹新。
那个秋风萧瑟的清晨,白色的冥纸洒满了汴京城的天空。
三军缟素,将士恸哭。
西夏皇太后冷千夜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赶来。
以妻子的身份,扶灵而行。
她不顾世俗,破天荒的举动,令天下人轰动。
“你的心意......变了吗?”
“从没有。”
“那你......还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十七郎,我愿意。
第88章
不得不说, 十七郎绝对是一个典型的美强惨男主。
他的容貌毫无疑问是出众的,芝兰玉树,过分俊秀, 让人见之难忘。
而他的强大, 就更不必说, 他是深沉内敛, 气场强大的摄政王,在文可以连中六元,做到太子太傅, 在武可为太尉,指挥千军万马,扩张大宋的版图。他能做到的, 是一个为人臣者的极限, 让无数人崇拜。
但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容貌实力和成就的同时,他的童年也确实很惨, 没爹没娘,还从小生活窘迫,受尽欺负和白眼。
后来做官之后, 虽然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却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托孤命运,一生都在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一生都在为大宋而鞠躬尽瘁。
他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动物, 是守护大宋江山的摄政王。
但他也是克制的,隐忍的,沉默的, 孤独的。
千夜便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例外。
尤其是他在马莲河,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隔着长长的谈判桌,他对千夜伸出右手,带着一丝谨慎和期待的,问她是还愿意做他的妻子的时候,那大抵是他这样克己复礼的君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感性时刻。
所以,当千夜拒绝之后,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他闭上眼睛,紧紧的抿着嘴唇,用修长的双手捂着眼睛。
这是这个强大的男人,最脆弱的时刻。但这无损于他的魅力,反而让他更吸引人了。
那种破碎感,让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摄政王,而是让无数大宋夫人和小娘子们心疼的十七郎。
最后,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从此娶妻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他却没有,他对千夜的那份爱,从少年时期开始,深沉炙热且始终如一。他鞠躬尽瘁,将一个强盛的大宋交给了少帝,完成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又英年早逝。
如同流星划过大宋的夜空, 短暂却璀璨夺目。
杨蔓娘在全书大结局的时候,附上了这一首仓央嘉措的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啊!这么会这样啊!我好难受啊!我不要十七郎死!”
曹溪看到大结局,顿时难过了。
“十七郎太苦了,他从小受了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欺负,可是他还是那么品行高洁,他甚至后来都没有再报复杨家的那个杨瑜和杨璇,他忠于先帝,就一生都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喜欢千夜,就没有娶别人,真的等了她一辈子。”
不得不说,作为作为大宋的第一个美强惨男主,十七郎的英年早逝,杀伤力是巨大的。
不光曹溪难过,闺中密友刘妙真也是一样,看着书里最后的那句诗,眼泪也忍不住落了下来: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呜呜呜,这句说的太好了,当年神仙妹妹离开的时候,十七郎大抵就是这样为难吧!”
“可是他真的两全了!他没有辜负他们任何一个,他的后半生,没有辜负先帝的托孤,也没有辜负千夜。”
曹溪泪流满面:
“他只是辜负了他自己!他太孤独了!什么也没有,没有儿女,没有妻子!他明明还那么年轻!怎么会这样啊!我宁愿他不要那么好!我宁愿他变了,像普通男人那样去娶妻生子,也不想他就这么英年早逝!”
不得不说。
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残酷了,不光后宅的小娘子们接受不了。
男人们一样。
“这什么结局啊,打下了这么大的江山,功成名就了,怎么能英年早逝呢!他才三十多岁啊!”
“就是,太可惜了,十七郎实在是太可惜了!”
“呔!这结局,真他娘的操蛋!”
祝老三仰起脖子灌了一大碗酒。
“祝老三,你是不是哭了啊!”
“老子没有!是今儿这酒太烈了!”
“不可能呀!酒还是你平常喝的乌蛇酒啊!”
“滚蛋!老子说烈了就是烈了!”
十七郎这个人物,随着杨蔓娘的笔触,早就深深的扎根在汴京人的心中。他们看着他从一文不名受人欺负的庶子,到连中六元,看着他做到中书侍郎,又到后来一步步走上摄政王之位,看着他带领大宋威服四夷,走向强大。
他就像汴京人的儿子一样,那么的亲切,又那么的争气,那么的让人骄傲自豪。
所以,当他最后英年早逝的时候,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无数人为之惋惜和流泪。
甚至。
《虹桥小报》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在话本儿完结的第三日,他们在自家小报上刊登了一则《祭十七郎文》。
这篇祭文,通篇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张扬的言辞。撰稿人的文笔非常的朴实,情真意切,祭文里按着墨瑾公子书中的时间线,整理叙述了杨卿臣的生平和成就,痛惜感叹杨卿臣英年早逝。最后,撰稿之人感慨的道: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呜呼哀哉!尚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无法终止,可以说把对十七郎的怀念和痛惜,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篇特别的祭文一出,整个汴京都轰动了,自古以来只有给死去的人写祭文的,但是给一个话本中的人物写祭文,还是从古至今头一回,但却没有人觉得不妥,反倒是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泪水,后来就连《新闻》和《御街小报》,也转载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没想到吧!”
朱雀门报房里,东主朱旭挑了挑眉道。
“委实没想到。”
杨蔓娘有些感慨的道:
“居然会有人为十七郎写这么情真意切的祭文!”
杨蔓娘看着手里小报上的《祭十七郎文》,有些欣慰,有些感慨,更有一种受宠若惊。
“呵呵,十七郎对汴京人来说是不同的,就像身边的儿子和兄弟一样。就连我娘她老人家知道十七郎之死,都在家里不自在了好几日呢。”
朱旭语气感慨的道:
“生子当如十七郎,可不是说说而已哪!”
朱旭说的是实话,这个年代不像现代那样资讯发达,娱乐发达,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网络娱乐,人们都是沉下心去看一本书的,会为了书中之人的喜悦而喜悦,悲伤而悲伤。
所以,杨蔓娘的结局章节发出之后,很多看书之人都难过了好几日,为十七郎惋惜。
“对了,杨娘子,说到十七郎之死,我受林班主所托替他问一问,这事儿他实在不好意思跟你提,让我先问问你的意思。”
话赶话儿,朱旭顺便说出了今日请杨蔓娘来报房的缘故。
“什么?”
“娘子也知道,因为十七郎的英年早逝,最近许多读者都接受不了,往报房寄信,求你改结局,不是没成么。然后他们知道你授权春月班改编成戏了,便去求林班主,希望把戏的结局改好一点。”
“唔。”
此事顿时轰动汴京,也让他在民间的名声越发的妖魔化。
憎恶他的大臣都骂他嚣张跋扈,当着天子之面杀人,简直是汉末董卓,要篡皇帝之位。
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摄政王府,内院。
“亚父,你感觉如何?”
刚满十六岁的年轻皇帝,一脸担心的望着靠在塌上,面色苍白的杨卿臣。
作为先帝立下的幼子,他从六岁起便开始接受正统的帝王教育,心智比普通少年早熟的多,他很小就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作为先帝幼子,最终能在一群哥哥们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登上皇位,是亚父受父皇托孤,在背后全力支持的结果,他心中对杨卿臣充满了感激。
他也明白于晖和张齐二人,是皇兄他们故意安排在自己身边的,今日亚父当街杀人,并非对自己无礼,而是在震慑其他心怀异心之人。
“无妨。”
杨卿臣脸色惨白,擦了擦嘴角咳出的鲜血。
但连年的征战,也在迅速的破坏着他的身体,尤其是一年前率军进入西南夷的时候,被瘴气侵染,他就开始断断续续的咳嗽。
如今又一路长途跋涉回京,他已经病的很重了,之前在城门口的立威,也只是强弩之末,提前用药强撑罢了。
弥留之际,他吃力的将兵符和摄政王金印交还给年轻的皇帝。
最后一次,语重心长的道:
“臣走后,陛下......一定要,要.......亲贤臣,远小人。”
年轻的皇帝眼含热泪。
“亚父。”
杨卿臣终究没有辜负先帝的托孤,把一个强盛的大宋交到十六岁的少帝手里。
当日,在摄政王府溘然长逝,享年三十八岁。
他一生都没有娶妻,无子无女。
他既是文臣,也是武将,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巅峰。
文正,还是忠武。
少帝犹豫了很久,还是为他选了谥号忠武,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很多年后,汴京的老人们说起当年摄政王出殡的那一日,还都记忆犹新。
那个秋风萧瑟的清晨,白色的冥纸洒满了汴京城的天空。
三军缟素,将士恸哭。
西夏皇太后冷千夜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赶来。
以妻子的身份,扶灵而行。
她不顾世俗,破天荒的举动,令天下人轰动。
“你的心意......变了吗?”
“从没有。”
“那你......还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十七郎,我愿意。
第88章
不得不说, 十七郎绝对是一个典型的美强惨男主。
他的容貌毫无疑问是出众的,芝兰玉树,过分俊秀, 让人见之难忘。
而他的强大, 就更不必说, 他是深沉内敛, 气场强大的摄政王,在文可以连中六元,做到太子太傅, 在武可为太尉,指挥千军万马,扩张大宋的版图。他能做到的, 是一个为人臣者的极限, 让无数人崇拜。
但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容貌实力和成就的同时,他的童年也确实很惨, 没爹没娘,还从小生活窘迫,受尽欺负和白眼。
后来做官之后, 虽然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却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托孤命运,一生都在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一生都在为大宋而鞠躬尽瘁。
他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动物, 是守护大宋江山的摄政王。
但他也是克制的,隐忍的,沉默的, 孤独的。
千夜便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例外。
尤其是他在马莲河,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隔着长长的谈判桌,他对千夜伸出右手,带着一丝谨慎和期待的,问她是还愿意做他的妻子的时候,那大抵是他这样克己复礼的君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感性时刻。
所以,当千夜拒绝之后,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他闭上眼睛,紧紧的抿着嘴唇,用修长的双手捂着眼睛。
这是这个强大的男人,最脆弱的时刻。但这无损于他的魅力,反而让他更吸引人了。
那种破碎感,让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摄政王,而是让无数大宋夫人和小娘子们心疼的十七郎。
最后,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从此娶妻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他却没有,他对千夜的那份爱,从少年时期开始,深沉炙热且始终如一。他鞠躬尽瘁,将一个强盛的大宋交给了少帝,完成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又英年早逝。
如同流星划过大宋的夜空, 短暂却璀璨夺目。
杨蔓娘在全书大结局的时候,附上了这一首仓央嘉措的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啊!这么会这样啊!我好难受啊!我不要十七郎死!”
曹溪看到大结局,顿时难过了。
“十七郎太苦了,他从小受了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欺负,可是他还是那么品行高洁,他甚至后来都没有再报复杨家的那个杨瑜和杨璇,他忠于先帝,就一生都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喜欢千夜,就没有娶别人,真的等了她一辈子。”
不得不说,作为作为大宋的第一个美强惨男主,十七郎的英年早逝,杀伤力是巨大的。
不光曹溪难过,闺中密友刘妙真也是一样,看着书里最后的那句诗,眼泪也忍不住落了下来: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呜呜呜,这句说的太好了,当年神仙妹妹离开的时候,十七郎大抵就是这样为难吧!”
“可是他真的两全了!他没有辜负他们任何一个,他的后半生,没有辜负先帝的托孤,也没有辜负千夜。”
曹溪泪流满面:
“他只是辜负了他自己!他太孤独了!什么也没有,没有儿女,没有妻子!他明明还那么年轻!怎么会这样啊!我宁愿他不要那么好!我宁愿他变了,像普通男人那样去娶妻生子,也不想他就这么英年早逝!”
不得不说。
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残酷了,不光后宅的小娘子们接受不了。
男人们一样。
“这什么结局啊,打下了这么大的江山,功成名就了,怎么能英年早逝呢!他才三十多岁啊!”
“就是,太可惜了,十七郎实在是太可惜了!”
“呔!这结局,真他娘的操蛋!”
祝老三仰起脖子灌了一大碗酒。
“祝老三,你是不是哭了啊!”
“老子没有!是今儿这酒太烈了!”
“不可能呀!酒还是你平常喝的乌蛇酒啊!”
“滚蛋!老子说烈了就是烈了!”
十七郎这个人物,随着杨蔓娘的笔触,早就深深的扎根在汴京人的心中。他们看着他从一文不名受人欺负的庶子,到连中六元,看着他做到中书侍郎,又到后来一步步走上摄政王之位,看着他带领大宋威服四夷,走向强大。
他就像汴京人的儿子一样,那么的亲切,又那么的争气,那么的让人骄傲自豪。
所以,当他最后英年早逝的时候,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无数人为之惋惜和流泪。
甚至。
《虹桥小报》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在话本儿完结的第三日,他们在自家小报上刊登了一则《祭十七郎文》。
这篇祭文,通篇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张扬的言辞。撰稿人的文笔非常的朴实,情真意切,祭文里按着墨瑾公子书中的时间线,整理叙述了杨卿臣的生平和成就,痛惜感叹杨卿臣英年早逝。最后,撰稿之人感慨的道: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呜呼哀哉!尚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无法终止,可以说把对十七郎的怀念和痛惜,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篇特别的祭文一出,整个汴京都轰动了,自古以来只有给死去的人写祭文的,但是给一个话本中的人物写祭文,还是从古至今头一回,但却没有人觉得不妥,反倒是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泪水,后来就连《新闻》和《御街小报》,也转载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没想到吧!”
朱雀门报房里,东主朱旭挑了挑眉道。
“委实没想到。”
杨蔓娘有些感慨的道:
“居然会有人为十七郎写这么情真意切的祭文!”
杨蔓娘看着手里小报上的《祭十七郎文》,有些欣慰,有些感慨,更有一种受宠若惊。
“呵呵,十七郎对汴京人来说是不同的,就像身边的儿子和兄弟一样。就连我娘她老人家知道十七郎之死,都在家里不自在了好几日呢。”
朱旭语气感慨的道:
“生子当如十七郎,可不是说说而已哪!”
朱旭说的是实话,这个年代不像现代那样资讯发达,娱乐发达,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网络娱乐,人们都是沉下心去看一本书的,会为了书中之人的喜悦而喜悦,悲伤而悲伤。
所以,杨蔓娘的结局章节发出之后,很多看书之人都难过了好几日,为十七郎惋惜。
“对了,杨娘子,说到十七郎之死,我受林班主所托替他问一问,这事儿他实在不好意思跟你提,让我先问问你的意思。”
话赶话儿,朱旭顺便说出了今日请杨蔓娘来报房的缘故。
“什么?”
“娘子也知道,因为十七郎的英年早逝,最近许多读者都接受不了,往报房寄信,求你改结局,不是没成么。然后他们知道你授权春月班改编成戏了,便去求林班主,希望把戏的结局改好一点。”
“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