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林序南坐在电脑前,静静等待系统缓缓启动。
显示屏上的启动条一格一格跳动,他能听见仪器在低声运转的嗡鸣。
裴青寂拿着一份整理好的实验表格走过来,另一只手还拿着写满批注的笔记本。
“你看看这个。”
裴青寂把表格放在林序南的面前,同时放在面前的还有他的笔记本。
“这是对最新文献做的整理。虽然研究对象不是壁画,但它所用到的矿物和粘结体系,与敦煌早期壁画的主要颜料成分有不少重叠。”
林序南低头扫过表格,整齐的实验参数和配比数据一目了然。
他又顺着看向裴青寂的笔记,密密的推导公式、材料参数、实验数据被整齐地标注出来,关键位置还用荧光笔勾勒得一清二楚。
“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尝试把‘纤维微槽位点’的模型应用在壁画修复上?”
林序南一边说,一边翻到表格里的实验设计部分。
“对。”裴青寂点头,“壁画面积太大,如果直接平铺凝胶,很难保证厚度均一。但如果沿着颜料层的‘纤维微槽’进行定点渗透,就能精准控制溶液扩散范围,这样不仅能避免因压力不均导致的二次破坏,还能实现深层加固和微观级别的稳定。”
林序南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一道灵光在脑中炸开。
“那壁画的三维扫描数据就能派上用场了。”
他飞快地调出前一天的扫描资料,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一串轻快的节奏。
“高精度3d扫描不仅可以获取壁画表面的起伏曲线,还能捕捉厚度变化、裂隙走向和颜料层粉化区域。这样我们就能在数字模型里先行演算,找到最适合凝胶渗透的微槽位点。”
“没错。”裴青寂顺势接话,思路与他不谋而合,“扫描还能帮助我们评估表面盐蚀和粉化的区域,选定微槽位点后,就可以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实施凝胶渗透。渗透剂的浓度和流速都能实现区域化调控,避免整体覆盖带来的不可控偏差。”
林序南一边迅速地在记录本上写下推算公式,一边露出难掩的激动。
他昨天的模拟一直困在“整体覆盖”的误差里——对全局进行统一模拟时,因各部位厚度差异过大,误差一直无法压到安全范围内。
但如果采用微槽位点渗透,不仅可以分区控制扩散,还能让数据精度大幅提升。
两人的眼神在电脑屏幕前短暂交汇,一种无声的默契在空气中迅速蔓延。
没有多余的赞同,他们只是同时点头,像是在确认一件已达成共识的事。
“如果微槽位点渗透能顺利完成初步加固,”林序南抬起头,目光透着思索,“下一步就该考虑裂隙内部的矿物补强了。”
“单靠凝胶渗透只能抑制盐蚀和粉化,要真正恢复颜料层的结构稳定,还得在微槽内引入与原始成分匹配的仿天然矿物纳米材料。”
裴青寂翻动笔记本,手指停在被黄色荧光笔勾勒出的几条工艺步骤上。
那一页写得极为工整,密密的箭头和批注几乎覆盖了整张纸,显得条理分明又充满实验感。
“在凝胶完成除霉菌和初步固定之后,”他继续解释,语气稳而清晰,“我们可以在这些预处理过的微槽中进行裂缝填充和深层加固。”
“纳米喷雾沉积法修复?”林序南重复着这个词语,声音里带着兴趣,也带着一丝确认。
“对。”裴青寂轻轻点头,眉眼间透出笃定。
“利用超声雾化或气雾化技术,把配制好的矿物纳米颗粒分散成亚微米级的细雾,通过低压喷射均匀沉积到颜料层表面以及微裂缝的内部。颗粒会模拟壁画原始颜料的晶格结构和化学成分,沉积后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和矿物间的晶格匹配,与原有颜料层牢牢结合。最终形成一层与原矿物几乎无差别的‘再生保护壳’,既稳固又可逆。”
林序南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电脑上敲击记录,屏幕上不断跳跃着参数和公式。
“敦煌壁画的颜料成分在文献里有系统记录,”他边写边抬头,眼神亮了几分,“我昨天也查到不少历史配方——朱砂、孔雀石、石青,底层石膏的胶结比例也有多篇论文比对数据。只要我们提取这些矿物的晶格常数和摩尔比例,就能反推喷雾颗粒的矿物配比。”
裴青寂顺势接话,翻到另一页笔记,“而且,我们前几天做新出土古籍整理时,不是标记过一页特殊的古籍吗?那页古籍应该会给我们一些额外的验证。”
林序南放下手中的笔,轻轻呼出一口气。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来,落在他的侧脸上,映出眼底微微闪烁的光亮,像是点燃了一团悄然燃烧的火焰。
“如果这套方案能在小范围试验中成功跑通,”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不仅能精确控制颗粒的渗透深度,还能把加固层的矿物组成精确到晶格单位。”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在桌面上,语气里透着难掩的兴奋,“这意味着敦煌这批壁画的长期保存,终于有了可量化、可逆转、可验证的技术路径。”
裴青寂微微一笑,将笔记本推到林序南面前,指尖轻触那页标记的关键步骤,语气轻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接下来就是实验验证了。我们得先选一小块非重点区域,调试喷雾粒径和雾化角度,再观察与原始颜料的界面结合——如果能在不破坏表层颜料的情况下形成稳定晶格,那就离大规模修复更近一步。”
林序南抬起头,目光与裴青寂相遇。桌面上散落的实验资料、荧光笔划出的公式、笔记本边角微微卷起的纸页,在晨光中都泛着柔和的光。
这一刻,实验室里的静默仿佛被拉长,他们的视线在这些细碎的科研痕迹上交汇,像是一种无声的默契,也像是在为千年壁画立下共同的誓约。
第79章 微尘入画(八)
实验室的空气因为晨光和设备待机的低鸣,显得格外宁静。
裴青寂拉近桌上的3d扫描图,指尖在光滑的触控屏上滑动,将几个关键裂隙的标记放大到毫米级别。
“这几处盐蚀纹理相对独立,颜料层厚度差异也在可控范围内。”
他的指尖顺着屏幕轻轻滑过,声音低沉而稳定,带着条理清晰的分析,拿着数控笔在屏幕上圈出一个范围,“如果要做第一批雾化沉积测试,这里最适合作为对照组。”
林序南俯身靠近,眉眼专注地盯着那几条浅色的裂纹。
“区域小、盐析程度中等,又靠近我们上周做过凝胶渗透的样区……”
他的指尖轻轻点了两下触控板,快速调出比对数据,“水分含量和微孔率都稳定,确实适合先行喷雾的试验。”
“但颗粒配方需要再校准。”裴青寂翻到另一张表格,语速放缓,像是在把每一个字都精确地嵌入数据的脉络中。
“石膏基底的水化程度比古籍纤维复杂,纳米颗粒的晶格匹配要微调到0.2%以内才能避免界面应力。”
他抬眼看向林序南,语气认真却带着一点儿故意挑战的意味,“你昨晚测的孔径分布数据,能撑得住这么精细的调配吗?”
林序南轻轻一笑,那笑意像是对困难的笃定回应,干净而自信。
“撑得住。”
他打开另一份文件夹,调出昨天的测试结果,“我用高分辨xrd做了三轮校准,孔径分布标准差压到0.15%以内,完全可以作为粒径参数的计算基线。”
裴青寂的眉眼微微一亮,唇角带出一抹几乎不易察觉的笑意。
“那我们只剩雾化压力的调控。”
他拿起笔,在表格上飞快写下几组公式,“超声频率设在1.7mhz,压力维持在0.25mpa,能保证颗粒沉积均匀且不会破坏颜料表层。”
林序南看着那些被迅速圈出的数字,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像是跟着节奏默默记下。
“喷嘴的角度我来调,”他抬头,眼神专注而清亮,“我们先用低浓度矿物溶液跑一次空喷,再观察气雾在裂隙内的扩散轨迹。”
他的声音透着克制的兴奋,“如果雾化轨迹能和3d扫描的裂缝模型完美重叠,那就能直接进入粒径分级实验。”
裴青寂随即起身,取下实验台旁的防护手套,动作干净利落,语气平稳却透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
“那我们现在就去准备溶液。”
林序南也跟着站起,拉开实验柜取出矿物粉末。
细腻的朱砂、孔雀石与石青在透明容器中静静沉睡,折射出温润而深远的光泽。
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落在这些古老的色彩上,仿佛让千年前壁画的呼吸在当下复苏。
两人视线交汇,相视一笑。
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屏幕上交错的裂隙数据、实验台上等待调配的矿物粉末,以及一场跨越千年的修复试验——
在这一刻,时间像被轻轻拉直,他们的呼吸和手下的操作,仿佛与敦煌壁画的脉动融为一体。
显示屏上的启动条一格一格跳动,他能听见仪器在低声运转的嗡鸣。
裴青寂拿着一份整理好的实验表格走过来,另一只手还拿着写满批注的笔记本。
“你看看这个。”
裴青寂把表格放在林序南的面前,同时放在面前的还有他的笔记本。
“这是对最新文献做的整理。虽然研究对象不是壁画,但它所用到的矿物和粘结体系,与敦煌早期壁画的主要颜料成分有不少重叠。”
林序南低头扫过表格,整齐的实验参数和配比数据一目了然。
他又顺着看向裴青寂的笔记,密密的推导公式、材料参数、实验数据被整齐地标注出来,关键位置还用荧光笔勾勒得一清二楚。
“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尝试把‘纤维微槽位点’的模型应用在壁画修复上?”
林序南一边说,一边翻到表格里的实验设计部分。
“对。”裴青寂点头,“壁画面积太大,如果直接平铺凝胶,很难保证厚度均一。但如果沿着颜料层的‘纤维微槽’进行定点渗透,就能精准控制溶液扩散范围,这样不仅能避免因压力不均导致的二次破坏,还能实现深层加固和微观级别的稳定。”
林序南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一道灵光在脑中炸开。
“那壁画的三维扫描数据就能派上用场了。”
他飞快地调出前一天的扫描资料,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一串轻快的节奏。
“高精度3d扫描不仅可以获取壁画表面的起伏曲线,还能捕捉厚度变化、裂隙走向和颜料层粉化区域。这样我们就能在数字模型里先行演算,找到最适合凝胶渗透的微槽位点。”
“没错。”裴青寂顺势接话,思路与他不谋而合,“扫描还能帮助我们评估表面盐蚀和粉化的区域,选定微槽位点后,就可以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实施凝胶渗透。渗透剂的浓度和流速都能实现区域化调控,避免整体覆盖带来的不可控偏差。”
林序南一边迅速地在记录本上写下推算公式,一边露出难掩的激动。
他昨天的模拟一直困在“整体覆盖”的误差里——对全局进行统一模拟时,因各部位厚度差异过大,误差一直无法压到安全范围内。
但如果采用微槽位点渗透,不仅可以分区控制扩散,还能让数据精度大幅提升。
两人的眼神在电脑屏幕前短暂交汇,一种无声的默契在空气中迅速蔓延。
没有多余的赞同,他们只是同时点头,像是在确认一件已达成共识的事。
“如果微槽位点渗透能顺利完成初步加固,”林序南抬起头,目光透着思索,“下一步就该考虑裂隙内部的矿物补强了。”
“单靠凝胶渗透只能抑制盐蚀和粉化,要真正恢复颜料层的结构稳定,还得在微槽内引入与原始成分匹配的仿天然矿物纳米材料。”
裴青寂翻动笔记本,手指停在被黄色荧光笔勾勒出的几条工艺步骤上。
那一页写得极为工整,密密的箭头和批注几乎覆盖了整张纸,显得条理分明又充满实验感。
“在凝胶完成除霉菌和初步固定之后,”他继续解释,语气稳而清晰,“我们可以在这些预处理过的微槽中进行裂缝填充和深层加固。”
“纳米喷雾沉积法修复?”林序南重复着这个词语,声音里带着兴趣,也带着一丝确认。
“对。”裴青寂轻轻点头,眉眼间透出笃定。
“利用超声雾化或气雾化技术,把配制好的矿物纳米颗粒分散成亚微米级的细雾,通过低压喷射均匀沉积到颜料层表面以及微裂缝的内部。颗粒会模拟壁画原始颜料的晶格结构和化学成分,沉积后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和矿物间的晶格匹配,与原有颜料层牢牢结合。最终形成一层与原矿物几乎无差别的‘再生保护壳’,既稳固又可逆。”
林序南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电脑上敲击记录,屏幕上不断跳跃着参数和公式。
“敦煌壁画的颜料成分在文献里有系统记录,”他边写边抬头,眼神亮了几分,“我昨天也查到不少历史配方——朱砂、孔雀石、石青,底层石膏的胶结比例也有多篇论文比对数据。只要我们提取这些矿物的晶格常数和摩尔比例,就能反推喷雾颗粒的矿物配比。”
裴青寂顺势接话,翻到另一页笔记,“而且,我们前几天做新出土古籍整理时,不是标记过一页特殊的古籍吗?那页古籍应该会给我们一些额外的验证。”
林序南放下手中的笔,轻轻呼出一口气。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来,落在他的侧脸上,映出眼底微微闪烁的光亮,像是点燃了一团悄然燃烧的火焰。
“如果这套方案能在小范围试验中成功跑通,”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不仅能精确控制颗粒的渗透深度,还能把加固层的矿物组成精确到晶格单位。”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在桌面上,语气里透着难掩的兴奋,“这意味着敦煌这批壁画的长期保存,终于有了可量化、可逆转、可验证的技术路径。”
裴青寂微微一笑,将笔记本推到林序南面前,指尖轻触那页标记的关键步骤,语气轻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接下来就是实验验证了。我们得先选一小块非重点区域,调试喷雾粒径和雾化角度,再观察与原始颜料的界面结合——如果能在不破坏表层颜料的情况下形成稳定晶格,那就离大规模修复更近一步。”
林序南抬起头,目光与裴青寂相遇。桌面上散落的实验资料、荧光笔划出的公式、笔记本边角微微卷起的纸页,在晨光中都泛着柔和的光。
这一刻,实验室里的静默仿佛被拉长,他们的视线在这些细碎的科研痕迹上交汇,像是一种无声的默契,也像是在为千年壁画立下共同的誓约。
第79章 微尘入画(八)
实验室的空气因为晨光和设备待机的低鸣,显得格外宁静。
裴青寂拉近桌上的3d扫描图,指尖在光滑的触控屏上滑动,将几个关键裂隙的标记放大到毫米级别。
“这几处盐蚀纹理相对独立,颜料层厚度差异也在可控范围内。”
他的指尖顺着屏幕轻轻滑过,声音低沉而稳定,带着条理清晰的分析,拿着数控笔在屏幕上圈出一个范围,“如果要做第一批雾化沉积测试,这里最适合作为对照组。”
林序南俯身靠近,眉眼专注地盯着那几条浅色的裂纹。
“区域小、盐析程度中等,又靠近我们上周做过凝胶渗透的样区……”
他的指尖轻轻点了两下触控板,快速调出比对数据,“水分含量和微孔率都稳定,确实适合先行喷雾的试验。”
“但颗粒配方需要再校准。”裴青寂翻到另一张表格,语速放缓,像是在把每一个字都精确地嵌入数据的脉络中。
“石膏基底的水化程度比古籍纤维复杂,纳米颗粒的晶格匹配要微调到0.2%以内才能避免界面应力。”
他抬眼看向林序南,语气认真却带着一点儿故意挑战的意味,“你昨晚测的孔径分布数据,能撑得住这么精细的调配吗?”
林序南轻轻一笑,那笑意像是对困难的笃定回应,干净而自信。
“撑得住。”
他打开另一份文件夹,调出昨天的测试结果,“我用高分辨xrd做了三轮校准,孔径分布标准差压到0.15%以内,完全可以作为粒径参数的计算基线。”
裴青寂的眉眼微微一亮,唇角带出一抹几乎不易察觉的笑意。
“那我们只剩雾化压力的调控。”
他拿起笔,在表格上飞快写下几组公式,“超声频率设在1.7mhz,压力维持在0.25mpa,能保证颗粒沉积均匀且不会破坏颜料表层。”
林序南看着那些被迅速圈出的数字,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像是跟着节奏默默记下。
“喷嘴的角度我来调,”他抬头,眼神专注而清亮,“我们先用低浓度矿物溶液跑一次空喷,再观察气雾在裂隙内的扩散轨迹。”
他的声音透着克制的兴奋,“如果雾化轨迹能和3d扫描的裂缝模型完美重叠,那就能直接进入粒径分级实验。”
裴青寂随即起身,取下实验台旁的防护手套,动作干净利落,语气平稳却透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
“那我们现在就去准备溶液。”
林序南也跟着站起,拉开实验柜取出矿物粉末。
细腻的朱砂、孔雀石与石青在透明容器中静静沉睡,折射出温润而深远的光泽。
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落在这些古老的色彩上,仿佛让千年前壁画的呼吸在当下复苏。
两人视线交汇,相视一笑。
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屏幕上交错的裂隙数据、实验台上等待调配的矿物粉末,以及一场跨越千年的修复试验——
在这一刻,时间像被轻轻拉直,他们的呼吸和手下的操作,仿佛与敦煌壁画的脉动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