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说罢,他又闲聊了几句家常,便带着小太监们告辞了。
待太监们走后,年哥儿早已兴奋得红了脸,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装着鎏金匾额的长匣,声音都有些发颤:“少爷,陛下竟赏了匾额!还是务实育人四个字,这可是天大的荣誉啊!还有那紫檀木书桌,瞧着就气派。”
阿朝走到谢临洲身边,轻轻抚过他手中的圣旨,又看向那些赏赐,锦缎堆在廊下,云锦的光泽在夕阳下格外亮眼;官窑茶具摆放在石桌上,青瓷的温润衬得庭院都雅致了几分。
他语气中满是欣慰:“我就知道,你这般用心带学子、琢磨务实教学,陛下定会看在眼里。方才公公的话,我也听见了,你能守住初心,真好。”
谢临洲握着他的手,低声笑道:“有你在,有这些学子在,我哪舍得离开国子监。不过陛下赏的这紫檀木书桌,倒是正好给你用来上课。还有那套茶具,你不是一直想要套好茶具招待师娘吗?这下正好了。”
阿朝闻言,脸上露出笑意,轻轻点头:“我懂,你既不便说,我便不问。只是这匾额可得好好挂起来,就挂在堂屋正中,让来访的人都瞧瞧,我家夫子是陛下认可的务实育人的好夫子。”
话音刚落,雪球忽然凑了过来,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裤腿,又抬头看了看那些赏赐,像是也在为这喜事高兴,惹得两人都笑了。
谢临洲看着眼前的景象。
夕阳染红了庭院的石榴花,阿朝眼中满是笑意,雪球在脚边撒娇,年哥儿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鎏金匾额,廊下的锦缎、桌上的茶具都透着暖意。
接旨后的夜晚,府中褪去了白日接旨的热闹,只剩庭院里石榴树影与月光交织的静谧。
阿朝早早就吩咐厨子备齐了谢临洲最爱的几道菜,连摆桌都亲自动手,将陛下赏赐的官窑青瓷茶具取出来。
晚膳上桌时,氤氲的香气裹着暖意漫满屋子:松鼠鳜鱼色泽鲜亮,浇在鱼身上的糖醋汁滋滋作响,鱼肉被片得厚薄均匀;栗子焖鸡炖得软烂,栗子吸饱了鸡汤的鲜醇,鸡肉脱骨却不散,满是胶质。
清炒荷兰豆,翠绿欲滴,只加了少许盐和蒜末调味,正好解腻;酱香茄子,茄子炖得软糯,裹着浓郁的豆瓣酱香,却不油不腻,配饭最是可口。
最后端上来的是莲藕排骨汤,选用粉糯的洪湖莲藕,与肋排一同慢炖了两个时辰,汤色清亮,藕香与肉香交织,飘着淡淡的姜香去了腥气,正是谢临洲偏爱的清甜滋补口。
桌角还温着一壶去年酿的青梅酒,酒坛旁摆着两个小巧的青瓷酒杯,是赏赐茶具里的一对。
阿朝亲手给谢临洲斟了半杯,浅黄绿色的酒液顺着杯壁滑下,带着淡淡的果香,冲淡了菜肴的油腻。
谢临洲提前洗了头发,在阿朝的要求下换了身衣裳,月白色长衫衬得身形清隽。
他走进屋时,目光先落在满桌菜上,又转向忙前忙后的阿朝,眼底漾起化不开的温柔笑意:“今日怎这般费心?又是鱼又是汤的,倒像是过节。”
阿朝正用公筷给鱼去刺,闻言抬头笑了笑,把一小块无刺的鱼肉放进他碗里:“陛下赏了那么多东西,又是御制手稿又是官窑茶具,还有务实育人的匾额,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再说,你近来忙着国子监的改革,还得抽空整理农书笔记,定是累坏了,这莲藕排骨汤是特意给你炖的,补补身子。”
谢临洲拿起青瓷酒杯,轻轻碰了碰他的杯子,清脆的声响在屋里散开:“有你在,日日都是好日子,何须特意庆祝。”
他浅酌一口青梅酒,酸冽回甘的滋味在舌尖化开,又夹了一块莲藕放进嘴里,粉糯的藕块吸饱了肉汤的鲜,甜而不腻,忍不住赞叹:“这藕炖得正好,想来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也没。”阿朝脸颊微红,低头给自己也倒了小半杯酒,又问道:“夫子,陛下御批的《农政全书》手稿里,除了秸秆还田,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谢临洲放下酒杯,想起手稿里的细节,眼中带着笑意:“手稿里还有陛下亲绘的农具草图。”
语气稍顿,他补充道:“陛下在批注曲辕犁改良时,特意画了个简化的草图,还在旁边注了句此犁虽便,然北方旱地需减犁头弧度,可见陛下也颇为关注农事实操,并非只懂经史。还有一段,陛下提及江南水稻育秧,说浸种时加草木灰,可防烂种,这法子与咱们去年在农庄试过的不谋而合,想来陛下也是听了地方官员的奏报,才记在上面的。”
方才将东西让小谢管事入库之时,他粗略的看了眼《农政全书》。
说罢,他端着阿朝给他盛的汤喝了半碗。
他说得细致,阿朝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手里还不忘给谢临洲夹了块栗子:“原来陛下也懂这些实务。那夫子参与编修《农政全书》,是不是要把窦唯的农书里那些好法子也加进去?还有沈长风改良糕点时,琢磨出的五谷配比,能不能也写进去,让农户多些增收的路子?”
“自然要加。”谢临洲笑着夹了一筷子清炒荷兰豆放进他碗里,“我已与周大人商议过,编修此书本就是为了惠及百姓,窦唯的农具改良、沈长风的五谷利用,还有学子们在实践课上总结的旱地保墒法、果蔬储存技巧,只要实用,都要收录进去。等书成之后,不仅要刊行天下,还要让国子监的学子们带着手稿去各省城宣讲,让更多人能用上这些好法子。”
阿朝咬了口脆嫩的荷兰豆,眉眼弯弯:“那真是太好了。”
顿了顿,又想起什么,“对了,今日李博士派人来送实践课的安排,说下周要带学子们去工坊见识器械打造,你要不要提前准备些图纸?”
谢临洲点头:“已让助教整理好了《武经总要》里的器械图谱,到时候让学子们对照着实物看,更容易理解。”
他伸手轻轻替阿朝拂去嘴角沾着的一点酱汁,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这匾额,也有你的一份功劳。若不是你把家里打理得妥妥帖帖,让我能安心教书;若不是你总在一旁支持我,甚至跟着学子们一起去农庄记录,我也难静下心来做这些事。”
阿朝愣了一下,随即脸颊更红,伸手握住他的手,两人的指尖相触,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桌下的雪球像是察觉到两人的温情,轻轻蹭了蹭谢临洲的裤腿,发出小声的呜咽,阿朝见状,连忙夹了块去了骨的鸡肉放在它面前的小碟里,雪球立刻低头狼吞虎咽起来,尾巴摇得像朵花,惹得两人都笑了。
月光越发明亮,透过窗棂洒进屋内,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落在桌上的官窑餐具上,也落在那碗还冒着淡淡热气的莲藕排骨汤上。
青梅酒的香气、菜肴的鲜香、莲藕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屋里没有旁人,只有两人轻声的交谈与偶尔的轻笑,雪球咀嚼食物的细微声响,构成了最安稳的旋律。
谢临洲又给阿朝倒了杯酒,轻声道:“等《农政全书》编修完成,乡试放榜之后,我想带你去江南走走。听说那边的水稻正熟,咱们可以去看看农户们用新法子耕种的模样,也尝尝江南的新茶,看看窦唯提到的江南水车。”
阿朝眼中闪过惊喜,咽下嘴里的莲藕,用力点头:“好啊!我还没去过江南呢。”
他身子微微前倾,眼底满是好奇,“夫子,江南的水稻田是不是像诗里写的那样,‘漠漠水田飞白鹭’?还有窦唯说的江南水车,是不是比京郊的更精巧?我还听说江南的女子、哥儿都爱采菱角,咱们去了能不能也试试?”
他在赵灵曦、苏文彦嘴里听过江南省的大名,对这个地方向往的很。
谢临洲被他雀跃的模样逗笑,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手背,耐心解答:“江南的水田确实好看,尤其是清晨雾没散的时候,整片田都泛着水光,白鹭时不时从田埂上飞过,比诗里写的还美。窦唯说的水车,是江南特有的龙骨水车,比京郊的更轻便,农户们两个人就能推着转,既能灌溉又省力,到时候咱们找个农庄,让农户教咱们推推看。”
他顿了顿,想起曾在江南见过的场景,又补充道:“至于采菱角,要等到初秋,现在去正好能赶上菱角刚熟的时候。江南的菱角有红有绿,浮在水面上像小灯笼,你坐在菱角船上,伸手就能摘到,新鲜的菱角剥了壳就能吃,清甜多汁,比市集上买的好吃多了。”
想了想,又道:“差点忘了,江南还有一种乌篷船,船身小巧,船夫戴着毡帽摇橹,我们可以坐着乌篷船顺着河道走,两岸都是粉墙黛瓦的房子,还能看到农户在河边洗衣、孩童在巷口玩耍,热闹得很。”
阿朝听得眼睛发亮,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谢临洲的手:“听起来好有趣,那我们去了,能不能住到农庄里?我学做江南的藕粉圆子,窦唯说那是用藕粉做的外皮,裹着芝麻、花生馅,煮在糖水里特别好吃。”
“当然可以。”谢临洲看着他满是期待的模样,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我们提前跟江南的农户打个招呼,住到他们家里,白天跟着去田里看看,晚上就在院子里乘凉,听他们讲江南的趣事。等空闲了,再去苏州看看园林,去杭州尝尝西湖醋鱼,把江南的好景致、好滋味都体验一遍。”
待太监们走后,年哥儿早已兴奋得红了脸,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装着鎏金匾额的长匣,声音都有些发颤:“少爷,陛下竟赏了匾额!还是务实育人四个字,这可是天大的荣誉啊!还有那紫檀木书桌,瞧着就气派。”
阿朝走到谢临洲身边,轻轻抚过他手中的圣旨,又看向那些赏赐,锦缎堆在廊下,云锦的光泽在夕阳下格外亮眼;官窑茶具摆放在石桌上,青瓷的温润衬得庭院都雅致了几分。
他语气中满是欣慰:“我就知道,你这般用心带学子、琢磨务实教学,陛下定会看在眼里。方才公公的话,我也听见了,你能守住初心,真好。”
谢临洲握着他的手,低声笑道:“有你在,有这些学子在,我哪舍得离开国子监。不过陛下赏的这紫檀木书桌,倒是正好给你用来上课。还有那套茶具,你不是一直想要套好茶具招待师娘吗?这下正好了。”
阿朝闻言,脸上露出笑意,轻轻点头:“我懂,你既不便说,我便不问。只是这匾额可得好好挂起来,就挂在堂屋正中,让来访的人都瞧瞧,我家夫子是陛下认可的务实育人的好夫子。”
话音刚落,雪球忽然凑了过来,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裤腿,又抬头看了看那些赏赐,像是也在为这喜事高兴,惹得两人都笑了。
谢临洲看着眼前的景象。
夕阳染红了庭院的石榴花,阿朝眼中满是笑意,雪球在脚边撒娇,年哥儿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鎏金匾额,廊下的锦缎、桌上的茶具都透着暖意。
接旨后的夜晚,府中褪去了白日接旨的热闹,只剩庭院里石榴树影与月光交织的静谧。
阿朝早早就吩咐厨子备齐了谢临洲最爱的几道菜,连摆桌都亲自动手,将陛下赏赐的官窑青瓷茶具取出来。
晚膳上桌时,氤氲的香气裹着暖意漫满屋子:松鼠鳜鱼色泽鲜亮,浇在鱼身上的糖醋汁滋滋作响,鱼肉被片得厚薄均匀;栗子焖鸡炖得软烂,栗子吸饱了鸡汤的鲜醇,鸡肉脱骨却不散,满是胶质。
清炒荷兰豆,翠绿欲滴,只加了少许盐和蒜末调味,正好解腻;酱香茄子,茄子炖得软糯,裹着浓郁的豆瓣酱香,却不油不腻,配饭最是可口。
最后端上来的是莲藕排骨汤,选用粉糯的洪湖莲藕,与肋排一同慢炖了两个时辰,汤色清亮,藕香与肉香交织,飘着淡淡的姜香去了腥气,正是谢临洲偏爱的清甜滋补口。
桌角还温着一壶去年酿的青梅酒,酒坛旁摆着两个小巧的青瓷酒杯,是赏赐茶具里的一对。
阿朝亲手给谢临洲斟了半杯,浅黄绿色的酒液顺着杯壁滑下,带着淡淡的果香,冲淡了菜肴的油腻。
谢临洲提前洗了头发,在阿朝的要求下换了身衣裳,月白色长衫衬得身形清隽。
他走进屋时,目光先落在满桌菜上,又转向忙前忙后的阿朝,眼底漾起化不开的温柔笑意:“今日怎这般费心?又是鱼又是汤的,倒像是过节。”
阿朝正用公筷给鱼去刺,闻言抬头笑了笑,把一小块无刺的鱼肉放进他碗里:“陛下赏了那么多东西,又是御制手稿又是官窑茶具,还有务实育人的匾额,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再说,你近来忙着国子监的改革,还得抽空整理农书笔记,定是累坏了,这莲藕排骨汤是特意给你炖的,补补身子。”
谢临洲拿起青瓷酒杯,轻轻碰了碰他的杯子,清脆的声响在屋里散开:“有你在,日日都是好日子,何须特意庆祝。”
他浅酌一口青梅酒,酸冽回甘的滋味在舌尖化开,又夹了一块莲藕放进嘴里,粉糯的藕块吸饱了肉汤的鲜,甜而不腻,忍不住赞叹:“这藕炖得正好,想来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也没。”阿朝脸颊微红,低头给自己也倒了小半杯酒,又问道:“夫子,陛下御批的《农政全书》手稿里,除了秸秆还田,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谢临洲放下酒杯,想起手稿里的细节,眼中带着笑意:“手稿里还有陛下亲绘的农具草图。”
语气稍顿,他补充道:“陛下在批注曲辕犁改良时,特意画了个简化的草图,还在旁边注了句此犁虽便,然北方旱地需减犁头弧度,可见陛下也颇为关注农事实操,并非只懂经史。还有一段,陛下提及江南水稻育秧,说浸种时加草木灰,可防烂种,这法子与咱们去年在农庄试过的不谋而合,想来陛下也是听了地方官员的奏报,才记在上面的。”
方才将东西让小谢管事入库之时,他粗略的看了眼《农政全书》。
说罢,他端着阿朝给他盛的汤喝了半碗。
他说得细致,阿朝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手里还不忘给谢临洲夹了块栗子:“原来陛下也懂这些实务。那夫子参与编修《农政全书》,是不是要把窦唯的农书里那些好法子也加进去?还有沈长风改良糕点时,琢磨出的五谷配比,能不能也写进去,让农户多些增收的路子?”
“自然要加。”谢临洲笑着夹了一筷子清炒荷兰豆放进他碗里,“我已与周大人商议过,编修此书本就是为了惠及百姓,窦唯的农具改良、沈长风的五谷利用,还有学子们在实践课上总结的旱地保墒法、果蔬储存技巧,只要实用,都要收录进去。等书成之后,不仅要刊行天下,还要让国子监的学子们带着手稿去各省城宣讲,让更多人能用上这些好法子。”
阿朝咬了口脆嫩的荷兰豆,眉眼弯弯:“那真是太好了。”
顿了顿,又想起什么,“对了,今日李博士派人来送实践课的安排,说下周要带学子们去工坊见识器械打造,你要不要提前准备些图纸?”
谢临洲点头:“已让助教整理好了《武经总要》里的器械图谱,到时候让学子们对照着实物看,更容易理解。”
他伸手轻轻替阿朝拂去嘴角沾着的一点酱汁,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这匾额,也有你的一份功劳。若不是你把家里打理得妥妥帖帖,让我能安心教书;若不是你总在一旁支持我,甚至跟着学子们一起去农庄记录,我也难静下心来做这些事。”
阿朝愣了一下,随即脸颊更红,伸手握住他的手,两人的指尖相触,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桌下的雪球像是察觉到两人的温情,轻轻蹭了蹭谢临洲的裤腿,发出小声的呜咽,阿朝见状,连忙夹了块去了骨的鸡肉放在它面前的小碟里,雪球立刻低头狼吞虎咽起来,尾巴摇得像朵花,惹得两人都笑了。
月光越发明亮,透过窗棂洒进屋内,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落在桌上的官窑餐具上,也落在那碗还冒着淡淡热气的莲藕排骨汤上。
青梅酒的香气、菜肴的鲜香、莲藕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屋里没有旁人,只有两人轻声的交谈与偶尔的轻笑,雪球咀嚼食物的细微声响,构成了最安稳的旋律。
谢临洲又给阿朝倒了杯酒,轻声道:“等《农政全书》编修完成,乡试放榜之后,我想带你去江南走走。听说那边的水稻正熟,咱们可以去看看农户们用新法子耕种的模样,也尝尝江南的新茶,看看窦唯提到的江南水车。”
阿朝眼中闪过惊喜,咽下嘴里的莲藕,用力点头:“好啊!我还没去过江南呢。”
他身子微微前倾,眼底满是好奇,“夫子,江南的水稻田是不是像诗里写的那样,‘漠漠水田飞白鹭’?还有窦唯说的江南水车,是不是比京郊的更精巧?我还听说江南的女子、哥儿都爱采菱角,咱们去了能不能也试试?”
他在赵灵曦、苏文彦嘴里听过江南省的大名,对这个地方向往的很。
谢临洲被他雀跃的模样逗笑,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手背,耐心解答:“江南的水田确实好看,尤其是清晨雾没散的时候,整片田都泛着水光,白鹭时不时从田埂上飞过,比诗里写的还美。窦唯说的水车,是江南特有的龙骨水车,比京郊的更轻便,农户们两个人就能推着转,既能灌溉又省力,到时候咱们找个农庄,让农户教咱们推推看。”
他顿了顿,想起曾在江南见过的场景,又补充道:“至于采菱角,要等到初秋,现在去正好能赶上菱角刚熟的时候。江南的菱角有红有绿,浮在水面上像小灯笼,你坐在菱角船上,伸手就能摘到,新鲜的菱角剥了壳就能吃,清甜多汁,比市集上买的好吃多了。”
想了想,又道:“差点忘了,江南还有一种乌篷船,船身小巧,船夫戴着毡帽摇橹,我们可以坐着乌篷船顺着河道走,两岸都是粉墙黛瓦的房子,还能看到农户在河边洗衣、孩童在巷口玩耍,热闹得很。”
阿朝听得眼睛发亮,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谢临洲的手:“听起来好有趣,那我们去了,能不能住到农庄里?我学做江南的藕粉圆子,窦唯说那是用藕粉做的外皮,裹着芝麻、花生馅,煮在糖水里特别好吃。”
“当然可以。”谢临洲看着他满是期待的模样,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我们提前跟江南的农户打个招呼,住到他们家里,白天跟着去田里看看,晚上就在院子里乘凉,听他们讲江南的趣事。等空闲了,再去苏州看看园林,去杭州尝尝西湖醋鱼,把江南的好景致、好滋味都体验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