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学子们立刻散开,有的蹲在田埂边,有的弯腰拨开稻穗,认真观察起来。
那个大包小包的学子拿出窦唯的书,一边对照图谱,一边翻看书籍,身边的周学子凑过来:“高师兄,窦师兄书中是不是也画了稻子的生长期?你看我眼前这株,稻穗已经长出来了,但颜色还是青的,是不是和书中说的‘乳熟期’对应?”
高学子点头,指着书中的插图:“对,你看这里写着,乳熟期的稻穗颗粒饱满,但颜色呈青绿,再过十几天,就会进入蜡熟期,颜色变黄。你再摸摸稻粒,是不是有点硬实了?”
周学子伸手摸了摸,恍然大悟:“还真是!以前只在书里读‘稻穗饱满’,今日亲手摸过,才知道是什么感觉。”
另一边,李学子凑到王大叔身边,指着稻叶上的细小纹路问道:“王大叔,这稻叶上的纹路这么清晰,是不是说明长势很好?”
王大叔笑着点头:“没错!稻叶翠绿、纹路清晰,稻穗饱满,说明今年的稻子长势喜人。”
旁边的学子也凑过来:“王大叔,那要是稻叶发黄,是不是就不好了?我家后院也种了几株稻子,叶子总是黄的,是不是生病了?”
王大叔耐心解释:“稻叶发黄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缺水,也可能是缺肥,还可能是生病了。下次你可以带些稻叶来,我帮你看看。”
谢临洲走到一片稻子前,指着稻叶上一个小小的褐色斑点,对学子们说:“大家过来看看,这就是稻瘟病的初期症状。这种病会导致稻叶枯萎、稻穗空瘪,若是发现得晚,会严重影响收成。”
学子们立刻围拢过来,纷纷拿出纸笔记录。
高学子一边记,一边问身边的周学子:“你刚才看到的那片稻子,有没有这种斑点?我刚才好像没注意,等会儿得再去看看。”
周学子点头:“我也没太留意,等先生讲完防治方法,咱们一起再去检查一遍,免得漏了。”
高学子皱着眉问:“先生,那该如何防治这种病呢?要是大规模爆发,农户们岂不是损失很大?”
“防治稻瘟病,要从选种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稻种;其次要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得过多,导致稻苗过于柔嫩;发现初期症状后,还要及时喷洒草木灰或者专门的药剂。”谢临洲一边说,一边在图谱上指出对应的防治方法,“窦唯在他的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结合书本再好好研究。”
高学子闻言,立刻翻开手中的书,找到相关章节,对照着眼前的稻叶,对身边的学子们说:“你们看,书中说的‘稻叶斑点呈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就是指这种情况。我之前看书时,总想象不出黄色晕圈是什么样,今日亲眼所见,才真正明白了。”
周学子凑过来:“那书中有没有说,不同地区的稻瘟病,防治方法有没有区别?咱们京城的气候,是不是更适合用草木灰防治?”
高学子仔细翻看书籍,答道:“书中提到,北方气候干燥,草木灰不仅能防治病害,还能起到抗旱的作用,确实更适合咱们这里。”
接下来,王大叔又带着大家来到另一片稻田,指着稻穗上的一些白色小虫子说:“这是稻飞虱,别看它们个头小,繁殖速度极快,会吸食稻穗的汁液,导致稻子减产。以前我们只能靠人工捕捉,昨日照着窦先生书中的方法,在田里养了青蛙,还撒了草木灰,这稻飞虱就少多了。”
学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李学子连忙问道:“王大叔,除了养青蛙和撒草木灰,还有别的方法吗?要是青蛙不够多,怎么办?”
王大叔想了想,答道:“还可以用竹帘在稻田里轻轻拖动,把稻飞虱赶到一起,再集中消灭。”
周学子立刻接话:“这个方法好!既不用花钱,又能锻炼身体,下次我家后院的稻子要是有虫,我就试试。”
高学子笑着补充:“不过王大叔说的‘生物防治’才是长久之计,养青蛙不仅能治稻飞虱,还能防治其他害虫,一举两得。”
谢临洲补充道:“大家要记住,农耕讲究‘因地制宜’,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也不同。遇到问题时,既要参考书本知识,也要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这样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学子们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时不时互相交流心得。
周学子对李学子说:“我觉得今天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听十天都有用。以前总觉得农耕简单,今日才知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李学子点头:“可不是嘛!以前我连稻飞虱和蚜虫都分不清,今日不仅认得了,还知道了好几种防治方法,回去一定要跟我爹好好说说。”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
学子们虽然满头大汗,却个个兴致勃勃,手中的本子上写满了笔记,画满了稻子和病虫害的草图。
谢临洲看着大家收获满满的模样,笑着说:“今日的实践课就到这里吧,大家都累了,咱们去农庄休息片刻,吃点东西再回去。”
学子们跟着王大叔来到农庄的小院,桌上早已摆好了简单的饭菜,有清炒的青菜、香喷喷的玉米饼,还有一碗鲜美的冬瓜汤。
大家饿坏了,纷纷拿起碗筷,吃得津津有味。
周学子捧着玉米饼,一边吃一边对身边的高学子说:“这玉米饼比家里的糕点还好吃,果然是自己种的粮食最香。下次实践课,咱们还来这里好不好?”
高学子笑着点头:“只要夫子同意,我肯定来!”
李学子则夹了一筷子青菜:“这青菜也好吃,比城里菜市场买的新鲜多了,王大叔的种庄稼手艺真好。”
饭后,学子们坐在小院里休息,互相交流着今日的收获。
高学子拿出自己的笔记,与周学子、李学子分享:“我发现窦先生书中的图谱非常精准,今日对照着实物一看,很多之前没看懂的地方都明白了。比如这个稻瘟病的症状,书中画得很细致,今日一看,分毫不差。”
周学子点头:“我也有这种感觉!以前看书时,总觉得有些地方抽象,今日亲眼所见,一下子就懂了。”
李学子也凑过来:“我还记了王大叔说的防治稻飞虱的方法,下次咱们可以一起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谢临洲坐在一旁,看着学子们热烈讨论的模样,眼底满是欣慰。
下午时分,大家收拾好行囊,向王大叔道谢后,便踏上了返程的路。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学子们有的在翻看自己的笔记,有的在交流今日的见闻,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高学子看着手中的《便民要术》,对身边的周学子说:“我以后也要像窦唯师兄一样,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来为百姓做些实事。”
周学子点头:“我也想!今日才知道,原来学问不仅能写在书里,还能用到田间地头,帮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回到国子监时,夕阳已经西斜。
谢临洲站在门前,对学子们说:“今日的实践课到此结束,大家回去后,把今日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笔记,下次上课我们一起讨论。”
学子们齐声应道,纷纷向谢临洲行礼。
高学子还特意走上前:“先生,下次实践课咱们还去农庄好不好?今日实在太有意思了!”
谢临洲笑着点头:“只要大家有收获,以后咱们常去。”
看着学子们离去的背影,谢临洲嘴角扬起一抹温和的笑意。他知道,这些充满朝气的少年,在经历了一次次实践课后,终将褪去青涩,成长为有学识、有担当的栋梁之才。而他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夕阳将国子监的朱红大门染成暖橙色时,谢临洲终于踏上了回府的路。
马车驶进熟悉的街巷,远远就看见院门口那棵石榴树下,阿朝正牵着雪球来回踱步,年哥儿则站在一旁,手里捧着一个盖着布的竹篮,想必是在等他归来。
“夫子回来啦。”阿朝见马车停下,立刻笑着迎上前,伸手接过谢临洲肩上的布包,指尖触到他微凉的袖口,又连忙递过一条温热的帕子,“今日定是累坏了,快擦擦汗,我让庖屋温着汤呢,是你喜欢的山药排骨汤。”
谢临洲接过帕子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目光落在阿朝手中的食盒上,笑着问道:“这食盒里装的是什么?瞧着你一路都护得紧。”
阿朝眼底笑意更浓,抬手掀开食盒盖子,里面整齐码着一碟刚出炉的核桃酥,酥皮还带着微热,醇厚的坚果香混着麦香扑面而来。
他道:“夫子,这是我照着慧兰嫂子给的房子做的核桃酥,特意少放了些糖,知道你不喜过甜,还把核桃砸得碎碎的,吃着不费牙,你尝尝脆不脆?”
念着第一时间给夫子吃这核桃酥,他甚至等不及人回到屋子里头去。
谢临洲拿起一块,指尖触到酥皮的微热,轻轻一咬,酥皮簌簌掉渣,核桃的醇香裹着淡淡的甜味在嘴里散开,越嚼越香。
那个大包小包的学子拿出窦唯的书,一边对照图谱,一边翻看书籍,身边的周学子凑过来:“高师兄,窦师兄书中是不是也画了稻子的生长期?你看我眼前这株,稻穗已经长出来了,但颜色还是青的,是不是和书中说的‘乳熟期’对应?”
高学子点头,指着书中的插图:“对,你看这里写着,乳熟期的稻穗颗粒饱满,但颜色呈青绿,再过十几天,就会进入蜡熟期,颜色变黄。你再摸摸稻粒,是不是有点硬实了?”
周学子伸手摸了摸,恍然大悟:“还真是!以前只在书里读‘稻穗饱满’,今日亲手摸过,才知道是什么感觉。”
另一边,李学子凑到王大叔身边,指着稻叶上的细小纹路问道:“王大叔,这稻叶上的纹路这么清晰,是不是说明长势很好?”
王大叔笑着点头:“没错!稻叶翠绿、纹路清晰,稻穗饱满,说明今年的稻子长势喜人。”
旁边的学子也凑过来:“王大叔,那要是稻叶发黄,是不是就不好了?我家后院也种了几株稻子,叶子总是黄的,是不是生病了?”
王大叔耐心解释:“稻叶发黄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缺水,也可能是缺肥,还可能是生病了。下次你可以带些稻叶来,我帮你看看。”
谢临洲走到一片稻子前,指着稻叶上一个小小的褐色斑点,对学子们说:“大家过来看看,这就是稻瘟病的初期症状。这种病会导致稻叶枯萎、稻穗空瘪,若是发现得晚,会严重影响收成。”
学子们立刻围拢过来,纷纷拿出纸笔记录。
高学子一边记,一边问身边的周学子:“你刚才看到的那片稻子,有没有这种斑点?我刚才好像没注意,等会儿得再去看看。”
周学子点头:“我也没太留意,等先生讲完防治方法,咱们一起再去检查一遍,免得漏了。”
高学子皱着眉问:“先生,那该如何防治这种病呢?要是大规模爆发,农户们岂不是损失很大?”
“防治稻瘟病,要从选种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稻种;其次要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得过多,导致稻苗过于柔嫩;发现初期症状后,还要及时喷洒草木灰或者专门的药剂。”谢临洲一边说,一边在图谱上指出对应的防治方法,“窦唯在他的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结合书本再好好研究。”
高学子闻言,立刻翻开手中的书,找到相关章节,对照着眼前的稻叶,对身边的学子们说:“你们看,书中说的‘稻叶斑点呈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就是指这种情况。我之前看书时,总想象不出黄色晕圈是什么样,今日亲眼所见,才真正明白了。”
周学子凑过来:“那书中有没有说,不同地区的稻瘟病,防治方法有没有区别?咱们京城的气候,是不是更适合用草木灰防治?”
高学子仔细翻看书籍,答道:“书中提到,北方气候干燥,草木灰不仅能防治病害,还能起到抗旱的作用,确实更适合咱们这里。”
接下来,王大叔又带着大家来到另一片稻田,指着稻穗上的一些白色小虫子说:“这是稻飞虱,别看它们个头小,繁殖速度极快,会吸食稻穗的汁液,导致稻子减产。以前我们只能靠人工捕捉,昨日照着窦先生书中的方法,在田里养了青蛙,还撒了草木灰,这稻飞虱就少多了。”
学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李学子连忙问道:“王大叔,除了养青蛙和撒草木灰,还有别的方法吗?要是青蛙不够多,怎么办?”
王大叔想了想,答道:“还可以用竹帘在稻田里轻轻拖动,把稻飞虱赶到一起,再集中消灭。”
周学子立刻接话:“这个方法好!既不用花钱,又能锻炼身体,下次我家后院的稻子要是有虫,我就试试。”
高学子笑着补充:“不过王大叔说的‘生物防治’才是长久之计,养青蛙不仅能治稻飞虱,还能防治其他害虫,一举两得。”
谢临洲补充道:“大家要记住,农耕讲究‘因地制宜’,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也不同。遇到问题时,既要参考书本知识,也要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这样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学子们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时不时互相交流心得。
周学子对李学子说:“我觉得今天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听十天都有用。以前总觉得农耕简单,今日才知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李学子点头:“可不是嘛!以前我连稻飞虱和蚜虫都分不清,今日不仅认得了,还知道了好几种防治方法,回去一定要跟我爹好好说说。”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
学子们虽然满头大汗,却个个兴致勃勃,手中的本子上写满了笔记,画满了稻子和病虫害的草图。
谢临洲看着大家收获满满的模样,笑着说:“今日的实践课就到这里吧,大家都累了,咱们去农庄休息片刻,吃点东西再回去。”
学子们跟着王大叔来到农庄的小院,桌上早已摆好了简单的饭菜,有清炒的青菜、香喷喷的玉米饼,还有一碗鲜美的冬瓜汤。
大家饿坏了,纷纷拿起碗筷,吃得津津有味。
周学子捧着玉米饼,一边吃一边对身边的高学子说:“这玉米饼比家里的糕点还好吃,果然是自己种的粮食最香。下次实践课,咱们还来这里好不好?”
高学子笑着点头:“只要夫子同意,我肯定来!”
李学子则夹了一筷子青菜:“这青菜也好吃,比城里菜市场买的新鲜多了,王大叔的种庄稼手艺真好。”
饭后,学子们坐在小院里休息,互相交流着今日的收获。
高学子拿出自己的笔记,与周学子、李学子分享:“我发现窦先生书中的图谱非常精准,今日对照着实物一看,很多之前没看懂的地方都明白了。比如这个稻瘟病的症状,书中画得很细致,今日一看,分毫不差。”
周学子点头:“我也有这种感觉!以前看书时,总觉得有些地方抽象,今日亲眼所见,一下子就懂了。”
李学子也凑过来:“我还记了王大叔说的防治稻飞虱的方法,下次咱们可以一起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谢临洲坐在一旁,看着学子们热烈讨论的模样,眼底满是欣慰。
下午时分,大家收拾好行囊,向王大叔道谢后,便踏上了返程的路。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学子们有的在翻看自己的笔记,有的在交流今日的见闻,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高学子看着手中的《便民要术》,对身边的周学子说:“我以后也要像窦唯师兄一样,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来为百姓做些实事。”
周学子点头:“我也想!今日才知道,原来学问不仅能写在书里,还能用到田间地头,帮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回到国子监时,夕阳已经西斜。
谢临洲站在门前,对学子们说:“今日的实践课到此结束,大家回去后,把今日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笔记,下次上课我们一起讨论。”
学子们齐声应道,纷纷向谢临洲行礼。
高学子还特意走上前:“先生,下次实践课咱们还去农庄好不好?今日实在太有意思了!”
谢临洲笑着点头:“只要大家有收获,以后咱们常去。”
看着学子们离去的背影,谢临洲嘴角扬起一抹温和的笑意。他知道,这些充满朝气的少年,在经历了一次次实践课后,终将褪去青涩,成长为有学识、有担当的栋梁之才。而他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夕阳将国子监的朱红大门染成暖橙色时,谢临洲终于踏上了回府的路。
马车驶进熟悉的街巷,远远就看见院门口那棵石榴树下,阿朝正牵着雪球来回踱步,年哥儿则站在一旁,手里捧着一个盖着布的竹篮,想必是在等他归来。
“夫子回来啦。”阿朝见马车停下,立刻笑着迎上前,伸手接过谢临洲肩上的布包,指尖触到他微凉的袖口,又连忙递过一条温热的帕子,“今日定是累坏了,快擦擦汗,我让庖屋温着汤呢,是你喜欢的山药排骨汤。”
谢临洲接过帕子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目光落在阿朝手中的食盒上,笑着问道:“这食盒里装的是什么?瞧着你一路都护得紧。”
阿朝眼底笑意更浓,抬手掀开食盒盖子,里面整齐码着一碟刚出炉的核桃酥,酥皮还带着微热,醇厚的坚果香混着麦香扑面而来。
他道:“夫子,这是我照着慧兰嫂子给的房子做的核桃酥,特意少放了些糖,知道你不喜过甜,还把核桃砸得碎碎的,吃着不费牙,你尝尝脆不脆?”
念着第一时间给夫子吃这核桃酥,他甚至等不及人回到屋子里头去。
谢临洲拿起一块,指尖触到酥皮的微热,轻轻一咬,酥皮簌簌掉渣,核桃的醇香裹着淡淡的甜味在嘴里散开,越嚼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