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苏文彦也笑着点头,用干净的布巾擦干手:“是啊,许久没这般开心过了。”
阿朝笑道:“开心是开心,当自个儿来做菜还是累得,下回我们一块出来不如带个厨子与厨娘,到时候也不累了,我们能做别的事儿去。”
“我正好也想说这事。”苏文彦道。
两人回到锦毯旁,谢临洲和苏恒鑫已经摆好了碗筷,还温好了桃花酒。
阿朝先给每个人盛了碗鱼汤,乳白色的汤里浮着豆腐块和香菇,撒了少许蒜苗碎,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快尝尝,这鱼汤鲜不鲜?”阿朝期待地看着谢临洲,见他喝了一口,眼睛微微亮起来,便立刻追问,“怎么样怎么样?”
谢临洲放下汤碗,笑着点头:“鲜极了,比家里庖屋煮的还好喝。尤其是这豆腐,吸满了鱼汤的味道,比鱼还入味。”
苏恒鑫也附和道:“确实不错,早知道该多钓两条鱼,这样就能多喝两碗汤了。”
苏文彦夹了一筷子荠菜炒鸡蛋,脆嫩的荠菜混着蛋香,忍不住道:“阿朝你这手艺真好,下次咱们再出来,还得让你掌勺。”
四人围坐在锦毯上,一边吃着饭菜,一边闲聊。
谢临洲说起国子监里的趣事,说有个学子为了背经义,竟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子,日夜不歇;苏恒鑫则聊起吏部近日的趣事,说有个地方官为了表现政绩,竟把荒地虚报成良田,被上司一眼识破,闹了个笑话。
阿朝和苏文彦听得哈哈大笑,偶尔也插几句话。
阳光透过樱花树的缝隙,洒在锦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偶尔有樱花瓣落在汤碗里,阿朝便笑着用勺子舀起来,说这是‘春日特调鱼汤’。
桃花酒的香气混着饭菜的香味,风里还带着溪水的清凉,四人的谈笑声伴着鸟鸣,在春日的郊野里回荡,成了最惬意的时光。
等用过膳,仆役收拾好碗筷,四人又在樱花树下坐了会儿,晒着太阳,聊着天。
直到日头渐渐西斜,风里添了几分凉意,才收拾东西准备返程。
=
春游归来后,日子便在日渐和煦的春风里悄然流转,清明的气息已伴着微凉的细雨漫了上来。
清明前一日,天刚蒙蒙亮,阿朝便起身唤来小翠,细细叮嘱着准备祭拜的物什,“去库房把去年酿的桃花酒取两坛,再让厨房蒸些艾草青团,要咸甜两种,祖父生前爱咸口,祖母却偏爱甜的。”
这是他从谢临洲嘴里得知,去年冬日围炉夜话时,谢临洲曾说起儿时跟着祖父母过清明,祖母总在蒸青团时特意给他留一碗甜口的,祖父却总抢着要尝咸口,祖孙三人闹得满厨房都是艾草香。
他一边说着,一边亲手将谢临洲祖父留下的那把旧折扇找出来,用软布轻轻擦拭着扇面上泛黄的墨竹。
扇面上的墨竹是老人当年亲手画的,如今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雅致,连竹叶片尖的留白都透着风骨。
小翠应着去忙活,阿朝又去翻找祭品清单,见上面写着香烛、纸钱、素果,便又添了几样:“再备些新鲜的柳枝,清明插柳是老规矩,还有祖父爱喝的龙井,记得用新茶罐装好。”
他特意叮嘱要选今年的新茶,因谢临洲说过,祖父晚年尤爱明前龙井,总说那股子清苦回甘。
谢临洲走进来的时候,正瞧见他蹲在箱子旁,小心翼翼地将青团放进食盒,指尖还沾着些许艾草的青汁,连指甲缝里都透着淡淡的青绿色。
晨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身上,将他的发梢染得微亮,模样认真得像在摆弄什么稀世珍宝。
“怎么不多睡会儿?”谢临洲走过去,伸手帮他理了理额前垂落的碎发,指腹触到他微凉的耳廓,又轻轻捏了捏,目光落在食盒里码得整齐的青团上,眼底泛起暖意,“这些都是你亲手盯着做的?”
好不容易休沐,有空闲的时间,他自然是想着多睡一会觉,一觉睡醒发现身旁没有人,他就起身了。
阿朝点头,将食盒盖好,指尖在盒盖上轻轻摩挲着雕花:“你是祖父母带大的,祖父母待你好,我又是他们的孙夫郎,这些小事该上心些。”
他抬头看向谢临洲,眼底带着几分认真,“再说,去年清明我还没嫁给你,自然不能与你一块祭拜,可今年总不能再让你一个人忙活。”
谢临洲闻言,伸手将他拉到身边,让他坐在自己膝上,指尖轻轻拂过他微凉的耳廓:“有你在,我哪里还会觉得是一个人忙活。从前每年清明,看着别人阖家祭拜,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如今有你陪着,倒盼着明日早些来。”
阿朝靠在他怀里,指尖轻轻攥着他的衣襟,沉默片刻,声音轻了些:“我爹娘当年坐船出海,遇上风浪,葬身海底,连尸骨都没能寻回来。这么些年,每到清明之际,我就找一处僻静的河边,给爹娘烧些纸钱,去年那时手头紧,只能买些最便宜的黄纸,今年有了你,有了银钱,总算能多烧些,还能给他们买些纸扎的衣物点心。”
说到这里,他忽然抬头,脸上挂着浅笑:“前日我已经让小翠去找人给我爹娘寻了个风水好之地,立了个衣冠冢,等祭拜完祖父祖母就随我去祭拜我的爹娘可好?”
今年过年祭祀之时,他就想过此事,但到底祠堂内供奉的都是谢家人,他不好开口,总算到了清明,他有理由去给爹娘立衣冠冢。
“好。”谢临洲应声。
立衣冠冢这事,他知晓,他还让小翠花了大价钱寻大师找的风水好地方。
谢临洲拇指轻轻蹭过阿朝攥着自己衣襟的手背,语气放得格外柔和,“不若,把爹娘的牌位迎到祠堂之中,这般往后逢年过节,你也不用再特意跑去河边或是衣冠冢前祭拜,咱们一家人在一处,也热闹些。”
语气稍顿,他又道:“其实也怪我想的不够多,若是早早想到此事,去年过中秋便能祭拜爹娘。”
是他事务繁忙,忘却了。
阿朝闻言,猛地抬头看向谢临洲,眼底满是震惊与不敢置信,嘴唇微微动了动,却一时没能说出话来。
他从未想过,对方会提出将自己爹娘的牌位迎入谢家祠堂。要知道,谢家祠堂里供奉的,都是谢家的列祖列宗,自己爹娘并非谢家之人,按规矩,是断断不能入祠堂的。
谢临洲见他这副模样,便知他心中所想,伸手将他搂得更紧了些,温声解释道:“我知道按常理,外姓之人的牌位不能入祠堂,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爹娘是你的亲人,如今你是我的夫郎,你的亲人自然也是我的亲人。”
阿朝眼底渐渐泛起了水光,他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夫子,谢谢你……谢谢你这般为我着想。只是,这事会不会有不妥?毕竟祠堂之事,向来有讲究……”
谢临洲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语气带着几分笃定与温柔:“无妨,如今家中之事我说了算,无需顾虑其他。你爹娘养育了你这般好的人,让你来到我身边,这便是对谢家最大的恩惠,他们的牌位,本就该入祠堂。我们明日先去祭拜祖父母,完事后再去你爹娘的衣冠冢前祭拜,等这两处都拜完了,就把爹娘的牌位迎回祠堂,好不好?”
阿朝在他颈窝处轻轻点了点头,泪水却还是忍不住浸湿了他的衣襟。
他知道,谢临洲这般干脆的应允,是真心实意想让他安心,没有丝毫推诿与犹豫。从前他独自面对清明的冷清,如今有了谢临洲,连祭拜亲人这件事,都有了安稳的着落。
有夫君如此,夫复何求?
过了好一会儿,阿朝才渐渐平复了情绪,他抬起头,眼底虽还有未干的泪痕,脸上却露出了一抹温柔的笑意:“好,都听你的。明日祭拜完祖父母,再去拜我爹娘,然后就把他们的牌位迎回来。往后,咱们一家人就真的在一处了。”
谢临洲见他露出笑容,心中也松了口气,他低头在阿朝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的吻,笑着说道:“嗯,一家人,永远在一处。明日我让小翠给你爹娘的牌位做个精致的木龛,迎回来时也体面些。”
阿朝闻言,心中更是暖意涌动,他轻轻“嗯”了一声,又重新靠回谢临洲的怀里。
夜色渐深,屋内的烛火摇曳,映着相拥的二人,温馨而美好。
=
清明当日的天,是刚洗过的淡蓝,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着城郊的山。
阿朝与谢临洲寅时末便出了门,竹篮里装着昨日备好的祭品,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只听得见零星的马蹄声,倒衬得这清晨愈发安静。
“昨儿听青砚说,去祖坟的路因上月雨水多,塌了小段,得绕着山坳走。”谢临洲掀开车帘,指了指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
穿越到此处来后,原身一家全都没了,他又忙着广业斋那群学子以及发展自己的生意,鲜少来祭拜原主及其一家。
阿朝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瞧见连片的绿树,哪里分得清路径,便握紧了手里的锦盒,轻声道:“没事,咱们慢慢找,总能找着的。”
阿朝笑道:“开心是开心,当自个儿来做菜还是累得,下回我们一块出来不如带个厨子与厨娘,到时候也不累了,我们能做别的事儿去。”
“我正好也想说这事。”苏文彦道。
两人回到锦毯旁,谢临洲和苏恒鑫已经摆好了碗筷,还温好了桃花酒。
阿朝先给每个人盛了碗鱼汤,乳白色的汤里浮着豆腐块和香菇,撒了少许蒜苗碎,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快尝尝,这鱼汤鲜不鲜?”阿朝期待地看着谢临洲,见他喝了一口,眼睛微微亮起来,便立刻追问,“怎么样怎么样?”
谢临洲放下汤碗,笑着点头:“鲜极了,比家里庖屋煮的还好喝。尤其是这豆腐,吸满了鱼汤的味道,比鱼还入味。”
苏恒鑫也附和道:“确实不错,早知道该多钓两条鱼,这样就能多喝两碗汤了。”
苏文彦夹了一筷子荠菜炒鸡蛋,脆嫩的荠菜混着蛋香,忍不住道:“阿朝你这手艺真好,下次咱们再出来,还得让你掌勺。”
四人围坐在锦毯上,一边吃着饭菜,一边闲聊。
谢临洲说起国子监里的趣事,说有个学子为了背经义,竟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子,日夜不歇;苏恒鑫则聊起吏部近日的趣事,说有个地方官为了表现政绩,竟把荒地虚报成良田,被上司一眼识破,闹了个笑话。
阿朝和苏文彦听得哈哈大笑,偶尔也插几句话。
阳光透过樱花树的缝隙,洒在锦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偶尔有樱花瓣落在汤碗里,阿朝便笑着用勺子舀起来,说这是‘春日特调鱼汤’。
桃花酒的香气混着饭菜的香味,风里还带着溪水的清凉,四人的谈笑声伴着鸟鸣,在春日的郊野里回荡,成了最惬意的时光。
等用过膳,仆役收拾好碗筷,四人又在樱花树下坐了会儿,晒着太阳,聊着天。
直到日头渐渐西斜,风里添了几分凉意,才收拾东西准备返程。
=
春游归来后,日子便在日渐和煦的春风里悄然流转,清明的气息已伴着微凉的细雨漫了上来。
清明前一日,天刚蒙蒙亮,阿朝便起身唤来小翠,细细叮嘱着准备祭拜的物什,“去库房把去年酿的桃花酒取两坛,再让厨房蒸些艾草青团,要咸甜两种,祖父生前爱咸口,祖母却偏爱甜的。”
这是他从谢临洲嘴里得知,去年冬日围炉夜话时,谢临洲曾说起儿时跟着祖父母过清明,祖母总在蒸青团时特意给他留一碗甜口的,祖父却总抢着要尝咸口,祖孙三人闹得满厨房都是艾草香。
他一边说着,一边亲手将谢临洲祖父留下的那把旧折扇找出来,用软布轻轻擦拭着扇面上泛黄的墨竹。
扇面上的墨竹是老人当年亲手画的,如今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雅致,连竹叶片尖的留白都透着风骨。
小翠应着去忙活,阿朝又去翻找祭品清单,见上面写着香烛、纸钱、素果,便又添了几样:“再备些新鲜的柳枝,清明插柳是老规矩,还有祖父爱喝的龙井,记得用新茶罐装好。”
他特意叮嘱要选今年的新茶,因谢临洲说过,祖父晚年尤爱明前龙井,总说那股子清苦回甘。
谢临洲走进来的时候,正瞧见他蹲在箱子旁,小心翼翼地将青团放进食盒,指尖还沾着些许艾草的青汁,连指甲缝里都透着淡淡的青绿色。
晨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身上,将他的发梢染得微亮,模样认真得像在摆弄什么稀世珍宝。
“怎么不多睡会儿?”谢临洲走过去,伸手帮他理了理额前垂落的碎发,指腹触到他微凉的耳廓,又轻轻捏了捏,目光落在食盒里码得整齐的青团上,眼底泛起暖意,“这些都是你亲手盯着做的?”
好不容易休沐,有空闲的时间,他自然是想着多睡一会觉,一觉睡醒发现身旁没有人,他就起身了。
阿朝点头,将食盒盖好,指尖在盒盖上轻轻摩挲着雕花:“你是祖父母带大的,祖父母待你好,我又是他们的孙夫郎,这些小事该上心些。”
他抬头看向谢临洲,眼底带着几分认真,“再说,去年清明我还没嫁给你,自然不能与你一块祭拜,可今年总不能再让你一个人忙活。”
谢临洲闻言,伸手将他拉到身边,让他坐在自己膝上,指尖轻轻拂过他微凉的耳廓:“有你在,我哪里还会觉得是一个人忙活。从前每年清明,看着别人阖家祭拜,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如今有你陪着,倒盼着明日早些来。”
阿朝靠在他怀里,指尖轻轻攥着他的衣襟,沉默片刻,声音轻了些:“我爹娘当年坐船出海,遇上风浪,葬身海底,连尸骨都没能寻回来。这么些年,每到清明之际,我就找一处僻静的河边,给爹娘烧些纸钱,去年那时手头紧,只能买些最便宜的黄纸,今年有了你,有了银钱,总算能多烧些,还能给他们买些纸扎的衣物点心。”
说到这里,他忽然抬头,脸上挂着浅笑:“前日我已经让小翠去找人给我爹娘寻了个风水好之地,立了个衣冠冢,等祭拜完祖父祖母就随我去祭拜我的爹娘可好?”
今年过年祭祀之时,他就想过此事,但到底祠堂内供奉的都是谢家人,他不好开口,总算到了清明,他有理由去给爹娘立衣冠冢。
“好。”谢临洲应声。
立衣冠冢这事,他知晓,他还让小翠花了大价钱寻大师找的风水好地方。
谢临洲拇指轻轻蹭过阿朝攥着自己衣襟的手背,语气放得格外柔和,“不若,把爹娘的牌位迎到祠堂之中,这般往后逢年过节,你也不用再特意跑去河边或是衣冠冢前祭拜,咱们一家人在一处,也热闹些。”
语气稍顿,他又道:“其实也怪我想的不够多,若是早早想到此事,去年过中秋便能祭拜爹娘。”
是他事务繁忙,忘却了。
阿朝闻言,猛地抬头看向谢临洲,眼底满是震惊与不敢置信,嘴唇微微动了动,却一时没能说出话来。
他从未想过,对方会提出将自己爹娘的牌位迎入谢家祠堂。要知道,谢家祠堂里供奉的,都是谢家的列祖列宗,自己爹娘并非谢家之人,按规矩,是断断不能入祠堂的。
谢临洲见他这副模样,便知他心中所想,伸手将他搂得更紧了些,温声解释道:“我知道按常理,外姓之人的牌位不能入祠堂,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爹娘是你的亲人,如今你是我的夫郎,你的亲人自然也是我的亲人。”
阿朝眼底渐渐泛起了水光,他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夫子,谢谢你……谢谢你这般为我着想。只是,这事会不会有不妥?毕竟祠堂之事,向来有讲究……”
谢临洲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语气带着几分笃定与温柔:“无妨,如今家中之事我说了算,无需顾虑其他。你爹娘养育了你这般好的人,让你来到我身边,这便是对谢家最大的恩惠,他们的牌位,本就该入祠堂。我们明日先去祭拜祖父母,完事后再去你爹娘的衣冠冢前祭拜,等这两处都拜完了,就把爹娘的牌位迎回祠堂,好不好?”
阿朝在他颈窝处轻轻点了点头,泪水却还是忍不住浸湿了他的衣襟。
他知道,谢临洲这般干脆的应允,是真心实意想让他安心,没有丝毫推诿与犹豫。从前他独自面对清明的冷清,如今有了谢临洲,连祭拜亲人这件事,都有了安稳的着落。
有夫君如此,夫复何求?
过了好一会儿,阿朝才渐渐平复了情绪,他抬起头,眼底虽还有未干的泪痕,脸上却露出了一抹温柔的笑意:“好,都听你的。明日祭拜完祖父母,再去拜我爹娘,然后就把他们的牌位迎回来。往后,咱们一家人就真的在一处了。”
谢临洲见他露出笑容,心中也松了口气,他低头在阿朝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的吻,笑着说道:“嗯,一家人,永远在一处。明日我让小翠给你爹娘的牌位做个精致的木龛,迎回来时也体面些。”
阿朝闻言,心中更是暖意涌动,他轻轻“嗯”了一声,又重新靠回谢临洲的怀里。
夜色渐深,屋内的烛火摇曳,映着相拥的二人,温馨而美好。
=
清明当日的天,是刚洗过的淡蓝,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着城郊的山。
阿朝与谢临洲寅时末便出了门,竹篮里装着昨日备好的祭品,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只听得见零星的马蹄声,倒衬得这清晨愈发安静。
“昨儿听青砚说,去祖坟的路因上月雨水多,塌了小段,得绕着山坳走。”谢临洲掀开车帘,指了指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
穿越到此处来后,原身一家全都没了,他又忙着广业斋那群学子以及发展自己的生意,鲜少来祭拜原主及其一家。
阿朝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瞧见连片的绿树,哪里分得清路径,便握紧了手里的锦盒,轻声道:“没事,咱们慢慢找,总能找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