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那就快些吧,下午我该要上课。”阿朝撸起袖子,从孙伯手里接过小耙子,“我来耙东边这块地,您去库房把有机肥和稻草运过来,再取一小袋菠菜种、乌塌菜种和春萝卜种,咱们先把种子核对好,免得明天手忙脚乱。”
他蹲下身,握着耙子的手熟练地将土块碾碎,动作利落。
孙伯看着他熟练的模样,连忙去库房,推着装满有机肥的小推车回来,车上还放着三袋密封好的种子和一捆干稻草。
两人分工明确,孙伯将肥料均匀撒在菜地里,阿朝耙完一块地就过来拌肥,偶尔还拿起种子袋看一眼,确认品种没错,配合得格外默契。
过了一个时辰,阿朝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薄汗,看着脚下细匀松软、掺好肥料的土地,又看了看菜地边放着的种子和稻草,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样就差不多了,明天播种时,菠菜种撒稀些,乌塌菜可以密一点,等出苗了再间苗;春萝卜种按行距开浅沟播,盖土别太厚,播完再撒层碎稻草,既能保墒,又能防鸟啄种。”
孙伯也直起身,笑着点头:“都听少君的。您这手艺,比我这老骨头还熟练,往后这菜地,倒能多跟您讨教讨教。”
“孙伯您客气了,我就是在家种过几年,比不得您经验足。”阿朝笑着摆手,拿起一袋菠菜种凑近闻了闻,还带着新种的清香。
他想起在王家种的菜,每次收获时都格外开心,如今在谢府,能再次亲手种菜,还能和夫子一起吃自己种的新鲜蔬菜,他格外开心。
他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着说:“今天先到这儿,我还要去上课,种子和稻草就放在菜地边,明天咱们一早趁着露水没干播种,争取年前能吃上第一茬菠菜。”
阿朝可没忘自己要上课,看着太阳的位置,猜想先生也快到府上了。
他告别孙伯,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刚走出几步,就见年哥儿提着食盒从书房方向过来,连忙喊住他:“年哥儿,你先别去庖屋了,帮我准备上课穿的素色长衫,再让丫鬟把浴桶的热水备好,我沾了些泥土,简单沐浴一番就去书房候着先生。”
年哥儿连忙应下:“好嘞少君,小的这就去办。”说着便转身往内院走,脚步轻快。
回到卧房,丫鬟已备好热水,阿朝快速沐浴净身,换上年哥儿拿来的素色长衫,料子是柔软的细棉布,领口和袖口绣着浅淡的云纹,既素雅又暖和。
他对着铜镜理了理衣襟,见时辰差不多了,忙急忙慌的去了书房,将《千字文》的册子摊开在桌上,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熟悉的字迹。
《千字文》这册书已学到尾声,只剩下最后几段未学,他心里竟生出几分成就感。
不多时,院外传来仆从的问候声,阿朝知道是周文清来了,连忙起身迎到门口:“先生,您来了。”
周文清笑着点头,走进书房,将带来的书袋放在桌上:“今日倒比往日早,想来是没误了时辰。”
阿朝将周文清引到椅上坐下,又为他倒了杯温茶。
周文清接过茶盏,喝了一口,才翻开《千字文》:“今日把最后几段学完,再教你些新的内容。”
他指着书页上的文字,逐字逐句讲解含义,阿朝听得认真,偶尔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及时提问,周文清也耐心解答,书房里只剩下翻书声和温和的讲解声。
不知不觉间,一个时辰过去,《千字文》的内容已全部学完。
念着《千字文》只剩下一点内容,周文清没有让阿朝休息,直接把剩下的内容教授完毕。
周文清合上册子,又从书袋里取出一本线装小册,封面题着‘朱子家训’四字,字迹工整温润。
他将书递到阿朝面前:“《千字文》学完,你已识得不少字,往后便学这本《朱子家训》。这册子不长,讲的都是持家、处世的实在道理,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既贴合日常,也能教你明白待人接物的分寸,比深涩的经书更适合此刻学。”
阿朝双手接过册子,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只觉得这薄薄的小册子沉甸甸的。
他翻开第一页,见上面的字句浅显易懂,却透着真切的道理,想起自己打理菜地、看着府里备冬的场景,忽然觉得格外亲切,没多说,只道:“先生,我肯定好好学。”
周文清看着他眼底的光亮,笑着点头:“这家训不用急着背,每日学两三句,琢磨透其中的意思,比死记硬背更有用。”
说着,他又想起近来的天气,补充道:“对了,近来天气严寒,早上天光大亮得晚,路上也容易结霜,往后早上上课的时间会晚一些,从原本的辰时初,改成辰时中;傍晚会黑得早,下课时间也往后推半刻钟,这样你往返书房也能暖和些,免得路上受冻。”
阿朝闻言,心里一暖,连忙道:“多谢先生体谅,这样一来,我早上还能先去菜地看看孙伯翻土的进度,再过来上课,两不耽误。”
他想起不久前和孙伯约好要播种,如今调整了时辰,倒真能兼顾课业与菜地,越发觉得贴心。
周文清又叮嘱道:“天冷了,上课也别穿得太单薄,书房虽有暖炉,却也怕着凉。往后学家训时,若想起府里的事有对应处,或是有不懂的地方,随时让人找我,咱们可以一起聊聊。”
“是,学生记下了。”阿朝乖乖应下,心里满是感激。
两人又聊了几句《朱子家训》里“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句子,阿朝还说起自己帮着整理书房的小事,周文清听得认真,偶尔还点头称赞他做得细致。
眼看快到下课时间,周文清才起身告辞。
阿朝送他到院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书房。
他将《朱子家训》小心翼翼地放在《千字文》旁边,随后吩咐下人烧水沐浴。
眼看着太阳下山,天色暗了起来,他也省的谢临洲快回来了,先去庖屋看了下今夜吃什么。
还没到庖屋,远远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酱香混合着白菜的清甜味。
阿朝猜到了点什么,缓缓走近些,见厨娘正站在灶台边,手里握着长柄木勺,在大陶罐里搅拌着什么,蒸汽腾腾的,把她额前的碎发都熏得微微卷曲。
“刘婶腌白菜呢,另外两个厨子呢?”阿朝走进厨房,看着陶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白菜,上面还撒着一层晶莹的粗盐。
府上有一个厨娘两个厨子,分别负责谢临洲、阿朝的膳食与下人的膳食。
刘婶见是阿朝,连忙停下手里的活,用围裙擦了擦手:“他们阿在大庖屋做菜呢,这小疱屋留给我”
今夜要做的是慢炖酸菜白肉、酱焖十月萝卜、栗子烧鸡块、黄豆猪蹄汤,都是些费时间的吃食,从下午开始,两个厨子就在忙活了。
她啊是唯一一个空的,想着十月底,天越来越冷,就赶紧把酸菜腌上。
谢府有两个庖屋,府上的蔬菜、水果、牲畜等都是从庄子上运过来的。
“这样啊。”阿朝凑过去看了看,陶罐里的白菜被压得紧实,盐水已经漫过菜帮,透着淡淡的乳白色:“等菜好了,给我炖个酸菜鱼,如何,冬日吃热腾腾的酸菜鱼,最暖和了。”
“正想着这事儿呢。”刘婶脸上挂着笑,褶子都出来了。
她指了指旁边的竹筐,里面放着剥好的栗子和洗干净的红薯,“这些是准备做点心的,栗子蒸熟了碾成泥,包进包子里,就是栗子糕;红薯切成块蒸软了,晒成红薯干,您平时看书的时候能当零嘴。”
阿朝看着竹筐里饱满的栗子,“倒是好计划,等我得了空,也随你一块做。”
在小疱屋与大庖屋巡视一番,知道要做什么菜,他就回了正房沐浴。
在院子门口,等了许久也不见谢临洲的身影,他心中不免着急了几分,“年哥儿走吧,我们去门口等着。”
年哥儿想劝,却也知道自己劝了没用,跟在身后,在门口等着。
十月底的晚风已带着刺骨的凉意,吹得阿朝裹紧了身上的披风,指尖也微微发凉。
他踮着脚往巷口望去,天色渐渐暗下来,街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线下,只有零星几个行人匆匆走过,却始终不见谢临洲的身影。
“怎么还没回来呢?”阿朝小声嘀咕着,双手揣在袖袋里,来回踱了几步。
年哥儿在一旁看着,忍不住劝道:“少君,外面风大,咱们回门内等吧?大人要是回来了,仆从会立刻通报的,您在这儿等着,冻着了可不好。”
阿朝却摇了摇头,目光依旧望着巷口:“没事,我再等会儿。夫子今日说会早些回来,许是路上耽搁了。”
他想起刘婶说的栗子烧鸡块,还盼着和谢临洲一起尝尝,心里更添了几分期待,也顾不得寒风,只是定定地站在门口。
语气一顿,他想起了点什么,直接道:“今日似乎更冷了些,夜里把地龙烧上,我跟夫子的被褥也换一床更厚的。”
他蹲下身,握着耙子的手熟练地将土块碾碎,动作利落。
孙伯看着他熟练的模样,连忙去库房,推着装满有机肥的小推车回来,车上还放着三袋密封好的种子和一捆干稻草。
两人分工明确,孙伯将肥料均匀撒在菜地里,阿朝耙完一块地就过来拌肥,偶尔还拿起种子袋看一眼,确认品种没错,配合得格外默契。
过了一个时辰,阿朝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薄汗,看着脚下细匀松软、掺好肥料的土地,又看了看菜地边放着的种子和稻草,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样就差不多了,明天播种时,菠菜种撒稀些,乌塌菜可以密一点,等出苗了再间苗;春萝卜种按行距开浅沟播,盖土别太厚,播完再撒层碎稻草,既能保墒,又能防鸟啄种。”
孙伯也直起身,笑着点头:“都听少君的。您这手艺,比我这老骨头还熟练,往后这菜地,倒能多跟您讨教讨教。”
“孙伯您客气了,我就是在家种过几年,比不得您经验足。”阿朝笑着摆手,拿起一袋菠菜种凑近闻了闻,还带着新种的清香。
他想起在王家种的菜,每次收获时都格外开心,如今在谢府,能再次亲手种菜,还能和夫子一起吃自己种的新鲜蔬菜,他格外开心。
他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着说:“今天先到这儿,我还要去上课,种子和稻草就放在菜地边,明天咱们一早趁着露水没干播种,争取年前能吃上第一茬菠菜。”
阿朝可没忘自己要上课,看着太阳的位置,猜想先生也快到府上了。
他告别孙伯,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刚走出几步,就见年哥儿提着食盒从书房方向过来,连忙喊住他:“年哥儿,你先别去庖屋了,帮我准备上课穿的素色长衫,再让丫鬟把浴桶的热水备好,我沾了些泥土,简单沐浴一番就去书房候着先生。”
年哥儿连忙应下:“好嘞少君,小的这就去办。”说着便转身往内院走,脚步轻快。
回到卧房,丫鬟已备好热水,阿朝快速沐浴净身,换上年哥儿拿来的素色长衫,料子是柔软的细棉布,领口和袖口绣着浅淡的云纹,既素雅又暖和。
他对着铜镜理了理衣襟,见时辰差不多了,忙急忙慌的去了书房,将《千字文》的册子摊开在桌上,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熟悉的字迹。
《千字文》这册书已学到尾声,只剩下最后几段未学,他心里竟生出几分成就感。
不多时,院外传来仆从的问候声,阿朝知道是周文清来了,连忙起身迎到门口:“先生,您来了。”
周文清笑着点头,走进书房,将带来的书袋放在桌上:“今日倒比往日早,想来是没误了时辰。”
阿朝将周文清引到椅上坐下,又为他倒了杯温茶。
周文清接过茶盏,喝了一口,才翻开《千字文》:“今日把最后几段学完,再教你些新的内容。”
他指着书页上的文字,逐字逐句讲解含义,阿朝听得认真,偶尔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及时提问,周文清也耐心解答,书房里只剩下翻书声和温和的讲解声。
不知不觉间,一个时辰过去,《千字文》的内容已全部学完。
念着《千字文》只剩下一点内容,周文清没有让阿朝休息,直接把剩下的内容教授完毕。
周文清合上册子,又从书袋里取出一本线装小册,封面题着‘朱子家训’四字,字迹工整温润。
他将书递到阿朝面前:“《千字文》学完,你已识得不少字,往后便学这本《朱子家训》。这册子不长,讲的都是持家、处世的实在道理,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既贴合日常,也能教你明白待人接物的分寸,比深涩的经书更适合此刻学。”
阿朝双手接过册子,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只觉得这薄薄的小册子沉甸甸的。
他翻开第一页,见上面的字句浅显易懂,却透着真切的道理,想起自己打理菜地、看着府里备冬的场景,忽然觉得格外亲切,没多说,只道:“先生,我肯定好好学。”
周文清看着他眼底的光亮,笑着点头:“这家训不用急着背,每日学两三句,琢磨透其中的意思,比死记硬背更有用。”
说着,他又想起近来的天气,补充道:“对了,近来天气严寒,早上天光大亮得晚,路上也容易结霜,往后早上上课的时间会晚一些,从原本的辰时初,改成辰时中;傍晚会黑得早,下课时间也往后推半刻钟,这样你往返书房也能暖和些,免得路上受冻。”
阿朝闻言,心里一暖,连忙道:“多谢先生体谅,这样一来,我早上还能先去菜地看看孙伯翻土的进度,再过来上课,两不耽误。”
他想起不久前和孙伯约好要播种,如今调整了时辰,倒真能兼顾课业与菜地,越发觉得贴心。
周文清又叮嘱道:“天冷了,上课也别穿得太单薄,书房虽有暖炉,却也怕着凉。往后学家训时,若想起府里的事有对应处,或是有不懂的地方,随时让人找我,咱们可以一起聊聊。”
“是,学生记下了。”阿朝乖乖应下,心里满是感激。
两人又聊了几句《朱子家训》里“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句子,阿朝还说起自己帮着整理书房的小事,周文清听得认真,偶尔还点头称赞他做得细致。
眼看快到下课时间,周文清才起身告辞。
阿朝送他到院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书房。
他将《朱子家训》小心翼翼地放在《千字文》旁边,随后吩咐下人烧水沐浴。
眼看着太阳下山,天色暗了起来,他也省的谢临洲快回来了,先去庖屋看了下今夜吃什么。
还没到庖屋,远远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酱香混合着白菜的清甜味。
阿朝猜到了点什么,缓缓走近些,见厨娘正站在灶台边,手里握着长柄木勺,在大陶罐里搅拌着什么,蒸汽腾腾的,把她额前的碎发都熏得微微卷曲。
“刘婶腌白菜呢,另外两个厨子呢?”阿朝走进厨房,看着陶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白菜,上面还撒着一层晶莹的粗盐。
府上有一个厨娘两个厨子,分别负责谢临洲、阿朝的膳食与下人的膳食。
刘婶见是阿朝,连忙停下手里的活,用围裙擦了擦手:“他们阿在大庖屋做菜呢,这小疱屋留给我”
今夜要做的是慢炖酸菜白肉、酱焖十月萝卜、栗子烧鸡块、黄豆猪蹄汤,都是些费时间的吃食,从下午开始,两个厨子就在忙活了。
她啊是唯一一个空的,想着十月底,天越来越冷,就赶紧把酸菜腌上。
谢府有两个庖屋,府上的蔬菜、水果、牲畜等都是从庄子上运过来的。
“这样啊。”阿朝凑过去看了看,陶罐里的白菜被压得紧实,盐水已经漫过菜帮,透着淡淡的乳白色:“等菜好了,给我炖个酸菜鱼,如何,冬日吃热腾腾的酸菜鱼,最暖和了。”
“正想着这事儿呢。”刘婶脸上挂着笑,褶子都出来了。
她指了指旁边的竹筐,里面放着剥好的栗子和洗干净的红薯,“这些是准备做点心的,栗子蒸熟了碾成泥,包进包子里,就是栗子糕;红薯切成块蒸软了,晒成红薯干,您平时看书的时候能当零嘴。”
阿朝看着竹筐里饱满的栗子,“倒是好计划,等我得了空,也随你一块做。”
在小疱屋与大庖屋巡视一番,知道要做什么菜,他就回了正房沐浴。
在院子门口,等了许久也不见谢临洲的身影,他心中不免着急了几分,“年哥儿走吧,我们去门口等着。”
年哥儿想劝,却也知道自己劝了没用,跟在身后,在门口等着。
十月底的晚风已带着刺骨的凉意,吹得阿朝裹紧了身上的披风,指尖也微微发凉。
他踮着脚往巷口望去,天色渐渐暗下来,街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线下,只有零星几个行人匆匆走过,却始终不见谢临洲的身影。
“怎么还没回来呢?”阿朝小声嘀咕着,双手揣在袖袋里,来回踱了几步。
年哥儿在一旁看着,忍不住劝道:“少君,外面风大,咱们回门内等吧?大人要是回来了,仆从会立刻通报的,您在这儿等着,冻着了可不好。”
阿朝却摇了摇头,目光依旧望着巷口:“没事,我再等会儿。夫子今日说会早些回来,许是路上耽搁了。”
他想起刘婶说的栗子烧鸡块,还盼着和谢临洲一起尝尝,心里更添了几分期待,也顾不得寒风,只是定定地站在门口。
语气一顿,他想起了点什么,直接道:“今日似乎更冷了些,夜里把地龙烧上,我跟夫子的被褥也换一床更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