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彦博远低头,瞥向矮自己一截的知县。
知县窥到他黑沉的视线,心中凉风嗖嗖。
不用想都知道他的顾虑。
乌纱帽得来不易,可不得小心护着,这不想担责,那不想沾的。
洪水事项涉及广,只一个知县没权限,不敢乱来,万一引得民间骚乱,他担不起。
上头没下来具体命令之前,他是丝毫不想做工。
但人命关天的事情,哪容他推三阻四。
“连日暴雨,河水涨位异常,洪水随时可能来,本官之后也会去府衙沟通知府,具体缘由也会呈奏陛下,你现在不去让百姓避难,把本该避免的损伤避免,”
见知县有敷衍迹象,彦博远敛下神色,当即训斥:“水位上涨不是小事,你在这儿当了这么多年的知县,我说的严重性你最是明白,有道是防患于未然,更何况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洪水即将到来,岂能容你疏忽,罔顾治下那么多百姓的命,这责任你头上的乌纱帽担得起吗?你的项上人头担得起吗?”
彦博远最后总结道:“大人你不是第一天当官了,具体会发生什么,你是清楚的。”
别管乌纱帽了,先管项上人头吧。
秦师爷在一旁看得焦心,恨不得替知县下决断。
东沟知县是捐的官,没甚能耐,平日全靠师爷拿主意。
彦博远现在还未卸任,便还是巡按御史,有直达天听之能。
知县当即惊得腿肚子打颤,连连讨饶:“是下官糊涂,下官立即去办。”
御史有特权,现在听他的去做,之后洪水没来,他也能把锅甩出去。
“下官这就派人,不,下官亲自去疏散百姓,还望御史大人快些去府衙,知会府尊大人,给下官补上一道令。”
彦博远和缓了语气,点头答应。
话毕,一旁焦心等待的师爷立马跳出来,振臂一挥,带人去通知百姓。
兴源的避水经验多,有一套自己的应对方案。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彦博远不准备插手。
确定知县去疏散百姓了,他也依言去兴源府,找知府沟通。
在往知府衙门的途中,彦博远再一次将目光注入掌心香囊上,沉思良久。
前世奏报上的寥寥几句,与今世巡视途中见到的每一亩田,每一个百姓,他还能想起在堤坝上,在夫郎面前许下的诺言。
彦博远终是下了决定。
四府并非一条心,各有各的决断,各有各的考量,但他不许他们为了那些蝇营狗苟,而将万民的性命当个数字,当个随时能填补上的账目。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得留下。
第74章
兴源知府也对彦博远的去而复返感到诧异。
知道他特意折返的原因, 更是惊上加惊,肃然起敬,“彦大人高义。”
也就在这时, 彦博远吩咐水利司去重新测定水位线的人回来禀报。
水利司参议神色慌张,门还没进就先喊情况不妙。
“卑职去里河上游仔细查看了, 水位已经漫过了警戒线, 天上雨不停, 河里水还在涨, 河水湍急浑浊, 确实是发大水的迹象。”
“贯通河那边查看的人也回来了,那边情况和里河一样, 两条大河一块涨水, 就快要漫过水则碑了……天老爷不收水,山里野物也暴动不安,有村人回报蛇鼠蟾蜍频频骚动,已经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了……
卑职在水利司任职多年, 还是头一次见着这么严重的异象,此次洪水怕是来势汹汹。”
兴源府被北面里河,南面贯通河夹在中间。
两条都是乌泱泱的大河,中间只有一个偃渠顶着, 一到汛期, 十次里七次扛不住泛滥的河水。
这也是地方财政全靠倡馆撑场子的原因。
百姓的田被大水冲垮。
庄稼没收成, 就只能饿肚子,日子没法活下去, 年轻貌美的就只能卖身为倡。
汉子壮劳力卖身为奴。
最初的地方官尸位素餐,尝到了出卖百姓的甜头,在他的有意纵容之下, 形式愈演愈烈。
一举开辟了之后欣欣向荣的'好'局面。
连带着其他几个州府的人都会慕名前去,‘兴源窑子’打出了招牌。
兴源府内,成了婚的庄户妇人、夫郎在生活所迫之下,委身为倡妓,再把赚到的银子给丈夫儿子享用。
什么贞洁、清白、名誉,在兴源的地界可不管用。
利益动人心,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清白虚名哪有白花花的银子实在。
于是这地儿就脱缰了。
同时也催生出了拐卖典押的风气。
饶是换了多少任官员,都没能把现今的局面扭转。
这地也成了皇帝心中的一大暗疾。
在彦博远看来,这事要解决也不难,端看当地官员是否有决心。
只四个字,兴修水利。
先保住耕地,再以强硬手腕打击倡妓业。
地里能种粮食,肚子能填饱,当倡做妓风险比收益大。
百姓们发现种地就能吃饱穿暖的时候,就不会冒着巨大风险去违法。
但难也难在兴修水利,打击倡妓业上。
兴源水况复杂,修建水利不是一日之功。
兴源官员变动频繁。
好不易把水道勘测完毕,准备动工了,当任官员就要挪屁股走人,这不是给他人作嫁衣嘛。
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傻子才干。
再者,对倡妓业食髓知味的地方官们哪肯轻易松下到嘴的肥肉。
哪怕那肉是治下百姓的血肉。
前有修水利的钱还不如往自己兜里塞,后有倡馆上供的大把钱财,何愁不锦衣玉食。
苦一苦百姓,让老爷吃饱了再说。
等手下这批百姓死干净,他也正好任期结束,换个地方逍遥。
百姓?
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百姓。
要说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呢。
在官绅恶霸面前,那都不是命,顶多算个耗材,说是耗材还是给脸了。
有的连自己正啃食的血肉,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也不屑低下头去看一眼来处。
抓紧捞钱走人。
日积月累,兴源的问题一代积一代,小问题也拖成了要命的大病。
现在,南北两条大河,水位暴增,已有满溢之势。
兴源的水利工程不行,但避险的经验很足。
有水利司这话在前,拿实际数据做背书,知府当即对洪水要来这事,信了个十成十。
水文站没留人,以至于洪水预警还得靠御史提醒,要是追究下来,他一个疏忽大意失职的罪名逃不了。
知府想通,面对彦博远先行怯了一分,要是他在密奏里参他一本,他都没处哭去。
有知府这个乖觉的帮忙,彦博远之后做事明显便利许多。
他按照前世的记忆,给可能涉及的州府通知。
主干河道就那么几条,洪水来得晚,兴源府为节省开支,见时间到了也没涨水,就把人全撤回来了。
有他一个人这么做,便有其他人也这么想,其他几个府的情况也差不多。
要不是有彦博远这个意外在,怕是水都淹到家门口,才能反应过来。
二者,彦博远一个大活人御史突然返回,几个府的人都盯着他动向。
把水利预算都削减得没人勘探了,这些人也不能把情报预算削了,四方耳朵全听着兴源的动静。
这也一定程度上帮彦博远扩散了洪水的消息。
听到看到他和兴源知府的话和做的事,三府二十七个县闻风而动。
彦博远拿水利司做大旗,洪水来前,先把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区域划了出来。
把疏散百姓分个轻重缓急,大大提高了官府效率。
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关于要发大水的各种迹象频频出现,有这些现象佐证,再加上彦博远用御史的权限从中联络。
四府一致对洪水,前所未有的一心齐力。
现在就是与天争,与时间搏斗。
托之前那位得了马上风的御史的福,让这些地方在皇帝那露了相,官员们格外老实。
这地方已经经不起再出岔子了。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就已经有了。
这番运作下来,彦博远实际遇到的阻挡,比他原先预想的轻减许多。
为防意外,彦博远不光联络了上一世受灾的州府,连加上旁边的几府也传了信去。
前世受灾面积高达五十万顷,遭灾县镇五十余处,死伤百万。
哪怕有彦博远未卜先知留下统筹,也不能保证万事俱备,能将损失折半便已是极好,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知县窥到他黑沉的视线,心中凉风嗖嗖。
不用想都知道他的顾虑。
乌纱帽得来不易,可不得小心护着,这不想担责,那不想沾的。
洪水事项涉及广,只一个知县没权限,不敢乱来,万一引得民间骚乱,他担不起。
上头没下来具体命令之前,他是丝毫不想做工。
但人命关天的事情,哪容他推三阻四。
“连日暴雨,河水涨位异常,洪水随时可能来,本官之后也会去府衙沟通知府,具体缘由也会呈奏陛下,你现在不去让百姓避难,把本该避免的损伤避免,”
见知县有敷衍迹象,彦博远敛下神色,当即训斥:“水位上涨不是小事,你在这儿当了这么多年的知县,我说的严重性你最是明白,有道是防患于未然,更何况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洪水即将到来,岂能容你疏忽,罔顾治下那么多百姓的命,这责任你头上的乌纱帽担得起吗?你的项上人头担得起吗?”
彦博远最后总结道:“大人你不是第一天当官了,具体会发生什么,你是清楚的。”
别管乌纱帽了,先管项上人头吧。
秦师爷在一旁看得焦心,恨不得替知县下决断。
东沟知县是捐的官,没甚能耐,平日全靠师爷拿主意。
彦博远现在还未卸任,便还是巡按御史,有直达天听之能。
知县当即惊得腿肚子打颤,连连讨饶:“是下官糊涂,下官立即去办。”
御史有特权,现在听他的去做,之后洪水没来,他也能把锅甩出去。
“下官这就派人,不,下官亲自去疏散百姓,还望御史大人快些去府衙,知会府尊大人,给下官补上一道令。”
彦博远和缓了语气,点头答应。
话毕,一旁焦心等待的师爷立马跳出来,振臂一挥,带人去通知百姓。
兴源的避水经验多,有一套自己的应对方案。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彦博远不准备插手。
确定知县去疏散百姓了,他也依言去兴源府,找知府沟通。
在往知府衙门的途中,彦博远再一次将目光注入掌心香囊上,沉思良久。
前世奏报上的寥寥几句,与今世巡视途中见到的每一亩田,每一个百姓,他还能想起在堤坝上,在夫郎面前许下的诺言。
彦博远终是下了决定。
四府并非一条心,各有各的决断,各有各的考量,但他不许他们为了那些蝇营狗苟,而将万民的性命当个数字,当个随时能填补上的账目。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得留下。
第74章
兴源知府也对彦博远的去而复返感到诧异。
知道他特意折返的原因, 更是惊上加惊,肃然起敬,“彦大人高义。”
也就在这时, 彦博远吩咐水利司去重新测定水位线的人回来禀报。
水利司参议神色慌张,门还没进就先喊情况不妙。
“卑职去里河上游仔细查看了, 水位已经漫过了警戒线, 天上雨不停, 河里水还在涨, 河水湍急浑浊, 确实是发大水的迹象。”
“贯通河那边查看的人也回来了,那边情况和里河一样, 两条大河一块涨水, 就快要漫过水则碑了……天老爷不收水,山里野物也暴动不安,有村人回报蛇鼠蟾蜍频频骚动,已经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了……
卑职在水利司任职多年, 还是头一次见着这么严重的异象,此次洪水怕是来势汹汹。”
兴源府被北面里河,南面贯通河夹在中间。
两条都是乌泱泱的大河,中间只有一个偃渠顶着, 一到汛期, 十次里七次扛不住泛滥的河水。
这也是地方财政全靠倡馆撑场子的原因。
百姓的田被大水冲垮。
庄稼没收成, 就只能饿肚子,日子没法活下去, 年轻貌美的就只能卖身为倡。
汉子壮劳力卖身为奴。
最初的地方官尸位素餐,尝到了出卖百姓的甜头,在他的有意纵容之下, 形式愈演愈烈。
一举开辟了之后欣欣向荣的'好'局面。
连带着其他几个州府的人都会慕名前去,‘兴源窑子’打出了招牌。
兴源府内,成了婚的庄户妇人、夫郎在生活所迫之下,委身为倡妓,再把赚到的银子给丈夫儿子享用。
什么贞洁、清白、名誉,在兴源的地界可不管用。
利益动人心,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清白虚名哪有白花花的银子实在。
于是这地儿就脱缰了。
同时也催生出了拐卖典押的风气。
饶是换了多少任官员,都没能把现今的局面扭转。
这地也成了皇帝心中的一大暗疾。
在彦博远看来,这事要解决也不难,端看当地官员是否有决心。
只四个字,兴修水利。
先保住耕地,再以强硬手腕打击倡妓业。
地里能种粮食,肚子能填饱,当倡做妓风险比收益大。
百姓们发现种地就能吃饱穿暖的时候,就不会冒着巨大风险去违法。
但难也难在兴修水利,打击倡妓业上。
兴源水况复杂,修建水利不是一日之功。
兴源官员变动频繁。
好不易把水道勘测完毕,准备动工了,当任官员就要挪屁股走人,这不是给他人作嫁衣嘛。
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傻子才干。
再者,对倡妓业食髓知味的地方官们哪肯轻易松下到嘴的肥肉。
哪怕那肉是治下百姓的血肉。
前有修水利的钱还不如往自己兜里塞,后有倡馆上供的大把钱财,何愁不锦衣玉食。
苦一苦百姓,让老爷吃饱了再说。
等手下这批百姓死干净,他也正好任期结束,换个地方逍遥。
百姓?
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百姓。
要说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呢。
在官绅恶霸面前,那都不是命,顶多算个耗材,说是耗材还是给脸了。
有的连自己正啃食的血肉,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也不屑低下头去看一眼来处。
抓紧捞钱走人。
日积月累,兴源的问题一代积一代,小问题也拖成了要命的大病。
现在,南北两条大河,水位暴增,已有满溢之势。
兴源的水利工程不行,但避险的经验很足。
有水利司这话在前,拿实际数据做背书,知府当即对洪水要来这事,信了个十成十。
水文站没留人,以至于洪水预警还得靠御史提醒,要是追究下来,他一个疏忽大意失职的罪名逃不了。
知府想通,面对彦博远先行怯了一分,要是他在密奏里参他一本,他都没处哭去。
有知府这个乖觉的帮忙,彦博远之后做事明显便利许多。
他按照前世的记忆,给可能涉及的州府通知。
主干河道就那么几条,洪水来得晚,兴源府为节省开支,见时间到了也没涨水,就把人全撤回来了。
有他一个人这么做,便有其他人也这么想,其他几个府的情况也差不多。
要不是有彦博远这个意外在,怕是水都淹到家门口,才能反应过来。
二者,彦博远一个大活人御史突然返回,几个府的人都盯着他动向。
把水利预算都削减得没人勘探了,这些人也不能把情报预算削了,四方耳朵全听着兴源的动静。
这也一定程度上帮彦博远扩散了洪水的消息。
听到看到他和兴源知府的话和做的事,三府二十七个县闻风而动。
彦博远拿水利司做大旗,洪水来前,先把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区域划了出来。
把疏散百姓分个轻重缓急,大大提高了官府效率。
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关于要发大水的各种迹象频频出现,有这些现象佐证,再加上彦博远用御史的权限从中联络。
四府一致对洪水,前所未有的一心齐力。
现在就是与天争,与时间搏斗。
托之前那位得了马上风的御史的福,让这些地方在皇帝那露了相,官员们格外老实。
这地方已经经不起再出岔子了。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就已经有了。
这番运作下来,彦博远实际遇到的阻挡,比他原先预想的轻减许多。
为防意外,彦博远不光联络了上一世受灾的州府,连加上旁边的几府也传了信去。
前世受灾面积高达五十万顷,遭灾县镇五十余处,死伤百万。
哪怕有彦博远未卜先知留下统筹,也不能保证万事俱备,能将损失折半便已是极好,只能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