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苏锦绣抬手捶打他的胸膛,哭声更烈,却依旧是无声的哽咽。
闻时钦这才惊觉异状,他伸手在她背上轻探,蹙眉疑道:“并未点你哑穴……阿姐,你竟不能言语了?”
她含泪点头,用口型无声道:“……也看不清了。”
苏锦绣未及展卷细数那本杂记,便知页册定然又减了不少。那书页与她性命休戚相连,他每添一桩恶事,纸页便会悄然消减,更何况她方才隐隐听闻了弑君之事。
闻时钦抱着她,细细剖白了前因后果:如何暗助岑衡揽权,如何遣佯装堕入彀中,实则暗调兵马,运筹帷幄。
岑珩初时便属意于他,欲引他为臂助。奈何闻时钦本是只想携她远遁尘嚣,避却这朝堂风波,原是不愿蹚这浑水的。可偏生那时,得知她身陷宫禁,闻时钦才惊觉这是一场君心难测、非死不休的死局,帝王一旦起了疑心,唯有以死谢罪方能平息风波。不如釜底抽薪,破此死局。
他与岑珩、易如栩合谋,行此凶险之事,更利用了她在摘星阁上那一场撕心裂肺的恸哭,令皇后深信不疑,误以为那队人马真是他所遣,才这般掉以轻心,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她静听全程,心头百转千回,竟不知该为他死里逃生而喜,还是为这步步惊心的谋划而涩,唯有缄默以对。
纵是为了护她周全,那些染血的抉择亦成了既定的事实。前番是昏沉高热,此番竟落得喑哑目盲的境地,那下一次呢?
冥冥中似有推手,将他们步步推向无可逆的宿命。这杂记的损耗与他的恶业同步,每一次折损都对应着她日渐衰微的生机,那下一次,自己是否便要油尽灯枯,从此与他阴阳相隔?
闻时钦不知她心中所想,只大手一揽,将她的头紧紧按在自己胸膛,掌心轻拍她膝头以作安抚:“莫怕,莫急,定是前番急火攻心所致。我守着你,这便遣人遍访天下杏林圣手,必能医好你,阿姐莫慌。”
他低头,频频吻去她眼角的泪,温声软语不绝。苏锦绣在他坚实的怀抱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那颗惶恐不安的心渐渐安定,倦意袭来,终是再度沉沉睡去。
数日后,苏锦绣目力竟渐复清明,可喉间却仍无声。
她倒也渐渐接纳了喉间失语的沉寂。
无声也好,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都可暂且藏于静默之下,不必强作应答。
是日无言,二人各自为对方敷药后相对而卧。
今个苏锦绣实在倦怠,白日在华韵阁奔波竟日,诸事皆需以纸笔书于琳琅,托她置办绣庄绣材事宜,归来时早已身心俱疲。是以未与闻时钦作无声闲谈,便沉沉坠入梦乡。
夜半梦回,忽闻身侧一声低唤:“阿姐……是怨我么?怨我……利用了你的痛哭?”
苏锦绣倏然睁眼,于昏灯残影中望见他眼底的惶然,抬手抚上他的面颊,随即张口,以清晰的口型无声道:“我未怨你,只是近来心绪纷乱,想多静静,话少了些。”
让她心神不宁的,是近来频发的梦境。
梦中总有一个陌生的他,非是初入绣巷时的模样,更像是一个她从未识得的身影。那身影一靠近,她便觉心口绞痛难忍。
“静可以,阿姐。”闻时钦连忙应声,“但别一个人静,别离我太远,好不好?我们可去云栖园闭门静居,可往落霞山结庐听雨,亦可泛棹莫愁湖,枕波而静。你若点头,我即刻备马,今日便带你出发,好不好?”
苏锦绣见他眼底仍有惶然,便知他是误会自己仍在怨怼。她无法出言辩解,只得轻轻颔首,随即侧身挪近,蜷身钻入他怀中,以这般亲昵的姿态消解他的不安,又抬手轻拍他的背脊,无声安抚。
头顶传来他如释重负的轻叹,温声道:“阿姐,岑珩已准了我的辞呈,这乌纱帽总算彻底卸下了。咱们终于能自在逍遥,先从何处游起好?”
闻时钦伸出手,在她眼前轻晃:“一为临安,二是姑苏,三乃浔阳,四为宣城。”念及此处,他语气里添了憧憬,“临安有西湖晴雨皆佳,苏堤春晓柳丝垂。姑苏寒山寺的钟声可涤尘心。浔阳长江畔可览孤帆远影。宣城敬亭山孤高映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也宜静心。”
他每说一处,便伸出一根手指,末了补充道:“这些地方皆离京不远,路途安稳,你若喜欢,咱们便可慢慢游赏。”
苏锦绣凝眸细思,临安的秀色倏然浮现在眼前——黛瓦粉墙映碧水,画舫凌波穿桥洞。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她抬手指向他的第一根手指,选了临安。
第100章 檀净观 旧劫逐云去,旧忆坠山真。……
檀净观, 金刹摩云,香烟阵阵盘旋。
一少女青衿垂袂,立于三清像前细细观摩,眸中满是好奇。
忽有一道清越女声自身后传来:“善信小娘子, 可暂移步殿侧?观中需行三清宝诰, 恐扰了小娘子观瞻。”
苏锦绣回首, 见是一位身着月白道袍的坤道, 发挽芙蓉髻,眉目柔慈。
她闻言忙退至殿侧朱漆柱旁静静立着, 听那女观清玄手持玉板颂道:“昔年老君西出函谷, 关令尹喜观紫气东来,遂请老君著五千言。老君感其诚,于函谷关传经三日, 尹喜得经后弃官归隐,终至大道……”
待经文诵罢, 清玄收了玉板, 对苏锦绣颔首示意, 二人并肩往观外走。
行至月洞门处,清玄忽驻足,目光落在她唇畔,温声道:“小娘子年纪尚轻,何以落得喑哑之症?”
苏锦绣闻言, 只是浅浅一笑, 抬手指了指自己心口, 又轻轻摇了摇头。
“我不过迟了半步,你们倒先叙上了?”
话音未落,苏锦绣已闻声回头, 见兰涉湘正缓步踏过观中青石阶,忙上前轻扶。
清玄亦颔首浅笑,引二人往殿后静室走去,亲手为二人沏了清茶。
兰涉湘抱着小儿坐下:“本是四人结伴,阿昭甫到临安便接了公务,闻公子随他同去处置,我因带着孩儿,乘马车慢了些,倒叫巧娘先陪您多待了片刻。”
她望着清玄,眼中满是孺慕:“自您从汴梁玉清观迁来临安此处,我总想着来探望,此番总算得空,正好与您细说这些年的光景。”
清玄轻轻抚过襁褓边缘,目光温和:“不急,既来了,便在此处小住几日,慢慢说。”
苏锦绣与二人于静室落座,听她们漫叙过往风物。
上月新帝初御宸极,叶九昭承诏出牧,补授临安府缺。
闻时钦既已解绶,欲携苏锦绣同游临安,恰遇他携兰涉湘与稚子,遂邀其同行,四人结伴离汴,共赴临安。
途次兰涉湘闲谈间提及,她那位道姑养母昔年隐于城外玉清观,潜修数载,前岁已徙至临安的檀静观,那处琳宫巍焕,香火鼎盛,此番同往,正好顺路登门,一叙阔别之情。
闻时钦既已挂冠而归,苏锦绣那颗悬了许久的心,终是缓缓沉定。
曾几何时,她日日翻览,紧盯其上记载的闻时钦那几件恶事,生怕他再踏覆辙。如今久未添一字,那书页间曾萦绕的诡异光晕,竟已悄然散去,与寻常册页的无异,想来是自己的任务终得圆满?
他既已脱身仕途,那隐忧之事,该是再无发生之虞了。
这般思忖着,她紧绷的肩头微微松弛,喉间溢出一丝极轻的气音,细若游丝。
这几日她那喑哑许久的嗓音似有转机,虽仍不能开口成句,却已能发出零星微弱的声息。
兰涉湘抱定稚子,担忧地看了看尝试发声的苏锦绣,随后抬眸向清玄温声道:“养母,儿这身岐黄之术,皆是您当年亲授。来时路上我已为巧娘诊过脉,她脉象沉缓平和,脏腑气机调和,气血亦无滞塞之象,分明身无疴疾,却不知为何缄口难言?”
清玄闻言放下茶壶,目光缓缓落向一旁静坐的苏锦绣,眉峰未动,亦未起身诊脉。
兰涉湘见她神色淡然,轻声追问:“养母久历尘寰,慧眼如炬,莫非已窥得其中端倪?”
清玄却未置可否,反而讲起了一个故事:“昔年崂山之阴,有一少年与雪色灵兔,自总角至及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共卧松云,同栖竹坞,相依为命。灵兔为护少年,误中豺狼之计,魂销于松涛之间。少年抱兔尸长恸,泪尽泣血,后负三尺青锋,踏遍三山五岳,诛尽仇雠。待大仇得报,他重归灵兔殒命之处,望松涛如旧,物是人非,遂拔剑自刎,以颈中热血沃此山土,随灵兔而去。”
她常日研经颂道,语调引人入胜。兰涉湘怀中稚子收了啼声,苏锦绣亦垂眸凝神,二人皆沉浸在这山灵旧事之中。
清玄稍作停顿,目光扫过苏锦绣,缓缓问道:“你二人且说,这少年为一灵兔,耗竭心神,终至殒身,当如何评说?”
闻时钦这才惊觉异状,他伸手在她背上轻探,蹙眉疑道:“并未点你哑穴……阿姐,你竟不能言语了?”
她含泪点头,用口型无声道:“……也看不清了。”
苏锦绣未及展卷细数那本杂记,便知页册定然又减了不少。那书页与她性命休戚相连,他每添一桩恶事,纸页便会悄然消减,更何况她方才隐隐听闻了弑君之事。
闻时钦抱着她,细细剖白了前因后果:如何暗助岑衡揽权,如何遣佯装堕入彀中,实则暗调兵马,运筹帷幄。
岑珩初时便属意于他,欲引他为臂助。奈何闻时钦本是只想携她远遁尘嚣,避却这朝堂风波,原是不愿蹚这浑水的。可偏生那时,得知她身陷宫禁,闻时钦才惊觉这是一场君心难测、非死不休的死局,帝王一旦起了疑心,唯有以死谢罪方能平息风波。不如釜底抽薪,破此死局。
他与岑珩、易如栩合谋,行此凶险之事,更利用了她在摘星阁上那一场撕心裂肺的恸哭,令皇后深信不疑,误以为那队人马真是他所遣,才这般掉以轻心,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她静听全程,心头百转千回,竟不知该为他死里逃生而喜,还是为这步步惊心的谋划而涩,唯有缄默以对。
纵是为了护她周全,那些染血的抉择亦成了既定的事实。前番是昏沉高热,此番竟落得喑哑目盲的境地,那下一次呢?
冥冥中似有推手,将他们步步推向无可逆的宿命。这杂记的损耗与他的恶业同步,每一次折损都对应着她日渐衰微的生机,那下一次,自己是否便要油尽灯枯,从此与他阴阳相隔?
闻时钦不知她心中所想,只大手一揽,将她的头紧紧按在自己胸膛,掌心轻拍她膝头以作安抚:“莫怕,莫急,定是前番急火攻心所致。我守着你,这便遣人遍访天下杏林圣手,必能医好你,阿姐莫慌。”
他低头,频频吻去她眼角的泪,温声软语不绝。苏锦绣在他坚实的怀抱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那颗惶恐不安的心渐渐安定,倦意袭来,终是再度沉沉睡去。
数日后,苏锦绣目力竟渐复清明,可喉间却仍无声。
她倒也渐渐接纳了喉间失语的沉寂。
无声也好,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都可暂且藏于静默之下,不必强作应答。
是日无言,二人各自为对方敷药后相对而卧。
今个苏锦绣实在倦怠,白日在华韵阁奔波竟日,诸事皆需以纸笔书于琳琅,托她置办绣庄绣材事宜,归来时早已身心俱疲。是以未与闻时钦作无声闲谈,便沉沉坠入梦乡。
夜半梦回,忽闻身侧一声低唤:“阿姐……是怨我么?怨我……利用了你的痛哭?”
苏锦绣倏然睁眼,于昏灯残影中望见他眼底的惶然,抬手抚上他的面颊,随即张口,以清晰的口型无声道:“我未怨你,只是近来心绪纷乱,想多静静,话少了些。”
让她心神不宁的,是近来频发的梦境。
梦中总有一个陌生的他,非是初入绣巷时的模样,更像是一个她从未识得的身影。那身影一靠近,她便觉心口绞痛难忍。
“静可以,阿姐。”闻时钦连忙应声,“但别一个人静,别离我太远,好不好?我们可去云栖园闭门静居,可往落霞山结庐听雨,亦可泛棹莫愁湖,枕波而静。你若点头,我即刻备马,今日便带你出发,好不好?”
苏锦绣见他眼底仍有惶然,便知他是误会自己仍在怨怼。她无法出言辩解,只得轻轻颔首,随即侧身挪近,蜷身钻入他怀中,以这般亲昵的姿态消解他的不安,又抬手轻拍他的背脊,无声安抚。
头顶传来他如释重负的轻叹,温声道:“阿姐,岑珩已准了我的辞呈,这乌纱帽总算彻底卸下了。咱们终于能自在逍遥,先从何处游起好?”
闻时钦伸出手,在她眼前轻晃:“一为临安,二是姑苏,三乃浔阳,四为宣城。”念及此处,他语气里添了憧憬,“临安有西湖晴雨皆佳,苏堤春晓柳丝垂。姑苏寒山寺的钟声可涤尘心。浔阳长江畔可览孤帆远影。宣城敬亭山孤高映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也宜静心。”
他每说一处,便伸出一根手指,末了补充道:“这些地方皆离京不远,路途安稳,你若喜欢,咱们便可慢慢游赏。”
苏锦绣凝眸细思,临安的秀色倏然浮现在眼前——黛瓦粉墙映碧水,画舫凌波穿桥洞。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她抬手指向他的第一根手指,选了临安。
第100章 檀净观 旧劫逐云去,旧忆坠山真。……
檀净观, 金刹摩云,香烟阵阵盘旋。
一少女青衿垂袂,立于三清像前细细观摩,眸中满是好奇。
忽有一道清越女声自身后传来:“善信小娘子, 可暂移步殿侧?观中需行三清宝诰, 恐扰了小娘子观瞻。”
苏锦绣回首, 见是一位身着月白道袍的坤道, 发挽芙蓉髻,眉目柔慈。
她闻言忙退至殿侧朱漆柱旁静静立着, 听那女观清玄手持玉板颂道:“昔年老君西出函谷, 关令尹喜观紫气东来,遂请老君著五千言。老君感其诚,于函谷关传经三日, 尹喜得经后弃官归隐,终至大道……”
待经文诵罢, 清玄收了玉板, 对苏锦绣颔首示意, 二人并肩往观外走。
行至月洞门处,清玄忽驻足,目光落在她唇畔,温声道:“小娘子年纪尚轻,何以落得喑哑之症?”
苏锦绣闻言, 只是浅浅一笑, 抬手指了指自己心口, 又轻轻摇了摇头。
“我不过迟了半步,你们倒先叙上了?”
话音未落,苏锦绣已闻声回头, 见兰涉湘正缓步踏过观中青石阶,忙上前轻扶。
清玄亦颔首浅笑,引二人往殿后静室走去,亲手为二人沏了清茶。
兰涉湘抱着小儿坐下:“本是四人结伴,阿昭甫到临安便接了公务,闻公子随他同去处置,我因带着孩儿,乘马车慢了些,倒叫巧娘先陪您多待了片刻。”
她望着清玄,眼中满是孺慕:“自您从汴梁玉清观迁来临安此处,我总想着来探望,此番总算得空,正好与您细说这些年的光景。”
清玄轻轻抚过襁褓边缘,目光温和:“不急,既来了,便在此处小住几日,慢慢说。”
苏锦绣与二人于静室落座,听她们漫叙过往风物。
上月新帝初御宸极,叶九昭承诏出牧,补授临安府缺。
闻时钦既已解绶,欲携苏锦绣同游临安,恰遇他携兰涉湘与稚子,遂邀其同行,四人结伴离汴,共赴临安。
途次兰涉湘闲谈间提及,她那位道姑养母昔年隐于城外玉清观,潜修数载,前岁已徙至临安的檀静观,那处琳宫巍焕,香火鼎盛,此番同往,正好顺路登门,一叙阔别之情。
闻时钦既已挂冠而归,苏锦绣那颗悬了许久的心,终是缓缓沉定。
曾几何时,她日日翻览,紧盯其上记载的闻时钦那几件恶事,生怕他再踏覆辙。如今久未添一字,那书页间曾萦绕的诡异光晕,竟已悄然散去,与寻常册页的无异,想来是自己的任务终得圆满?
他既已脱身仕途,那隐忧之事,该是再无发生之虞了。
这般思忖着,她紧绷的肩头微微松弛,喉间溢出一丝极轻的气音,细若游丝。
这几日她那喑哑许久的嗓音似有转机,虽仍不能开口成句,却已能发出零星微弱的声息。
兰涉湘抱定稚子,担忧地看了看尝试发声的苏锦绣,随后抬眸向清玄温声道:“养母,儿这身岐黄之术,皆是您当年亲授。来时路上我已为巧娘诊过脉,她脉象沉缓平和,脏腑气机调和,气血亦无滞塞之象,分明身无疴疾,却不知为何缄口难言?”
清玄闻言放下茶壶,目光缓缓落向一旁静坐的苏锦绣,眉峰未动,亦未起身诊脉。
兰涉湘见她神色淡然,轻声追问:“养母久历尘寰,慧眼如炬,莫非已窥得其中端倪?”
清玄却未置可否,反而讲起了一个故事:“昔年崂山之阴,有一少年与雪色灵兔,自总角至及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共卧松云,同栖竹坞,相依为命。灵兔为护少年,误中豺狼之计,魂销于松涛之间。少年抱兔尸长恸,泪尽泣血,后负三尺青锋,踏遍三山五岳,诛尽仇雠。待大仇得报,他重归灵兔殒命之处,望松涛如旧,物是人非,遂拔剑自刎,以颈中热血沃此山土,随灵兔而去。”
她常日研经颂道,语调引人入胜。兰涉湘怀中稚子收了啼声,苏锦绣亦垂眸凝神,二人皆沉浸在这山灵旧事之中。
清玄稍作停顿,目光扫过苏锦绣,缓缓问道:“你二人且说,这少年为一灵兔,耗竭心神,终至殒身,当如何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