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嫂子,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丽梅,我们两家种地,还能商量着来。”
“嗯?大娘,你有什么说法?”刘丽梅疑惑地说。
崔大妮看了蜜芽一眼,将两人之前在家中商议的种地法子直接说出来。
“我看这边的人都可以在山上修建水田,就打算和他们一样,直接修这个叫做什么田来着?”
“梯田,”二妮反应快速地补充道。
听到想说的词语,崔大妮夹紧的眉头顿时舒展开,笑意更深。
“对!就是梯田。有了梯田,我们就可以种本地人都习惯吃的水稻,那可是精粮。”
“对啊!”
刘丽梅惊喜又懊恼地直拍大腿。
她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想着有地,习惯性地想要和老家一样,种麦子磨面吃,竟然忘记了现在身处南方,大家更喜欢吃大米。
她也见过蜜芽一家山顶的水池,蓄水修建水田不是难事。
二妮听着母亲和崔奶奶的对话,脑中忽然想起什么,眼珠子不停地往上翻,寻找记忆。
就在二人说的越来越情绪高亢时,二妮脱口而出,“这里好像可以一年三熟种植。”
“真的吗!”
这一声惊叹不只是来自刘丽梅和崔大妮,还有旁边偷听的人。
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习惯性地根据老家的种植分配土地。
在听到崔大妮爆出来的种地规划时,不少人就不舍得挪动脚步,装作深沉地站在一旁旁听。
现在听到二妮的话,哪里还能够忍得住?
感受到众人灼热的视线,二妮自信的脸庞被吓得皱起,试探性地说:
“好…好像,忘记从哪里听来的了。”
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的话,但你绝对不能低估国人对于种地的热情。
这不?
立马就有人找到本地人询问具体的信息。
在本地人的口中,大家得到了更为准确的消息。
二妮的话,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因为,一年三熟在她们滇省的确有部分地区可以。
但是她们这里海拔高,身处群山之间,气温低,想要达到一年三熟有些困难,一年两熟不在话下。
纵使是一年两熟,也无法浇灭大家的热情。
尤其是对于来自东北的家属来说,一年两熟,足够她们捣腾种地了。
第33章 开荒 ……
接二连三的好消息齐刷刷爆出来, 兴奋的声音在广场的上空聚集,经久不绝。
蜜芽她们找到了一起分到3号山地的家属,一起商议种植计划。
毕竟想要造就梯田, 山地的地基也不容忽视。
若是有人家就是只想要斜坡的山地, 懒得费那么多的心思,她们更要及早计划。
不然,你在上面挖地, 上面不合作,也是麻烦一遭。
大家一听,原来还能做水田, 一个个兴奋的说不出话。
有人畅想了一番从市里到部队一路上看过的梯田,更对未来的地满意。
“当然好!婶子, 你们的主意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家也要开垦梯田。”
“我们那旮瘩也是种的水稻, 还想着这边的地都是坡地, 要怎么办。有水就好!有水就好!”
“既然大家都愿意开垦梯田,不如我们几家一起合作开垦如何?从上到下,顺带叫上自家男人, 把沟渠也修建出来。”
“好好好!”
家属们聚集在一起,迅速商议好一个合作的法子。
速度之快,让蜜芽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回家后, 她才在母亲崔大妮的复述下, 将大家的合作计划刻在脑子里。
任青松也觉得大家的办法很好, 正好最近他在休假,可以帮着将梯田开垦出来。
再叫上自己营队里的战友,估计速度更快。
不只是他,其他军人听到自家媳妇的主意,纷纷赞同的点头。
尤其周强还是任青松的直属领导, 分派一个休息的小队,军民互助,修建梯田,是再简单不过的小事。
就是这梯田到底要怎么修,还得找个本地人把把关。
第一步,就是把蜜芽她们房子旁边的水池再次扩大,挖出水沟,供流水往下走,用于之后水田蓄水。
一群人聚集在水池旁,准备动手。
前来参与的家属们,看着一旁别具一格的房子,忍不住露出羡慕的眼神。
“婶子,你们这房子可比我们的大多了,爬上山是累了一点,但要是能多出来这么多地,我也愿意。”
“任营长是怎么分到的?”
“我看这院墙不错,就是房子和下面所有人的都不一样。”
大家的疑惑明晃晃的挂在脸上,甚至有人眼神中还流露出一丝嫉妒。
蜜芽看了任青松一样,见对方没有阻止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当着母亲的面,把房子的来处道清楚。
“我们家的房子不是部队修建的。”
“为什么?”
“我来的着急,没有提前和三哥说,司务长就把这间搁置已久的房子分给我们了。”
崔大妮意识到其中还有自己的事,帮着解释道:
“是我们在老家听说孩子在部队定下来了,叫他妹妹过来看一眼。”
原因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合理,但大家也没有追根究底的心思,继续讨论房子的事情。
于是乎,众人这才知道,房子分到手的时候破烂不堪,几乎需要重修才可以入住。
其中的花费自然也是自己垫付。
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一个人再讨论这个话题。
毕竟她们的房子都是部队修建的,不花自己一分钱。
房子虽然不属于自己,但只要自家男人能一直在部队干下去,她们自然也不用担心住房的问题。
人在尴尬的时候总是很忙。
这不?刚结束话题,一群人立即忙活起来。
“先开沟,再引水!”
“好!”
男人们、女人们迅速干起来。
像是蜜芽她们这样年纪小的,就负责将开沟时遇上的石头捡出来,扔到一旁。
没有挖地、开沟的辛苦,但也没轻松多少。
一群人忙活到快要中午的时间,就是蜜芽她们这群年轻姑娘开始为午饭忙碌的时候。
大家一起干活,午饭自然也是一起吃比较方便,也免得大家奔波受累。
更小的孩子们则是负责采摘野菜,洗干净后,帮着一起做烧火、倒水等小事。
一连好几天,大家伙儿都是在一起吃喝、干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连日以来的辛苦总算是有了回报。
周强作为在场职位最高的人,气势如虹地站在山顶的水沟往,望着山下一层层犹如阶梯式的田地,内心豪情万丈。
对上远方从群山间露出全部身形的初日,大手一挥。
“开闸!放水!”
话音刚落,周强迅速蹲下身体,抽搐阻挡水沟的木板。
堆积已久的流水立即顺着沟渠哗哗往下流。
第一个积满水的自然是蜜芽她们家的田,看着水流不断在田里积聚,大家伙儿都露出了兴奋的眼神。
不一会儿,第一块田所需的水集满,抽出阻挡水流往下的挡板,流水再次往下流。
看见这一幕,大家是真的心满意足。
没有比眼前的画面更能够安抚众人身心的事,如此一来,每家每户都种上一亩水田根本不是事。
只是第一次开垦的田地用来种粮食,难免会因为土地贫瘠而导致产量不佳。
崔大妮作为庄稼的老把式,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肥田公式。
“肥田要紧,填饱肚子粮食也不能耽误。”
“正好也没买到多少水稻和小麦种子。那就小麦种一亩,水稻种一亩。剩下的两亩地,黄豆和玉米套种,最后再种上一亩红薯,就什么都有了。”
反正她们已经在自家院子和旁边的菜园子种了不少蔬菜,足够三口人吃喝。
蜜芽习惯性地听从老一辈的话,立即行动起来。
其他人家人口不同,菜地面积不同,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比如刘丽梅嫂子一家,一共五口人,粮食种少了肯定不够吃。
那么产量高,又比较容易种植的红薯,自然是她们的第一选择。
细粮种的就少一点,偶尔换换口味就行。
接下来的时间里,部队的不少山上都能看见家属们忙碌的身影。
当新开出来的田地都种完,任青松也到了该结束休假的时候。
“丽梅,我们两家种地,还能商量着来。”
“嗯?大娘,你有什么说法?”刘丽梅疑惑地说。
崔大妮看了蜜芽一眼,将两人之前在家中商议的种地法子直接说出来。
“我看这边的人都可以在山上修建水田,就打算和他们一样,直接修这个叫做什么田来着?”
“梯田,”二妮反应快速地补充道。
听到想说的词语,崔大妮夹紧的眉头顿时舒展开,笑意更深。
“对!就是梯田。有了梯田,我们就可以种本地人都习惯吃的水稻,那可是精粮。”
“对啊!”
刘丽梅惊喜又懊恼地直拍大腿。
她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想着有地,习惯性地想要和老家一样,种麦子磨面吃,竟然忘记了现在身处南方,大家更喜欢吃大米。
她也见过蜜芽一家山顶的水池,蓄水修建水田不是难事。
二妮听着母亲和崔奶奶的对话,脑中忽然想起什么,眼珠子不停地往上翻,寻找记忆。
就在二人说的越来越情绪高亢时,二妮脱口而出,“这里好像可以一年三熟种植。”
“真的吗!”
这一声惊叹不只是来自刘丽梅和崔大妮,还有旁边偷听的人。
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习惯性地根据老家的种植分配土地。
在听到崔大妮爆出来的种地规划时,不少人就不舍得挪动脚步,装作深沉地站在一旁旁听。
现在听到二妮的话,哪里还能够忍得住?
感受到众人灼热的视线,二妮自信的脸庞被吓得皱起,试探性地说:
“好…好像,忘记从哪里听来的了。”
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的话,但你绝对不能低估国人对于种地的热情。
这不?
立马就有人找到本地人询问具体的信息。
在本地人的口中,大家得到了更为准确的消息。
二妮的话,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因为,一年三熟在她们滇省的确有部分地区可以。
但是她们这里海拔高,身处群山之间,气温低,想要达到一年三熟有些困难,一年两熟不在话下。
纵使是一年两熟,也无法浇灭大家的热情。
尤其是对于来自东北的家属来说,一年两熟,足够她们捣腾种地了。
第33章 开荒 ……
接二连三的好消息齐刷刷爆出来, 兴奋的声音在广场的上空聚集,经久不绝。
蜜芽她们找到了一起分到3号山地的家属,一起商议种植计划。
毕竟想要造就梯田, 山地的地基也不容忽视。
若是有人家就是只想要斜坡的山地, 懒得费那么多的心思,她们更要及早计划。
不然,你在上面挖地, 上面不合作,也是麻烦一遭。
大家一听,原来还能做水田, 一个个兴奋的说不出话。
有人畅想了一番从市里到部队一路上看过的梯田,更对未来的地满意。
“当然好!婶子, 你们的主意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家也要开垦梯田。”
“我们那旮瘩也是种的水稻, 还想着这边的地都是坡地, 要怎么办。有水就好!有水就好!”
“既然大家都愿意开垦梯田,不如我们几家一起合作开垦如何?从上到下,顺带叫上自家男人, 把沟渠也修建出来。”
“好好好!”
家属们聚集在一起,迅速商议好一个合作的法子。
速度之快,让蜜芽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回家后, 她才在母亲崔大妮的复述下, 将大家的合作计划刻在脑子里。
任青松也觉得大家的办法很好, 正好最近他在休假,可以帮着将梯田开垦出来。
再叫上自己营队里的战友,估计速度更快。
不只是他,其他军人听到自家媳妇的主意,纷纷赞同的点头。
尤其周强还是任青松的直属领导, 分派一个休息的小队,军民互助,修建梯田,是再简单不过的小事。
就是这梯田到底要怎么修,还得找个本地人把把关。
第一步,就是把蜜芽她们房子旁边的水池再次扩大,挖出水沟,供流水往下走,用于之后水田蓄水。
一群人聚集在水池旁,准备动手。
前来参与的家属们,看着一旁别具一格的房子,忍不住露出羡慕的眼神。
“婶子,你们这房子可比我们的大多了,爬上山是累了一点,但要是能多出来这么多地,我也愿意。”
“任营长是怎么分到的?”
“我看这院墙不错,就是房子和下面所有人的都不一样。”
大家的疑惑明晃晃的挂在脸上,甚至有人眼神中还流露出一丝嫉妒。
蜜芽看了任青松一样,见对方没有阻止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当着母亲的面,把房子的来处道清楚。
“我们家的房子不是部队修建的。”
“为什么?”
“我来的着急,没有提前和三哥说,司务长就把这间搁置已久的房子分给我们了。”
崔大妮意识到其中还有自己的事,帮着解释道:
“是我们在老家听说孩子在部队定下来了,叫他妹妹过来看一眼。”
原因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合理,但大家也没有追根究底的心思,继续讨论房子的事情。
于是乎,众人这才知道,房子分到手的时候破烂不堪,几乎需要重修才可以入住。
其中的花费自然也是自己垫付。
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一个人再讨论这个话题。
毕竟她们的房子都是部队修建的,不花自己一分钱。
房子虽然不属于自己,但只要自家男人能一直在部队干下去,她们自然也不用担心住房的问题。
人在尴尬的时候总是很忙。
这不?刚结束话题,一群人立即忙活起来。
“先开沟,再引水!”
“好!”
男人们、女人们迅速干起来。
像是蜜芽她们这样年纪小的,就负责将开沟时遇上的石头捡出来,扔到一旁。
没有挖地、开沟的辛苦,但也没轻松多少。
一群人忙活到快要中午的时间,就是蜜芽她们这群年轻姑娘开始为午饭忙碌的时候。
大家一起干活,午饭自然也是一起吃比较方便,也免得大家奔波受累。
更小的孩子们则是负责采摘野菜,洗干净后,帮着一起做烧火、倒水等小事。
一连好几天,大家伙儿都是在一起吃喝、干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连日以来的辛苦总算是有了回报。
周强作为在场职位最高的人,气势如虹地站在山顶的水沟往,望着山下一层层犹如阶梯式的田地,内心豪情万丈。
对上远方从群山间露出全部身形的初日,大手一挥。
“开闸!放水!”
话音刚落,周强迅速蹲下身体,抽搐阻挡水沟的木板。
堆积已久的流水立即顺着沟渠哗哗往下流。
第一个积满水的自然是蜜芽她们家的田,看着水流不断在田里积聚,大家伙儿都露出了兴奋的眼神。
不一会儿,第一块田所需的水集满,抽出阻挡水流往下的挡板,流水再次往下流。
看见这一幕,大家是真的心满意足。
没有比眼前的画面更能够安抚众人身心的事,如此一来,每家每户都种上一亩水田根本不是事。
只是第一次开垦的田地用来种粮食,难免会因为土地贫瘠而导致产量不佳。
崔大妮作为庄稼的老把式,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肥田公式。
“肥田要紧,填饱肚子粮食也不能耽误。”
“正好也没买到多少水稻和小麦种子。那就小麦种一亩,水稻种一亩。剩下的两亩地,黄豆和玉米套种,最后再种上一亩红薯,就什么都有了。”
反正她们已经在自家院子和旁边的菜园子种了不少蔬菜,足够三口人吃喝。
蜜芽习惯性地听从老一辈的话,立即行动起来。
其他人家人口不同,菜地面积不同,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比如刘丽梅嫂子一家,一共五口人,粮食种少了肯定不够吃。
那么产量高,又比较容易种植的红薯,自然是她们的第一选择。
细粮种的就少一点,偶尔换换口味就行。
接下来的时间里,部队的不少山上都能看见家属们忙碌的身影。
当新开出来的田地都种完,任青松也到了该结束休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