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那话咋说的来着?”裴松仰躺在被里,一双眼似水流波,“白日宣/淫,哥都被你带坏了。”
“你敢说这话。”秦既白恼得直笑,“你人之常情的时候谁帮你的?”
裴松伸手臂垫在脑后,脸颊臊红,可嘴上偏要逞能:“成,那夫郎这就来帮相公。”
裴松大他六岁,从来自称“哥”,听习惯了,秦既白也不觉得有啥,可冷不丁这一句“夫郎”,竟让他喉口急缩,脑里轰然炸开一片。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节令后,日气渐暖,山色苍翠,连做成片的碧浪。
裴家新房落成,远远望去,青砖黛瓦错落有致。院墙用石块垒砌,有一人半高,顶端覆着青瓦,看着既规整又气派。
木门更是重工,裴榕亲自选的木料,雕花、抛光样样精细,门上对称雕刻的祥云回字扣浮雕,一凿一刻皆成意蕴。
前院敞亮开阔,特意用青砖给狗子垒了一间小窝,两面留着气孔通风,夏时也不会发闷。
裴榕又给打了大小合适的木板子,遇到刮风下雨天冷时,就用板子隔起来,也省得冻了狗儿。
窝里裴椿编了草垫子,铺得很是厚实,还泛着一股干燥的草香。
追风已经到腰高,养得毛色油亮,瞧见这石窝,愣了好久,待明白这是给它盖的后,欢喜得爪子直拍地。
每个人都蹭过一遍,这才高兴地钻进窝去。
……
裴家择吉日,全家迁进新房。
裴松和秦既白虽已早早入住,可还是和裴榕、裴椿一道走了遍迁居的仪程。
这一日,裴家祭先祖,拜父母坟、敬灶王。
裴榕虽已成年及冠,可裴家并未分家,还是由裴松主祭。
还有一个来月他就要临盆,肚子越发滚圆,走起路来虽摇晃,可精气神十足。
除去跪拜时需人搀扶一把,其余时候依旧手脚麻利。
村里好些古板老人看不下去,啐说裴家人不敬神佛,家中明明有成年汉子,却让个怀了孩子的哥儿主持祭礼,实在坏了规矩。
裴松想想也是,可看去家中几个小的,反倒全不在意,主祭人需要念敬辞起仪轨,裴榕想想就头大,默着黑个脸。
裴家一行人从祖茔返回时,已是日中。
敬过灶王,迁居仪程便告结束。
村中乔迁的风俗,新灶烧甜粥,挨家挨户送去一碗,祈福团圆美满,万事顺达。
裴椿擦开火折子引燃灶火,又扔进去几截柴,待火苗旺盛时,轻轻拉动风箱,白烟便顺着烟道排了出去。
铁锅架上灶,薪火熬稠粥。
昨夜里,裴椿就将赤豆泡上了,晨里又从粮食铺子买回细米,泡了一早晨,这才下进锅里。
木勺轻轻搅动锅子,热气腾腾,一股甜香。
大门外面,邻家的娃娃们可等不及主家过来送粥吃,捧着瓷碗就来讨了。
高墙合围,瞧着有几分肃穆。
大门虽敞开着,可孩子们不敢往里进,只扒着门边探头来瞧:“大哥、白叔,我们过来盛甜粥,能进吗?”
裴松招招手:“有啥不能,快进。甜粥正熬着呢,马上就好,桌子上还放了花生葵花籽,你们椿姐用盐巴炒过了,快去抓一把。”
灶房重新修盖,比原先宽敞不少,靠墙放了碗架、粮柜后,边上还能摆张桌子,往后一家人吃饭,再也不用往堂屋端。
一听这话,孩子们蹦跳着跑进院儿。
他们倒也不空手,多是拎些贺礼,小筐青菜、一把花生、两个鸡蛋。
白日天热,追风正在窝里打盹,听见动静忙戒备地起身出来瞧一瞧。
见都是熟面孔,甩甩毛尾巴,呜汪两声算是打过招呼,这又懒怠地趴回窝去了。
裴松看得直乐呵,和秦既白一块儿往灶房里走。
屋子里一派热闹景象,孩子们捧着碗围着灶台站,再看旁边桌子上,满满当当堆着东西。
裴榕正忙着盛粥。
乔迁新喜,汉子穿得板正,袖子挽到手肘处,露出一截结实的小臂。
他性子虽沉默少言,可和孩子们也亲。
有小子剥花生,两颗红皮果,自己吃一颗,另一颗还不忘塞进他嘴里。
裴榕笑着张口吃下,余光一瞥,忙又看去这小子的黑手,眉心不由得跳了跳,张口闭口数次,实在没忍住:“你小子也不知道洗干净手。”
边上有人哧哧地笑,他抬头看去,就见林杏正倚靠着门框看他,小哥儿晃了晃手里的瓷碗,笑着道:“讨口甜粥,榕二哥也给我盛碗吧。”
裴榕静静看了他良久,伸手接过他的碗,垂眸笑起来。
第92章 裴林喜事
五月十六, 黄道吉日,桃花灼灼,宜嫁宜娶。
已是初夏时节, 山野碧色, 从春衣换到夏裳, 身上轻便了, 人也更加精神。
日头才露出灿灿金芒,村落仍沉寂在一片薄雾之中, 裴家的大门就已敞开。
若有人问为啥,晓事的婶子会笑着告诉你, 今儿个是裴家汉子裴榕大喜的日子!
晨时的山间正宁静, 裴家却很是热闹。
家中的大门、墙面上,昨夜里就贴上了大红喜字,就连后院枣树的梢头, 也系上了红绸子, 远野风来, 一阵沙沙碎响, 绿叶卷着红绸轻轻地荡,喜庆又鲜亮。
裴家院中,帮忙的乡亲们穿梭往来, 脸上满是笑意。
汉子们正忙着将桌椅往院子里摆,木桌被擦得锃亮,板凳码得整整齐齐。
灶房那边更是热火朝天,裴家亲戚少,上回裴松成亲时,过来撑场面帮忙做饭的婶子们这便又登门,虽还未至昏时, 却得将食材先备上,到时开了席面,不至于手忙脚乱。
土灶里柴火燃得正旺,火苗舔着铁锅,发出“滋滋”的声响,炸肉丸的香气顺着暖风飘出老远,引得村里少见荤腥的狗子都探出头来瞧,口水淌了一地。
卧房里,炕上早已铺好了厚实的鸳鸯褥子,红喜被整齐地叠放在床头。
想到马上就要和林杏成婚,裴榕一整夜都没睡踏实,今晨天才麻麻亮,就急着起来了。
这会儿他着一身裁剪合适的大红喜服,腰间系绣鸳鸯的红绸带,衬得身姿很是挺拔。
平日里晒得微黑的脸庞透着几分红晕,眉宇间却满是掩不住的笑意。
裴家无父母,长兄为他正衣冠。
裴椿在边上捧着红绸大花,笑着道:“二哥今儿个可真俊。”
小姑娘特意打扮了一番,乌发挽了个髻,上面绑着条桃粉发带,衬得那张小脸愈发莹润。
身上着一件月白色的短衫,下裳是条鹅黄色的罗裙,裙摆绣着细碎的兰草纹,少了几分往日的娇憨,多了些俏生生的灵气。
“椿儿也好看,水灵灵的。”裴松接过红绸花,绑到裴榕胸膛上。
他肚腹已很大,伸手不多方便,秦既白帮衬着接了过去。
裴松侧着身子抚平裴榕的衣襟,温声道:“往后便做人相公了,可得待夫郎好,夫夫同心,日子才能过得和乐顺当。”
“阿哥我省得。”
几人又凑着说了会儿话,到吉时,外面喜婆过来喊门——
“榕汉子,已至午时,得去迎亲了!”
裴松拍了拍汉子的肩膀:“哥身子重就不陪了,椿儿跟着你一道,快去迎人吧。”
裴榕郑重地点点头,又同秦既白抬了抬下颌算是知会过,这才出了门。
外面迎亲的队伍已经等候多时,裴松成亲时家中穷得紧,婚仪都是简办。
到了裴榕这,花轿、锣鼓队,能请的都请到了,特还同古董行的掌柜借了匹马。
都是在闹街上讨生活,彼此相熟,掌柜听说裴榕是要成亲,不仅没收银钱,还挑了厩里最高大的一匹,重新配了马鞍,这才叫伙计一早牵了过去。
村子里成亲,不似镇上规矩繁琐,就是娶位姑娘,也鲜少有汉子会驾马相迎。
裴榕快步跨出门,身后裴椿才跟上,一直等在院里的狗子便疾风一般追了出去。
汉子利索地翻身上马,随着一声唢呐长鸣,锣鼓喧天里,迎亲长队向前行去。
花轿在汉子结实的肩膀上如飘萍浮浮沉沉,和着亮堂的锣鼓声,一路欢天喜地。
半大小子们最是爱凑热闹,手里攥着饴糖,咧个大嘴挂着笑,簇拥着迎亲的长队一路奔走。
亲事在昏时办,待轿子绕过村舍,再去林家接回新夫郎,估摸便到时辰了。
裴松身子重,没法跟过去,便同秦既白到院子里招呼客人,只还不到时辰,除去灶房忙活的婶子们,其余地界仍冷清。
“你敢说这话。”秦既白恼得直笑,“你人之常情的时候谁帮你的?”
裴松伸手臂垫在脑后,脸颊臊红,可嘴上偏要逞能:“成,那夫郎这就来帮相公。”
裴松大他六岁,从来自称“哥”,听习惯了,秦既白也不觉得有啥,可冷不丁这一句“夫郎”,竟让他喉口急缩,脑里轰然炸开一片。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节令后,日气渐暖,山色苍翠,连做成片的碧浪。
裴家新房落成,远远望去,青砖黛瓦错落有致。院墙用石块垒砌,有一人半高,顶端覆着青瓦,看着既规整又气派。
木门更是重工,裴榕亲自选的木料,雕花、抛光样样精细,门上对称雕刻的祥云回字扣浮雕,一凿一刻皆成意蕴。
前院敞亮开阔,特意用青砖给狗子垒了一间小窝,两面留着气孔通风,夏时也不会发闷。
裴榕又给打了大小合适的木板子,遇到刮风下雨天冷时,就用板子隔起来,也省得冻了狗儿。
窝里裴椿编了草垫子,铺得很是厚实,还泛着一股干燥的草香。
追风已经到腰高,养得毛色油亮,瞧见这石窝,愣了好久,待明白这是给它盖的后,欢喜得爪子直拍地。
每个人都蹭过一遍,这才高兴地钻进窝去。
……
裴家择吉日,全家迁进新房。
裴松和秦既白虽已早早入住,可还是和裴榕、裴椿一道走了遍迁居的仪程。
这一日,裴家祭先祖,拜父母坟、敬灶王。
裴榕虽已成年及冠,可裴家并未分家,还是由裴松主祭。
还有一个来月他就要临盆,肚子越发滚圆,走起路来虽摇晃,可精气神十足。
除去跪拜时需人搀扶一把,其余时候依旧手脚麻利。
村里好些古板老人看不下去,啐说裴家人不敬神佛,家中明明有成年汉子,却让个怀了孩子的哥儿主持祭礼,实在坏了规矩。
裴松想想也是,可看去家中几个小的,反倒全不在意,主祭人需要念敬辞起仪轨,裴榕想想就头大,默着黑个脸。
裴家一行人从祖茔返回时,已是日中。
敬过灶王,迁居仪程便告结束。
村中乔迁的风俗,新灶烧甜粥,挨家挨户送去一碗,祈福团圆美满,万事顺达。
裴椿擦开火折子引燃灶火,又扔进去几截柴,待火苗旺盛时,轻轻拉动风箱,白烟便顺着烟道排了出去。
铁锅架上灶,薪火熬稠粥。
昨夜里,裴椿就将赤豆泡上了,晨里又从粮食铺子买回细米,泡了一早晨,这才下进锅里。
木勺轻轻搅动锅子,热气腾腾,一股甜香。
大门外面,邻家的娃娃们可等不及主家过来送粥吃,捧着瓷碗就来讨了。
高墙合围,瞧着有几分肃穆。
大门虽敞开着,可孩子们不敢往里进,只扒着门边探头来瞧:“大哥、白叔,我们过来盛甜粥,能进吗?”
裴松招招手:“有啥不能,快进。甜粥正熬着呢,马上就好,桌子上还放了花生葵花籽,你们椿姐用盐巴炒过了,快去抓一把。”
灶房重新修盖,比原先宽敞不少,靠墙放了碗架、粮柜后,边上还能摆张桌子,往后一家人吃饭,再也不用往堂屋端。
一听这话,孩子们蹦跳着跑进院儿。
他们倒也不空手,多是拎些贺礼,小筐青菜、一把花生、两个鸡蛋。
白日天热,追风正在窝里打盹,听见动静忙戒备地起身出来瞧一瞧。
见都是熟面孔,甩甩毛尾巴,呜汪两声算是打过招呼,这又懒怠地趴回窝去了。
裴松看得直乐呵,和秦既白一块儿往灶房里走。
屋子里一派热闹景象,孩子们捧着碗围着灶台站,再看旁边桌子上,满满当当堆着东西。
裴榕正忙着盛粥。
乔迁新喜,汉子穿得板正,袖子挽到手肘处,露出一截结实的小臂。
他性子虽沉默少言,可和孩子们也亲。
有小子剥花生,两颗红皮果,自己吃一颗,另一颗还不忘塞进他嘴里。
裴榕笑着张口吃下,余光一瞥,忙又看去这小子的黑手,眉心不由得跳了跳,张口闭口数次,实在没忍住:“你小子也不知道洗干净手。”
边上有人哧哧地笑,他抬头看去,就见林杏正倚靠着门框看他,小哥儿晃了晃手里的瓷碗,笑着道:“讨口甜粥,榕二哥也给我盛碗吧。”
裴榕静静看了他良久,伸手接过他的碗,垂眸笑起来。
第92章 裴林喜事
五月十六, 黄道吉日,桃花灼灼,宜嫁宜娶。
已是初夏时节, 山野碧色, 从春衣换到夏裳, 身上轻便了, 人也更加精神。
日头才露出灿灿金芒,村落仍沉寂在一片薄雾之中, 裴家的大门就已敞开。
若有人问为啥,晓事的婶子会笑着告诉你, 今儿个是裴家汉子裴榕大喜的日子!
晨时的山间正宁静, 裴家却很是热闹。
家中的大门、墙面上,昨夜里就贴上了大红喜字,就连后院枣树的梢头, 也系上了红绸子, 远野风来, 一阵沙沙碎响, 绿叶卷着红绸轻轻地荡,喜庆又鲜亮。
裴家院中,帮忙的乡亲们穿梭往来, 脸上满是笑意。
汉子们正忙着将桌椅往院子里摆,木桌被擦得锃亮,板凳码得整整齐齐。
灶房那边更是热火朝天,裴家亲戚少,上回裴松成亲时,过来撑场面帮忙做饭的婶子们这便又登门,虽还未至昏时, 却得将食材先备上,到时开了席面,不至于手忙脚乱。
土灶里柴火燃得正旺,火苗舔着铁锅,发出“滋滋”的声响,炸肉丸的香气顺着暖风飘出老远,引得村里少见荤腥的狗子都探出头来瞧,口水淌了一地。
卧房里,炕上早已铺好了厚实的鸳鸯褥子,红喜被整齐地叠放在床头。
想到马上就要和林杏成婚,裴榕一整夜都没睡踏实,今晨天才麻麻亮,就急着起来了。
这会儿他着一身裁剪合适的大红喜服,腰间系绣鸳鸯的红绸带,衬得身姿很是挺拔。
平日里晒得微黑的脸庞透着几分红晕,眉宇间却满是掩不住的笑意。
裴家无父母,长兄为他正衣冠。
裴椿在边上捧着红绸大花,笑着道:“二哥今儿个可真俊。”
小姑娘特意打扮了一番,乌发挽了个髻,上面绑着条桃粉发带,衬得那张小脸愈发莹润。
身上着一件月白色的短衫,下裳是条鹅黄色的罗裙,裙摆绣着细碎的兰草纹,少了几分往日的娇憨,多了些俏生生的灵气。
“椿儿也好看,水灵灵的。”裴松接过红绸花,绑到裴榕胸膛上。
他肚腹已很大,伸手不多方便,秦既白帮衬着接了过去。
裴松侧着身子抚平裴榕的衣襟,温声道:“往后便做人相公了,可得待夫郎好,夫夫同心,日子才能过得和乐顺当。”
“阿哥我省得。”
几人又凑着说了会儿话,到吉时,外面喜婆过来喊门——
“榕汉子,已至午时,得去迎亲了!”
裴松拍了拍汉子的肩膀:“哥身子重就不陪了,椿儿跟着你一道,快去迎人吧。”
裴榕郑重地点点头,又同秦既白抬了抬下颌算是知会过,这才出了门。
外面迎亲的队伍已经等候多时,裴松成亲时家中穷得紧,婚仪都是简办。
到了裴榕这,花轿、锣鼓队,能请的都请到了,特还同古董行的掌柜借了匹马。
都是在闹街上讨生活,彼此相熟,掌柜听说裴榕是要成亲,不仅没收银钱,还挑了厩里最高大的一匹,重新配了马鞍,这才叫伙计一早牵了过去。
村子里成亲,不似镇上规矩繁琐,就是娶位姑娘,也鲜少有汉子会驾马相迎。
裴榕快步跨出门,身后裴椿才跟上,一直等在院里的狗子便疾风一般追了出去。
汉子利索地翻身上马,随着一声唢呐长鸣,锣鼓喧天里,迎亲长队向前行去。
花轿在汉子结实的肩膀上如飘萍浮浮沉沉,和着亮堂的锣鼓声,一路欢天喜地。
半大小子们最是爱凑热闹,手里攥着饴糖,咧个大嘴挂着笑,簇拥着迎亲的长队一路奔走。
亲事在昏时办,待轿子绕过村舍,再去林家接回新夫郎,估摸便到时辰了。
裴松身子重,没法跟过去,便同秦既白到院子里招呼客人,只还不到时辰,除去灶房忙活的婶子们,其余地界仍冷清。